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体选择性与人的能动性
选择性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在长远趋势上决定 历史进程,而社会历史变迁的具体实现则取 决于活动着的人的认识、抉择、意志力等。 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 围内进行。 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所具有的素质。 人的文明程度(包括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水 平)的高低,制约着人的选择。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的历史选择性
“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而已”。 “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 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 们自己创造的”。 作为自然历史发展过程的社会发展,实 际上就是人的能动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的能动社会 活动的规律。
第二,忽视人民群 众的活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人类生活的物质条 件,或人类生活的 物质方面,包括地 理环境、人口因素 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方式。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生活 的精神方面。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 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 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 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 反映社会存在。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一 ) 内 社 涵 会 形 态 的 是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即社会的经 济形态、政治形态与观念形态的统 一体。
构成社会形态的核心基础是社会关系。社会 关系分为物质关系与思想关系,其中,物质 关系是社会形态最为基础的内容,决定着思 想关系。 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内容,可以分为经 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指导原则。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的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等。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取得的,但是如果只有劳动而没有劳动对象,没有地理环境,也不能创造出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所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
与自然界一样,社会存在也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物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财产;运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组织活动;思维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思想理论、知识体系等。
对社会存在进行量化就有了所谓社会存在量。
各种社会存在可以相互转换。
(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三)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人口的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能起直接的决定作用。
(四)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
(五)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心理学哲学基础的重要概念。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诸如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诸如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具体表现:第一,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二,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各自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只能阻碍社会的发展。
意义:(1)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2)使社会历史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想一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什么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构成。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第四,它是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解决历史观其它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2、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1)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
”——列宁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的发展;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神决定社会的发展。
3、唯心史观的产生并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前台的杰出人物、重要人物的意志和动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7、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8、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原因是: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9、社会意识从不同角度可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10、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政治法律思想。
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形态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形态。
12、要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动能作用,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建设。
1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4、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15、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16、劳动手段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
1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 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 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 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 其次,
• 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 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1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
• • •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 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关系是 地相互联系着的。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 系。
原始人在劳动
•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 系; •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 包括生产、分配、 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 生产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生产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它可以武装劳动者,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能,提高劳动生 产率 ②它可以物化为劳动资料,使劳动工具日益复杂化,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手 段 ③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创造出新的劳动对象。 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和决定性因 素。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人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 人口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数量级、几何级;战争和疾病)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决定社会的结构、形式和面貌 • 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否适应经济基础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 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1)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 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 ②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 人民群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总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的内涵: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指一切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不同历 史阶段它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巨大作用的人物 3、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 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 作用。
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 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Hale Waihona Puke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 基础
不适合
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上层建筑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基础
不适合
经济 基础
阻碍 作用 生产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 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决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历史观
(一)两种历史观
唯物史观 对基本问题的 回答 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发展的最 终决定力量 历史创造者
生产力 人民群众
精神 少数杰出人物
环境问题 森林惨遭毁灭
环境问题 臭氧层变薄
视频:地球之歌
社会存在 1、地理环境 2、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 4、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黄河故事 生态系统 环境问题
社会意识及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 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 反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 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 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 一。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 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 动的首要前提。
素质
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 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非常重要但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 力量。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自然前提,只有同社会所能提供 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处于社会实践 中的人才成为社会的主体,才 能对社会产生影响。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第三章人类社会 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 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 律。”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
历史观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形成、变化和 发展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
(1)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的种类与结构
社会意识
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生 活条件的反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群体意识:指一定人群共同体的共同意 识,它反映的是某一民族、阶级、阶层、团 体、家族等的共同特征。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3、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4、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5、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8、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9、现代生产力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括三层含义:(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1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1.科学技术的作用
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科学
其三
技术重要作用的最集中的表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科技
科技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 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 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 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 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 会(产品经济社会)。
产品经济
货
币
商品经济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 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 渡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 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社会革命的作用: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 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交 换
以
自然经济
物 换
物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2.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 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把人类历 史划分为: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在于:生产力状况的历史 演进必然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由低 到高依次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国家和民族 在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时,采 取的过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 有些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的演进顺序上表现出 脱离常规的特殊性,有时可能跨越一个或几个社 会形态跳跃到更高的社会形态。“历史环境”和 “历史影响”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社会历史
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实际形成了生产
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 层建筑这样一个三层结构的系统。生 产力是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动力 之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生 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两对社会基 本矛盾形成了三 层结构的系统。 生产力是整个社 会基本矛盾运动 的动力之源。正 说明了生产力是 社会发展的最终 决定力量。
3、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是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 整、完善或革新。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改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 合时代特点和国情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 体制,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黄巢起义
太平天国革命
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 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 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广州起义
法国大革命
(三)社会革命及其作用
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 最高表现形式。
十月革命 辛亥革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解释“科学技术是第一产力”?
答①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各类要素之中。
②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有主导和超前作用。
③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1.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2.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
)
2.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①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非对抗性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
②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我完善,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有计划,有步骤。
③改革、发展、稳定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关键。
把改革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们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在稳定中深化改革、推进发展,通过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3.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反作有两种情况:(1)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1)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变得基本不适合。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