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合集下载

《史记》的简介

《史记》的简介

《史记》的简介
《史记》是一本很厉害的书,里面讲了很多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

书的作者叫司马迁,他是一位很聪明的大叔,写了好多好多历史故事呢!这本书有好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不同的人物和事情。

有的讲了帝王,有的讲了将军,还有的讲了一些聪明的人,他们做了好多有意思的事。

我听爸爸说,《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大历史书呢!它里面的故事,有的让我觉得好神奇,像那些古时候的英雄,打仗打得好厉害!也有的让我觉得好感动,像那些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勇士,他们都特别特别勇敢!
我最喜欢里面的“列传”部分,因为有好多好多不一样的人物,故事各有各的精彩!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故事拼成了一个大大的历史书,里面的每个字都好像在告诉我一个过去的世界,真有意思!嘻嘻,我以后也想写一本属于我的《史记》呢,讲讲我自己和我身边的故事,嘿嘿~
—— 1 —1 —。

史记主要内容概括

史记主要内容概括

史记主要内容概括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同时,《史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内容上,《史记》不仅记载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以及文化、科技、宗教、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描绘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活动,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历史变迁。

总的来说,《史记》是一部综合性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历史巨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学经典】 《史记》全译全解!

【国学经典】 《史记》全译全解!

【国学经典】《史记》全译全解!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

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

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

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

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

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

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史记十大经典篇章

史记十大经典篇章

史记十大经典篇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古代史学和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其中十大经典篇章是:
1.《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序言,讲述了作者司马迁的生平不幸和创作《史记》的缘由。

2.《本纪》:是《史记》的重要篇章,按照年代顺序记述各国各朝的皇帝、政治家及其事迹,是一部全面、宏观史书。

3.《逸周书》:收集了周朝早期的历史资料,对于理解周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有一定帮助。

4.《项羽本纪》:记录了项羽的一生和他与刘邦的战争,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5.《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鲁国吕不韦编撰的一部政治哲学书,内容丰富,对于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国策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6.《三苏世家》:是一部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三个苏家世系的史书,对于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哲学、政治的交汇和变化很有帮助。

7.《屈原列传》:记述了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和创作活动,对于研究楚国文化和文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8.《司马相如列传》:记述了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生平和作品,对于了解汉代文学艺术有很大的帮助。

9.《张骞传》:记述了汉代使者张骞西行开辟丝绸之路的事迹,对于研究汉朝外交和经济交流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0.《大宛列传》:记述了汉武帝时期使者卫青、霍去病等征夷大将军征服西域大宛的历史,对于了解西域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有很大的帮助。

《史记》-PPT课件

《史记》-PPT课件
2、《史记》对小说、戏剧的发展也有很大 的推动作用。
【阅读链接】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研究 《史记》的学者应首推韩兆琦先生。推荐阅读 韩兆琦先生的《史记:韩兆琦评注本》。另外 韩兆琦先生还著有《史记通论》、《史记评议 赏析》等专著。
【思考 练习 拓展】
1、名词解释:互见法。 2、简述《史记》一书的体例。 3、以《项羽本纪》为例谈《史记》的人物塑造手法。 4、简述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 5、论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1、《史记》的结构模式独具匠心
《史记》的结构模式分为五种不同的体例,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 千五百余字。
本纪,是按年代顺序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和政绩;
世家,是记录先秦诸侯国和辅汉功臣兴衰的内容;
列传,记述历代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也记载少数民族和 邻国历史;
四、歌颂了一系列爱国英雄和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屈原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将军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五、歌颂了中下层人物的优良品质
《游侠列传》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司马迁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 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 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的高贵品德。
3、《史记》的语言运用精粹传神
1)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富有个性化,传神的反映 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2)叙述语言简练精确,往往使用一两句话甚至几个字 就能生动有力地表现人物情态。
3)叙事记言中还常常引用民谣、谚语、俗语。
二、《史记》的影响
1、《史记》的结构模式、叙事方式、语言 艺术尤被后代散文家所推崇。

《史记》

《史记》

【经典概述】
• 一、司马迁生平及思想 • 二、《史记》之内容与体例 • 三、《史记》之成就与贡献 • 四、《史记》之注本与入门必读
“史记”之名
• 高步瀛《〈史记举要〉序》: • “史记”者,古史之通名也。司马迁所作,但称《太史 公书》,亦称《太史公记》,不称“史记”。……以 “史记”称《太史公书》,殆起后汉之末年,魏以后因 之,遂以古史之通名,为一家史之专名矣。 •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 《史记》之名,非迁书原名也。……“史记”之名,盖 起于魏、晋间,实“太史公记”之省称耳。
2、简评
• 其一,歌颂游侠急人之难、舍己为人的品格,批判汉朝 上流社会的世态炎凉、卑鄙自私; • 其二,歌颂游侠“捍文网”,有批判汉武帝的专制统治 及其严刑酷法的意义; • 其三,批判了公孙弘等舞文弄法杀害游侠的罪行,有揭 露儒者的伪善、抨击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意义。
【评论导读】
• 1、作者简介 • 2、选文简介
史官世家
• 《史记· 太史公自序》: • 司马氏世典周史……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 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 《通典· 职官八》【《通志》】: • 汉武置太史公,以司马谈为之,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 先上太史,副上丞相。谈卒,其子迁嗣之。迁死後,宣 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
青年时代的三次游历
• (1)二十壮游之旅 • (2)奉使西巡之旅 • (3)泰山封禅之旅
受父遗命
• 《史记· 太史公自序》: •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前110年),而太史公留滞周 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 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 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 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 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中考语文复习:《史记》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复习:《史记》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复习:《史记》知识点归纳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史书之一。

其中主要包括了先秦、秦、汉三代的历史内容,可以说是了解中国历史必读的经典之一。

在中考中,也经常出现关于《史记》的阅读理解和填空题,因此复《史记》的相关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重点内容:作者及写作背景-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出生在西汉初年的长安。

他的父亲司马绍曾经是汉武帝的侍中,母亲也是出身名门的人。

- 《史记》是司马迁在狱中所作,完成于公元前91年至公元前86年之间。

- 《史记》共记述了周、秦、汉三代的历史,收录564篇,称“纪传体”,既有纪事、历史,又有传记。

内容概述- 《史记》包括了纪事和传记两部分,分成十二本。

其内容主要由后世的“五部”所统摄。

- 纪事部分主要记载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事件,如“封禅之典”、“项羽败走垓下”、“赵高篡权”等。

这些事件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考出题的考点。

- 传记部分主要介绍了历代各级文武官员和纵横家等名人事迹,如《司马相如传》、《韩信降楚传》、《吕不韦传》等。

文学价值-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珍品之一。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文学手法,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等特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 《史记》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相当于西方文学中的《》或《荷马史诗》。

影响- 《史记》对中国历史及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 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都有借鉴《史记》中人物的描述和情节。

了解以上的内容,既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也有助于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同学们对《史记》的学习能够有所收获,为自己的中考加油!。

史记的十大名篇

史记的十大名篇

史记的十大名篇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由司马迁创作,成书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之间。

全书共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收录了大量历史材料,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观点。

以下是《史记》中的十大名篇:
1.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在书的开篇进行自我介绍,表明撰写史书的目的和态度。

2. 《本纪》:本纪是《史记》的主体,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3. 《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的生平事迹,包括他起义、攻占咸阳、巨鹿之战等。

4. 《韩信本纪》:记录了韩信的事迹,包括他的起义、刘邦的夺嫡、灭项羽等。

5. 《王离列传》:记载了春申君王离的事迹,表现了他的智谋和政治手腕。

6. 《苏秦列传》:记录了苏秦的外交活动和他的纵横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外交史有重要影响。

7. 《孟尝君列传》:记载了齐国大臣孟尝君的政治才能和他在齐国的贡献。

8. 《平原君列传》:记载了魏国大将平原君赵胜的事迹,包括他在平原君之役中的表现。

9. 《司马相如列传》:记录了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和他与卫女儿的爱情故事。

10. 《吕不韦列传》:记录了秦国宰相吕不韦的政治生涯和他的改制政策。

这些名篇各具特色,涵盖了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学、外交等多个方面,对后来的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文言文翻译

《史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

字羽,故姓项氏,以字为姓。

初起,年二十四,遂举吴中兵,攻下会稽,自立为吴王。

是时,楚怀王初封项羽为鲁公,号曰“西楚霸王”。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于大泽乡。

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项籍闻之,乃聚众起兵,以响应陈胜。

于是,天下云集响应,从者如流水。

而项籍独尊,众皆附之。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令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

宋义因兵少,不敢进,遂围赵王于巨鹿。

项羽曰:“秦攻赵,赵必破,赵破,秦兵无归,楚兵独有赵矣。

不如急击秦,破赵而收其兵,以振楚国。

”宋义不听,项羽乃杀宋义,自立为上将。

项羽既立,遂北击秦,破釜沉舟,西楚霸王之名遂起。

于是,诸侯皆属项羽,号为“霸王”。

秦王子婴降,楚怀王立为帝,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是时,天下三分,而项羽居其一。

项羽既定天下,欲立诸侯,以分其势。

乃封刘邦为汉王,封齐王韩信,封赵王张耳,封燕王臧荼,封楚王英布。

诸侯各守其地,不敢有所违。

项羽自矜功高,欲尊己为王。

乃使人告诸侯曰:“吾已定天下,诸侯宜尊我为王。

”诸侯皆从,唯齐王韩信不从。

韩信曰:“项羽何人,敢自尊大!”乃举兵反楚。

项羽闻韩信反,大怒,亲率兵击韩信。

韩信败,走赵地。

项羽遂围赵王于巨鹿。

赵王求救于楚,楚怀王令项羽救赵。

项羽救赵,赵王得以归国。

项羽还至彭城,使人召刘邦。

刘邦至,项羽以酒宴之,欲杀刘邦。

刘邦觉,逃归汉中。

刘邦归汉中,乃发兵击项羽。

项羽闻之,大惊,遂与刘邦战于垓下。

楚汉相持数月,楚兵大败。

项羽乃率余兵东归,至乌江,自刎而死。

翻译:项籍,下相人也。

字羽,原姓项,以字为姓。

起初,他二十四岁起兵,于是举吴中兵,攻下会稽,自立为吴王。

那时,楚怀王刚刚封项羽为鲁公,号称“西楚霸王”。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陈胜自立为王,号称“张楚”。

项籍听闻此事,便聚集众人起兵,以响应陈胜。

于是,天下群起响应,追随者如流水。

然而,项籍独尊,众人纷纷归附于他。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命令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兵援救赵国。

文言文《史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史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史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千馀岁而龟灵,人皆曜之以尊贵,君臣固亲,百物畅矣。

后世有司马圉,载为汉家灵龟,位在前。

司马少卿刘昭为之记秩。

尤材而秩短,尝与尚书计,乃叙龟灵之德,记出裴松之经,曰:“故百物交通得则同利,不得则同害。

”又记正月中,有持帝命事者,接从殿工道,见杨正王逆帝位,即程至丘殿,见故义侯陆商,曰:“邯郸故民何陵之前。

”又有爪牙背上可至者,多持剑以往,亡者以髑髅持。

”陆商已逝,乃由此得查其信。

”司马少卿亦以为灵龟,本蜀种,自汉兴以往,视世大变,诚良荐勿用。


翻译:
千多年来,龟灵备受人们推崇,大家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君臣之间的关系密切,各种事物得以畅通无阻。

后来,有司马圉将龟灵引入到汉朝,安置在重要位置。

司马少卿刘昭为此而记载了它的地位。

尤其珍贵的龟灵,却秩序短小。

曾经与尚书计算时,刘昭叙述了龟灵的贡献,引用了裴松之的经典,说:“所以百物交通,
如果得到同利,则共同受益;如果不能同利,则共同受害。

” 还记载了正月中,有人受到皇帝的命令,从殿工道接到了杨正王袒露的帝位情况,然后前往丘殿,见到了在邯郸的故义侯陆商,说:“为何邯郸的庶民还没臣服。

”还有人背上有可达到的爪牙,多持剑前往,无名者以髑髅为占位。

”陆商已逝,通过这段记载我们才得以了解他的情况。

”司马少卿也认为龟灵是蜀种,自汉朝兴起以来,世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真心实意地推荐了这位贤士,希望不虚此行。

”。

《史记》原文及译文

《史记》原文及译文

《史记》原文及译文《史记·乐书》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

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译文】太史公说:“我每读《尚书·虞书》,读到君臣互相告诫、劳勉,天下由此得到一些安宁,而股肱之臣不贤良,所有事业都毁坏的记载时,常常被感动得涕泪交流。

周成王作《周颂》,推原自身所受的惩创,为国家所遭遇的祸难而悲痛,怎可说他不是小心谨慎,善守善终的帝王呢?在上位的君子若不为简约的政治,就会修治功德,自强不息,否则自满自足,就会废弃礼仪。

安逸能不忘当初的劳苦,安逸能想到创始时的艰难,处身于安乐之中而歌颂勤苦,不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谁能像这样啊!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译文】书上说“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天下治民的政策推行得愈是深入人心,帝王的品德越崇高,他所认为欢乐的事情就越不同于常人。

水满了却不减少就会流出来,时机成熟了却不能把握就会跌倒。

大凡作乐的原因,是为了节制欢乐。

使君子以谦虚退让为礼,以自损自减为乐,乐的作用就在于此啊!由于地域不同,性情习俗也不相同,所以要博采风俗,与声律相谐调,以此补充治道的缺陷,移风易俗,帮助政教的推行。

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

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

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译文】天子亲临明堂观乐,而众百姓能受乐的感化而洗荡、涤除人性中的邪恶和污秽,采取健康、饱满的人性,以整饬其性情。

所以说习正派、文雅的诵歌,民众就会持守正道,激烈呼号的音声兴起,战士就会振奋精神,郑、卫的歌曲使人心生邪念。

史记(司马迁作品)故事简介、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史记(司马迁作品)故事简介、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史记》原文及翻译史记简介《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十二本纪》简介《五帝本纪》原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策。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史记》讲解

《史记》讲解

《史记》讲解《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它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计一百三十篇,系统地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一篇《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到了编写《史记》的目的和动机。

他希望通过这部历史著作,能够让后人了解历史的真相,引以为戒,敬畏历史。

这部作品中充满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警示。

《史记》的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本纪、世家、列传、志和表。

其中本纪是以皇帝为中心,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帝王的事迹,以及一些重大事件;世家则是记载各诸侯国的兴衰和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记载一些有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志是记载一些具体的事物和制度;表则是一些年表和官职列表。

《史记》不仅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更着重于对人物的评价和描写。

在书中,司马迁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评价,展现了他对道德品质和人性的思考。

他认为英雄应该有过人之处,追求大义和公正,同时也不回避对人物的批评和揭露。

《史记》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文学作品。

在撰写过程中,司马迁运用了许多文学手法,如夸张、对比、比喻等等,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同时,他采用史料考证和多方面的史料资料,力求准确地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成为了后来史书的范本,也对后世文化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卜子傲世家》、《项羽本纪》等篇章更是被后人广泛学习和研究。

对于史学发展的影响,不能忽视《史记》在后世历史文献和史家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史记》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历史教训。

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复杂性。

无论是对于学者、历史爱好者还是一般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之作。

通过研读《史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司马迁与《史记》篇1(2023-01-02 10:51:12)韩兆琦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学问、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穿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独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雄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感动人心的思想在今日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汲取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进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公平友好地和谐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伴侣。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进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卑视,而歌颂他们的本事、才能,并特地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剧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史记原文及译文和注解

史记原文及译文和注解

史记原文及译文和注解《史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书之一,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唯一一部长达130万字的纪传体通史。

该书由司马迁所著,在史学史、文学史、思想史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以下是史记的部分原文及其译文和注解。

一、《太公世家》中的原文〔太公世家〕太公自闻其先世,其先太公之先,有彭祖,彭祖有九个儿子,其一曰大帝,海神之子也。

彭祖卒,而大帝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之子曰昌意,昌意之子曰玄冥,玄冥之子曰帝皋,帝皋之子曰帝发,帝发之子曰帝履,帝履之子曰喾,喾之子曰鲧,鲧之子曰舜。

译文及注解:《太公世家》中,记载了太公文德的先祖是帝颛顼的第五代孙、舜的曾祖父。

帝颛顼是华夏族第一个传说中的王朝代表,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具有极高地位的至高神。

帝颛顼之后,历代神话传说的皇帝不断崛起。

其中,帝颛顼之孙玄冥也为古代神话中的一位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他被认为是天地始开初建之时的神明之一,其后代帝皋、帝发、帝履等人也都是传说中的帝王。

喾是舜的叔父,鲧是大禹的父亲。

二、《项羽本纪》中的原文雍三年,诸侯并拱项羽为西楚霸王,号令天下,欲共定秦。

白起为秦将,将兵击楚。

楚军败绩,项羽逃回彭城,白起乘胜进兵攻打彭城,残杀数万楚军。

项羽见事劣,遂去城北,下其印绶符节,走淮上。

自立为西楚霸王。

译文及注解:《史记》的《项羽本纪》中,记载了西楚霸王项羽在雍三年成为诸侯共推的霸主,号令天下共同推翻秦朝。

敌对双方在彭城大战,最终项羽战败,措手不及下失去了印绶符节,于是逃往淮水之畔。

在此期间,白起率秦军追击,重创项羽部队,直至进攻彭城。

项羽的败退表明了在战争中,实力和时运的因素必须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史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史书,深受人们喜爱,书中所记述的历史事件、文化传承和人物事迹都存在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在今天的时代,谨记《史记》中所述的道理和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增长历史见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史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

史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

史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史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古代中国历史学巨著《史记》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后世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史记》中的原文进行译注与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文献。

一、《史记》概述《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共纪传十二本。

每本包含若干章节,并分为纪、传两类。

纪部记载各朝历史事件,传部记载各朝名臣、豪杰的事迹。

《史记》以其内容丰富、观点独到而备受赞誉。

二、《史记》原文译注1. 皇帝本纪【原文】始皇帝不即位五年而百官请尊号称帝,是以改元曰“始皇帝”。

【译注】始皇帝在即位五年后,百官上书请求尊称他为“帝”,因此改元为“始皇帝”。

2. 太史公自序【原文】余观夫四方之辨,维新旧之变也。

垂世之业,不易本也。

【译注】我经过研究,发现各地的制度差异,是由于新旧制度的变迁所致。

我作为太史公,将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工作,不会轻易变更。

3. 本纪第一:五帝本纪【原文】黄帝始祖;有虞氏,至唐尧;虞舜氏,至于陶唐;由汤、文王,至于周公。

【译注】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有虞氏统治的时期,一直到唐尧;虞舜氏在陶唐之间执政;汤、文王时期,直至周公。

4. 本纪第二:夏本纪【原文】夏后有成,於奕,禹,夫差,少康,亦振迅雷霆,聿绥厥,微烈。

【译注】夏朝的开国君主是大禹,后来有成王、奕王、夫差、少康等,他们英姿勃发,如雷霆般震撼人心,统治社稷,功劳虽不显著,但属于微烈之辈。

5. 本纪第三:商本纪【原文】契沈饮,商王武丁。

【译注】契将心思深藏,隐藏本性,商王武丁。

6. 本纪第十:秦始皇本纪【原文】始皇二十二岁即位,三十五岁灭赵;五十一岁,绝二世而并天下,号秦始皇。

【译注】始皇帝在二十二岁登基,三十五岁灭亡赵国;五十一岁,将秦国与其他各国统一,自立为秦始皇。

三、《史记》原文解析1. 皇帝本纪在这个章节中,记载了始皇帝称帝的过程。

始皇帝在即位五年后,得到百官的请求,决定尊称为“帝”,并且改元为“始皇帝”。

《史记》《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

《史记》《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策”论。

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战国时期)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
六朝1362年的历史。

《史记》全文及翻译

《史记》全文及翻译

《史记》全文及翻译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翻译: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

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

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

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史记》原文及译文

《史记》原文及译文

《史记》原⽂及译⽂ 鲁⼈曹沫 曹沫者,鲁⼈也,以勇⼒事鲁庄公。

庄公好⼒①。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

鲁庄公惧,乃献遂⾢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劫齐桓公。

桓公左右莫敢动,⽽问⽈:“⼦将何欲?”曹沫⽈:“齐强鲁弱,⽽⼤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曹沫投其⼔⾸,下坛,北⾯就群⾂之位,颜⾊④不变,辞令如故,⑤。

桓公怒,欲倍⑥其约。

管仲⽈:“不可,夫贪⼩利以⾃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注释】 ①好⼒:爱好勇武、⼒⽓。

②败北:战败逃跑。

北,打了败仗往回逃。

③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

④颜⾊:脸⾊。

⑤辞令如故:像平常⼀样谈吐从容。

⑥倍:通“背”。

背弃、违背。

1这⾥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部分(作者:司马迁西汉)。

2事:辅佐 3好⼒:喜欢勇⼠。

⼒,有⼒之⼠。

4败北:战败。

5遂⾢:即今⼭东宁阳县。

6和:求和。

7柯:齐⾢,今⼭东阳⾕县阿城镇。

8盟:结盟。

9左右:指齐桓公⾝边的⼈。

10莫:没有⼈。

11坏:通假字,通“培”,指屋的后墙。

12图:考虑,计议。

13许:答应 14既:副词,已经。

15北⾯:⾯朝北。

16就:趋向,回到。

17颜⾊:脸⾊。

18辞:⾔语 19故:原来 20与:给。

21倍:通“背”,违背。

22约:约定。

23快:快意。

24弃信:背信弃义 25亡:失去,丢失。

26尽:所有。

侵地:被侵占的领⼟。

【试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盟()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以勇⼒事鲁庄公()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2.说说“曹沫执⼔⾸劫齐桓公”的⽬的是什么? 3.将下列句⼦译为现代汉语。

夫贪⼩利以⾃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项羽本纪》中人物语言的特点研究作者:秦岭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2期
摘 ;要:项羽作为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一直被历朝历代文学家所广泛关注,而作为我国历史文学名著,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也花费了大量笔墨在描写项羽上,《项羽本纪》便是最好的体现。

本文介绍了《项羽本纪》中,书面语与口语的使用特点,对于人物性格的描写手法以及称谓使用情况,从而体现《项羽本纪》语言特点,供相关人士学习和讨论。

关键词:史记;项羽本纪;特点
作者简介:秦岭(197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西安文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1
《史记》对于我国历史文学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进行人物传记创作时,司马迁花费了大量笔墨,因此对于人物的每个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作为历史代表人物之一,《项羽本纪》更是其中代表,其文字语言有着极强的文学特点。

1.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
《史记》在描写人物语言过程当中,通过将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使得文章更加通俗易懂,同时也表达了人物丰富的语言特点。

在《项羽本纪》当中,书面语运用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上,通过使用一系列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艺术性。

通过使用比喻手法,《项羽本纪》更加深刻地表现出人物心理活动和相关情感。

例如文章中,樊哙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就生动表现出当时刘邦处境之危险。

司马迁在进行《史记》创作的过程中,引用了大量民间材料。

而这些民间材料中的特有表达方式,也对史记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项羽本纪》中,也可以发现这种情况,例如,范增曰:“竖子不足与谋”。

在《项羽本纪》中可以发现,由于很多主要人物都是草莽出身,所以在言语上存在着一些粗俗之处,司马迁在进行描写时,也进行了体现。

通过对于这些口语描写,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历史面貌,同时也可以使文章更加贴近读者,方便读者理解。

2.人物称谓的运用
称谓对于我国历史文化来说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通过称谓,可以充分反映人物之间关系,表达人物之间感情,同时也可以体现出当时历史条件下文化背景与社会礼仪。

因此对于任何历史文献来说,人物称谓都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根据历史事实,对称谓进行了合理应用,而在《项羽本纪》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在鸿门宴当中,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此处,项羽在此处使用自己的名“籍”,表达了一种自谦口吻。

而事实上,作为《项羽本纪》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刘邦对于称谓的应用则更加丰富。

通过描写刘邦,也可以表现出当时相关人物心态,从而使读者可以充分理解当时历史背景。

例如,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像张良寻求计策,在进行询问时,刘邦三次称张亮为“君”。

而“君”是一种尊敬称呼,多用于平辈之间,因此可以看出,虽然刘邦是君主,而张辽是部下,但是此时刘邦为了缓解危机,不得不降低身份,与张良拉近关系,从而获得张良的计谋。

同样情况还发生在刘邦逃脱宴会现场时,因为需要张良留下来应对项羽问话,所以刘邦称张良为“公”,而“公”也是一种表示尊敬的称呼,往往是用于称呼长辈或上级,因此也可以看出刘邦此时为了脱离险境,不得不屈尊有求于张良。

这种称谓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刘邦与其部下之间,同样也发生在刘邦对项羽称谓变化上,刘邦与项羽本是平辈,同为反秦先锋。

随着战局变化,当项羽兵力远胜于刘邦时,刘邦不惜称呼自己为“臣下”,以求自保。

而当战局呈现僵持局面时,刘邦由于已经有了一定资本,可以与项羽相抗衡,所以其对于项羽称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通过这些称谓的变化可以充分反映出刘邦对项羽态度的转变。

3.人物性格展现
对于人物传记来说,其创作要点就是在文章之中表现出人物性格,从而展现出历史事实。

通过对人物性格描写,可以使读者快速了解人物之间关系,从而对故事发展也可以进行推测,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在《项羽本纪》之中,司马迁通过大量笔墨,充分表现了项羽性格上的方方面面,读者通过这些描写,也可以了解到项羽为何可以称霸一时,但最终却落得失败的命运。

司马迁在描写项羽语言和语气时,多次使用“必”。

而这一说法可以充分表现出项羽自信心。

如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这种语气表现了项羽必胜的决心,同时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现出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从而也为其今后失败埋下了伏笔,
除了表现项羽自信之外,司马迁还在文中表现项羽感叹之情。

通过这些感叹,可以使读者了解到项羽坚定的意念,以及王者风范,从而使读者了解到一个立体的项羽。

同样司马迁也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刘邦,虽然相比于项羽刘邦的言语并不算多,但是这些言语你也可以充分表现出刘邦人物个性。

刘邦多次在遇到危险时,会向自己身边人寻求解决方法,而此时刘邦会
说“为之奈何”。

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胆小的性格,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刘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善于借助他人力量,从而为自己将来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

结束语:
《项羽本纪》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篇重要教学内容,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对于我国历史文学的地位。

通过加强研究《项羽本纪》语言特点,可以使人加深对于《史记》理解,从而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产生更深刻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黄岩.《史记·项羽本纪》中人物语言的特点[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113-114.
[2] 徐平.《项羽本纪》的细部解读[J].文学教育(下),2012,(9):116-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