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_2

合集下载

浅谈课改下初高中历史课的衔接

浅谈课改下初高中历史课的衔接
对策 。

正态度 , 重 点是对学生进行高 中历史学 习方法 的指导 , 对学生提 出 高 中历史难教难学的原因

具体 的学 习任务和要求 , 引 导学生在今后 的学 习过程 中如何 做好
预 习、 听课 、 复习 , 而不是简单地停 留在初 中被动接受 的层 次 , 耐心
1 . 教材 编排体 系发生变化 , 造成 内容衔接上 的困难
难快速实现 。 3 . 学生学习方法呈现拐点 , 造成方法衔接上的不适
能力和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 对学生 能从 不 同角度 看问题 生犯错 , 指导学生纠错 , 这样宽松 的环 初 中历史 知识简单 , 对学生 的要求 多停 留在 了解 和记忆 的层 境可 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 变畏学为乐学 。如 , 要学生举 例说 说宗法
初中历史教材 以通史形式 出现 , 古今 中外 历史 自成一体 , 条理 细致地 指导他们做好 学习时间 、 任务 的安排 , 养成 良好 习惯 , 并在 分明 , 且 内容简单 , 对学生 的要求主要是在掌握基本 的历史现象 和 今后 的教学工作 中督促 他们按计划去 完成 , 渐 渐减少对老 师的依
他们 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生活 中的亲身感受或 习惯观 炼提高 。 念, 属于经验型思维 ; 而 高中生的思维则 由形象思维 向抽象思维发
3 . 鼓励 学生积极 参与教学 活动 , 帮助学 生提高学 习历史 的兴 展转 变 , 要学会用 已知的经验演绎出一般 的规 律 , 上升到一定 的理 趣和 自信 论层 次 , 并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 推理判断 , 形成一定 的历史 意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 在多样化 、 开放 式的学习环境 中充 识 和价值观 , 属于理论 型思维。 这些要求在学生思维转型过程 中很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积极性和参与性 , 培养 学生探究历史问题 的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林霞威远县新店中学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入手,分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相应对策。

希望通过对该问题的探讨,能够使历史教学更好的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指初、高中过渡阶段历史学科课程的教学衔接。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这一问题,更多是高中的教师在关注、讨论、探究。

而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不能仅持观望的态度,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为学生在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联系与区别1、课程标准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历史课程应该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高中历史课标则强调的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正因为初高中课标有这样不同的要求,所以就决定了初高中在知识方面和能力方面的差异。

(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

(2)能力方面: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高中则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

同一知识点,从中考和高考的不同出题层面就能看出这种能力要求的不同。

如:禹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明()A分封制代替禅让制B分封制代替世袭制C禅让制仍在继续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中考题);“禹授益,而以启为吏。

及老,而以启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史料反映的实质是A禹大公无私,把王位传给能使人民受益的人B母系氏族公社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C禅让制已经被启破坏,代之以王位世袭制D当时益和启之间矛盾较深,贫富差距已经形成(高考题)。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并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下面提出了一些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一、加强知识的延伸和拓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历史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而高中历史的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历史事件和知识的延伸和拓宽,让学生了解更为广泛的历史内容,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文献和其他历史资料的研究能力,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注重方法与技巧的培养三、加强素质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这对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组织历史实践活动、开展历史研究课题等方式来实现。

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只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升,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学科的要求。

四、加强与高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在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初中历史教师与高中历史教师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培训研讨会等方式,共同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互相交流经验,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

只有初高中历史教师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学生的学习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证。

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业规划等多个方面。

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过渡到高中历史学习,并适应高中历史学科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历史人才。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在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关系到历史教学的立意和实效。

为了更好地推进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改进。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三个方面提出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建议1. 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链条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变化,为了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衔接性,我们需要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链条。

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确定历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准备。

教师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适度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高中历史内容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认知框架和认知结构,使得学生能够较快地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内容。

2. 创设知识渗透点为了更好地促进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知识渗透点,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初中就建立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

通过在初中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一些与高中历史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或者通过辅助教学资源、教材、作业等渠道,鼓励学生主动去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在初中就拓展历史知识,为高中的历史学习做好准备。

3. 强化历史思维和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方式,教会他们对历史事实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为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延伸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意识、历史文献分析能力、历史资料整理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思维体系。

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尝试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初步建立起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初中历史是高中历史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的历史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我有以下建议:1. 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初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应该是连贯的,使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之间具有衔接性。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应该明确学生初中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以及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2. 设计合理的课程安排和教材选择:在新课标下,应该重新审视历史教材的编排和选择。

初中教材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方法,同时重视历史知识的积累。

高中教材则需要更加细化和深入地讲解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专业能力。

3. 加强对历史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尽可能全面地介绍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历史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则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4. 强调历史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历史思维和方法是历史学习的核心,初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案例分析、历史文献阅读和历史研究项目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进行历史分析和研究。

5. 增加历史教育的实践活动: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初高中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历史考察、历史实地考察和历史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历史活动中,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

6. 加强学科教师的专业培训和交流:为了更好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学校应该加强对历史学科教师的专业培训和交流。

学科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培训课程、教学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需要着重关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安排和教材选择的设计、历史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教学、历史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历史教育的实践活动以及学科教师的专业培训和交流等方面。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实现衔接,使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不同但连续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以下是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一、课程设置衔接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中国历史、世界史和中国地理,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等。

为了实现初高中历史衔接,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有效的补充、扩充和深化。

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首先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习得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基本的历史知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则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世界史的发展和普及等内容。

这样可以使学生具有更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教学风格统一初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在教学风格上进行统一,令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会产生断裂感,更好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过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以传统教材作为基础,结合多媒体、文献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体验。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应该采用更深度、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搜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各种文献、调查材料以及当代国际社会的前沿问题和发展动态等。

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学生学习历史的累积,他们需要越来越多地追求问题表达与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教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思维方法和技能,如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分析,以及跨历史时期和跨国家的比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总之,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实现有效的衔接,不断扩充、深化和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创造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功底和创新能力。

历史(心得)之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

历史(心得)之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

历史论文之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现今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四川进行着,四川省高中历史新教材不再像旧教材那样以通史的模块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对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实践,现就新课程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一、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衔接问题(一)学生历史学习状况分析:1、初中学生的历史的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农村学校更严重)。

初中历史课时安排少,再加上缺乏专业的历史师资队伍。

这就决定了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欠缺的,无法为以后高中历史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更不用说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的了解。

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不受重视。

四川省初中历史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生合卷,所以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冷门”、“副科”,历史学科在初中学科中低位地下。

3、学习方法上的欠缺。

初中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

升入高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如故,这些因素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一定障碍。

(二)高一历史教师教学状况分析:1、历史教师自身认识及准备不够。

对于高中历史新课程,不仅学生基础薄弱,当前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特别刚刚从高考一线下来的历史教师,不仅习惯于原来上课满堂灌和重点知识强化的方法,而且还忽视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式、探究性的目标教学的理念。

可以说,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与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存在着较严重的脱节状况。

2、课时多与待遇低的矛盾。

在当今激烈的高考竞争压力下,高中学校普遍地将语、数、英三科提到非常高的地位,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再加上主观上重理轻文的观念,所以导致了高中学校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高中历史教师课时多、待遇低,往往出现一个高中历史教师上五六个班甚至八九个班的历史教学,但待遇抵不上语、数、英老师一人上一两个班的情况。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一、统一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需要统一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高中历史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的培养。

我们需要对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和标准进行统一,明确学生在历史学科中所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以便更好地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

教师需要更加熟悉新课标,深入理解并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初中历史教学过渡到高中历史学科学习。

二、强化知识的渗透和延伸三、强化历史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四、注重历史概念的渗透和拓展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渗透和拓展。

初中历史教学更多地注重历史概念的学习和掌握,而高中历史学科更多地注重历史概念的运用和拓展,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渗透和拓展,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我们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拓展,并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为学生的高中历史学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所具备的历史意识、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等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和场景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历史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也需要通过多媒体、实地参观等途径,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

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为学生的高中历史学科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新课标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

通过统一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强化知识的渗透和延伸,强化历史思维和方法的培养,注重历史概念的渗透和拓展,注重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科中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培养。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一、统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有所调整和变化。

为了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首先需要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通过对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清晰的教学框架和体系。

在教学目标方面,需要确定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应具备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以及在高中阶段所需要达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

只有明确了教学内容和目标,才能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在初中阶段打好历史学科的基础,为接下来的高中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形成渐进式教学模式为了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可以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逐步适应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从而更好地完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在初中阶段,可以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在高中阶段,可以深化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拓展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具备更高层次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通过这种渐进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注重跨学科教学的融合在新课标下,跨学科教学被赋予了更高的重视。

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实现跨学科教学的目标。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或历史文献来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在地理课上可以通过历史地理知识来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在政治课上可以通过历史事件来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

通过跨学科教学的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学科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四、加强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的衔接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加强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的衔接,形成闭环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评价方面,可以对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进行反复梳理和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教学研究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瞿宏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和高中这两个不同学习阶段,历史教学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阐述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在教材、考查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认识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同时希望能够为提髙学校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教学衔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初高中的历史教材呈现“一标多本”的现象,这种发展趋势的出现给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与生机。

在新课改理念下,“核心素养”的提出,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在历史知识容量和学习能力上的要求,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概括、分析的能力。

2018年重庆决定新进的高一年级加入“新高考”实行“3+1+2”模式,即语数外加“物理和历史中选择其中一门”,再加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中任选2门”。

历史学科实行高考成绩总分100分,按实际得分算入高考总成绩。

这给高中历史老师带来新的挑战,这更增加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过渡,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是教育研究工作者以及高中历史教师急待解决的难题。

教育研究工作者以及高中历史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应先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了解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历史的情况,然后据此制定解决方案。

因此,探究初中历史中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有效衔接就变得尤为重要,还可以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有效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1.初高中历史教材的不同点(1)初中历史教材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粳要(试行)》,揭开了改革课程的序幕,其中对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新要求。

目前,初中历史教材的版本主要包括:人教版、人教版社会、北师版、川教版。

初中历史教材主要按通史的形式编撰,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叙史实,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摘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当前存在课程内容的脱节、专业性不足、师生互动不畅、教学资源碎片化以及评估机制不完善等困难与挑战。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强课程内容的衔接,强化历史学科的专业性,建立师生互动的沟通机制,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无缝衔接,加强评估机制确保教学质量。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建议在新课标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提升,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困难、挑战、课程内容、专业性、师生互动、沟通机制、教学资源、评估机制、教学质量、知识体系、研究、实践、提升。

1. 引言1.1 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重要性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历史教学衔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学习的效果和水平,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解决,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由于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如果教学衔接不够顺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断裂感,难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可以有效避免知识重复和重点遗漏的情况发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历史教学衔接的优化,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人生故事,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加强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困难与挑战在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着一些困难与挑战。

由于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划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上可能存在断层,导致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更好地协调和衔接。

历史课程的内容繁多,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挑战。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1. 引言1.1 新课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新课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重要的。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实施,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学生既要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事件,又要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这样的要求使得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还要求强调历史教学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多元化的历史观。

这样的要求使得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新课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是促使历史教学走向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发展,使得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新课标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变化一、核心概念的更新: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要突出“中华文明主线”、“文明多元主义”、“多元一体”等核心概念,强调要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密切联系。

这对于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强调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历史调查研究、历史事件分析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意识和方法论,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和讨论。

三、注重历史价值观的塑造: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要重视历史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心。

四、多元文化的呈现:新课标提倡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要求历史教学要兼顾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增强他们的价值观多元性和包容性。

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变化是从强调历史概念的更新、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价值观的塑造到多元文化的呈现等多个方面的全面提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

肖临骏: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肖临骏: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相对来说较简单,形象与经验思维占教学主体部分,然而到了高中,则更多的是理论,抽象的知识。

在这种教学与学习的转换过程之中,教师需要有耐心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完成这种由浅入深的思维转换。

可以说新课标的实施,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在这个关键时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客观事实,迎难而上,实现初高中历史的无缝衔接,完成教育的崭新飞跃。

1关注初高中历史课标的不同对于历史课程的教学来说,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在教学之中的根本。

可以说,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和教学目的都是围绕历史课程标准进行的。

对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教师必须对于历史课程标准有充分的理解,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在教学之中收发自如,为学生做出最佳的引导。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具有的差异性非常的明显。

首先表现为设计思路不同,初中历史的板块设计为“由点到线”。

通过点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线,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历史的基础知识,更能在此基础上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基础性。

在初中历史教材之中,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多用“了解”“举例”“简述”等等。

然而进入高中之后,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则转变为“探寻”“理解”“分析”等等。

初高中历史的差距与差异,说明了初高中历史教学非常有必要实现良好的衔接。

如果教师在不够了解历史的情况下,贸然对学生展开历史教育,缺乏一定的理念,容易造成教学空想,学生历史思维无法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

2教学目标实现良好衔接,真正落实历史课改理念这里我是从学科的角度来说说对于在新课改下历史课程与历史教学的一些想法。

对于我们来说,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使学生成长。

历史可以说是一门能够从内部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的学科,是精神支柱。

同时教学教育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要重视三维目标的贯彻,是教学有效化的前提条件。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正确认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关联,三维不是割裂的,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历史教学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初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衔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整体认知和学习态度。

如何在新课标下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是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应该统一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研究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应该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

为实现这一目标,初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纲要和教学大纲,明确每个年级的教学重点和要求,确保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为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该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与高中的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衔接和连贯性。

初中历史课程可以围绕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展开,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而在高中历史教学阶段,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相关内容,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和知识面。

通过这样的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有一个清晰的学科脉络和逻辑框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

应该提高教学方法的质量。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历史教学方法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在初中阶段,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研究方法。

而在高中阶段,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能力。

通过提高教学方法的质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升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

应该重视跨学科的整合。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发展。

可以将历史与地理、政治、文学等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历史研究和思考。

浅谈课改下初高中历史课的衔接

浅谈课改下初高中历史课的衔接

2013-02教学实践新课改已经进行十几个年头了,但高一历史如何教如何学仍然是高一老师和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高一历史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的衔接上,因此,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与学,顺利渡过学习难关,乃是高一历史老师的首要任务。

本人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拟分析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在教材编排、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并探寻相应的对策。

一、高中历史难教难学的原因1.教材编排体系发生变化,造成内容衔接上的困难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形式出现,古今中外历史自成一体,条理分明,且内容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现象和结论的层次上,而不要求理解掌握一些深邃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上初中中考历史学科为开卷考试,平时考试也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对比鲜明,这种编排虽然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面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所涉内容时间、地域跨度大,跳跃性强,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给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增加了难度。

2.学生思维方式出现转型,造成思维衔接上的断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转型的重要时期。

初中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处于萌芽状态,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属于经验型思维;而高中生的思维则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转变,要学会用已知的经验演绎出一般的规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并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判断,形成一定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属于理论型思维。

这些要求在学生思维转型过程中很难快速实现。

3.学生学习方法呈现拐点,造成方法衔接上的不适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学生的要求多停留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这样,仅靠“死记硬背”的笨方法也能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效,加上初中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习惯了被老师扶着走,而初中老师大多也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上转变过来,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也不相信学生有能力学好。

探讨新课程改革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探讨新课程改革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2012-05教育研究对导体的选择合理的一组是()A.③④⑤⑥ B.②③⑥⑦C.①⑤⑥⑦D.⑤⑥⑦⑧本实验考查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正确率较低,说明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仅注重了实验结论,对实验过程分析不够到位。

本实验的前三步是:(1)研究横截面积和长度相同而材料不同的导体,导体的电阻与组成材料的关系;(2)研究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的同材料的两条镍铬合金线的电阻关系;(3)研究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同材料的两条镍铬合金线的电阻关系。

认真分析上述三步实验可知,从题目给出的材料的序号中可选①⑤⑥⑦,也可选②⑥⑦⑧,也可选③⑤⑥⑦,还可选④⑥⑦⑧等多种组合方法,故本题应选C。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采用如图3的程序来表示,重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规律的发现和推理。

否定新的猜想,假设图3三、提倡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在一定的学习目标下,要求学生自主搜集数据,确立已知条件,然后探索如何运用知识寻求结论,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滑动变阻器的教学,教师根据生产及生活实践的需要,提出如何调节灯光亮度的问题。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小组相互交流与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调电压或调电阻。

教师引导:如果电压保持不变,那么怎么办?学生热烈讨论: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以上四个因素加以讨论分析,优选出调节导体长度是最佳的方案。

归纳如下(如图4所示):高度调电阻调电压调横截面积调长度调材料调温度电阻线长度图4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可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改善了应试教育带来的物理学习上、思维上的亏缺,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创造性学习的机会。

诚然,“教无定法”,但“教有定则”,面对21世纪素质教育要求,物理教学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能让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冷静地分析与解决,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以不断改进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

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力图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统一。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大力实施课程改革,这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受到了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基于此,笔者将分析一下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策略,希望可以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衔接问题引言: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学习了三年的历史,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高中的历史学习打好了基础。

在高中阶段,教师继续深化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补充教学,进而做到更深层次地学习。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们积极地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不断地进行深化教学,让学生们从更深角度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

这样一来,学生们既可以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质量。

一、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在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

就目前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情况来看,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或大或小,主要体现在“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习惯较差、教学氛围枯燥”等等方面[1]。

接下来,笔者将分析一下这些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尽量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这样才可以做到有效地进行衔接教学。

(一)学生们的知识基础薄弱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主要考查学生们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和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其中,初中是打好基础的阶段,高中是对初中的补充教学,二者环环相扣,紧密联系。

但是,在开展衔接教学时,由于学生们初中阶段没有重视历史这一门课程,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对很多历史事件都只是有一个印象,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这就为高中的历史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展开讨论。

在分析了新课标对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接着在提出了建立课程衔接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开展跨学段教研活动、设计多样化评价方式以及加强家校协同等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指出,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但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实现无缝衔接。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建议,旨在促进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合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这些举措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新课标、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连贯性、教师培训、教研活动、评价方式、家校协同、学生学习、质量提升、无缝衔接、共同努力1. 引言1.1 新课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新课标的实施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标的推出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的一系列改变,而如何将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环节衔接起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出现断层和阻碍,对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连贯性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初高中历史教学环节的衔接,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更为完整和系统的历史认识。

新课标的出台,反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历史学科发展的要求,其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新的规划和设计。

建立起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衔接机制,促进教学内容的连续和衔接性,无疑是增强学生历史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只有通过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才能实现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

1.2 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断层问题:由于新课标的改革,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之间存在明显的断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渡时出现困惑和不适应,影响了学习效果。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成为了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了确保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一个平稳的过渡和连贯的学习体验,我们需要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打好。

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历史基本概念、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打下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而高中历史教学则需要更多的强调历史思维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扎实的知识讲解和图表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则可以逐渐引入历史文献和学术论著,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需要有所调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授、分组讨论和课外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则可以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历史学科中有更多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学校和家长也需要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的引导和关注。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历史讲座、举办历史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家长可以通过陪伴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初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问题。

通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优化和调整,我们可以确保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一个平稳的过渡和连贯的学习体验。

希望学校、教师和家长能够共同关注和关心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助力!。

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江苏省怀仁中学张云高一历史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中历史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

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台阶”。

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台阶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通过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实际水平较低、新教材内容跨度大,使教与学出现困难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上述这些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更是低。

高一新教材体现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学内容更加具体而有系统。

它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展现课程内容,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利于高中学生更集中、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但这种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使得教与学出现了困难。

例如: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单元概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线索,从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1917年俄过十月革命再到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间跨度大,中外关联不说,理论性特强,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江苏省怀仁中学张云高一历史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中历史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

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台阶”。

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台阶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通过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实际水平较低、新教材内容跨度大,使教与学出现困难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上述这些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更是低。

高一新教材体现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学内容更加具体而有系统。

它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展现课程内容,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利于高中学生更集中、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但这种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使得教与学出现了困难。

例如: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单元概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线索,从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1917年俄过十月革命再到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间跨度大,中外关联不说,理论性特强,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

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理论的贫乏。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

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

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

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

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

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将这种思维转变在历史学科中由初二后推到高一,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

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

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以上分析说明,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跃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断层。

而高一历史新教材中恰恰注重了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新的课型,改变了单一授课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些能力要求在学生思维断层的情况下很难落实。

3、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习方法的衔接出现拐点。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

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

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

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要消除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台阶,要在高一阶段历史教学,特别是高一上学期历史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

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

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

例如,分析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时,我是这样设疑的: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清政府有什么反应?2、袁世凯是如何耍弄两面手段来窃取政权的?3,如果没有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中国革命能取得胜利吗?4、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请说明你的理由?这样的分层次递进式的设疑无疑把学生从思路阻塞转向恍然大悟,以收到一石冲开水底天的效果。

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教材本身就有一个特点,即把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使学习内容比较符合时代特点。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接受那些书本的知识,因而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

例如:讲到国共合作时,通过向学生播放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率团访问大陆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走向来分析当今台湾与大陆的前景。

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

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

从心理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

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后进生尤其如此,老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哪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

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历史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三维目标下,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去品尝学习的果实。

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所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整合教材,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再是历史教学的惟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这种新教材观为高中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提供了依据。

此外,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

上述新教材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很好地处理教材,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系统化,使之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例如,在讲“希腊的民主政治”时,教材原来的体系是:(一)希腊文明的摇篮----梭伦改革、克列斯提尼改革;(二)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改革;(三)辉煌中的阴影。

鉴于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既然是一种重要资源,就不可丢之一边;但又只是一种重要资源,就不可视为圣经。

对于历史教材来说,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教材进行教学是其职责,完善教材以利教学也是其职责。

由此,我们对“希腊的民主政治”进行了这样的整合:(一)希腊文明的源起:1,希腊文明的摇篮;2,希腊的“城邦制”。

(二)古希腊民主政治制的演变历程: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2,克列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3,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4,民主制的衰弱----原因。

(三)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产生的条件、内容、作用、局限性和实质。

这样的整合,将零乱知识系统化,教材内容结构化,把知识要点全部交给学生,为学生认识和较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提供了依据,既表现了该章的知识结构,又是课后练习中问题的提示,既揭示了教材的内在联系,又具有归纳、演绎的特征,同时能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件本质,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

这样,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也跟着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例: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让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进行讨论。

学生有的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积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导致了世界渐成一体、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有的学生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消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殖民扩张”。

在学生在讨论后,教师可以帮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概括:1是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的影响;2是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的影响;3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