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应以研究与创新为主线

合集下载

关于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

关于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

为此,要改变现行的教师、学生选择标 准,把创新作为核心标准,从而汇集起 创新教师的群体和创新学生的群体,为 创新的连锁反应提供主体条件。第二,要 善于将创新教师与学生构成创新的研究 团队,在研究中逐步形成培养、合作的 密切关系,形成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 互影响、相互弥补和衔接的创新“链 条”,不断地深化、开拓和递进下去,为
莱曼研究化学领域和文学领域的创新 人才及其产生的成果,最后于1936年写成 《科学与文学的创造年代》一文,发现创 新的最佳年龄段是30~39岁之间。之后,莱 曼又与海德勒(Heidler,J.B.,1949)研 究不同作家的创新最佳年龄段,得出了类 似的结论(见表2)。231~232如果把上述 各类作家的平均年龄数相加,用这些作家 类数去除,可以得出各类作家创新的最佳 平均年龄是33岁左右。
沿,使他们有创新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因此,要改革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变以 课程、系统论文写作为主,为以产生创 新的成果为主。创新人才的产生是以创 新的成果产生为起点、为标志的。所以, 研究生教育要重视教育的过程,更要重 视教育的结果,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 量。第三,要为年青人才的成才创造良 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如,物理学中的玻尔学派、布鲁塞尔 学派、生物学中的摩尔根学派、米丘 林学派、数学中的布尔巴吉学派,等 等,这些学派在推动学术创新方面都 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派产生创新连锁反应不同于师生 产生创新连锁反应,前者更能赋予创新 主体之间地位的平等、水平的旗鼓相当 和创新碰撞的富有张力,更有利于学术 的探讨、争论和深入。学派主体之间更 具有独立性,他们在理念上一致,但创 新个性更鲜明,更富有张扬性,因而更 富有创新氛围。所以,我们应该非常重 视、鼓励和保护发展学派。
诺贝尔奖被公认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学 奖,能够获奖的成果是最高创新水平的成 果,获奖的人是该领域最具创新能力的人。 因此,研究者的目光不可避免地投向这里, 发现了类似的创新最佳年龄段。曼尼切和 福尔克(Manniche,E.and Falk,G.1957) 对1901~1950年间16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 行研究,其中有54位物理学家、51位化学 家和59 位医学、生理学家。结果如下表3:

研究生课程教学

研究生课程教学

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生阶段是提升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的重要阶段,而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学目标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和学术规范意识也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研究生课程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教学可以通过课堂授课、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以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实验实训、科研项目等方式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巧。

2.研讨与探究式教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

采用研讨与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术探索兴趣和创新思维。

3.导师制度的应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导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导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科研课题、组织学术讨论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的指导和帮助,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教学评价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评价应是全面客观的。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作业评估外,还应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术论文写作、学术报告等,以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同行评议也可以作为评价方式之一,以激发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结语研究生课程教学是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研讨与探究式教学和导师制度的应用,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同时,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的高水平研究人才。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公布日期】2020.09.04•【文号】教研〔2020〕9号•【施行日期】2020.09.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正文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现就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为创新教育服务:研究生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为创新教育服务:研究生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收稿 日期 :0 0 0 -4 2 1— 30
作者 简介 : 李阿利 (9 5一) 女 , 16 , 研究生处 , 党总支书记兼副处长 , 教授 , 士。研究 方向 : 硕 高等教育管理 。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D G E N O T G A U T D C TO E R EA D P S . R D A E E U A I N
征, 这就为研究生课程改革提出了必然要求 , 研究生 以亿计 的各行业 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 他们是经济和
课 程改 革 的 内在 动力 缘 于 目前 研 究 生课 程 建 设 中面 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 。 研究生教育主要为第一 、 二 临 的主要 问题 。这 些 问题 集 中体 现 在 功 能 、 应 性 、 种 人才 培养 服务 。但 目前 研究 生课 程设 置滞后 、 适 课程 效 率等 方面 。
内容老化、 课程教学方法陈旧等 问题 比较突出, 课程 ( ) 究 生课 程 的 功 能 问题 一 研 理论性强、 实践性弱 , 专业性强 、 综合性弱 , 系统性强 、 研究 生培 养重 在创 新 , 而创新 能 力培养 重 在学会 前沿 性 弱 , 统性 强 、 新性 弱等 现象 比较 明显 , 传 创 已与
关键 词 : 究生 ; 养质 量 ; 新教 育 ; 程 改革 研 培 创 课
中图 分 类 号 : 6 3 0 G 4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218 (0 0 0 .0 9 0 10 —9 1 2 1 )60 6 . 3
研 究 生课程 教学 是研 究 生培养 的重 要环 节 , 新 消 , 创 以教 师 为本设 课 的现象 比较 严重 。 型 国家 的 建设 , 研 究 生 的创 新 教 育 提 出 了新 的 要 对

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有一些从事科学研究 的初步能力 , 最重要的是他们
正处 于 思维最 活跃 的青年 时 期 。除 了他们需 要进 一 步加深 和扩大 相关 的 基 础 理论 和 知识 领 域 外 , 养 培
和激励他们敢于超越前人 、 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探 索创新精神和能力 , 是学校和导师的首要任务; 是对
, 98 99 二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实 际 。 现 问题 式电 除 尘 器 ” 使 除 尘 效 率 高 达 9 . % 一9 . % , 发 5r以下的微 细颗粒基本 上除净 . p L a 并获国家专利。 并 提 出研 究 方案 是 创 新 的重 要来 源 9 4年在某 部 队 医院 口腔 科 看 病时 . 治疗过 程 中突然
维普资讯
第 4 卷第 1 期 20 O2年 3月
南 京航 空航天 大学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unl f aj U l rt 0 A r 曙 &A t ag sSc l c ne) or ni n e  ̄ £ a 0N  ̄ v sy f 加a s  ̄nuc( oi i cs aS e


高等教育培养出来 的人才是否合格 。 关键在 于这些 人才是否能推动科技文化 和经济的发展 。这在研究
生层 次 的教育 中显 得尤 为重 要 。
学科前沿和学科问相互交叉渗透是创新的两大 领域。一定要让学生 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 发展
方 向和 存在 的 问题 ; 了解 研究 的 主攻方 向和 所 涉 及
南 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4卷
程 中还应 充分 注 意 学 生 的兴 趣 , 可 以让 学 生 自主 也
物, 有的人就事论事 , 甚至 “ 熟视无睹” 有的人能对 ; 其多加观察与思考 , 并从中发现问题 . 提出见解。这 就需要导师的引导。9 年, 4 我们在对钢厂炼钢炉排 烟除尘的研究时 , 提出采用 电除尘 取代 传统 的“ 布 ( 袋除尘” 并于 9 年获得除尘 效率达 9 —9 . 网) , 5 9 9 5 %的良好效果 , 且使除尘装置大为简化 . 但对烟气 中小于 5 的微粒仍未能除尽。面对此情况 . 胛 研究 生通过观察分析 电除尘与布袋除尘 的不 同机理, 提 出将两者有机结合的除尘方法 , 研制成“ 不锈钢滤袋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一、内容概要本文以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很多方面已不能满足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我国对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其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硕士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有必要对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构建更加科学、系统、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2. 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

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硕士研究生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旨在深化专业知识、拓宽学术视野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是指培养学术能力、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

首先,研究生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的科研思维。

研究生应该通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和研究实践,掌握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其次,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培养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指研究生在特定学科领域内的知识、技能和应用能力。

研究生应该深入研究所选择的专业领域,掌握前沿的学术动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专业领域内发挥领导和创新的作用。

第三,研究生教育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重要要求。

研究生应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能够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具备创新设计和实施科研项目的能力。

最后,研究生教育还应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跨学科能力等。

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意识,能够应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挑战,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是培养学术能力、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四个方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旨在培养具备高水平学术素养、专业精湛的研究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

接着,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即文章目录的内容。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研究生教育的四为方针。

首先,第一个子章节将重点介绍第一个方针,并从三个要点展开论述。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加快推进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就与挑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

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是完善了我国学位制度,开辟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通道,实现了单一学术学位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探索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三是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才。

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

四是有力支撑了行业产业发展,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部分专业学位类别实现了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

五是探索形成了国家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高校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格局,积累了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发展经验。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扭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二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与质量问题并存,类别设置仍不够丰富,设置机制不够灵活,个别类别发展缓慢,培养规模仍需扩大,培养模式仍需创新,培养质量亟待提高。

三是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四是发展机制需要健全,在学科专业体系中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凸显,人才需求与就业状况的动态反馈机制不够完善,与职业资格的衔接需要深化,多元投入机制需要加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需要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仍需创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日期】2020.09.25•【文号】学位〔2020〕19号•【施行日期】2020.09.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正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学位〔2020〕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确立了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主线,规模持续增长,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学位管理体制和研究生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强化质量监控与检查,促进学位授予单位规范管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保证和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切日益增强,但部分学位授予单位仍存在培养条件建设滞后、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导师责任不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维护公平,提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现就进一步规范质量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

研究生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研究生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许多高校纷纷举办各类研究生教育讲座,旨在帮助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研究能力。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研究生教育讲座,聆听了专家们的精彩演讲,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讲座主题的深刻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实践”,专家们从多个角度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深入剖析。

讲座内容丰富,涵盖了研究生教育的理念、方法、实践等方面,使我深刻认识到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讲座强调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次,讲座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

专家们认为,研究生教育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创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二是创新培养模式,实行个性化、多样化、开放式培养;三是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四是创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讲座内容的实用性在讲座中,专家们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分享了研究生教育实践中的宝贵经验。

以下是我认为实用性较强的几点:1. 学术素养的培养:专家们指出,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其学术素养。

学术素养包括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精神等方面。

研究生应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2. 研究方法的掌握:讲座中,专家们详细介绍了各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综述、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

研究生应熟练掌握这些研究方法,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3. 学术交流与合作:专家们强调,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影响力。

北京工业大学开展第五次教育教学大讨论

北京工业大学开展第五次教育教学大讨论

北京工业大学开展第五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北京工业大学历史上举办过四次全校性的教育教学大讨论。

以2010年学校建校50周年校庆为标志,学校又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向新的50年,学校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的发展战略目标。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建设研究型大学做好思想准备,学校决定举办新一轮全校性教育教学大讨论。

本次大讨论的主题是:建设研究型大学,提高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大讨论,全校上下对“北京工业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对如何实现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形成了广泛共识。

一、学校新的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体系2011年7月,学校的第十次党代会通过了“北京工业大学‘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愿景和使命,即: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精神,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致力于探求科学真理,致力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

到2060年建校100周年,把北京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宽口径教育,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和人才培养多样化的目标,统筹不同层次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机衔接,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为实现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拟在“十二五”推出三大具体实施战略:一是质量工程。

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主线,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尊重选择、发挥特长,着力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结合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介绍了从教学大纲入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的实践与探索。

项目的实施构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了研究生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材料专业课程教学改革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和发展研究型大学的基石,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如何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来深入开展以“提高质量、注重创新”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的主线。

研究生课程教学通常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年,课程学习结束后才展开学位课题的研究,研究生如果能在课程学习阶段充分培养科研能力,在随后的学位课题研究中将会举重若轻,而如果没有抓住课程学习这一培养科研能力的契机,研究生势必在科研选题、科研方法、统计分析、论文写作等方面遇到极大的困难。

作为研究生的任课教师,结合材料学院建设科研型学院的目标,在系统总结了近年来课程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开展了“科研能力导向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制定并不断完善了以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材料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多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项目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创新工作能力,实现了材料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变重“理论”培养为重“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变重“传承”培养为重“理论联系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制定并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材料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献,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大纲反映的是研究生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完善的教学大纲是保障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反映研究生课程建设水平的关键。

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三、“梯度模式”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高 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打破知识灌输式的教学局面, 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为循环 发展的进阶路径,优化课程结构、知识体系,搭建研 究生科研创新的平台。因此,通过遴选优秀指导教 师,结合已有精品课程,推出2-3门以便于研究性 教学为主的课程就成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具体 实施环节,可以依照“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为主线来 设计教学,安排“撰写研究型读书笔记和文献综述” “选题及拟论文提纲”“撰写论文摘要、关键词”“论 文的语言组织与表达”等专题辅导讲座,布置配套书 面作业等,并按其要求来备课。教师不只是讲授理 论知识,更要给研究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多组织 专题研讨、自主汇报活动课,教师在研讨主题(汇报 主题)、搜集文献方法及问题解决路径等方面多为他 们提供智力支持和指导。这些做法旨在让研究生由 被动地接受式学习逐步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是研究生具有创 新意识、科学思维、创新精神的综合素养的体现。目 前,培养单位对学术性研究生培养要求较高,研究生 经过三年系统的专业训练,其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普遍有所增强。但是,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不 断扩大,专业研究生人数日益增多,而且大都偏重于 应用性,对科研要求较低,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 科研创新能力相对学术性研究生而言,显得十分薄 弱,这也大大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随着我国 经济的日益腾飞,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层 次创新人才。高校能否培养出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 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 关系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及在国际上的影 响力。
第三阶段:主要集中在第五学期。本阶段有部 分研究生有考博的打算,因此高校应当以研究生考 博为契机,搭建更多的学术平台,比如举办专业辅导 讲座等,以激发他们的专业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力 。 同时,开展研究生科研创新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指 导及开题报告会,制定“学术科研创新”的考核标准 及评价指标和体系,尝试引入高层次成果的奖励机 制,利用多样的考核方式,促使研究生主动提高科研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扭转当前专业学位研究 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形式化弊病,高校应大 力推动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度(高校导师和中小 学实践导师)的落实,鼓励研究生参与校内外导师的 各级课题,建议毕业论文选题与实践挂钩,并充分利 用教育实践这一平台提升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⑷同时,制定一套科研训练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 合的开题答辩、科研训练、实习鉴定以及学分认定等 考核制度。

充分发挥学位中心职能助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访教育部学位与

充分发挥学位中心职能助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访教育部学位与

充分发挥学位中心职能助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黄宝印作者:张力玮郭伟王顶明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第12期编者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拥有我国最全面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库、最庞大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经过20年的发展,在学科评估、学位授权点审核、论文抽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位认证、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全国联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服务等领域,日益成为权威性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业服务机构、有影响力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三方专业组织,在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等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上日益树立良好声誉。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学位中心在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中的职能与作用?为此,我刊专访了学位中心主任黄宝印。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黄主任,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肩负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您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有什么样的考虑?黄宝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面向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明确了12个具体领域的“强国”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要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新方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地位、系统功能和使命任务,深入思考如何积极发挥中国特色第三方专业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助力扎根中国大地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

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

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模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注重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在学术领域的深造和独立研究能力。

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够在具体专业领域中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然而,当前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学术研究往往注重学术成果的产出,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因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更多的创新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研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导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研究项目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除了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还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例如,在工程类专业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工程实践的全过程。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另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反映硕士研究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要深刻识辨五大变化

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要深刻识辨五大变化

1DOI:10.16750/j.adge.2021.02.001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要深刻识辨五大变化王战军于妍王晴摘要:进入新阶段,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要深刻识辨五大变化: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格局大调整;国内发展战略转型,全面跨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由大到强,追求卓越成为主线;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战略转型,呈现差异化、结构性、内涵式、高质量的特点;深化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注重本真思维。

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和紧迫性,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五大变化;教育评价;内涵式发展作者简介:王战军,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北京100081;于妍(通讯作者),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助理,北京100081;王晴,首都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北京100048。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引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强力支撑。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会议召开,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全面贯彻落实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南。

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要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内环境、发展目标、发展模式、评价思想五大变化,主动应变,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提高战略认识,凝聚战略共识,以大格局、大魄力、大智慧、大担当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家意识、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计划

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计划

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计划一、背景介绍教师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专业人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备教学、教育研究等能力的研究生,各大学纷纷设立了教师教育硕士专业。

二、教育目标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背景和研究能力的高级教师,使其能够在学校教育管理、教师培训、教育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三、培养模式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计划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实践和研究的培养模式。

学生需要修习一系列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设计等,同时还有一定的实习和科研任务。

此外,学生还需要参与学术研讨会、写作论文等综合能力培养课程。

四、课程设置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以深入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和培养教育研究能力为主线,结合学校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多个学科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质。

五、实践环节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设置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教育行政机关或教育研究机构等单位的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并了解教育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

与此同时,学生还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

六、导师制度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计划应设立导师制,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在选择导师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并与导师建立良好的指导关系。

七、科研能力培养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计划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生应通过论文写作、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导师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和评价作用,帮助学生完善研究计划和提高研究能力。

八、教学能力培养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计划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学生需要参与教学实践,亲身体验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与学校内外的教师培训活动,获取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c n n vt na s bet eb e igu h l—rcs la o ytm,nw i oew o erha di oa o st ojci ystn paw oepoes t t nss n i i v t i fri e i hc t s h hh
a e n tq lfe o e e r h a d i o ai n mus ee i n t d fo g a u to n o d rt t p g a u t r o uai d f rr s a c n nn v to i tb lmi ae r m r d a in i r e o so d ae r
进 入新 世纪 以来 , 国 高等 教育 跨 人大 众 化 阶 我 段 , 生 教育 也 随 之 扩 大 。2 0 研究 0 0年 , 究 生招 生 研 人数是 l.5万 ,0 9年达 到 了 4 .O万 , 20 28 20 75 比 00 年翻 了约 3 7倍 。经 过 建 国 6 . 0年 的 发 展 , 国研 我 究 生教 育在 质量保 障方 面 积 累 了丰 富 的经 验 , 随 但 着 招生 规模 的扩 大和类 型 的增 多 , 育质 量 受 到更 教
多 的质 疑 , 尤其 是 出现 了本科 化 的倾 向 , 出表 现 突 是研 究 与创新 正在 研究 生 教育 过程 中弱 化 , 导致 研 究生 的研 究 与 创 新 能 力 有 下 降 的 趋 势 。如 果 研 究
创 新 能力 下降 。对此 , 究生教 育应 以研 究 与创新 为 主 线 实施 全 程 筛选 , 立全 程 筛选 和 淘 汰制 研 建 度, 以遏制 目前研 究 生教 育质量 下 降趋 势。 关 键词 : 究生 ; 究生教 育 ; 程 筛选 研 研 全 中图分 类号 : 6 0 文献标 识 码 : 文 章编 号 : × × x × (0 0 0 -0 1 G4 A × × 一 × × 2 1 ) 30 1
wi h n r a i g e p nso ft e r c u tn c l fg a uae su e t ,wh c e u t n t e f c h t t t e i c e sn x a i n o h e r ii g s ae o d t t d n s h r ih r s ls i h a tt a r s a c n n v to n g a u t d c to e o a n d. On ft e man c u e o h a t e e r h a d ino ai n i d ae e u ai n b c me we ke e r e o h i a s s fr t e f c le n t n la tn a dso r d a e e u a in q lt is i he u c e rsa d r fg a u t d c to uai y,wh c ie ty c us s t e ln ft e r - i h d r cl a e he d ci e o h e
第 8卷
第 3期
西安 欧亚 学院学报
J u n lo ’n E rsa U iest o r a f a u a i n v ri Xi y
V 18 N . o . o 3
21 0 0年 7月
J 12 1 u. 0 0
研 究 生教 育应 以 研 究 与 创 新 为 主 线
Gr d aee u ainwi eo jcieo ee rha d in v t n a u t d c t t t bet frsa c n o ai o hh v n o
LI Ya U o
(ntueo d ct nl eiw, hj n om l n esy J h a 20 4 C ia Ist f uai a R v it E o e Z ei gN r a U i r t, i u 10 , hn ) a v i n 3
刘 尧
(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评论研究所 , 浙江 金华 3 10 ) 2 04
摘要 : 近年 来 , 着研 究 生招 生规模 的扩 大 , 究生教 育 出现 了本科 化 的倾 向 , 要表 现 是 研 究 与 随 研 主 创 新 正在研 究 生教 育过程 中弱 化 , 归其原 因在 于研 究生教 育质 量标 准模 糊 , 导致研 究 生 的研 究 与
Ab t a t sr c :Du i g r c n e r ,ga u t d c t n h st n e o b c me u d r a u t d c t n rn e e ty a s r d ae e u a i a e d d t e o n e g d ae e u a i o r o
s a c n n o ain c p b l y o u t d c t n s o l a e r - e r h a d i n v t a a i t f g a u t t d n s h rf r o i r d ae e u a i h u d t k e o
e u a in q ai o d ci i g d c t u l y f m e l n . o t r n
Ke or :ga u t yW ds r d a e;g a u t t d nte u ae ;wh l - r c s itai n r d ae su e d c t s oe p o e sflr t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