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第3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与测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图形与测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能正确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会正确计算立体图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学习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
学习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自主尝试:
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很广泛,那么我们怎么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呢?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合作探究:
1、在实际生活中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应如何计算?
2、立体图形的容积和体积计算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
教师查看并做出一些指导。
汇报点评:
表面积:一个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体积: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应用中:
计算表面积要注意一共要算哪几个面的面积。
计算体积要弄清实际情况,计算容积要从容器里面量。
巩固练习:
60cm
(1)如图做两个无盖鱼缸,至少各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玻璃?
(2)哪个鱼缸盛水多,先猜一猜,再计算多多少升?
2.要包装100个圆柱形易拉罐的侧面,至少共需要多少平方分
米的广告纸?
拓展延伸:
1. 把一个圆柱体沿底面半径切开,等分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8.84厘米,高10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
2.把一个长方体的长缩短3厘米正好变成了一个正方体,这时它的表面积就减少
48平方厘米,求原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设计:
图形与测量
表面积 体积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圆锥体 50c m
50c m 40cm 50cm
50cm。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测量方法。
(2)难点: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
3. 教学准备(1)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模型。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立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2)新课:讲解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定义和性质。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学具进行立体图形的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4)总结:引导学生归纳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并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区别。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立体图形,并测量其各个面的面积和体积。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各种立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测量方法。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分组合作,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 部分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2. 部分学生在总结立体图形的共同特征和区别时,表达不够清晰,思维不够严密。
1. 在实践操作环节,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他们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
2. 在总结环节,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清晰、严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认识立体图形的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立体图形的分类。
(2)难点:立体图形的测量方法。
3. 教学准备(1)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模型。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
4.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立体图形可以分为几类?(2)新课:讲解立体图形的分类,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特点。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最后,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重要。有的学生在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面表现出色,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弱。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面和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和曲线围成的二维图形,而立体图形则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解和测量图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创造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计算其面积,展示图形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
此外,在图形的测量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在应用公式计算周长、面积和体积时,对公式的选择和运用还不够熟练。这说明我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公式的来源和推导过程,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部分,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同学,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本节课选自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特点及分类。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名称:《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与反思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概念,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学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立体图形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概念及分类2. 立体图形的特征3. 测量立体图形的方法4. 立体图形的实际应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概念,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学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立体图形的测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采用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学目标:明确本章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本章要学习的内容,包括立体图形的特征、测量方法、实际应用等方面。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指出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4. 教学策略与方法:根据本章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小组合作等。
6. 教学反思:对本章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希望这个教案框架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在编写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引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新课:介绍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图形与几何 第3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教案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图形与几何第3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立体图形及其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2. 常见的立体图形: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3. 立体图形的识别和分类教学重点:1. 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2. 常见立体图形的识别和分类教学难点:1. 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和抽象2. 立体图形的识别和分类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具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叫什么名字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二、新课1. 教师讲解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通过多媒体展示立体图形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常见立体图形的特征,如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等方式掌握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
3. 教师通过实例演示立体图形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和分类立体图形。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立体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识别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表面积等。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立体图形的定义、特征、识别和分类等知识。
2. 教师强调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运用。
五、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鼓励学生在家里找一找立体图形的物品,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长5厘米
V=ab h
因为正方体是长、宽、 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所以
棱 长 4 厘 米
棱长4厘米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a
a· a ·
或
V=
a
3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x 高
圆柱体的体积= 底面积 x 高
圆柱体积=底面积 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高
1 3
立体图形 意义
6 (36÷4)× 6+2+1 = 6 (分米) 1 (36÷4)× 6+2+1 = 1(分米) 2 (36÷4) × 6+2+1 = 2 (分米) (6×2+1×6+2×1) × 2 =40 (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40平方分米。
2.用一根长120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 方体,再在它的表面糊一层包装纸.求包 装纸的面积? 120÷12=10(分米) 10×10×6=600(平方分米) 答:包装纸的面积是600平方分米。
关系: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 圆柱圆锥有什么特点? 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名称 内容 图形
面
高
圆柱
o h o r
圆锥
h o r
3个面。 底面是2个完 两底之 全相同的圆;侧面展开 间的距离。 一般 (无数条) 一般是一个长方形。 长=底面周长,宽=高 2个面。 底面是一个 顶点到底 圆,侧面展开是个扇 面之间的距 离(一条) 形
图形与几何——立体图形 的认识与测量整理和复习
学习目标
• 学生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 柱、圆锥的特点,掌握空间观念与图形 的基础知识。 学生能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锥 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立体图形的认识》篇1青岛版教材培训《立体图性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初步建立空间观察,发展学生想象能力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4、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设计:一、搭一搭1、师: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神秘的袋子,里面有什么呢?想知道吗?快打开看看吧。
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怎么玩呢?听清要求:小组合作,动动你的小巧手。
用这些物体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们能拼搭出什么作品?2、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说?(有拼出汽车、有拼出高楼、有的拼出高楼)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
师:同学们,在刚才拼一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形状相同的物体吗?二、分一分1、小组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成两类。
2、小组汇报:为什么这样分?(1、有角的和有角的放在一起,没角的和没角的放在一起;2、能滚动的和能滚动的放在一起,不能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放在一起)3、同学们表现的真棒!现在小组合作,把每一类再分成两类4、小组合作,动手分三、认识名称1、每一类都有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出示物体),你知道吗?2、教师板书每类物体的名字四、观察物体的特点1、小组里拿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汇报交流(正方体所有的面都一样大,长方体不是所有的面都一样大)2、拿出一个球和圆柱,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汇报交流:(1、球向各个方向都能滚动;圆柱只能前后滚动;2、球摸起来是圆圆的,圆柱上下的面是平平的)3、教师出示物体,让学生说出物体的名字五、抽象出物体图形同学们。
北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无忧】《立体图形的认识》名师教案
第3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用一定层次、方法展示和整理有关立体图形的特征。
2.从一定的方向观察物体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
5.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的相对位置。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立体图形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教具:教材有关图片一套。
学具:正方体木块。
教学设计一、引入课题学了这么多的几何图形,一提起几何,你能想到什么?学生随便说。
(出示各种平面图形)师:同学们说的是点、线、面、体,几何就是研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你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动手比划比划。
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出示点。
(让学生演示如果让点运动,会形成什么?)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图形。
(出示所学过的平面图形)师:刚才同学们认为面动成体,比如长方形,可以怎样运动?如果让长方形平放后,沿着垂直方向运动,会形成什么?其他的图形呢?运动后会怎么样?(学生闭眼想象)板书课题: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建立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一个认识的高度。
二、验证特征师: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出示立体图形)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师: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它们的每个面都是平面;圆柱、圆锥是一类,它们都有一个面是曲面)师: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复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2.圆锥和圆柱。
出示圆柱和圆锥:(1)小组合作,讨论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动手画一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图形与几何第3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图形与几何第3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2、图形与几何第3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中的6.2、图形与几何的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立体图形的认识。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学会用语言描述它们,并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了解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2. 能够用语言描述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3. 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4.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能够用语言描述它们。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操作,我准备了一些立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型,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书架、桌椅等,引导他们发现这些物品都是由立体图形组成的。
2. 知识讲解:我会通过展示立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型,向学生们讲解它们的特征,并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出来。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立方体和长方体特征的理解。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立方体和长方体特征的掌握程度。
5. 生活应用:我会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图片,让学生们识别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纸折一个立方体,并描述它的特征。
答案:立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
2. 请学生们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一些立体图形,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立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是否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
小学六年级下册立体形的认识与性质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立体形的认识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立体形,了解不同的立体形及其性质。
2. 能够正确地辨认和描述各种常见的立体形。
3. 学会手工制作简单的立体形。
二、教学内容1. 立体形的定义和特点。
2. 常见的立体形及其性质。
3. 制作简单的立体形。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利用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立体形,了解其形状、边、面等特点。
2.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立体形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形的特点和区别。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立体形,加深对其特点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的立体形实物,如正方体、圆柱体、金字塔等,并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点?- 如何区分它们?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立体形的概念。
2. 探究立体形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立体形的定义和性质:- 定义:立体形是指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 性质:立体形具有体积、表面积、形状、边、面等特点。
教师可使用图片、幻灯片等多媒体工具来展示不同的立体形,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这些立体形的性质。
3. 学习不同的立体形及其性质(2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的展示,介绍常见的立体形,并帮助学生认识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都相等,相邻的面通过棱连接。
- 圆柱体: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底面是圆形,侧面是长方形。
- 金字塔:由一个底面和四个三角形侧面构成,侧面共有四个顶点。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这些立体形的特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比较不同立体形的性质:- 正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不同?- 金字塔的侧面和底面有什么关系?4. 制作简单的立体形(30分钟)教师提供适当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立体形,如纸盒子、纸玩具等。
教师指导学生从纸张上剪出合适的形状,然后将其折叠、粘贴等方式组合成立体形。
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立体形的特点和要求,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 导学案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2.图形与几何第3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
3、通过实际操作,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立体图形的认识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第4题的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
2.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3.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用课件逐一显示字母所表示的名称。
4.上面的图形能分类吗?可以怎样分?依据的标准是什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面都是平面都有一个曲面教师注意板书。
5.长方体与正方体。
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教师:长方体与正方体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归纳整理吗?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动手写一写,并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下表: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教师:上面我们比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那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并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一说吗?组织学生观察,书面写一写,小组议一议。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并板书: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圆是底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1.复习表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面积(1)复习表面积的定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2.3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立体图形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2. 对于难点内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数学软件模拟和动手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同时,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白板、几何模型和教具。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答案】略
题型5:立体图形的实际应用
【例题5】一个圆柱形的水桶,底面直径为40cm,高为50cm,求这个水桶的容积。
【答案】圆柱的底面半径为40÷2=20cm,容积为π×20²×50=62800cm³。
板书设计
①立体图形的分类
- 立体图形:圆柱、三角形、球体
- 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立体图形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立体图形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2.图形与几何
第3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
3、通过实际操作,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立体图形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第4题的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
2.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3.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用课件逐一显示字母所表示的名称。
4.上面的图形能分类吗?可以怎样分?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面都是平面都有一个曲面
教师注意板书。
5.长方体与正方体。
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
教师:长方体与正方体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归纳整理吗?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动手写一写,并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下表:
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师:上面我们比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那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并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一说吗?
组织学生观察,书面写一写,小组议一议。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并板书:
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圆是底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1.复习表面积的计算
立体图形的面积
(1)复习表面积的定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请同学们拿出立体图形的模型,看看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的面积?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圆柱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或高),宽相当于圆
柱的高(或底面周长)。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提问:什么样的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
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底面周长或高。
)
(3)归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请同学们根据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围成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在教材上用字母表示出计算每个图形表面积的方法。
②指名顺次口答归纳出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字母公式:S长=(a×b+a×h+b×h)×2
S正=6a2 S圆柱=2πrh+2πr2
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
教师:将一块石头放进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里,你们发现了什么?请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观察、讨论后汇报。
(水面高度升高了,因为石头占了圆柱体容器中水的空间)
教师:这个有趣的现象曾经启发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发现了一个物理定律,从而给人类打开了征服海洋的大门。
有兴趣了解如何计算这块石头的体积吗?你有办法计算出石头的体积吗?
教师:要计算石头的体积,我们可以借助于规则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
引出课题:后面我们一起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
的体积计算。
(1)围绕目标自主复习。
学生在教材第88页用字母表示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边写边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汇报。
教师重点引导出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指名学生口答各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随着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板书相应的体积公式。
提问:这些体积计算公式中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其他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课件演示推导过程)
教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
(3)归纳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这样一些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3.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一个底面为梯形的立体图形,如何计算它的体积?一个六面体呢?类似的其他立体图形呢?
学生甲:它们也都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教师:说到这个相同点,我想起了昨天遇到的一个问题。
昨天我
上超市买了两种包装(一种罐装,一种软包装)的椰汁,它们的高相等,它们的容积哪一个大?怎么判定?(出示实物)
学生乙:先计算它们的容积,再比较就可以啦。
学生丙:因为他们的高相同,所以,只比较它们的底面积就可以了,哪个的底面积大,哪个盛的椰汁就多。
教师给出两个包装物,请学生算一算哪种包装里的椰汁多。
学生独立计算,允许用计算器。
学生汇报。
追问:求容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
小结: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
(2)出示500g大米。
如何测量这些大米的体积?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学生甲:可以把米堆成圆锥形,量出底面半径和高再求体积。
学生乙:还可以把米放在长方体的容器里(如文具盒等),量出长、宽、高再求出它的体积。
学生丙:把一张长方形纸围成圆柱,把米倒进去,亮出它的底面周长和高,再求体积。
二、课堂作业
1、做教材第90页练习十八第9题。
2、练一练。
把一个底面直径是2m,高是3m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切成两半,表面积增加了()m2;沿横截面切成两半,表面积增加了()m2。
3、判断。
(1)一个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能形成一个圆锥。
()
(2)把一段圆柱形木材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部分是原2。
()
来的
3
(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为原来的两倍,高不变,它的体积也扩大为原来的两倍。
()
1。
()
(4)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3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构建知识体系。
本课引导复习空间图形的形成中,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各自的特征和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复习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中,通过观察、回忆、交流将立体图形的知识连贯起来。
通过板书梳理知识脉络,并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引导学生从表面积、体积的概念,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公式推导与应用,圆锥圆柱之间的关系几方面做了整理,使学生认识到根据表面积的意义,可以找到求所有物体
表面积的“通法”;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进而通过猜想验证得到所有柱体体积的通用公式,让知识的主要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知识由“厚”变“薄”。
这样复习不再是旧知识的简单重复,在复习中学生有发现,有提升,获得新授课那样的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