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单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十、全文翻译 (10)一、学习目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古文,是孟子政治主张的集中体现,强调了道义在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本文,首要目标是理解孟子提出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学习目标还包括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如重点词汇、句式结构等,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理解道义与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道义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旨在深入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提升个人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习重难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学习重难点主要聚焦于两方面。

首先,深入理解并把握孟子提出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政治主张,这是本文的核心思想,也是理解孟子政治哲学的重要入口。

需要仔细揣摩文中的每一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

其次,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词汇、句式结构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是学习的一大难点。

这需要我们通过反复阅读和练习,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攻克这些重难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孟子的政治主张,也能提升我们的文言文素养。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B.委而去之(离开)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内外亲属)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武器)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三里之城/多助之至C.寡助之至/天下顺之D.然而不胜者/天时不如地利三、翻译题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导学目标二、导学内容2.1名言解读2.2案例分析2.3思考题三、导学要求四、导学过程4.1学习名言4.2分析案例4.3解答思考题五、导学总结六、课后反思一、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并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名言的含义,能够分析名言背后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导学内容2.1名言解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中国古语,意思是在追求正义、诚实和道德的道路上,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而一旦偏离了正确的道路,很少有人会为你提供援助和支持。

这句名言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正道是值得追求的,因为遵循正确的行为原则将能够获得他人的赞许和支持;而一旦背离了正确的道路,就可能会面临孤立和困境。

2.2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名言,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小明是班级的班长,他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直遵守着纪律和规则,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并且乐于助人。

因此,同学们很喜欢和信任他,每当有困难时,大家都会主动寻求他的帮助。

然而,有一天小明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开始玩忽职守,常常迟到早退,还对同学们态度冷淡,甚至做出了一些不诚实的事情。

于是,同学们对他的观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不再信任他,也不再愿意与他合作。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名言的含义。

只有坚持正道,不偏离诚实和道义的原则,我们才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帮助。

2.3思考题1.你是否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案例?请简要描述一下,并谈谈你的感受。

2.你认为在遵循正确的道路时,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请列举几点。

3.如果我们迷失了方向,快速回到正轨的方法有哪些?请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导学要求1.准确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名言的含义。

2.能够运用案例来说明名言的道理。

3.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并能够合理表达。

四、导学过程4.1学习名言在思考题引导下,让学生自由陈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类似案例,并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付)

白湾子镇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导学案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2、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4、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二、知识链接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三、课前初读课文准确把握句读1 教师示范朗读,或找学生范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3找一找文中的通假字,看谁找得最多。

【探究案】一、分小组朗读课文,然后开展诵读比赛。

1、读准字音。

2、句读分明。

3、读出气势。

二、参考书中注解或工具书,积累下列文言词义。

(1)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古:,今:;郭,古:,今:)委而去.之(去,古:,今:)池.非不深(古:,今:)(2)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以.天下之所顺()环而攻之.()兵革非不坚利.也()多助之.至()三、用自己的话翻译下列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四、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第二问小组讨论完成)【训练案】六、(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让学生了解公理和诚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2. 激发兴趣:请同砚们分享一下自己对这句谚语的理解,以及身边或历史上的相关案例。

二、进修1. 了解谚语来源:请同砚们听老师介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的来历,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途景。

2. 深入探讨:请同砚们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的案例,探讨公理和诚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恪守规则和法律的必要性。

三、实践1. 角色扮演:请同砚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公理和诚实选择,讨论结果及影响。

2. 案例分析:请同砚们选择一个真实案例,分享其中的公理和诚实的价值,以及相关的教训和启迪。

四、总结1. 总结要点:请同砚们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关于公理和诚实的重要性,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的启迪。

2. 提出思考:请同砚们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践行公理和诚实,以及如何避免走上不正之路。

五、拓展1. 课外阅读:推荐同砚们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了解公理和诚实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2. 社会实践:鼓励同砚们参与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效劳,体验公理和诚实的力量。

六、作业1. 作文:请同砚们撰写一篇关于公理和诚实的作文,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2. 钻研报告:请同砚们选择一个与公理和诚实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钻研,撰写一份钻研报告并进行展示。

七、反馈1. 反馈讨论:请同砚们回顾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 教师点评:老师对同砚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指导他们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继续坚持公理和诚实的原则。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背后的含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有经受、有公理感的优秀学生。

愿同砚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始终坚守公理和诚实,勇往直前,走向璀璨的未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这句古语,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导学重点:道德观念、价值观培养、行为规范导学难点:如何理解和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准备:PPT、教材、小组讨论题目、案例分析题目导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同砚们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有没有遇到过因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而得到帮助的情况?还是因为做了错误的事情而陷入困境?2.展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古语,让学生猜测其含义。

二、理解古语(10分钟)1.讲解古语的含义:得道多助,指的是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失道寡助,指的是偏离了正确的道路和价值观会导致自己陷入困境,得不到他人的帮助。

2.请学生举例说明这句古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理解更深入。

三、道德观念培养(15分钟)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如果你发现了一笔钱掉在地上,你会怎么做?为什么?2.让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并引导他们分析正确行为背后的道德观念。

3.让学生思考: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请提出至少三条建议。

四、价值观培养(15分钟)1.播放一个短视频,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让学生写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与同砚分享,互相交流和进修。

五、行为规范(15分钟)1.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一些道德困境,讨论应该如何正确行动。

2.让学生总结出在面对困境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并写下自己的行为规范。

六、教室小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古语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业:写一篇日记,记录一次自己在生活中遵循正确道德准则的经历,并总结收获。

拓展:请学生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讨论如何在家庭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一、填空1、孟子,名________,思想家,教育家,是继________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_________ ”,并有“________”之称。

《孟子》是________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课文选自《______》。

2、给下列汉字注音七里之郭()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亲戚畔之()3、用/划分停顿节奏(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城非不高也。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完成下列练习1、根据课文注释和下列补充注释试译课文,看谁翻译的更准确。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这(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7)得道者多助得道:施行仁义(8)亲戚畔之亲戚:骨肉兄弟(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11)寡助之至至:极点(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2、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看看谁找的更快,更完整。

(1)通假字有: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的词有①亲戚畔之亲戚:古义:骨肉兄弟。

今义:____________②委而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不同含义)利: 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 和: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____ 兵戈非不坚利____________ 春和景明____________之: 三里之城____________ 多助之至____________ 天下顺之____________ 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时: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 去: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西蜀之去南海____________四时之景不同____________ 去死肌,杀三虫____________当时是,妇手拍儿声____________ 公然抱茅入竹去____________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 固:固国不以山溪之显____________ 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测____________ 驴不胜怒,蹄之____________ 君子固穷____________城: 城非不高也____________三里之城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现象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的含义及来源;2. 掌握这句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能够分析和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人际关系、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意义。

二、导学内容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的含义及来源;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人际关系、工作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的含义;2. 理解这句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思考并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不同情境下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是什么意思?它是如何应用的?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这句成语的含义?2. 学习: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的含义及来源,引导学生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当一个人做对了事情,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反之,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就会面临少人支持和帮助的情况。

3. 拓展: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人际关系、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些具体的情境,讨论在这些情境下如何应用这句成语。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不同情境下的意义,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如何运用这句成语,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行为获得更多支持和帮助。

五、课堂作业1. 思考并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自己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见解;2. 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和体会这句成语的意义。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和工作生活中的道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的含义和来源;2. 探讨这句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3. 分析个人在道路选择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导入请同砚们思考一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是否经常会遇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二、进修目标1. 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背后的道理;2. 分析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为自己选择正确的道路。

三、进修重点1. 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2. 理解为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进修内容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训,意思是指一个人得道成功时,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一个人失道失败时,会受到的帮助和支持会相对减少。

2. 这句话背后的道理在于,成功会吸引更多的人的关注和支持,因为人们都喜欢和成功者交往,获取成功的秘诀;而失败往往会使人们疏遥,因为失败者往往会给人带来负能量,人们会遥离失败者。

五、进修方法1. 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选择正确的道路,尽力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2.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走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能走向成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六、练习与讨论1. 请同砚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在得道或失道时,身边人的反应有何不同?2. 请同砚们思考:在未来的进修和工作中,如何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为自己的发展选择正确的道路?七、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选择正确的道路,尽力向成功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走向成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八、拓展1. 请同砚们在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在实践中体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2. 鼓励同砚们英勇追求梦想,坚持不懈,置信自己,不息冲破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九、课后作业1. 总结自己的进修收获,写一篇心得体会;2. 找一则新闻或故事,分析其中是否体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希望同砚们通过进修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一道理,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选择正确的道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华文学校九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人:顾孝举审核人:班级:学生姓名: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思想2、积累文言词汇3、学习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4、体会本文语言磅礴的气势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保存在《》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二、合作探究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指:地利指:人和指: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2、探究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3、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指:郭:古义指:今义是:环而攻之而不胜环:而: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今义:4、归纳这二句所论述的主要内容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池: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革:坚利:米粟(sù):多:委而去之:委,古义:今义:去,古义:今义:5、归纳这一句所论述的主要内容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难点(1)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2)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的深刻内涵。

三、知识链接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四、课文朗读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同学互评。

五、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寡助()亲戚畔之()域民()米粟()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3)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7)天下顺之()3、通假字(1)亲戚畔之()(2)曾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入则无法家拂士()4、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2)之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天下顺之()5、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古义:()今义:()(2)委而去之古义:()今义:()(3)亲戚畔之古义:()今义:()六、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23课 《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3课 《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3课《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导学案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主要内容。

(重点)2.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难点)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著作有《孟子》。

2.故事背景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诸侯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3.题解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4.关于“四书”、“五经”和“六艺”。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成“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课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导入引导:请学生回忆一下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情况是符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的。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引导他们思考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应用途景。

一、进修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义和来源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老的成语,意思是指当一个人做了正确的事情,得到的帮助会比做错事的时候多得多。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2. 这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僖公十五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古代社会,人们重视道义和品德,认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尊重。

二、进修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应用1. 请学生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的应用途景。

让学生思考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如何运用这一成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2. 引导学生讨论在团队合作中,恪守规则、遵循道德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只有恪守规则和道德准则,才能获得团队成员的信任和支持。

三、进修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启迪1. 引导学生思考:做人要讲道义,做事要守规矩。

只有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

2. 让学生总结这句成语对自己的启迪,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四、教室练习与反思1. 请学生结合教室进修和案例分析,写一篇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的心得体会。

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这一成语的理解和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遵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尊重。

五、教室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的含义和应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遵循正确的行为准则,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尊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任务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任务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的内涵,认识到人心向背在战争和治国中的重要性。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积累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明白在生活中要遵循道义,赢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域”“畔”“亲戚”等。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论证来支持这一观点。

学习文章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论证气势和说服力的写作技巧。

2、难点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分析文中的论证逻辑,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语气。

2、翻译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文章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4、归纳法归纳总结文中的文言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形成知识体系。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查阅资料,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的读音。

初步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课堂学习导入通过讲述一些历史上因得民心而成功或因失民心而失败的故事,引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话题。

文学常识介绍介绍孟子的生平、思想主张以及《孟子》一书的特点。

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内互相朗读,互相纠正。

文意理解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文章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说法。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走在公理的道路上,我们才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而一旦违背了公理,我们将会陷入孤立和困境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得道多助”。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义和内涵。

2. 分析在生活中何为“得道”,何为“失道”。

3. 探讨如何在生活中走在公理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三、进修内容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义和内涵2. 生活中的“得道”和“失道”是什么?3. 如何在生活中走在公理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四、进修过程1.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例子,谈谈你们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听取同砚们的意见后,老师做简单的诠释和引导,帮助同砚们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 分组讨论:将同砚们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的“得道”和“失道”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4. 汇总讨论:请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与全班同砚分享。

5. 老师总结:根据同砚们的讨论结果,老师总结如何在生活中走在公理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五、教室反馈1. 请同砚们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 老师评阅作业,给予建议和指导。

六、课后拓展1. 鼓励同砚们在生活中遵循公理,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2. 鼓励同砚们多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以此来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3. 鼓励同砚们英勇站出来支持公理,与邪恶作斗争,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总结通过这节课的进修,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只有走在公理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希望同砚们能在生活中秉持公理,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愿我们都能在公理的道路上越走越遥,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的含义和背景。

2. 探讨道德在人际干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道品德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导学内容: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谚语的起源和含义。

2. 道德对人际干系的重要性。

3. 道品德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什么是道德?道德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你听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意思?第二步:进修1. 介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谚语的含义:得道者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失道者则会受到更少的帮助和支持。

这句谚语强调了道品德为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分析道德在人际干系中的作用:道品德为可以建立信任和友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相反,缺乏道德的行为会破坏人际干系,导致矛盾和冲突。

3. 探讨道品德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道品德为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声誉和信誉,还可以增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反,道德败坏会损害个人形象,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第三步:讨论1.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你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道德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道品德为对你的人际干系有哪些影响?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具有哪些品质?道德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何重要性?第四步: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道德在人际干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积极践行道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作业:写一篇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谚语的感悟,包括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体会和思考。

扩展阅读:阅读相关的道德故事或文章,深化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导学案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得道多肋,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肋,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肋,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范读。

(二)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三)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重点词语解释(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这(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7)得道者多助得道:施行仁义(8)亲戚畔之亲戚:骨肉兄弟。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11)寡助之至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3.解释一词多义: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得道者多助()③伐无道,诛暴秦()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池非不深也()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4.古今异义词。

(1)亲戚畔之亲戚:古义:骨肉兄弟。

今义:(2)委而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5.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4)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状语,围)6.朗读节奏1、夫/环而攻之2、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7.重点语句翻译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单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及虚词含义、用法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学习难点: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活动一:
积累文学常识,训练朗读
1、了解孟子。

2. 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教师指导朗读。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活动二: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
(3)一词多义
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委.而去.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活动三:
探究课文,理解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巩固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6.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7.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的思想。

8.“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9.用文中词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