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高考复习教案
2020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学案: 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一、真题回做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4.(2019年北京卷,13,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5.(2019年4月浙江选考,6,2分)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答案】A6.(2019年天津卷,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版)
第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2考纲解读】【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点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知识归纳】(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经济兴起,井田制崩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士大夫崛起。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孟子名轲,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
荀子名况,著有《荀子》。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A.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①“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②“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VIP专享]历史必修三 思想文化会考复习学案
43m1m“-”J520Gm01m24“492k-Z(1)g2L3-”3060@k%3-g“/1”7mD2%BJ/Tg0d1-ZP318¬-A_2"o70)Xc0?y258z6n”217 NE)
一、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孟子、荀子 1、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代表作是《论语》。 (1)主要思想主张及成就: ①核心主张: A、“仁”:“仁者爱人”;方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B、“礼”:“克己复礼”;方法——“正名”;评价:体现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②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 ④教育思想: A、“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 B、“因材施教”; (2)影响: ①对当时: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求,未受重视; ③对后世:传统文化主流; 2、奠基人——孟子:春秋时期邹国人,名轲,代表作是《孟子》。 (1)主要思想主张: ①政治:“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②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③“养浩然之气”和先义后利的精神品格。 3、百家集大成者——荀子:名况,代表作是《荀子》。 (1)主要思想主张: ①天人观:“致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施”。 (2)评价: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1、西汉初的治国思想——黄老之学 (1).兴起的原因 ①汉初,百废待兴,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盛行的时间: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3)内容:无为而治 (4)评价: ①积极: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西汉政权。 ②局限: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独尊) (1)原因 ①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不适用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董仲舒改造、发展儒学。 ③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董仲舒的新儒学: ②主要内容: A、“天人感应”学说。(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B、“君权神授”。(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 C、提出“大一统”思想。(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天津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 二) 儒家学派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
代表 思想
内容
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孔子 政治主张 核心思想为“仁”;提出“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政治主张 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2 7
������������������������������������������������������������������������������������������������������������������������������������������������������������������������������������������������������������������������������������������������������������������������������������������������������������������������������
������������������������������������������������������������������������������������������������������������������������������������������������������������������������������������������������������������������������������������������������������������������������������������������������������������������������������������
第三讲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高考复习教案
第三讲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高考复习教案第三章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为而治”、四书五经、百家争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经世致用等。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专题学习进度:2课时◆考点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何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意义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法家韩非子发展观、集权观、法治观道家老子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齐物”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约难点解析:1.关于孔子(结合选修4)(1)仁、礼: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思想(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思想【课标考纲】【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试大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高考回眸】【考情分析】本专题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08高考试题涉及本专题的主要考点情况如下:【真题体验】(广东单科,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解析:本题最好使用排除法,孔子倡导儒学,朱程倡导理学,而王阳明提倡的是心学,强调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故选D符合题意。
【应对策略】复习本专题,要注重儒家思想演变的史实与阶段特征,并分析相应的原因和影响;关注主流思想演变的内在联系与彼此的比较;注重从文明的交流和融合的角度思考中西思想的相互影响。
还应注意儒学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观点,关注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相关内容。
【专题立意】本专题的内容整合了课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内容,新教材的讲解采取的是专题纵向叙述的方式,优点是线索性强,缺点是阶段性差,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
尤其是中国古代史部分,这一缺陷尤为明显。
故本专题整合时,打破了原来的结构,采取了按历史阶段进行整合的方式。
把每一个时期的思想放在一起。
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定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学习历史,以弥补新教材的不足。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讲义
史料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探究:(1)据史料一指出,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传统社会心态有哪些?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讲义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
1.孔子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讲史料
史料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导读 据出处可知史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主张;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社会,核心是“无为而治”。
(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2.儒家的民本思想
(1)表现
①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③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历史必修三_《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讲百家争鸣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 "百家争鸣”的概况1、儒家孔子一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1“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一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一"有教无美";教学方法一"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文化典籍一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一一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教学案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对道、儒、墨、法家思想的认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三.思维点拨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权力。
3.宋明儒学:4.明清儒学的新发展:(1)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四.难点突破(一)多角度认识古代主流思想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为而治”、四书五经、百家争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经世致用等。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专题学习进度:2课时◆考点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何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意义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法家韩非子发展观、集权观、法治观道家老子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齐物”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约难点解析:1.关于孔子(结合选修4)(1)仁、礼: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2)中庸: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同。
(3)孔子的教育成就: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2.法家思想的意义: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思想的意义: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法、道三家思想有互补性,表现出融合趋势,到隋唐时期,形成我国古代治国思想——“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4.墨家思想的意义:墨家的主张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四)百家争鸣的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争鸣中,各学派批驳、辩难又彼此融合吸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是此后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表1: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时代思想内容地位原因春秋仁、礼为政以德不被重视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战国仁政、君轻民贵不被重视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
秦受压制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西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独尊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魏晋南北危机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宋明“理”“天理”复兴、重新确立正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受批判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一)春秋战国不被重视早期儒学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带有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虽已开始和政治相结合,但太重伦理亲情,脱离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沉重打击。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迎合了统治者大一统的需要;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措施:(1)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2)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3)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3.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主要内容有: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制的理论依据和道德规范,仁政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主张。
4.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日益走向经学化、官学化、神学化,同时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平等竞争的局面,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使儒家地位上升,逐步成为正统,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宋明理学——复兴、重新确立正统1.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2.理学的发展(1)创立:北宋五子(2)成熟: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表2:程朱理学思想概念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基本观点唯心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道德观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修养论关于个人学习实践;仁者境界在于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
(3)发展: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表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握“理”的途径(修养论)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来求“理”)“心即理也”“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求“理”)共同点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内容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
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难点延伸:理学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性格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
传统儒学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等特点,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1.产生的条件(1)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2)社会条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阶层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3)思想条件: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一些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4)政治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专制统治走向腐朽;(5)社会环境: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
2.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李贽:①“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②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童心说”;③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2)黄宗羲:①批判君主专制;②主张限制君权;③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3)顾炎武:①批判君主专制;②提出“众治”的主张;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4)王夫之: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②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共性:反对专制,强调经世致用,批判传统儒学。
▲影响:(1)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经世致用思想、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3)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影响巨大。
3.为什么明清时期批判思想未能实现社会转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晚期:(1)经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较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的压制;(3)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4)在专制统治下,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愚昧迷信,难以接受新思想。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各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学说,这就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五)近现代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态度1.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文革期间提出“批林、批孔”。
2.“和而不同”世界观的提出对塑造多元价值观体系有重要影响。
3.“和谐社会”的构建于儒家思想道德体系紧密相关。
◆真题训练(见附件3)附件3:2012年高考历史分类汇编(古代中国文化部分)一、选择题部分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3.(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4.(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5.(2012年新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