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肿瘤出凝血的诊治

合集下载

对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对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对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机制的研究进展近来,对凝血系统和肿瘤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特点。

肿瘤患者存在着血液凝固方面的异常,可出现复杂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改变,表现为复杂的表现为所谓的“高凝状态”或“低级别的DIC”。

体内肿瘤促凝物质的含量与病情相对应,进展或复发肿瘤患者体内的促凝物质含量较缓解期患者明显升高。

血液高凝状态在癌细胞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通常能够形成足够大的癌栓是癌细胞在毛细血管滞留和随之发生转移的前提。

恶性肿瘤患者出现高凝状态是并发血栓的根本原因[1]。

1.肿瘤转移患者与血栓1.1 血流减慢恶性肿瘤患者长期卧床,肢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可引起血流停滞,加之肿瘤压迫血血流变得更慢,同时有涡流形成和血流黏度增高。

其结果一方面使活化的凝血因子清除减缓,另一方面导致内皮细胞缺氧和受损,微血管血流淤滞以及酸中毒,易于发生高凝状态。

血流变慢和涡流的最终效应是使得血小板易于沉积于血管壁受损处,血小板活化,促进局部血凝物质浓度增加,从而加速了血栓形成。

1.2 血液高凝状态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产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肿瘤患者进食少,铁质、蛋白质、维生素等摄人减少,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2)肿瘤细胞可分泌促凝物质,如膜结合组织因子和半胱氨酸蛋白酶等;(3)肿瘤浸润造成的正常细胞坏死及癌细胞崩解、坏死,均释放促凝物质;(4)宿主的免疫细胞与癌细胞识别过程中,诱导淋巴细胞和白细胞释放促凝物质,触发外源性凝血。

上述这些因素的最终通路主要是激活凝血酶[6],而凝血酶及受体在作为肿瘤生长转移的必要条件—“肿瘤血管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旦凝血酶被激活,就会促进肿瘤细胞转移、侵袭、血管形成和生长。

1.3 血小板改变血小板数量增多及聚集功能亢进以及血小板的活化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

国外许多报道表明恶性肿瘤有l8%~60%合并血小板增多。

在癌的全身转移方面,已有动物实验证明降低血小板数量可阻止小鼠发生肿瘤肺转移,而输入血小板则促使转移发生,表明血小板增多在恶性肿瘤转移中起促进作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血凝五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 D 二聚体(D-D)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机体内血液凝固功能的情况,对于常见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液凝血功能异常在肿瘤患者中并不罕见,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

肿瘤细胞产生的凝血活化物质和凝血酶,以及肿瘤造成的全身炎症反应都会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增加。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血凝五项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PT、APTT、TT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外源凝血途径、内源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凝血功能状态。

肿瘤患者因为肿瘤细胞产生的凝血活化物质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当患者的PT、APTT、TT 偏离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或血栓风险。

FIB 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判断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合成和分解平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血凝五项可以作为肿瘤患者手术前的凝血功能评价指标。

在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通过检测患者的血凝五项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为手术方案的选择和血液制品的使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PT、APTT 时间延长的患者往往意味着存在出血倾向,需要在手术中注意凝血指标的监测和补充凝血因子。

血凝五项对肿瘤患者的抗凝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肿瘤患者因为病情的原因常常需要长期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而血液凝血功能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患者的抗凝剂剂量,确保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又不出现出血的副作用。

对于使用华法林或肝素的肿瘤患者,需要经常监测PT 和APTT 时间,并根据监测结果来调整抗凝剂的用量。

血凝五项也可以在肿瘤患者的化疗过程中,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化疗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的也会对机体的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
血液肿瘤是指发生在血液系统或造血组织中的一种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
骨髓瘤等。

凝血指标是血液凝固功能的评估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

本文将分析常见的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白血病是一种原发性骨髓异常增生引起的恶性肿瘤,通常伴有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
异常。

研究发现,白血病患者常常具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的
特点,这表明凝血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这可能是由于白血病细胞的侵袭和破坏造
血组织,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产生减少,从而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参考文献:
1. Kemkes-Matthes B, et al. Coagulation disorders i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Hämostaseo logie. 2009;29(3):259-64.
2. Chantarangkul V, et al. Hypercoagulable state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13;24(1):18-31.
3. Falanga A, et al. Thrombosis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17;118:70-6.。

凝血功能异常在肿瘤诊查的价值

凝血功能异常在肿瘤诊查的价值

近年来,各种肿瘤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肿瘤诊查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

在临床肿瘤诊查中,一些医生往往会建议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这时,就会有患者疑惑,为什么肿瘤诊查还需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呢?两者有什么关系?什么是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是指机体将血液从流动状态变成不流动状态的能力。

简单来说,凝血就是从出血到止血的过程,而机体具备的这种能力就被称为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检查在肿瘤检查中的作用恶性肿瘤可通过多种机制破坏机体凝血系统,进而导致凝血功能出现异常。

如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可并发血栓性疾病,因此,血栓形成也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凝血功能检查项目一般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浓度、D-二聚体等。

从目前临床研究来看,D-二聚体在判断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用于分析恶性肿瘤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及静脉血栓情况等。

据统计,约有15%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进展中会发生血栓,D-二聚体的质量浓度能够反映体内高凝状态情况,对肿瘤诊查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凝血功能检查可应用的肿瘤疾病诊查以凝血功能检查中D-二聚体项目为例,在以下恶性肿瘤疾病中均具有应用价值。

1.肺癌与正常参考范围相比,肺癌患者D-二聚体指标可高出84.5%;且处于晚期的肺癌患者,其D-二聚体浓度明显比早期患者高。

接受手术治疗后,患者的指标水平可趋近于正常值,如果发生癌细胞转移,D-二聚体水平又会升高。

2.乳腺癌与局部肿瘤相比,乳腺癌经淋巴和脂肪组织感染,患者的D-二聚体和凝血因子浓度均明显较高。

乳腺癌中,病灶<1厘米时,将D-二聚体作为辅助治疗标准,应用于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帮助诊断明确腋下转移性疾病。

3.消化系统肿瘤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中,D-二聚体浓度明显升高,其中,胰腺癌和原发性肝癌的水平最高,其次是胃癌和大肠癌。

4.前列腺癌在前列腺癌诊查中,应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结合D-二聚体检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D-二聚体也可以作为评估前列腺癌进展的重要依据。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中医治疗与效果研究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中医治疗与效果研究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中医治疗与效果研究发表时间:2018-04-17T14:54:59.56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作者:黄艳[导读] 针对临床收治的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患者,采用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可显著促凝血功能指标改善。

浏阳市中医医院湖南浏阳 410300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药益气活血方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影响情况。

方法:选择恶性肿瘤患者80例,均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n=40)与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观察组,n=40)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展开对比。

结果:两组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病例治疗前PT、D-D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D-D指标、FIB指标明显降低,APTT指标、PT指标明显延长,与治疗前对比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

而对照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

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患者,采用中药益气活血方治疗,可显著促凝血功能指标改善,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中医治疗;效果血液高凝状态是重要的引发机体血液流变学出现异常改变的病理基础,也称血栓前状态,由病理因素诱导体内抗凝系统、凝血功能失调所致。

有报道指出,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比例占10%-30%,多有血液高凝状态存在,如何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防范并发症发生的关键[1-2]。

现代医学针对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研究显示,其与中医血瘀证有密切相关性,病机同血行不畅、瘀血内阻相关,取活血化瘀益气中药治疗对改善本病预后价值显著。

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中医治疗情况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恶性肿瘤80例,均经影像学检查或病理学检查对恶性肿瘤确诊,血液高凝状态均经实验室检查证实,预计生存期≧3个月。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随着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不断加深,发现癌症与凝血系统紊乱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许多肿瘤患者因恶性疾病和治疗而发生了凝血异常,这种异常进一步加剧了疾病的恶性程度,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死亡风险。

因此,进行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的分析,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治疗与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增生和肿瘤形成为主的恶性疾病,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种类型。

研究表明,淋巴瘤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异常,如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其中,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是淋巴瘤患者最常见的凝血异常。

这两种异常可以引起出血倾向,并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二、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以恶性克隆性造血细胞增殖为主的疾病,大多数白血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异常。

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水平明显下降,导致患者出现出血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而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则可能出现血栓形成和深静脉血栓等凝血异常。

因此,对白血病患者进行凝血指标的检测和监测,对于提高其治疗效果和改善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血液肿瘤前期疾病,其特点是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失常。

研究表明,该病患者存在较高的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因子异常,严重者甚至可导致严重的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

因此,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对于预测其疾病进展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血液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凝血系统异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了解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有效治疗血液肿瘤以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于医生来说,加强对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的认识和监测,有助于有效控制和预防患者的凝血异常,并提高其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血液肿瘤患者感染后出、凝血机制的调节

血液肿瘤患者感染后出、凝血机制的调节
C 1抑 制 物 和 抗 凝 血 酶 Ⅲ ( r Ⅲ ) 以 抑 制 凝 血 Ar _ 可 因子 的 活 性 , 而 抑 制 坏 死 组 织 周 围 凝 血块 进 从

重 的 感 染 如 败 血 症 和 感 染 性 休 克 时凝 血 和 纤 溶
系 统 的 改 变 就 是 这 种 调 节 方 式 的 主 要 表 现 之
中图分 类号 :R 3 .0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3 9 2 0 )500 -3 7 37 6பைடு நூலகம்0 42 6 (0 2O — 70 2
近 年 来 , 着 血 液 恶 性 肿 瘤 强 烈 化 疗 的 普 随
遍 开 展 , 疗 后 骨 髓 抑 制 极 为 常 见 , 染 和 出血 化 感
成 纤 溶 酶 。接 触 系 统 的 激 活 除 了促 内 源 性 凝 血
途径 外 , 能导 致 缓 激 肽 的释 放 , 者是 在 P 还 后 K 作 用 下 由 H 分 解 而 来 。 激 肽 目前 被 认 为 是 一 K 种 重 要 的炎 症 因 子 l 。凝 血 过 程 的 调 节 包 括 : 2 J
量 激 肽 原 ( K) 与; 外 源 性 凝 血 途 径 是 由 暴 H 参 而
露 的组 织 因 子 ( F 和 凝 血 因 子 Ⅶ 的 复 合 物 所 T ) 引 发 , 着 激 活 凝 血 因 子 l和 ( ) , 接 x 或 x 随后 促 使 凝 血 酶 原 转 化 成 凝 血 酶 , 者 使 纤 溶 酶 原 转 化 后
收 稿 日期 : ̄ a82 ; 回 日期 :0 lI 】 2ol3 .1修 2O 2 0 ' 作 者 简 介 : 贞 许
在 伤 口愈 合 和组 织 重 塑 过 程 中起 重 要 作 用 。 近 来 , 、 血 与 炎 症 的 关 系 日益 受 到 重 出 凝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诊断评价及治疗预后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诊断评价及治疗预后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诊断评价及治疗预后发表时间:2018-09-30T14:50:25.11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作者:符彦燕[导读] 血液高凝状态时恶性肿瘤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血液学改变,通过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对肿瘤患者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曲靖 655000)【摘要】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的恶化,恶性肿瘤患者越来越多,通常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均会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其极易导致该类患者出现血栓,继而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血液高凝状态时恶性肿瘤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血液学改变,通过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对肿瘤患者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诊断;预后【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16-02 血液高凝状态指的是多种因素导致血液出现止血、凝血、抗凝以及纤溶功能失调的病理过程[1]。

血液高凝状态是恶性肿瘤患者较为常见的血液学改变,其也是该类患者发生血栓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的血栓形成与肿瘤细胞血行转移以及肿瘤内部血管的生成具有密切的关系[2]。

肿瘤患者一旦发生血栓,会对其病情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还会加大治疗难度,继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期造成严重的影响。

尽早、有效的诊断并采用相应的治疗对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诊断评价1.1 一般资料评价通常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肿瘤部位、分期以及治疗情况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有研究发现,女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要高于男性,亚洲人的发生率高于美洲人。

原发肿瘤疾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占多数。

1.2 相关诊断标准(1)血小板:主要是以血小板计数为主,通常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要高于正常人,发生转移的患者要高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且中晚期患者显著高于早期患者。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山东医药2020年第60卷第28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马会明1,张翔2,何品芳2,赵玲莉21青海大学,西宁810016;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摘要:恶性肿瘤常因肿瘤细胞表达的促凝因子、药物治疗或肿瘤组织压迫邻近血管等引起凝血功能改变,主要表现为高凝,也有部分肿瘤(急性白血病)患者表现为低凝。

呼吸系统肿瘤(肺癌[、消化系统肿瘤(胃癌、肝癌[、血液系统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其他系统肿瘤(黑色素瘤、乳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也发生相应变化。

因此,明确凝血功能变化对抗凝或止血药物的使用尤为重要。

另外,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对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预后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0.28.031中图分类号:R730.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0)28-0112-04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宫颈癌等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研究发现,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被激活,机体处于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且凝血功能的紊乱程度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患者预后相关[]。

凝血功能的变化对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为此,明确肿瘤与凝血功能的关系尤为重要。

本文就恶性肿瘤与凝血功能的关系作一综述。

1恶性肿瘤致凝血功能改变的机制肿瘤与凝血功能关。

,肿瘤细胞表达凝血因子,包括促凝血蛋白、微粒、纤溶蛋白。

在促凝血蛋白中,组织因子(TF)最为常见。

癌细胞表达TF水平的增加以及血小板、单核细胞和基质细胞释放的TF是促凝血剂活性的主要来源[2]。

在凝血因子W J X.X等参与下TF将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并最终作用于纤维蛋白原(FIB)形成纤维蛋白。

TF还影响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这不仅与肿瘤细胞的迁移扩散有关,还可能促进局部肿瘤的侵袭[]。

恶性肿瘤相关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相关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9), 2180-2184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0.109329恶性肿瘤相关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张跳,杨卫卫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陕西延安收稿日期:2020年9月4日;录用日期:2020年9月18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25日摘要恶性肿瘤在进展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凝血功能的异常。

肿瘤细胞通过影响机体内凝血与抗凝血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进一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侵袭、转移。

其中,血小板、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三项指标在临床中不仅容易获取,而且特异度较高。

因此,尽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对诊断恶性肿瘤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就恶性肿瘤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小板,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Advances in Research on Coagulation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MalignantTumorsTiao Zhang, Weiwei YangDepartment of Onc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Received: Sep. 4th, 2020; accepted: Sep. 18th, 2020; published: Sep. 25th, 2020AbstractMalignant tumor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abnormal coagulation function. Tumor cells further af-fect the proliferation, invasion,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tumor cells by affecting the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Among them, platelet, fibrinogen and D-dimer are not only easy to obtain in clinic, but also have high specificity. Therefore, early detection of张跳,杨卫卫coagulation dysfun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iagnosis of malignant tumor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malignant tumor is reviewed. KeywordsMalignant Tumor, Platelet, Fibrinogen, D-Dimer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虽然人们健康体检意识提高了,但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仍逐年递增。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血液肿瘤和凝血指标之间的关联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凝血指标是用来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状态的指标,而血液肿瘤则是一类以血液系统为起源的恶性肿瘤。

研究发现,血液肿瘤与凝血功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凝血功能的异常在血液肿瘤中较为常见。

血液肿瘤患者往往会伴随着凝血功能的异常,常见的表现包括凝血因子浓度的改变、血小板功能异常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化等。

在白血病患者中,常常存在凝血因子浓度的降低,导致凝血功能的减弱;而在淋巴瘤患者中则常常会出现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的异常增强。

凝血指标的异常可以作为血液肿瘤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凝血功能的异常常常与血液肿瘤的临床表现相关。

血液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常常会导致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如易出血、血栓形成等。

凝血功能的异常也与血液肿瘤的类型和分期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在某些血液肿瘤患者中,凝血功能的异常可以作为预测患者预后和生存率的一个独立因子。

凝血功能的异常对血液肿瘤治疗的影响也得到了研究。

血液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对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化疗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增加治疗相关的出血风险;而在抗血栓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增加血栓风险。

在血液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的监测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凝血功能的异常在血液肿瘤患者中较为常见,并与血液肿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和治疗相关。

对血液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和调整,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预测预后并优化治疗方案。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

!"#$2021年2月第43卷第3期363综述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刘俊青1刘春香2韩金凤2(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市301700,电子邮箱:1349776068@q q.c o m;2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医院肿瘤科,天津市301700)【提要】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可以促进肿瘤转移、血栓栓塞等一系列并发症,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的中医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血瘀”,以益气温阳、活血消癥为主要治疗原则。

本文就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病因、发病机制、诊疗及中医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病因;发病机制;中医诊疗;综述【中图分类号】< 273 【文献标识码】AD O I:10.11675/j.is s n.0253-4304.2021.03.26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当今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⑴结果显示,近年来全球癌症病例数持续激增,中国的增长趋势较为迅猛。

《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结果显示,我国癌症死亡率与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临床研究证实,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合并血液高凝状态,极易诱发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和增殖,导致病情进展甚至危及生命。

2013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最新指南《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治疗指南》[3]指出,恶性肿瘤患者均存在静脉血检检塞症(venous th ro m b o e m b o lis m,V T E)发生的风险,且化疗为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案,其增加了V T E发生的概率。

因此,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十分重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中医药探索和中药方剂分子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其诊疗措施也取得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对静脉血栓的中医中药治疗有了新的发现和突破。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抗凝治疗的必要性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抗凝治疗的必要性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发表时间:2013-10-30T11:15:32.2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郭宇[导读] 恶性肿瘤通过多种机制破坏机体的凝血、抗凝系统,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紊乱是恶性肿瘤的第二大并发症,患者可能在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时或数月、数年后发生恶性肿瘤。

郭宇 (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血液肿瘤内科山西忻州 034000)【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029-01【摘要】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和血小板(PLT)含量的变化和意义。

方法 25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PT、APTT、FIB、FDP、 D-二聚体和PLT测定,与20例健康人比较。

结果恶性肿瘤患者FIB、FDP、D-二聚体较健康对照者增高。

PT、APTT、PLT无明显变化。

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栓塞等并发症,应重视这些患者的抗凝治疗。

【关键词】恶性肿瘤凝血功能抗凝治疗恶性肿瘤通过多种机制破坏机体的凝血、抗凝系统,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紊乱是恶性肿瘤的第二大并发症,患者可能在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时或数月、数年后发生恶性肿瘤。

1865年法国Armand Troussean教授首次报道静脉血栓与肿瘤之间存在联系。

凝血与肿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文对25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分析,进一步说明抗凝治疗的必要性。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在我院住院诊治的25例经病理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男18例,女7例,年龄42-85岁,其中肺癌7例,前列腺1例,胃癌4例,大肠癌3例,淋巴瘤2例,上颌骨癌1例,宫颈癌2例,食管癌3例,卵巢癌1例,胰腺癌1例。

1.2研究方法⑴凝血功能检测: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2.7ml于枸橼酸钠抗凝管,混匀后行3500r/min离心5分,应用贝克曼血凝TOP-700机检测PT(凝固法)、APTT(凝固法)、FIB(凝固法)、FDP(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

恶性肿瘤病人抗凝标本易凝血原因分析和对策

恶性肿瘤病人抗凝标本易凝血原因分析和对策
人 为 因素 。 所 以 护 士 在 采血 时 应 尽 量 避 免 在 留 置 针上 抽 血 , 选 择 粗 且 有 弹 性 的静 脉 , 血 后 按 顺 序 注 入 采 血 管 . 且 动 作 要 快 , 要 采 并
摇 匀时 阃 充 足 . 时保 证 荆量 准确 , 时 送 检 . 同 及 以避 免或 减 少 抗凝 标 本 凝 血 。 关键词 : 恶性 肿 瘤 ; 抗凝 标 本 ; 血 : 为 因 素 凝 人
血少许 , 次 刺 中血 管抽 出, 使 血 液在 注 射 器 中 已部 再 致 分凝 固 。 。老 年人或 曾经 静脉 注射 过 化疗 药 致使 静 脉
硬 化 , 静 脉 血 管 细 小 、 脉 压力 不 足 , 或 静 导致 采 血 时 间 延 长 而 出现 凝血 。 时 间不 足 , 使血标 本 未能 与抗 凝剂 充 分 混匀 ; 同次 多 ② 管 采血 时 , 注入顺 序 不正 确或 动 作过 慢 , 成血 液 在 空 造 针 里 已凝 固 ; 注入血 液过 多 使抗 凝 剂相 对 不 足 , 浆 ③ 血
现将 其 发生原 因及 对策 报告 如下 。 l 临 床资料
20 0 6年 6月一 2 0 O 8年 6月 我科 发 生 抗 凝 标 本 凝 血共 3 1份 , 中血 常规 1 其 3份 , 血 实验 1 份 . 式 细 凝 1 流 采 。 2 结果 3 1份抗凝 血标 本发 生凝 血 中 6份 是放进 抗 凝管 的
处 于高凝 状 态 , 目前 认 为 细胞 数 目的增 多是 肿 瘤 刺 激 产生 集 落刺 激 因子 ( S ) C F 的结果 l 。 _ 】 3 1 3 血 管 因素 由于血 管暴 露 不充 分 , 作 时找 不 .. 操 到血 管而 导致 抽 血 过 程 不 顺 利 , 针 尖 刺 到 血 管 后 回 或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

常见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血液肿瘤是一类以异常增生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而凝血指标是指用以判断凝血系统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等。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将就这一话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血液肿瘤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血液肿瘤可以导致凝血系统功能异常,表现为出血或血栓等临床症状。

肿瘤细胞自身也可以产生各种促凝和抗凝物质,影响凝血系统的平衡。

血液肿瘤的治疗也会影响凝血系统,如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都可能引起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凝血系统异常与血液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肿瘤患者中凝血系统异常的发生率明显较高。

一些凝血指标如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等可以作为预测肿瘤患者预后的指标。

而且,一些肿瘤患者在诊断时就伴有凝血系统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等,这些情况都与肿瘤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凝血系统异常还可能影响血液肿瘤的治疗和预后。

血栓形成是肿瘤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而凝血系统异常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凝血系统异常还可能导致治疗过程中出现出血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血液肿瘤患者,及时的凝血指标检测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监测凝血指标,可以及时了解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和调整,并且对于诊断和评估肿瘤的预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患者出现出血倾向时,通过评估凝血指标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凝血系统功能异常,进而指导针对性的处理和干预。

一些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在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中也有一定的价值,相关研究表明INR与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通过对凝血系统功能的监测和评估可以更好地指导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深入探讨血液肿瘤与凝血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对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水平和预后。

恶性肿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8例诊治分析

恶性肿瘤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8例诊治分析

sri l ai t [] Anetei,20 ,5 : 606 7 ugc t ns J . ap e ash s s 0 5 6 3 —3 . 5 刘颖 玲 , 肖庆 隆 ,潘 静 ,等. 老 年 胸 部 肿 瘤 患 者 术 后 监 护 [ ] J.
中 华 老 年 医 学 杂 志 ,19 , 9 ( ) 02 . 90 1 :2 —2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结 果 4 8例 恶 性肿 瘤 并 发 D C 患者 的基 础 病 变 以血 液 系 统 肿 瘤 多 见 , 其 中 急 性 白血 病 2 I 8例 , 占
5 . 。 经 化 疗 、 抗凝 、 输 血 等 治 疗 , 白血 病 组 与 非 白血 病 组 死 亡 率 分 别 为 3 . ( l例 ) 和 6 . % ( 2例 ) 83 93 1 00 1 ,
福 建 省 立 医 院 ( 5 0 1 300) 曲 双 陈 为 民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恶 性 肿 瘤 并 发 弥 散 性 血 管 内凝 血 ( I ) 的 诊 治 方 法 。方 法 收 集 4 DC 8例 恶 性 肿 瘤 并 发
D C 患 者 资 料 , 回顾 性 分 析 其 基 础 疾 病 、 临床 表 现及 实 验 室 检 查 结 果 ,并 就 白血 病 与非 自血 病 两 组 间 病 死 率 的 差 异 I
心 血 管 疾 患 者 ,术 后 早 期 充 分 供 氧 十分 重要 ,心 律 失 常 者 要
尽 可 能 予 以 纠 正 ;合 并 冠 心 病 ,高 血 压 者 ,术 后 可常 规 予 硝 酸 甘 油 泵 入 , 以预 防 冠 心 病 发 作 、控 制 血压 ,防 止 心 脏 负 担 过重诱发心衰 。 参 考 文 献
高 血 压 患 者 ,术 中 不 应 降 压 过 低 ,否 则 易 造 成 冠 脉 灌 注 不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凝五项在常见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1. 血栓形成监测:肿瘤患者常伴有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变,其发生血栓的风险增加。

血栓的形成可能导致肿瘤患者出现中风、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血凝五项可以反映血液凝固功能的状态,通过监测PT、APTT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提醒医生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血栓的发生。

2. 凝血功能评估: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接受放化疗、手术等治疗手段,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的缺乏等。

血凝五项可以对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PT和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异常,TT的延长可能提示血小板功能异常,FIB的降低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的缺乏,通过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并进行及时处理。

3. 判断肿瘤的侵袭性: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往往伴随着血液凝固功能的改变,特别是D-D的升高。

D-D是纤溶系统中的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加意味着纤溶系统的活性增强,提示肿瘤患者体内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和纤溶功能的改变。

D-D的检测可以作为判断肿瘤侵袭性的一种指标,对于评估肿瘤的临床分期、预后和预测疗效具有一定的价值。

4. 观察治疗效果: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手术等治疗后,血液凝固功能常常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通过监测血凝五项的变化,可以及时观察治疗效果。

PT、APTT等指标的缩短、FIB的升高和D-D水平的降低等,可能是治疗取得成功的标志,反之则可能提示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这些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出凝血障碍与实验室检测

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出凝血障碍与实验室检测

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出凝血障碍与实验室检测肿瘤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或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功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肿瘤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抗体疗法、过继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多种实体瘤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如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免疫治疗可使70%~93%的患者达到缓解[1]。

肿瘤免疫疗法对自身免疫系统的调节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发挥精确抗肿瘤作用,也可能会引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如出凝血障碍。

CAR-T相关出凝血障碍(CAR-T-associated coagulopathy,CARAC)发生率高达56.6%,其他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抗体治疗中也有报道,发生出凝血障碍的患者往往预后不良,死亡风险较高,目前尚无文章对其总结[2, 3]。

因此,本研究重点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测角度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及CAR-T治疗等相关出凝血功能障碍进行论述。

一、流行病学特征(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双特异性抗体相关出凝血障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双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是涉及全身各系统的免疫性或炎症性疾病,血液学并发症及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低,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血栓性疾病,主要见于病例报告、系统性综述和meta分析。

1. ITP: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血液学毒性发病率约3.6%,其中最常见的凝血障碍性疾病为ITP,占27%~29%,[4, 5,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12
高白细胞血症相关血栓事件及其处理
• 高白细胞血症症治疗方案:白细胞单采和化疗降低外周血白 血病细胞负荷
• Porcu 等研究显示白细胞单采无助于改善高白细胞血症早期死 亡率,建议尽早行化疗
•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是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高白细胞血症的标 准治疗方法,体外实验糖皮质激素可阻断髓系细胞粘附分子 CD18, L-选择素、IL-8 受体的表达
• 放化疗过程中随白血病细胞破坏或凋亡速度增加,凝血酶生成速度 及血栓形成风险亦相应增加
• 肿瘤促凝物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可直接激活凝血X因子,在 ALL和AML-M1,M4均有表达,尤以M3表达最高
Page 10
高白细胞血症相关血栓事件及其处理
• 当外周血WBC>100,000/µL,微循环血流瘀滞,白血病患者可 出现心肺、脑组织及肾功能障碍等多器官损害,临床表现为 头痛头晕、视觉改变、胸痛和呼吸困难
• 研究显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是正常人4倍,其中 以AML-M3发生率最高
• 儿童急淋患者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率约为1.1% ~36.7%,中心静脉置管 患者尤高,其中50%以上危及生命血栓事件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
• 中心静脉置管及含糖皮质激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化疗方案可增加血 栓事件发生的风险
• 恶性血液肿瘤出血的易患因素包括血小板减少、纤溶亢进、白 血病细胞侵润等
Pa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389例DVT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14.91%
Page 4
肿瘤类别 宫颈癌 乳腺癌 卵巢癌 子宫内膜癌 直肠癌 肝癌 胃癌 胆管癌 胆囊癌 结肠癌 肺癌 前列腺癌 膀胱癌 急性白血病 恶性畸胎瘤 骨癌 肾腺癌 多发性骨髓瘤 非何杰金淋巴瘤
Page 13
医源性因素—中心静脉置管
• 研究显示中心静脉置管白血病患者存在较高的血栓栓塞事件 发生率,其中在儿童ALL患者发生率最高
• 肿瘤患者置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 ~16% • 血管多普勒超声是简单易行的诊断方法,但对儿童患者相对
不敏感,可结合血管造影进行确诊 • 研究显示预防性应用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不能使患者受益,
Page 11
高白细胞血症相关血栓事件及其处理
• AML-M3/M4/M5亚型原始粒细胞体积大,变型性差,易发生 微循环白细胞瘀滞
• 髓系原始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IL-1β上调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ICAM-1、 VCAM-1、P-selectin 和E-selectin)表达,同时在 M4、M5亚型原粒细胞表面高表达ICAM-1和ICAM-2受体分子 CD11b,促进白血病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因而M4、M5 亚型AML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高
预防性抗凝治疗仅适用于合并存在其他重要的易栓因素的情 况
Page 14
治疗药物-- Gemtuzumab ozogamicin(GO)
• Gemtuzumab ozogamicin是一种抗体导向的抗肿瘤药物,由人 源化重组CD33单抗与抗肿瘤药物键合而成,应用于CD33阳 性表达AML的治疗
• GO 单用治疗AML肝静脉闭锁症(VOD)发生率为0.9%,与其 他化疗药物联用增至5% ,继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率上 升至19%
恶性血液肿瘤出凝血的诊治
Page 1
概述
• 出凝血机制异常是恶性血液肿瘤常见并发症,患者既可表现 为出血也可表现为血栓形成
• 出血在恶性血液肿瘤临床表现中更常见,因而临床上容易忽 略恶性血液病血栓事件的发生
• 过去认为实体瘤并发出凝血事件以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主(我 们的资料显示继发性DVT患者中实体瘤患者占14.91%),而 恶性血液肿瘤以出血为主
例数(%) 12(20.7%) 2(3.4%) 1(1.7%) 1(1.7%) 6(10.3%) 4(6.9%) 3(5.1%) 1(1.7%) 1(1.7%) 1(1.7%) 13(22.4%) 3(5.1%) 2(3.4%) 2(3.4%) 1(1.7%) 1(1.7%) 1(1.7%) 1(1.7%) 1(1.7%)
邓明扬,杨景柯,张广森, 舒畅.3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分析,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 ,23(3):266-268
Page 5
恶性血液肿瘤血栓事件发生率
• 恶性血液肿瘤中急性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最高,以 静脉血栓形成居多,也可发生于动脉
• 血栓事件可出现在急性白血病确诊之前,发生血栓风险可持续至病 情缓解之后
• 新近研究显示恶性血液肿瘤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接近血栓 事件高危实体瘤水平
Page 2
概述
• 1865年法国医生Armand Trousseau首次报道了胃癌患者易合并 静脉血栓形成,提示肿瘤和血栓形成存在关联
• 恶性血液肿瘤一方面与实体瘤存在共同的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另一方面具有独特的易栓因素,包括白细胞瘀滞症、白血病细 胞TF的高表达和激活,特殊治疗药物等
• 成人AML中发生率为5%~13%,儿童AML患者为12%~25%, 死亡率高达40% ,好发于青年患者、M4、M5、M3变异型、 具备特殊细胞遗传学 标记(11q23重排,inv(16)(p13q22) , 6号 染色体异常)患者
• ALL患者中白细胞瘀滞症好发于青年患者、男性、T淋巴细胞 表型、具备特殊细胞遗传学标记(低二倍体、 11q23重排、 P16失表达和Ph1染色体)
Page 6
恶性血液肿瘤血栓事件发生率
Page 7
恶性血液肿瘤血栓形成机制
• 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率先提出血栓形成三要素机制,即血管 壁病变,血流瘀滞以及血液成分改变
• 恶性血液肿瘤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血栓形成三要素,导致血 栓形成
• 恶性血液肿瘤凝血系统激活的重要因素包括白血病细胞来源 的促凝因子和炎性介质,细胞毒药物的应用及感染
Page 8
恶性血液肿瘤血栓形成机制
Page 9
白血病细胞的促凝作用
• 白血病细胞释放促凝因子包括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和肿瘤促 凝物(Cancer procoagulant)
• AML-M3、M4、M5亚型原粒细胞TF表达明显升高,TF以静息状态 存在于细胞膜表面,当细胞死亡或凋亡,胞膜内层磷脂酰丝氨酸外 露,提供磷脂表面形成TF-VIIa复合物,激活凝血瀑布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