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理解
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以前的社会阶级矛盾为主导,到现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对这一变化应有深刻的理解。
在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看待。
第一个阶段是从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到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之间的矛盾。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体现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以及人民的幸福与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
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新中国的胜利。
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进程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社会矛盾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然而,与此同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逐渐凸显,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贫富差距的加大、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等。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核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现之间的差距。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人们对教育、就业、医疗、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一些地区和人群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存在着贫困、失业、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与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之间形成了矛盾。
对于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矛盾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和进步。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既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加大对发展滞后地区和人群的支持力度,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原理
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原理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最终得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的结论。
这个结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转化。
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化。
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的产生主要源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增长。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追求。
人们不仅对物质财富有了更高的要求,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当前的发展水平之间产生了矛盾。
首先,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导向,加快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这需要坚决进行供给侧结构性,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水平。
这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医疗资源的均等化布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再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
这需要加强教育、文化、媒体等领域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
总之,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原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社会主要矛盾也会不断发生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指导。
略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应对举措
略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应对举措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应对举措,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过去,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相对不足,很难满足人民的需求,这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意味着,亿万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断增长的需求,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要想应对这一矛盾的变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举措。
我们需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过去,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这不仅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无法满足人民对于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
我们需要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的分配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贫富差距拉大,不公平现象层出不穷。
面对这一矛盾,我们需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推动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
我们还需要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当前,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法治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治安不完善、风险挑战多发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矛盾,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意识和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加强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保障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们要全面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深刻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不可能主观选择;但对其判断必须及时准确,认识超前或滞后都会干扰社会发展进步,甚至会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
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定型。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变化。
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相应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具体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在总体上依然处于中等水平。
也就是说,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并没有根本改变。
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不仅表现在落后地区、农村发展不充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而且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包括一些大城市依然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如高质量的医疗、教育还是稀缺资源,高等级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刚刚起步,有的城市还存在不少“城中村”。
因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广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深远影响的认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深远影响的认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深远影响,是指社会矛盾的性质、主要矛盾的方向和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
过去,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于温饱问题的追求和国家整体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的关注重点也转向了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
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前列,但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加以解决。
这一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提出了新的发展任务和要求,要求我们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中心,推动全面发展。
其次,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各区域、各群体共同发展。
最后,它加强了社会矛盾的管理和调节,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和平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因此,我们应当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深远影响,着力解决人民
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一变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出发,探讨其背景、内涵、特点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文章将深入分析这一矛盾变化的内涵,指出其表现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包括矛盾的复杂性、长期性、阶段性等。
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文章将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一变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相信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变化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经历了历史性的演变。
这一演变过程,既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产物。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提出,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层次化。
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富裕,还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感。
然而,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些地区和群众仍然面临着贫困、落后、不公平的困境。
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要加快推进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水平,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其次,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通过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扩大就业岗位数量,促进就业机会的多样化,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外,我们还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这样可以进一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总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通过加强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们才能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向和任务的关键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也会发生变化,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
首先,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形态,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矛盾的总和,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力。
其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力。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力。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实践中,我们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解决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深远影响的认识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深远影响的认识这是你所要求的一篇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及其深远影响的文章。
我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个主题,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
以下是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导言】1. 当前我国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主体部分】2.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这一变化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的提高。
-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大,这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3.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我们需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分配。
- 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创新驱动、智能化、绿色可持续发展。
- 需要加强地区协调发展,减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堆砌,而是要达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
- 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 我们要深刻认识变化中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 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 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 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供更加均衡和优质的公共服务。
- 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结】5.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深远影响,要求我们加深对时代发展规律的认识,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如何看待主要矛盾的变化
如何看待主要矛盾的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主要矛盾的变化,这对我们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切实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社会变革、问题分析三个方面探讨如何看待主要矛盾的变化。
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主要矛盾的变化也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逐渐从敌我矛盾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这一变化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理论的具体运用。
在今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又面临新的变化,从过去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主要矛盾的变化。
社会变革是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各种矛盾不断展开和解决,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然而,社会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一个具有冲突和矛盾的过程。
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反映,它表明了社会变革的方向和目标。
在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敌我矛盾到人民内部矛盾,再到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变革和发展。
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我国社会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分析是理解主要矛盾变化的关键。
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问题也会呈现新的特点和形态。
我们应该通过深入分析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核心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逻辑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逻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逻辑」导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演进。
这一变化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日益深化。
本文将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逻辑展开探讨。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无法满足。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等,积极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变化的产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结果。
虽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仍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举措。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的变化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变化的产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的结果。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改革创新的全面深化等重要举措。
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发展逻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发展逻辑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发展、变化和解决。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的科学判断。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及其深远影响认识的另一角度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及其深远影响认识的另一角度标题:从历史变迁到未来前景:解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角度引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深远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篇文章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出发,以深度和广度的标准评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并探讨其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我国历史变迁和当前形势,我们将理解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和长远影响。
正文:I. 历史变迁下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变化。
从解放初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到改革开放后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低水平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变迁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演变。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变迁对我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国家在制定未来发展战略时的思考。
II.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a)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土地沙化等。
这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b) 城乡发展的差距与不平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个方面。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社会财富的集中,推动了一部分地区的迅速发展,但也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加大和农村问题的加剧。
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一个关键课题。
c) 分配差距与公平正义的矛盾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还在于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富的不均衡分配已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的一个重要议题。
III.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之后,我相信这些变化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理解
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中最为突出、主要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深层次的影响。
一、经济领域的变化在近现代中国,经济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中。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中国经济受到西方列强的掠夺,无力抵抗外来压迫,国家弱小,社会动荡。
然而,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国逐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
中国人民要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又一次变化。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中国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要矛盾再次发生了变化,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也面临着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诸多挑战。
二、政治领域的变化近现代中国政治的变化密切关联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封建统治阶级对中国人民实行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则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和财富。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
中国人民要求民主自由,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内容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和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在经济领域。
过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逐渐提高,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还体现在民生领域。
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是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和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人民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国民生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还体现在环境领域。
过去,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
然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总的来说,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民生和环境领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解决之道,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能够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中国。
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形势与政策”专用
准确理解我国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我国社会当前主要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 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 主要矛盾变化
杜绝“强权”“特权”
深化改革,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文化促转型升级 弘扬核心价值观 传承传统文化 重塑社会价值体系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必须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推动文化发展提供精神盛宴
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着力点
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增强
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绿色生产和消费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
2013到2016年
建成公租房的2485万套 改造农村危房158万户
建立住房制度 保护租赁权益
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着力点
2013至2016年
减贫5564万人 年均减贫1391万人 五年间我国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4%
现在到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冲刺期
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着力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要矛盾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 党的十九大指出——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物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PART 02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基本内涵
目 录
1 国情变化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本前提
2015年,中国劳动报 酬约占GDP的35%
欧洲国家这一比率约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和理解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变化。
从过去的“人民对封建主义的反抗”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再到今天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历程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进步过程。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当前,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过去我们强调的是经济增长速度, 而现在我们更加注重的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现在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创新、绿色、开放、共享, 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因此,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现为: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 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所带来的新矛盾。
二、社会治理的新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会治理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当前, 我国社会治理的重点已经从单一的治安维稳转变为综合治理。
这种综合治理包括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同时, 我国的社会治理也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参与, 这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现为: 社会治理的综合性和人民群众参与的深入。
三、文化建设的新变化。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点已经从单一的文化传承转变为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
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包括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国际文化的交流、现代文化的创新等多个方面。
同时, 我国的文化建设也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 这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现为: 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深入发展, 以及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过程。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变化。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多个角度探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期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分析和思考。
一、经济领域在新时代,我国经济仍然是社会的基础,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也是社会主要矛盾之一。
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矛盾愈发凸显,如何协调发展、合理布局,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之一。
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虽然我国城乡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城乡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
是分配不公的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但在分配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不公依然存在,这也是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
二、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完善、民生与发展的矛盾、权力和利益的边界矛盾等。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完善是新时代我国政治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
虽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时,政治体制和治理能力仍然存在不足。
民生与发展的矛盾是我国政治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政治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
权力和利益的边界矛盾也是新时代我国政治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何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权益,成为政治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
三、文化领域在文化领域,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的不平衡、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的矛盾等。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
结合实际论述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
结合实际论述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会出现变化,并通过转化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在一个社会制度占主导地位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社会主要矛盾也将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的发展发生转变的标志。
社会的发展是一场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这个进程中内在的驱动力。
一个矛盾的解决,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不断迭代、永无止境的过程。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动力。
通过发动、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可以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转化。
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力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出矛盾的根源和矛盾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够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创新。
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途径。
通过对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的,使其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而破解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
创新则是的核心力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推动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创新。
总之,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推动矛盾转化的关键,创新是矛盾转化的基本途径,辩证思维和方法是理解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社会主要矛盾的规律,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政治知识: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
政治知识: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政治部分考查的比重一般都很大,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近代以来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化。
主要矛盾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就接触过,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当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
而我国不同时间段矛盾也都不一样,所以对我国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在近代以来也有自己的发展历程。
一、1840-1949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更主要的矛盾,这个时期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帝国主义。
二、1949-1956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这个时期我们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根据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1956-1981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四、1981-2017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五、2017-至今
2017年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我们新的主要矛盾,所以也是考试中出题的频率最多的。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内在依据及其深刻意蕴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内在依据及其深刻意蕴【摘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内在依据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调整、人民群众需求多样化、科技进步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这些因素导致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转变。
为了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我们需要适时调整政策,深刻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意义,并为此作出努力。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内在依据、深刻意蕴、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调整、人民群众需求多样化、科技进步、文化价值观念、政策调整、社会和谐稳定。
1. 引言1.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依据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社会矛盾与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
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则是推动着中国社会前进的内在驱动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依据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社会结构调整是引发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新群体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
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化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产生了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依据是多方面的。
只有深入分析这些依据,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有效地应对和解决这些矛盾。
1.2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意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意蕴,是指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断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更折射出人民群众的内心需求和社会结构的调整。
深刻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完善,原有的矛盾已无法完全适应当下的社会现状,因此必须对矛盾进行重新认识和调整,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理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作者:韩放
来源:《奋斗》2018年第04期
正确认识、深入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概括,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对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丰富执政智慧,对于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重大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党的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实践证明,这个论断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我们党对当时国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
但是后来这个提法没有坚持下来,错误地认定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八大提法做了新的提炼,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尽管做了某些微调,但基本表述一直延续下来,与党的八大所采用的概括表述大体相同,也基本符合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相吻合。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呈现加速发展趋势,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逐渐演变出许多新的矛盾。
这些问题和矛盾与过去具有相似性和延续性,同时也不断展现全新的特点。
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
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水平。
党的十九大基于对中国国情及其变化的体察和把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新的概括表述是我们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对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的新考验。
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决定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动力来源。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新概括、新表述,所呈现的不仅是主要矛盾表象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主要矛盾的内在结构变化,即矛盾双方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其背后深层的内涵是:由于生产力落后这个客观原因,导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生产与供给一方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需求一方,即使是过去所概括的简单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只能由生产和供给的状况来决定。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生产和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这是导致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力,更是矛盾双方主次地位发生转换的根本原因。
决定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已经不是生产和供给一方,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转为决定和主导方面。
他们需求的质量和层次,已经成为生产和供给所追求的目标,对生产和供给起到引导和决定作用。
社会及其经济运行从生产供给满足需求,转变为消费和需求决定生产供给,需求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生产和供给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手段,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及其满足才是生产和供给的目的。
党的十九大把“物质文化需求”改写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其内涵广泛深刻。
随着全社会生产与供给能力的显著增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内容上呈现广泛性的特点,在层次上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在领域上呈现多样性的形式,在需求的主题方面呈现个性化的特色。
人民群众对健康长寿的需求,对安全和谐的需求,对后代发展的需求,对享受舒适的需求,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对优美环境的需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价值实现的需求,都是美好生活的合理内涵。
同时还有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求,对当家做主地位的自觉确认和意愿表达,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与伸张,对公共权力监督的参与等等。
这些方面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范围和层次,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和供给所能够满足和实现的。
因此,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
不平衡不充分是永恒的、绝对的和客观的。
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任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程度永远是有限的,国土自然资源和国家社会资源的存量永远是有限的,其分布永远不可能是均衡的,对其开发利用永远是有限的和有节制的。
而人的占有心理和消费欲望永远是没有止境的。
因此,平衡与充分永远是相对的,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于不同阶段纵向比较的结果判断,是不同领域地区、与世界上发展程度大致相同的国家横向比较的结果判断,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判断。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
先天的包括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差异,后天的包括生活环境变化对人的心理性格造成的影响,教育的层次水平的差异,交往范围和对象不同,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导致人的兴趣、爱好、追求等发生不规则的变化,导致人的“三观”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不同变化,进而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发生变化。
必须正视这样的差别是客观的永恒的,而每个人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只有相对平衡和相对充分才是可能和现实的,这是我们解读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所必须认真对待和长期关注的方面。
平衡与充分应是可持续的。
一段时间内的平衡与充分,一代、两代人所实现的平衡与充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衡充分。
一方面要考虑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任何平衡与充分都必须是理性的,有节制的,有限度的。
要自觉维护子孙后代对于美好生活需求的权利,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可供子孙后代对美好生活进行可持续构建。
不平衡不充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互吻合。
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必须既要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特征和规律,又要体现在某个具体阶段上的矛盾特征。
党的十九大概括表述的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美好生活”,是对理想意义上生活状态的描述,是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判断。
如果从现实生活出发对“美好生活”进行理解和解读,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美好生活是理性的有限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止境,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必须立足于有限性的基本前提。
这主要是因为支撑美好生活的自然资源和社會资源永远是有限资源。
人们对美好生活资源占有的欲望永远是无限的,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以有限资源满足无限占有的欲望,其结果是所能够实现的永远是有限的美好。
其次,美好生活是现实的。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所理解和追求的美好,每个地方也都可以有自己对美好社会生存环境的设计和追求。
但是美好必须立足于每个人和每个地方对于基本生存的客观体验,必须立足于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准,必须着眼于国家地区行业领域的现实发展水平的差别,必须着眼于不同阶层群体历史形成的,也包括改革开放近40年来历史形成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现实状况。
第三,美好生活是多元和多样的。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百姓个体的经济实力、消费水平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兴趣爱好是构建每个人美好生活的精神根基。
在特定物质和精神基础上,追求和构建什么样的美好生活,怎样构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理解,也可以有自己的构建途径和方式。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胡蕊hu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