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观
传播学的芝加哥学派
仪式
• 仪式 仪式,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 象征意义的活动的总称。仪 式具有一定的时段、特定的 场合,与个人或团体判断有 关;可以由个体、群体或团 体组织主持和组织进行;既 可以在任意场合或特定的场 合,也可以面向公众、私人 场合或特定人群。仪式既可 以仅限于特定团体,也可以 限定于宗教或社会事务。
• A ritual is a set of actions, performed mainly for their symbolic value, which is prescribed by a religion or by the traditions of a community. The term usually excludes actions which are arbitrarily chosen by the performers, or dictated purely by logic, chance, necessity, etc。 • Alongside the personal dimensions of worship and reverence, rituals can have a more basic social function in expressing, fixing and reinforcing the shared values and beliefs of a society. • Rituals can aid in creating a firm sense of group identity. Humans have used rituals to create social bonds and even to nouris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传播”定义教学的两个维度传递观与仪式观
|RADIO &TV JOURNAL 2020.09一、传播学教材中“传播”定义之考察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传播传递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仪式观”,从而构建了双重传播概念。
他的传播仪式观一直深受世界传播学者关注。
传播学在中国是“舶来品”,2005年《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译本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内较早提及凯瑞传播仪式观的学者是潘忠党,他在《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三种模式》中对传播仪式观进行了阐释。
“传播”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是传播学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
查阅以“传播学”“大众传播学”“新闻传播学”为名称的中国传播学教材20余部,发现在这些教材中对“传播”的定义大都表示信息的传递过程。
如李彬的《传播学引论》(1993)将“传播”定义为“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包括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
使用较普遍的传播学教材,如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1999)将“传播”定义为“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主要强调的是传播的互动性和社会性,以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需的共通的意义空间,揭示了“传播”的传递性。
胡正荣的《传播学总论》(1997)将“传播”定义为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这些在2005年之前出版的教材从传播的传递角度出发,探讨传播的本质与过程。
2005年后的传播学教材,如张国良的《传播学原理》(2009)将“传播”定义为传受信息的行为,主要探讨的是传播与信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陈力丹和闫伊默出版的《传播学纲要》(2007)将传播界定为“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许静的《传播学概论》、陈力丹的《传播是什么》、苏克军的《传播学概论》、高卫华的《新闻传播学导论》、段鹏的《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郝雨的《新闻传播学概论》、段京肃的《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成振柯的《传播学十二讲》,这些教材仍然从传播的传递观单项维度对“传播”进行定义。
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笔记
第一章传播的传递观:传播被认为是一种过程和技术,它达到控制空间和人的目的,更远、更快、传送、散播知识、思想和信息。
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至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时间上的一个社会的维度,不是信息分享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传播的起源以及至高经济并不是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的、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社会作为世界的替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存在,它是社会共同体所创造的理想的投影。
”符号体系不是为了提供信息,而是为了确认。
不是为了改变态度或思想,而是代表食物的基本秩序;不是为了旅行功能,而是为了表明一个正在进行的、易逝的社会过程。
美国,传播的仪式观变成了一种戏剧性的表演。
展现了权力的纷争。
所以,新闻不是信息而是戏剧。
(对经验的渴望是不断变化的,具有中产阶级趣味,不具有普遍性)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过程。
艺术就是使现象陌生化,迫使其成为我们思考的前景。
现实是由命名系统创造的。
这并不是符号形态的唯一功能,以特定的命名强调了存在。
传播再造提供一种途径,为重塑共同文化提供价值。
第二章: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传播学的质疑:1、把传播看作行为科学,其目的在于阐明规律2、把传播看作正规科学,其目的在于阐明结构3、把传播看作文化科学,其目的在于阐明意义。
在行为科学中,因果理论(利益理论)意识形态根植于社会结构的立场在功能解释中(紧张理论),意识形态被认为并不是由结构型性力量引起的,而是为了满足人格或社会的某种需要或功能。
——释放紧张。
强调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以上都存在用命名来解释现象的科学形式的疏忽。
文化研究不是预测人类的行为,时而试图诊断人类的意义。
理解意味着能够领会行为者的行为作为符号所呈现出来的想象空间。
传播的文化把人类的行为看作一种可以去理解的文本。
笛卡尔的客观主义:世界并不被当作一种宇宙秩序,而是一个只有当人作为旁观者与实际发生联系时的中性的、偶然的事实领域。
艺术与文化论文
艺术与文化论文艺术和文化紧密相关,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与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艺术与文化论文篇1浅论艺术作品与艺术文化传播【摘要】本文阐述了艺术作品、艺术与文化、艺术作品与传播、艺术作品与文化传播、艺术文化传播的框架等的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
指出艺术作品以鲜活的形式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艺术的殿堂,将艺术作品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下,本身就是一种对作者创作精神的展现,更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播。
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艺术作品对艺术文化传播的意义,将艺术文化世代传承。
【关键词】艺术作品;文化传播;意义;途径艺术作品是从历史长河中遗留下的文化精粹,它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和灵魂,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彰显着历史的脉络。
将艺术作品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下,本身就是一种对作者创作精神的展现,更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播。
一、作为符号的艺术作品在社会传播中,任何信息都携带着意义,而任何信息也都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得到表达和传递。
作为非语言符号的艺术作品,也必然担负着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是一种承担了特殊“表现”意义的符号,是一种在激发美感形式媒介中的表现,是大不相同于一种言语或概念的表现[1]。
艺术家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赋予艺术作品,那么艺术作品就成为了承载着艺术家艺术思想的符号。
而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符号——艺术作品,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保存的。
二、艺术与文化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提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2]。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詹姆斯
詹姆斯·凯瑞“传播的传递观与仪式观”及对电报的分析2008-01-11 18:21:09作者:紫竹整理来源:紫金网詹姆斯.W.凯瑞(James W. Carey,1934-2006),伊利诺伊大学俄巴那香槟分校传播学院院长,1976—1979年任艾奥瓦大学乔治·H.盖洛普讲座教授,1992-2006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曾任美国《传播》杂志主编。
詹姆斯·凯瑞的主要著作有:《电视与新闻》(Television and the Press,1988)、《作为文化的传播》(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1989)、《转变时代观念》(Changing Concepts of Time,1992)、《詹姆斯·凯瑞:一个批判性读者》(James Carey: A Critical Reader,1997)。
一、提出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詹姆斯·凯瑞明确提出了传播在西方人的思想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的思想,他指出:“传播的传递观自20年代开始,一直占据美国思想的主流。
我刚涉足这一领域时,发现行为主义或功能主义术语对这一观点的表达已经黔驴技穷,已经成为一种经院式的东西: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证。
尽管这也带来一些切实的学术成就,但即便没有严重的学术或社会后果,它也只能裹足不前。
我认为有必要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借助杜威的著作使这一研究重获生机,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生物学、神学、人类学及文学的一些知识材料中另辟蹊径,以免像现在一样在原地打转”(《作为文化的传播》)。
由此,詹姆斯•凯瑞将这两种定义具体描述为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仪式观”则指北美新教徒举行的“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詹姆斯• 凯瑞叙述了传播这的两种观念都与宗教(基督教)关系密切。
论德里达传播哲学的方法论启示
论德里达传播哲学的方法论启示以下是关于论德里达传播哲学的方法论启示,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论德里达传播哲学的方法论启示一、方法论启示:建构包容“一种语言以上”的体验的传播情境传播,是人类社会构建意义的活动和过程;意义的生产与交流,是传播学的内在研究领域。
“但是,长期以来,传播学研究领域对传播问题的认识,就具体的传播现象的构成研究较多,而对深层意义构建关注较少。
”在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看来,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是美国自19世纪以来对“传播”的认识的两大主要倾向,而其中传递观的研究又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
所谓传播的“传递观”,即把传播活动理解为“传递”,认为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
而就目前传播学界的研究来看,相对而言,较多地展开的也是对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基本模式的研究,而对建基于信息流动基础之上的意义生产活动关注较少。
反观德里达解构主义传播哲学,其富于解放性内涵的意义观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开启一种立意高远、视角开阔的意义研究,而这种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当前传播·情境的改善。
正如德里达所说,“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解构主义传播哲学是一种富于建设性的传播学意义研究,它呼唤以一种充满生机的思维方式建设包容“一种语言以上”的体验的多元化、没有压迫的传播情境。
(一)释放意义自由,还原无限德里达解构主义传播哲学既提示了一种编码方式,也提示了一种解码方式,即释放意义自由、还原意义的无限可能性。
换句话说,解构主义启示我们无论是在编码还是在解码运动中都应打破意义的牢笼,避免各种固定的、僵化的思维模式抑制意义自由、思维自由。
编码过程亦即文本的书写过程“是一种‘延异',即’产生差异的差异‘.这种’延异‘在时间和空间上既没有先前和固定的原本作为这种运动的起源性界限和固定标准,也没有此后的确定不移的目的和发展方向,更没有在现时表现中所必须采取的独一无二的内容和形式”.因而在传播活动的编码过程中要正视“延异”的这种特性,避免走入追求固定的界限、固定的标准和固定的绝对化的误区。
论西藏新闻传播的双重维度: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
关键词 : 传递 观 ; 仪 式观 ; 西 藏 新 闻传 播 仪 式
一
、
相 关概 的维 系 ; 不是 指分 享信息 的行 为 , 而是 共享信仰 的
表征 (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o“ 如果说 , 传递 观中传播一词 的原 型是 出于
2 0 1 4年 1月
社 会 纵 横
论 西 藏 新 闻传 播 的双 重 维 度 : 传 播 的传 递 观 和 仪 式 观
王 阳 西藏 民族学院 摘
一
7 1 2 0 8 2
要: 传递传播观和仪 式传播观是 美国教 育 家詹姆斯 ・ 凯瑞在 1 9 世纪 7 0年代提 出的概念 , 他 认为 , 传递观 即传播 是一个讯 息
界。” 利奇指出“ 在仪式 的理解上, 会出现最 大程 度上的差异 。” 仪 式的意义 如此 广泛 , 因此 , 套用某 一定 义对另 一个族群 的仪式行 为进行解释, 可能就会产生重大 的歧义 。“ 尽管如此 , ‘ 仪式 ’ 一词
一
“ 在 1 9世纪f 当然空 问范围不如今 天) , 信息 的移 动在本质上
这一基 本表述之 上 , 有 人认为“ 在仪式里 面, 世 界是活生 启发 了凯瑞从文化 的角度来 研究传播 ;英 尼斯使凯 瑞认真思考 会 行为 ” 了传播 与技术之间 的关 系 ;美国文化人 类学家格 尔茨运用 “ 深 生的,同时世界又是想象 的 ……然 而 ,它展演 的却是 同一个世 描” 的方 法来阐释意义对传播 的仪式观 的提 出有着重要影 响。
得 以在 空间传递和发布 的过程 , 以达 到对距 离和人的控制 ; 仪 式观把传 播看作是创造 、 修改和 转变一个共享文化 的过 程 , 是时间上对
第一讲 什么是传播
(Communications,p.18-19)
第一节:“传递观”和“仪式观”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
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 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 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 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 认识任何东西。 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 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 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卡西尔:《人论》,33、34)
的传播》,6页)
第一节:“传递观”和“仪式观”
概括:
传递观是把“传播”看成一个过程,关注的
是这一过程的作用,主要牵涉到是三个环节: 速度和范围(技术手段)、被传输的东西 (内容),接收(效果或者目的)。
第一节:“传递观”和“仪式观”
2. 仪式观:
不是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 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
5)二十世纪20年代之后 交流是播撒劝说的符号,借以管理公共舆论; 交流是语义迷雾的澄清; 交流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6)二战以后 信息论:Communication成为信息交换; 另一个是治疗性工程,表现在人际交流和国际交 流两个层面:人际,心理治疗的手段;国际,交 流成为全球性启蒙的工具,教育的手段,推进现 代化的动力,比如:发展传播学。
政治传播:宣传劝服、舆论、政治选举; 经济传播:广告营销、公共关系、整合传播;
文化传播:新闻、大众文化;
医疗传播:健康传播、治疗传播; 环境传播:生态环境状况报道、环境知识传播
科技传播:科普传播、科技素养教育
艺术传播:人文与艺术的培养、教育
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对传播目的和意义的再思考
社科文化337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摘 要:尽管传播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是由于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是两个天然有关联的概念,因此人类社会是传播得以被重视的研究的土壤。
同时,根据对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的理解,人类社会的传播不仅是对信息的传递和解读。
传播的最高境界是建构一个有秩序的人类文化世界,而并非仅仅是对信息的传递。
传播也是达成共识、求同存异,不断塑造社会形态并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手段,因此传播的意义和价值需要不断被思考。
关键词:传播;媒介;信息;共识一、传播是人类社会的雕刻者自传播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之后,中国传播学界从未停下过对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脚步,但是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传播学研究不可避免的陷入美国经验学派的已有理论和研究方法而无法自拔。
目前国内传播学界普遍认为20世纪80年代是新闻传播研究在中国全面发展的起点,1982年首届传播学研讨会提出“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
但是中国传播研究不可避免地踏上了与美国经验学派研究的相似之路,以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为主要目标,在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问题上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争执。
由于出资方和政府的需求,美国早期的传播研究集中在对传播效果的领域,特别是研究宣传如何能起到最大的作用,基于控制和维持现有体制的传播研究将绝大部分精力全情投入在效果研究中。
如今,“媒介研究的关键要素(文本、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业已到位。
“美国的传播学的主要性质是经验主义和非反思性的”,这样的价值取向较为功利。
传播效果的问题往往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它们服务于大众传播,以大众传播的最大收益和影响为目的,传播研究如果不能从大众传播的桎梏下脱身,则只会成为服务于经济的学科。
国内对于“传播”一词翻译的质疑从未停下来过,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入,大众传播学对受众和用户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传播”这种带有单向性意思的词开始被否定,然而潘忠党认为: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对communication 的中文翻译——“传播”,但同时,应该在“传递观”和“仪式观”的双重视野下理解传播和媒介,把传播理解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或互动)”,以及在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意义。
传递观和仪式观名词解释
传递观和仪式观名词解释
传递观名词解释:传递观是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就是指信息的移动在本质上被看作与货物和人的位移相同的过程,两者都可以用传播这个名词来描述。
相当于说传播与运输这个物理空间的位移是相等的,传播的传递观指的就是延及讯息可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及如何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
仪式观名词解释:仪式观并非只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
传播的本质是现实的符号生产,传统是通过符号形态的建构、理解与利用创造了现实,也建构了价值。
仪式观的提出为逐渐内卷式的经验传播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传播学的研究视野大大拓展。
传播的仪式观注重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是价值的探讨与构建,其核心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
”。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一、本文概述传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探讨传播的本质时,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传递观”,认为传播主要是信息的传递;另一种是“仪式观”,则强调传播是一种社会交往的仪式。
这两种观点在传播学领域中各有其影响力和支持者,对于理解传播现象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传递观”与“仪式观”展开讨论,旨在深入探讨传播的本质和功能。
我们将对“传递观”进行解析,阐述其核心观点和理论依据,分析其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和影响。
接着,我们将探讨“仪式观”的内涵和特征,阐述其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和反思,探讨它们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播的本质和功能,揭示传播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也希望为未来的传播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传播“传递观”的解析在传播学理论中,“传递观”是一种传统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解方式。
它认为传播主要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即信息从发送者通过某种媒介传递到接收者。
这种观点在早期的传播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关注的是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接收,以及媒介在信息传递中的效率问题。
从“传递观”的角度来看,传播者被视为信息的掌控者和发布者,他们负责将信息编码后传递给受众。
而受众则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通过解码信息来理解发送者的意图。
这种模式下,传播过程被视为线性的、单向的,信息从传播者流向受众,形成一个清晰的路径。
“传递观”强调了信息传递的功能性和效率性。
它认为,传播的主要目的是让受众接收到准确的信息,并尽可能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音和干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传播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精心选择和编码,以确保信息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同时,他们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介和传播渠道,以确保信息能够迅速、广泛地传播给受众。
传递观
一、提出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詹姆斯•凯瑞明确提出了传播在西方人的思想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的思想,他指出:“传播的传递观自20年代开始,一直占据美国思想的主流。
我刚涉足这一领域时,发现行为主义或功能主义术语对这一观点的表达已经黔驴技穷,已经成为一种经院式的东西: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证。
尽管这也带来一些切实的学术成就,但即便没有严重的学术或社会后果,它也只能裹足不前。
我认为有必要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借助杜威的著作使这一研究重获生机,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生物学、神学、人类学及文学的一些知识材料中另辟蹊径,以免像现在一样在原地打转”(《作为文化的传播》)。
由此,詹姆斯•凯瑞将这两种定义具体描述为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仪式观”则指北美新教徒举行的“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詹姆斯•凯瑞叙述了传播这的两种观念都与宗教(基督教)关系密切。
传播的“传递观”视“信息的移动在本质上是与货物或人的位移相同的过程”——铁路就是为了传教而兴建的,因此,“运输一词的精神含义是在地球上建立并拓展上帝的领地”。
另一方面,“传播一词的精神含义同样如此”,是19世纪北美基督徒相聚一堂获取精神上的共享、共识的一个场所、一场仪式。
詹姆斯•凯瑞更为看重的是被杜威强调却被美国传播学界相对忽视的传播的“仪式观”。
传播的“仪式观”不是把传播看作“位移”,而是“仪式”,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因为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与共性(commonness)、共有(communion)、共享(community)等词,“在古代有着同一性和共同的词根”。
凯瑞提出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简要说明他们之间的不同?
凯瑞提出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
简要说明他们之间的不同?美国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詹姆斯·W. 凯瑞(James W. Carey)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the “ritual” view or model of communication),并将其和传统传播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传播的“传递观”(the “transmission” view or model of communication)进行对比。
从仪式观的角度,詹姆斯·凯瑞将传播定义为一个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象征性过程(communication is a symbolic process whereby reality is produced, maintained, repaired, and transformed)。
从“传递观”的角度,传播指为实现控制的目的而进行的信号或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the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or messages over distance for the purpose of control),其特征是希望在信息空间传送的过程中提升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效果(characterized by the desire to increase the speed and effect of messages as they travel in space)。
这两种传播观以及与之对应的价值观强调传播的不同方面。
它们存在以下的不同。
首先,在对传播进行描述时,传递观通常采用告知、发送、传递、给他人提供信息等词,将传播视为信息传递的行为。
其核心是信息的传递和传送。
仪式观通常采用分享、参与、联系、群体和群体感情、拥有共同的信仰等术语,认为传播是共同信仰的表达。
其核心是仪式和典礼。
其次,传递观将传播主体视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传者。
而仪式观将传播主体视为意义和符号建构的共同参与者,或是旁观者。
从“传递”到“认同”
从“传递”到“认同”国家领导人新年贺词是一国国家元首在新年到来之际公开发表的一种礼仪性讲话,是一个国家表达祝福、总结过去、鼓舞民众、宣传本国政策主张、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形式。
国家领导人发表新年贺词作为一项重要的仪式性活动,将其置于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审视,具有独特的意义和魅力。
什么是传播仪式观传播仪式观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其著作《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
凯瑞通过对“传播”一词词源词根的考察,认为现代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两大类:传播传递观和传播仪式观。
在他看来,传播传递观是指“传播是一个讯息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
①传播仪式观则不然,它“并非指讯息在空中的传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讯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②凯瑞认为,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③而“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
④简言之,就是将广义上的传播视为一种仪式,人们借助这样的仪式进行信息和意义的共享,共通意义空间和共同价值信仰则是这种仪式得以存在、发展的核心要素。
对于仪式的概念,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是指宗教活动中“某些明确的行为方式”,是对信仰表达和强化的手段。
文化学家坦姆比亚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其内容和排列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礼仪性……的特征。
”⑤广义而言,人类社会一切能够传递信息和意义的,具有特定规范的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行为活动,都可以纳入仪式范畴。
综上所述,传播仪式观就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人类仪式来考察,在这些仪式中,人们通过共同信仰和意义空间进行信息意义的共享,以实现对社会发展及秩序的维系和稳固。
国家领导人发表新年贺词的仪式分析1.中国国家领导人新年贺词的发展概况中国国家领导人发表新年贺词是一项国家礼仪性事务。
1994年元旦,时任国家主席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海外受众发表了题为《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新年讲话。
传播的仪式观:“媒介中心论”的情结?
传播的仪式观:“媒介中心论”的情结?(2009-05-02 09:20:25)转载标签:分类:我的论文传播文化仪式做读书笔记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
在我们平日的学术训练中,脑子里面总有明确的“学科划定”作祟,不肯把思路打开,而宁愿在自己的“领地”中深耕细作。
受此影响,我读凯瑞的书也遇到了不少麻烦。
读书过程中对一些陌生的哲学类词汇望而却步,又对作者横跨几门学科式的行文思路摸不着头脑,即便如此,我还是不时被凯瑞深刻的思想和广阔的视阈撼动。
我们经常提起“跨学科”,并把它标榜为一种学科的创新方向。
或许,按照凯瑞从文化角度来解读传播的思路来看的话,我们也应该用文化来消解学科,那本来不是一种健康的学术视野。
凯瑞到伊利诺伊求学时,那里有一种跨学科的传播研究方法,所以他学会了抵制今天学术界希望专门化和分割的压力。
[1]从这点来看,《作为文化的传播》更显示了它的可贵。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读书笔记的要求相对较低,但真正好的札记一观便见功底。
《作为文化的传播》的读书笔记我搜集到几篇,比较规范的有:《传播:以文化的名义》和《传播:人类共享意义的文化仪式》、《电报的故事——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札记》,另外还有一些对评介凯瑞及其观点的文章,如潘忠党老师的《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三个模式》、郭老师的《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张建中的《詹姆斯·凯瑞与美国传播学研究》。
此外,在《媒介环境学》一书中收录有弗里德里克·瓦塞尔撰写的一章“詹姆斯·凯利:寻求文化平衡”,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凯瑞的生平和理论体系。
要达到以上文章的水平,非一日之功。
我希望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学习启发自己的思路,以下谈谈自己的所学和所思。
急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能很好地建构自己的基础,而且还很容易走向偏颇。
我还是习惯于将第一步的重心放在对《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的内容和体系的梳理上。
理解凯瑞“传播的仪式观”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郭建斌教授)
理解凯瑞“传播的仪式观”要注意的⼏个问题(郭建斌教授)1.“传播的仪式观”是⼈类传播现象的⼀个隐喻层⾯的问题。
对于隐喻的理解,以及我在这⾥所讲的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隐含的意义,我倾向于接受维克多·特纳的解释,他“认为隐喻将熟知的和陌⽣的事物特点合并在⼀起或者将熟悉的特点进⾏异化的合并,隐喻便能有助于激发我们的思想,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视⾓并使我们兴致盎然。
隐含的意义、暗⽰、价值观念同它们的字⾯意义交织在⼀起使我们以⼀种全新的⽅式发现了⼀个主观的事件。
”(特纳,1975/2007:21)关于这⽅⾯问题,在凯瑞之前,并⾮是完全没有⼈注意到,但是,第⼀个把⼈类传播现象中的这样⼀层隐喻明确地表达出来的,的确是凯瑞。
这样⼀层隐喻,其实⼀直是伴随着⼈类传播活动的,但是不知为何,我们在讨论传播问题时,强调得更多的是“传递”的⽅⾯,对于“仪式”的⽅⾯,明显地关注不够?进⼀步说,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类传播活动(或现象)中那些隐喻层⾯问题的阐释。
正是因此,凯瑞对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Adams Innis)对于传播问题的精辟见解赞许有加,他这样写道:“他的⽂本还在不断产⽣新意,因为它们在故作⾼深的同时也夹杂着他的天赋与灵⽓——富有穿透⼒的格⾔、出⼈意料的并列和突然的洞明。
打开他的著作,就像重新投⼊⼀次深⼊的对话:他的著作不仅是⽤来读的,⽽且是可以与之共同思考的。
”(凯瑞,1989/2005:111)⽆论是伊尼斯对于传播的偏向的讨论,还是对于传播与帝国的讨论(伊尼斯,1950/2003a;英尼斯,1951/2003b),所揭⽰的均是⼈类传播现象中隐喻层⾯的问题。
正是在这⼀点上,可以说伊尼斯关注传播问题的思路,与凯瑞⼏乎完全是⼀致的。
2.“仪式”在凯瑞的表述中主要是⼀种类⽐。
格兰姆斯在讲到凯瑞关于传播与仪式的关系时提到“凯瑞仅仅是在类⽐层⾯上来使⽤仪式”(Grimes,2006:8),我认为这样的判断的确是有洞见的。
高硕考研-2015年北大传播学考研辅导班-传播的仪式观
传播的仪式观凯瑞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提出传播的“仪式观”为美国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仪式观的学术渊源是芝加哥学派。
它把传播看做是文化共享过程,并非直接指信息在空间上的扩散,它主要是指如何在时间上维持一个社会。
凯瑞把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学研究称为“传递观”。
它主要研究的是信息在空间的传递,是一种为了控制的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递。
传播的传递观强调以控制为目的的信息在空间中的传递。
其实质就是一种“偏倚空间”的传播模式,而传播“仪式观”强调文化上的共享,实际上对偏倚空间的校正,来达到文化上的稳定和平衡。
凯瑞认为,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也就是说,在凯瑞看来,传播就是人类共享意义的文化仪式。
《新闻教育错在哪里》新闻三原则:新闻和新闻教育绝不等于或包含广告、传媒、媒介研究、公关或广播新闻作为独特的社会射箭不可与传媒或传播混淆新闻是民主的另一个名称,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凯瑞反对新闻商品化、传播化,更注重个人关怀和批判。
结构主义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个反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它将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作学术研究的普遍方法,以具有客观结构的语言取代个体主题存在的人来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力图超越传统的主题形而上学和心理主义的理论框架,它们或致力于寻求固定的结构,或强调结构的流动变化,或把结构主义理论用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在思想界形成了巨大影响。
索绪尔语言学的一组二项对立式:语言/言语、能指/所指、内涵/外延、聚合/组合、共时/历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社会理论:用结构和模式的观点来反对和取代强调主题作用的传统哲学。
他认为所有的神话在社会内部都有一种相似的社会文化功能,他们对世界进行解释性说明,从而解决矛盾。
大众媒介是当代的神话。
它们使人们一味沉溺于幻想之中,丧失了对现实的反抗的一直,阻碍了社会变革的可能。
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笔记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传播与大众媒介——《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报告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以独特的视角拓宽了传播的研究范围,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传播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
”凯瑞通过颠倒人们习以为常的传播与现实的关系,使传播变成更能引起人们思考的行为。
本文将对比分析书中提出的传播的“传递观”与“仪式观”,并将联系现实观察两种概念在大众媒介的实践。
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的含义与关系传递观与仪式观两种传播概念都可追溯至宗教,但在凯瑞身处的美国社会中,由于长久以来的清教徒思想与实用主义传统,强调对人的控制与传播效果的传递观相对来说更显得主流。
但在凯瑞看来,行为主义或功能主义术语对传递观的表达已经黔驴技穷,成为一种经院式的东西,但传播的研究仍囿于这种对已经明确的事的、经验主义式的重复验证中。
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指出“社会不仅因传递与传播而存在,更确切说它就存在与传递与传播中”,体现了传播的两种不同概念(尽管传递观更加盛行),在此基础上,凯瑞针对文化研究长期受到学界轻视的现象,另辟蹊径,明确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
不同于传递观以信息在空间上的拓展为核心,仪式观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
它不是一种分享或者传递信息的行为,而是共同信仰的表征。
在仪式观的视角下,传播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将之视作一种像祈祷、唱圣歌、跪拜等这样的仪式,旨在加强某个共同体对组织或者对组织的共同信仰、观念、情感等的认同感。
在新媒体的环境中,这种仪式则表现为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对某类消息的转发,比如“在XX中学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一类消息,便是该所中学的毕业生及在读生组成的共同体,通过成员各自的转发来体现他们作为该校学生共同的骄傲或者怀念。
从传递观的起源——统治者通过向各地传递政令的信息来实现对帝国的控制——便可看出,其预设是常识性的现实第一、用于对现实进行描述的符号第二。
关于红色文化活动的仪式观解读
2011年第10期(总第86期)2011年第十期摘要:对于传播人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即“传递观”和“仪式观”,前者强调的是信息在空间上的扩展,后者强调的是经验和意义在时间上的传承。
“传递观”一直是研究传播学的主流观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的“仪式观”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成为研究和解释现代社会现象的有力武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的红色文化纪念活动就是一种典型的仪式化传播活动,强调的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各种优良传统的继承。
关键词:传递观仪式观红色文化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各地举行了大规模的红色文化纪念活动,比如唱红歌、举办红色运动会等。
6月10日安徽省在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举办了首届红色运动会,同时第二届全国红色运动会也于6月26日至28日在革命老区甘肃庆阳举行。
红运会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之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诠释红色文化核心价值。
对这种社会传播现象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传播的“传递观”即信息的传递进行解释了,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即意义的共享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他认为传播不仅是信息的空间流动,更是经验和意义在时间上的传承,是共同体对意义的分享。
一、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对于传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范式即“传递观”和“仪式观”,虽然他们的起源都有着宗教渊源,但是所指的宗教经验却不同。
前者起源于基督教教徒在北美大陆的步道传教,而后者起源于基督教徒通过参与宗教仪式对教义的分享和确定。
“传递观”和“仪式观”最大的差异是两者研究范式和路径的不同,前者强调的是信息在空间上的扩展,着眼于变化;后者强调的是经验和意义在时间上的传承,着眼于稳定。
这两种不同的认识范式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哲学理论基础决定的。
传播的“传递观”源自于地理和运输的隐喻并一直占据着西方传播学研究的主流,拉斯韦尔提出的关于传播的“5W ”模式是“传递观”的典型代表,它以社会心理学与行为主义为基础,强调的就是信息从传者向受者的传递,是信息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提出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
詹姆斯•凯瑞明确提出了传播在西方人的思想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的思想,他指出:“传播的传递观自20年代开始,一直占据美国思想的主流。
我刚涉足这一领域时,发现行为主义或功能主义术语对这一观点的表达已经黔驴技穷,已经成为一种经院式的东西: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证。
尽管这也带来一些切实的学术成就,但即便没有严重的学术或社会后果,它也只能裹足不前。
我认为有必要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借助杜威的著作使这一研究重获生机,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生物学、神学、人类学及文学的一些知识材料中另辟蹊径,以免像现在一样在原地打转”(《作为文化的传播》)。
由此,詹姆斯•凯瑞将这两种定义具体描述为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仪式观”则指北美新教徒举行的“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詹姆斯•凯瑞叙述了传播这的两种观念都与宗教(基督教)关系密切。
传播的“传递观”视“信息的移动在本质上是与货物或人的位移相同的过程”——铁路就是为了传教而兴建的,因此,“运输一词的精神含义是在地球上建立并拓展上帝的领地”。
另一方面,“传播一词的精神含义同样如此”,是19世纪北美基督徒相聚一堂获取精神上的共享、共识的一个场所、一场仪式。
詹姆斯•凯瑞更为看重的是被杜威强调却被美国传播学界相对忽视的传播的“仪式观”。
传播的“仪式观”不是把传播看作“位移”,而是“仪式”,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因为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与共性(commonness)、共有(communion)、共享(community)等词,“在古代有着同一性和共同的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