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一、模式设计1.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2.培养方式:基于实践的培养方式,注重个性化和团队合作。
3.实施步骤:(1)启动阶段:建立创新工作室,设立导师,招募有志于创新的大学生。
(2)课程阶段:以实践为主要手段,开设相关的创新课程,如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实践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竞赛阶段:选择有代表性的竞赛项目参加各类国内外创新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社会实践阶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寻找创新的切入点和契机。
(5)毕业实践阶段:针对各自的创新项目,导师将提供专业化指导和帮助,实现创新项目的落地和商业化。
二、模式特点1.个性化:创新工作室以小团队为单位,每个团队有一名导师进行指导,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让每个成员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实现个性化的创新发展。
2.团队合作:创新项目需要大量的知识交流和协作,创新工作室通过优化团队内部的合作机制和培养成员间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实施效率。
3.实践导向:注重实践过程,强调学生对实践环节主动探究和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研究、创新,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4.企业化:在毕业实践阶段,导师会将大学生的创新项目投向市场,营造企业化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商业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
结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
通过上述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应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为未来的社会生产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大学生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的高素质人才,各大高校纷纷探索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
本文将探讨这一模式的设计理念、培养路径和实践效果,希望能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阶梯式培养模式设计理念阶梯式培养模式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性,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创新人才。
这种模式的设计理念是将培养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分别提供不同的培养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个阶段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阶梯式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理念:1. 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设立不同的培养路径和培养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 专业化培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专业化的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内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实践。
3. 实践化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 国际化视野:引入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机会,培养学生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
二、阶梯式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根据上述设计理念,阶梯式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基础阶段:在学生入学初期,通过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
2. 拓展阶段: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通过开设专业拓展课程和科技创新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实践阶段:在学生完成了一定的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之后,通过实习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到企业和科研机构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5. 毕业阶段:在学生即将毕业时,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环节,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整合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
中, 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解题方法和公式推导 等每一个教
学 环 节 上 。彻 底 改 变 过 去 教 师 一 统 课 堂 的 状 况 , 生 互 动 , 师 由教 师 来 刨 设思 维 活跃 、 所 欲 言 的环 境 氛 围 。教 师 从 知 识 畅
21 0 0年第 3期 总第 1 1 9 期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i n j n eerh sO g e d c t n e o g a gR sa e nHi r u a o l i c h E i
No 3 201 . 0
s ra . ei 1 No. 91 1
展的理念 , 并取 得 系 列阶 段 性 成 果 。
关键词 : 建能力; 创 培养模式 ; 竞赛 ; 开放
中图分类号 :4 0 7 G 0—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3— 64 2 1 ) 3— 18— 2 10 2 1 (0 0 0 0 2 0
一
个 没 有 创新 能 力 的 民族 , 以屹 立 于 世 界 先 进 民族 之 难
式 等方 面 为这 些 学 生 提 供 更 多 的选 择 机 会 和 自 由 发 展 的 空
1 改革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 、 发 . 激
学生创新动力 、 开发学生 创新潜 能 , 培养学 生创新 能力 的 是
主渠 道 。突 破 传 统 的“ 个 中 心 ” 授 课 模 式 , 突破 “ 教 三 的 即 以
师为 中心 , 以教材为 中心 , 以课堂为中心” 的模式 , 遵循“ 为创
新而教” 的理 念 , 展 课 堂 教 学 。 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 类号 :G 6 4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49 2 1) 30 8 - 625 0 ( 02 0 - 80 0 2
一
、
构 建 适 应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的 课 程体 系和 教 学
二 、 改 变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内容
以 往 的 那 种类 似 于高 中教 学 的 、 以 教 师 为 中心
添 花 的事 情 ,对 学 生 没 有 太 多 的约 束 力 。为 真 正 培 养 学 生 的创 新 能 力 ,普 及 学 生 的 科 技 创 新 活 动 ,高
校 应 该 把 创 新 学 分 设 为 必 选 课 ,学 生 可 以 自己 选 择
通识选修 3、5
何 时 去 创 新 基 地 参 与 创 新 和 制 作 ,修 满 1 6学 时 或 3 2学 时 ,以 动 手 实 践 为 主 ,最 后 ,拿 出 自 己 的 创 新 作 品 来 获 取 学 分 。 如 果 能 够 真 正 做 到 这 一 点 ,我 们 一 直 以来 所 希 望 的 ,学 生 在 毕 业 前 都 能 人 手 一 件 作 品 的 愿 望 就 很 容 易 实 现 , 同 时 也 为 学 生 将 来 的就
崔 彬
( 哈尔滨工程大学 机电学 院,哈尔滨 100 ) 5 0 1
摘
要:随着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的深入和科技水平 的迅 速提 高 ,社会对 大学生创 新能力的要 求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一
I
积分来 计算, 使原问 题变得 非常简单, =I 原式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目前 , 大学生缺乏创新意 识和 创新欲 望 , 缺乏 创新所 需要的思 维方式 , 不知道如何 去创 新。高职 高专大学生 问 题更加突出 , 具体表现在 回答 问题 、 考卷 、 毕业论文 和工作 中。 二 制约大学生创 新能 力发展 的原 因分析 大学 生对 未知事物 的探索 、 掌握并加 以完善都是一 种 创新活动 , 创新并不神秘 , 大学 生都有创 新潜 能。因 每个 此, 高校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 人才 的 目标 , 改变 已往 以知 识传授为主的传统 教育为着重培 养大学 生创新精 神 和创 新能力。 目前 , 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的因素主要有 以 下几个方面。 1人 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类 型的需要 。 . 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并没有从根 本上解决 创新 型人 才 的培 养 问题 , 教学方法 、 程设置和课 程整合 上并没 有大 的变 课
大 学 生创 新 能 力培 养模 式研 究
温德 臣 高建 军 张 瞳光 纪 旭
摘 要: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对大学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 索, 探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 情
商提 高和职业 生涯规划指导辅助模 式。
一
时培养学生 的创新 能力 , 生能力提高又进一步促进 了对 学 知识的掌握。课程体系的创新理念体现在每-f课程的 l 创新意识之 中。下 面给出了一部分课 程在 创新能 力的堵 养方面的各种教学法 。 () 1 证券投资创新能力的培养 , 现在技术指标 R I 体 S、 K jBA 、 C w% 应用 , D 、I S MA D、 K线形态 、 移动平均线应用 , 最佳买点和卖点 的确定 。 证券投资实用教学 法将 全部 的课 程融理 论教学与 实 务教学于一体 , 突出时机选择和股票选择的重点、 要点 , 多 角度 、 全方位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问题和解 决 问题 的能力 。 该教学法把基础知识 、 基本理 论归结 为 : 个点 、 一 二条线 、 二个 面、 二种 理论 、 项指标 其 中 : 六 一个 点是 股市 的热 点, 热点 是股 市的灵魂 , 是股市的生命线 , 是涨跌起伏 的内 在因素, 是解 决选股的首要 问题 , 发现 热点 是培养能 力的 关键 ; 二条线 是 K线及其基本形态 和移动平 均线 ; 面 二个 是股 市的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分析 ; 二个理论是道 氏理 论 和波 浪理论 ; 六项 指标 是相对 强弱 指标 R I随 机动量 指 S、 标 KD 、 J 乖离率 BA 、 I S 平滑异同移 动平均指标 MA D、 C 威廉 指标 w% 、 交易量指标 O V B。 () 2 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 能力 的培养 , 过解题 通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朱 忠喜 ,张迎 进 ,夏 宏 南 ,杨 明合
( 江大学 长 石 油工 程学 院 ,湖 北 荆州 44 2 ) 3 0 3
摘 要 :在 科 学技 术 迅 速发 展 的 "今 社 会 ,对 培 养 大 学 生 的创 新 能 力提 出 了更 高的 要 求 ,我 国 长期 以 来 的 3 -
传 统教 育模 式 已 经不 能 适 应 社 会 的 发 展 需 求 ,必 须 要 求在 教 育 模 式 方 面进 行 改 革 。本 文 从 高校 进 行 创 新
先 锋 队 的角 色 。高 校 不 仅 为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培 养 各 发 展 ,甚 至 导致 很 多 自身 在 从 事 教 育 行业 的 人 也 将 教 育
类 高 层 次 专 业 技 术 人 才 ,而且 为社 会 主义 现 代 化 建 设 事 定 位 在 使 受 教育 者 在 青 年 时 期 一 劳 永 逸 ,获 得 一 套 对 特 殊 行 业 和 特 定 职 位 有 用 的知 识 和 技 术 的 观 念 上 。但 是 , 业 提 供 丰 富 的知 识 贡 献 。 教 育 实 际 上 是 以知 识 传 授 为 主 体 ,过 分 强 调 教 师 教 学 而
之 中得 到 体 现 的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应 着 眼于 学 生 能 力 的发 展 ,注 重 培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各个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学习,而对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却缺乏足够的关注。
因此,探索有效的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而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却较少关注。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因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大学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组织科技创新竞赛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往往需要团队的力量来实现,因此通过团队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项目开展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学还应该提供更为开放和自由的创新环境。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笃行权威、尊重传统为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的制约。
因此,大学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更为自由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除此之外,大学可以通过搭建创新实验室、提供创业孵化平台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创新的场所,创业孵化平台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和资源支持。
这些创新实践平台将帮助学生将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大学应该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创新资源。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3-10-26contents •引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创新能力培养优化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新能力成为理工科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实践机会、缺乏创新思维训练等。
因此,探索一种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问题,探究其根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推进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高校优化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实践验证,不断完善和优化培养模式,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其次,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通过专家访谈,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国内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不够灵活等。
同时,高校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国内现状国外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各种创新课程、实践项目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外现状国内外创新能力培养现状1现有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23许多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人的思维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是指个体或组织在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或改进现有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了衡量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脱颖而出,更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创新与进步。
二、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知识为主,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反,学校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和创造。
例如,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让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并提供实践机会。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创新竞赛,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三、培养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创新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和交流。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学校可以通过项目制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创新论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创新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提供选修课程或开设跨学科专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实践和实习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和实习的支持。
学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
通过实践和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提供良好的实验室设施和科研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探索和创新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当代 大学 生 的创 新 能 力现状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很强 的创新 动机 ,但 由于多种 因素 的影 响 , 们的创新 思维 往往 受到 了限制 , 他 创新能力难 以提升 。归纳 起来有以下几种 因素 : 1 . 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 的创新能力 。 国相 当部分 的 我 高校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教学观念远未 新式 形成。这种传统 的教学模式 留给学生 的思 维和想象空间较小, 因 而造成学 生死记硬背, 阻碍 了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最终 的发展 。而且传统 的课堂教学很多地方与生活实 际相脱 离, 当学 生面对真实生活情境时, 不能很好地利用 书本 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实际问题 , 难以挖掘他们 的创新潜力 。
教 育 新 论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耿花 长 曹进9 素 孙飞 体
沈 虹 李 维 维
【 要】 摘 培养大学生的创 新能力是 各高校普遍 面临的一 个重要课题 , 然而诸 多因素影响 了大学生创 新能力的发挥 。为 了充分激发 大 学 生 的创 新 能力 、 掘 大 学 生 的创 新 潜 力 。 们 必 须探 索 出一套 行 之 有效 的 大 学 生创 新 能 力培 养 模 式 。 挖 我
2 . 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创新1 ̄的培养。 1 1 t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
下, 学生的学 习 目的就是为 了考试 , 他们在上课时, 会事无 巨细的 记下课 堂笔记 ,到考试复习的时候再根据教 师的重点 或是笔记 内容去重点记忆, 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往往能够得 到较为满意 的分 数, 他们会认为这就达到 了学习的 目的 。这种死记硬背 的方式造 成 的结果就是使学生 的学习仅 仅局限于书本 中 ,忽略 了利用 理 论知识去解决实 际问题 的能力 , 很难将 理论 与实 际结合起 来 , 使 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被局 限在 了一个 固有 的模式里 。
大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全文)
大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一、大学生提高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必要性据有关研究材料表明,我国现在正处于基础教育进展的第四阶段:加强素养教育阶段,即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养教育的转轨,这个阶段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开始,现在正处于全面转轨的攻坚阶段。
以往素养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更多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而忽视了大学教育中的素养教育改革工作。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高校素养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眼高手低”成为现今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大学教师对毕业大学生的共识,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大学教育实践创新教学环节的缺失。
笔者将以城市规划专业为例,剖析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相关现实问题并探讨其解决方法。
二、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必须加强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进展时期,各项建设对工程设计人才的需求较大,这从客观上推动了高校城市规划教育向工学类方向的倾斜,着重于培养具备工程设计能力的实践型人才。
然而,从现实的角度去看,会发现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往往无法较好地与用人单位接轨,在设计和治理工作中,常有手足无措之感。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则是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造成这种尴尬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规划本科教育与社会需求衔接不足,人才培养中缺乏对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训练。
因此,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必须加强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1.现阶段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次研究对国内多个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做了对比分析,并结合三峡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得出现阶段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1)缺乏高质量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团队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探究为辅;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忽视整体素养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校园的创新氛 围, 依托 “ 挑 战杯 ” 竞赛 等活 动 , 不定期 的邀请 各 界 人士来学校举办讲座 。鼓励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 , 参 与科 学研究 。 同时学校应开设相应 的创新培训班 , 提高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 , 将
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 4 、 建立教师 的引导机 制 。培 养学 生 的创新 能力, 首先 要培 养
变得不稳定 衡 量 大学生能力 的标准 也不再 是单一 的专 业基 础, 而
本, 使创新优秀人脱颖 而 出, 倡导追 求真 理 、 探 索未 知, 充分 展示 个 性 的价值观 。营造一 种热爱 科学 、 敢 于 冒尖 、 的 良好 风气 , 鼓励 学
生 自由探究 , 自主创新 。 2 、 加强 学科 教学板块建设 。课 程设置是 高校 培养人才 的重要
教师 的创新意识 。教 师 的创 新意识 是学 生创新 能力 的起 点, 教 师 提高了 自己的素质具 有创新 意识 和创 新能力 , 才能 为培育 出创 新 人才打下 良好基础 。教师应 在继 承教育 优 良传 统 的基础 上, 树 立 自己的创新意识充分 爱护 学生 的创新 热情, 教 师工作 不仅 包括 传 统的传道 、 授业 、 解惑 , 同时还要引导学 生 自己学习和思 考, 激发 学 生的创新热 情 , 有 的放矢地 开展各种有利 于激发学生 创新意识 的 活动, 。要 改进 教学 方式 和方 法。改变传统 的灌输 式的教学 方法 , 提高创 新意识 , 重视学生创新特点, 善于激发学生 的创造热情 。 大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 关 系到 国家 创新 教育 的实 现 。通 过 对大学生创 新意识 和创 新能力 的培养 , 可以提高大学 生 的综合 素 质, 激发学生 的创 新思 维 和创新 精神 , 逐 步培 养学 生 正确思 考 问 题、 研究 问题 以及解决 问题 的能 力 , 使 学生在毕 业之 后 , 有 能力 利 用各种有利 条件 , 根据从事 的工作不断完 善 自身 的知识结构 和能 力 结构 , 达到适应社会 的 目的。高校 应将 大学生创新 能力 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创新实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可以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实践项目设计和指导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反馈。
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问题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情况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其问题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许多学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当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和灵活性。
传统的实践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能力。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评估体系不完善和不规范的问题。
许多实践项目和活动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总结机制,无法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改进建议。
解决当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不断完善和改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三维模式研究
1 引 言
作为未来创新型 国家 的主要建设者 , 大学生 自
2 霍 尔三维结构分 析方法
霍尔三维结构 ( a r ies n rc r) H lt e d ni s t t e lh e m o s u u
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的成败 , 关系到民族 的振兴和国家的盛衰。从发展 趋势和大学生 自身所具备 的条件看 , 大学生 日益成 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主力 。大学生 自 主创新能力的培
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知识维是指为 需要其他学科 的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三维结构体
供科学依据 , 既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有深远 的现实 完成上述各步骤、 各阶段所需的某些共性知识外 , 还
基金项 目: 广东培正学院科研项 目“ 当代大学生 自主创新研究—— 自 主创新能力培养的 ‘ 三维 系统 ’ 模式” 作者简介 : 君(95一 , , 张韵 16 )男 湖北鹤峰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 事竞争 战略 、 技术创新方 向研究.
・
5 4・ 8
技
术
与 创 新
管
理
第3 2卷
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统工程研究 的框架 , 对其中任一 阶段 和 每一个 步骤 , 又可 进一 步展 开 , 形成 了分层次 的树状体系。 ¨
e vrn n a e n cn t ce Ota emo a fc t a o fe ̄ g tdn s sl in vto it al ed tr n io me th b e o s u tdS tt d o u i t n o o e esu e t’ e - o ain a ly c lb ee- s r h h l l vi f n b i
Th e - m e so a l v t n M o e fCo lg r e Di n in lCu t a o d lo l e i i e S u e t ’ S l-n o a o i t td ns efi n v t n Ab l y i i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通过分析现行模式、比较国内外发展现状、探讨关键因素并提出建议,最终结合实践案例给出具体分析。
在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三个方面引出研究主题。
正文部分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各个环节,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路径。
结论部分将根据研究结果给出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最终总结全文内容。
通过本研究,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现行模式、比较、关键因素、路径建议、实践案例、研究结果、建议、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路径和模式。
在当前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实践机会、缺乏跨学科交叉培养等。
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其创新创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当前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长远意义。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关乎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提高国家整体创新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要点二
案例讨论
针对选取的案例,讨论了其创新点、实现过程和实际应 用效果等方面,并探讨了案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总结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 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大学生 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创新具有 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视阈下的大学生创 新能力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 综合素质和拓展能力,同时 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实践 活动。
加强个性差异 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 和优势,高校需要注重个 性差异教育,根据学生的 兴趣爱好和特长,有针对 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激发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 神。
加强国际交流 与合作
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具有国 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高校需要加强与国际知 名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 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 际化和多元化的学习和发 展机会。
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需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 趣爱好,鼓励他们发挥自己 的特长和优势,激发创新意 识和创新精神。
针对当前创新能力培养中存 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从多 个角度出发,提出有效的对 策和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创 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对策建议与展望
01
02
03
04
05
完善创新能力 培养体系
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 况,建立完善的创新能力 培养体系,包括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平 台建设等方面。同时要注 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 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03
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生创 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
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创新能力重视程度提高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其视为人才 培养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虽然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策略,但这些策略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未来可以进一步 探索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作者1,论文题目1,期刊名称1,发表时间 1
参考文献2
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建立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
奖励制度
设立奖励制度,对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 励。
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进行客观、 全面的评价。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 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大部分大学生具备一定创新意识,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
创新能力的表现
部分学生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 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的参与程度
大部分学生参与过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但参与程度和效果参差不 齐。
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足够的创新能 力。
实践经验
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将 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积累经验并产生新的认知。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产 生影响,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 资源。
03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问 题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创新意识的普及程度
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研究指出,创新能力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实践等方面。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 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整体。
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创 新 人 格 是 与 创 造 力 密 切 相 关 的个 性 心 理特 征 , 括 气 质 、 格 、 机 、 趣 、 志 、 想 、 念 包 性 动 兴 意 理 信 等 。个 性心 理 特 征调 节 着 个性 心 理 过程 , 响着 外 影 显 行为和 内隐行 为 , 与人 的创造 力密切 相关 。
10 6
三、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我 国高校 对大 学 生创新 能力 的培 养应 采取 以学
习为基础 、 以实 践为桥 梁 , 一 、 、 课 堂相 结合 的 第 二 三 培 养模 式 。 ( ) 一课 堂—— 以学科课 堂教 学 为 中心 构 建 一 第 创 新知 识体 系
任
伟: 高校 工科 大学生创 新能力培养模 式研 究
课 堂 教 学活 动 作 为 高等 教 育 的基本 方 式 , 是大
学 生学 习知 识 、 发展 自身 能力 的根 本途 径 , 以学 科课 堂 教 学 为 中心 的创 新 能力 培养 方 式 , 大 学 生创 新 在 能力培 养 体 系 中处 于基础 性 的 地位 。 课 堂 内所传 承 的文 化 知识和 培养 的创 新 思维 方式 是形 成创 新 能
养 创新 能力才 能逐 步形 成 。 ( ) 作性 。大学生 由于 其 自身学 术能 力 的限 三 协 制 , 新能 力不仅 仅 取决于 他们 的智 力 因素 , 很 大 创 在
思维 、 创新 人格 和创 新实 践 。 知识 是 创 新 能力 培 养 的基 础 , 也是 创 新 能 力 的
【 作者简介】 任伟( 9 2 ) 男, 18 一 ,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 , 博士在读 。
一
、
创新 能 力的 内涵 及构 身就 是一 种 自主行 为 的实 施, 大学 生创新 就 是大学 生积 极主动 地 学 习, 与各 参 项 科研 创 新 活动 。需 要教 师 发挥 主 导作 用 , 极 引 积
2024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困局剖析与对策初探
2024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困局剖析与对策初探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国家竞争力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着诸多困局。
本文将从困局现状、教育观念滞后、资源配置不均、评价体系缺失、实践平台匮乏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困局现状概述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中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尽管高校和教育部门在努力推进创新教育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措施往往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因此,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局现状亟待改善。
二、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观念滞后是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困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知识传授被置于首要地位,而创新能力培养往往被忽视。
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导致了教育实践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
三、资源配置不均资源配置不均也是制约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在现实中,不同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一些高校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和条件。
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也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评价体系缺失评价体系的缺失也是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困局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这导致了大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也使得高校和教育部门难以对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评价范围,是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概述:大学生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教育体制变革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学科交叉是多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创新能力则是指学生通过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本文将从大学生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现状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大学生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科交叉可以促进学生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多个领域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 符合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具体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3.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交叉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在未来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适应新的领域和问题。
二、大学生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1. 学校课程设置。
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学科交叉的探索,开设跨学科的课程,或者将不同学科的课程进行融合。
然而,目前仍有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局限性,缺乏跨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2. 学科交叉的研究与实践。
学科交叉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在一些高校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如科研项目合作、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组建等。
然而,由于学科交叉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3.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尝试。
一些高校尝试通过创新实验室、创新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然而,这些尝试仍然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三、大学生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1. 加强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
学校应该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跨学科的课程或者将不同学科的课程进行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本文通过大量的教学比较研究,总结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模式、创新参与培养模式、教与学双向互动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学生的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开拓实践培养模式等六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模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合适的培养模式,以期达到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
[标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激发主动学习培养模式
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结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与专业课“制药工艺学”,随机将学生分成2个测试组(在学生不知晓的情况下)。
第一组(即常规教学模式组),在教学环节中,除常规的课堂设问、提问,实验前要求掌握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掌握实验方案等内容外,不附加任何额外的教学任务和课业负担,按常规教学模式操作。
第二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组),在教学环节中,除第一组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外,附加测试内容,包括课堂设问、提问频率加大,问题细化,开始实验前要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达不到实验预期目的的应当如何处理等,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如此设计,当完成整个教学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环节后,对被考查对象进行了考核,数据与结果如表1。
统计结果表明:第二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第一组(常规教学模式组)。
二、创新参与培养模式
1.具体模式内容
相关专业课程:“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制药工艺设计”。
设计模式内容:在所有被测试对象中,普遍按照上述两门专业课讲述的内容留下问题(采取自愿完成的原则,完成后自愿公开演讲的方式)。
诸如根据自查资料或走访制药企业,自己独立设计某一剂型工艺流程,其中包括对厂址、厂房的
要求,厂区各区域的划分,洁净级别的限定,各工序的衔接,设备的布局、选型、安装要求,非标设备的设计、制作,所设计的生产能力的确定,车间动力,能耗的设计和计算,以及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的概算等。
最终以自愿的形式请完成该项设计任务的学生在有全部学生参加的研讨会上讲演,问答大家的提问,共同探讨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追踪被测对象(限于在制药企业各制药岗位和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直至被测对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获得最终毕业论文(设计)成绩。
2.具体分组情况
第一组,未参与设计者,第二组,完成设计但没有讲演者,第三组,既完成设计又参加讲演者。
3.数据与结果
数据与结果如表2。
统计结果表明,第三组的学生学习成绩及毕业论文成绩均较前二组学生的成绩及毕业成绩高。
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知道,它们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由新老两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的成绩是有很大差异的。
三、教与学双向互动培养模式
教与学是一项双向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影响。
所以,教学过程应当是双方互动的。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积极有效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谐人际的关系,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这种意识可以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的。
双向互动模式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做法,具体表现为公开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目的、突出学习重点,选择多样学习方法、开阔教学思维,出现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
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调动和提高,学习空气空前浓厚。
模式见图1。
就教师而言,要透彻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要做好辅助资料的准备、实践调查的准备、设计方案的准备,做到有的放矢,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要有较强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善于随机应变,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了解学生。
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愿望、需求和学习水平,以作为提出问题、选择资料、教学决策的依据,课后应积极获取学生的反馈及其新的要求。
就学生而言,他们是学习者,但也要有教师意识,与教师密切配合;也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经常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培养较强的合作交往意识,注重与教师、同学间的沟通,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该模式的实施如上所述。
其检验结果表明,实施双向互动的班级比未实施双向互动的班级的考核成绩要高出5~10个百分点。
四、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在本科生教育阶段,适时地引入导师制培养模式对本科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因材施教,对于开发人才资源,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学术带头人、专业骨干,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被培养者与培养者的条件
在中、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择培养对象(以学生本人自愿为前提),确定培养目
标,制订培养规划,由导师与学生共同督促执行。
导师必须由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本专业(学科)骨干教师,在本专业(学科)上有一定的造诣,同时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的专任教师承担。
2.新型教学互动结构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互动。
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知识、沟通感情,即被认为是合作。
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尝试,体现了教学活动由一人起主导作用向教与学,即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担教学转变,它着重强调了教学中直接交流、互相沟通、交互影响、积极互动、共同认识、一同发展的过程。
3.对本科生导师的要求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从客观上对本科生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想胜任本科生导师这个职位的需要,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两个素质,即专业知识素质和教育能力素质。
专业知识素质是指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的过程中应具有的诸多能力,包括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规定的进度以及学生的特点,在指导学生实施任务中,参与制订或修订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设计)工作,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文献选读等等。
所有这些能力,不仅要求导师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导师的知识结构要合理,同时导师必须对本专业或本学科的某一方向进行过系统研究,能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体系和必然规律,能站在本专业或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否则,一旦学生进入一个导师不熟悉的领域,导师就很难发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作用。
所以导师必须自觉地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
教育能力素质通常指的是教育引导能力、信息转化能力、组织调控能力、研究创造能力等素质。
教师只有具备教育能力素质,才能切实担负起导师的责任。
五、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所谓独立性,是指不同于其它院校、其它专业的特性,因而中医药类院校就一定要注重特色教育,诸如在抓好医德、药德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人人争当名医、名药人才”的意识,开展争当张仲景、争当李时珍活动。
在这样一个学习氛围下,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创业独立性、做人独立性。
所谓开放性,即是一改过去那种学科单一、水平相对偏低、基础不够宽厚、招生就业有较大局限、培养渠道单一、缺乏竞争与活力的培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法规所鼓励的市场经济需求的大专业、宽口径办学,它的目的是与社会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科技人才市场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开放性亦应体现在国际性上,即把眼光放在国际人才市场上,运用“加强周边,开拓发展欧美,兼顾亚非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方针,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合理定位,确定开拓人才市场的目标。
多年来,我国的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程度不同地得到认同,各国华侨更是对中医药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就为我们培养的人才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六、开拓实践培养模式
高校培养人才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所用,毕业生能否在当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取胜,并较好地发挥作用,是目前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
我们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追踪了近10年来学生教学实践环节所涉及的实践岗位及毕业实习所完成的课题,并将其分类、总结,找出它们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开拓实践培养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就业能力、适应能力方面都较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有所提高。
该模式通过对毕业生毕业后就业上岗、转岗等情况的跟踪调查,获得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信息,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修正提供了信息支持。
以上可见,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无论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方法、能力上都优于用老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应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采用合适的培养模式,以期达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