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合集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课题】部编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利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理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和地图的分析,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理解,抓住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时代特征,更有利于带领学生感悟历史的魅力。

3、史料实证:通过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的、日、意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到法绥靖政策的错误,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和图片来分析问题,提取有效信息,掌握大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会议,分析其对战后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和平。

【重点和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这两个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教法: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提问法,活动探究法、图表概括法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促进学生积极讨论,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后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法:史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沟通探究问题,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课型】讲授性课【课时】45分钟【教具】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教学过程】【导入】展示漫画《三头怪兽》这是二战时期流行于英国的一幅漫画,图中的三头怪兽分别指的是谁呢?头部的是德国的元首希特勒,中间的是意大利的首相墨索里尼,尾巴上的是日本的陆军大臣和内阁总理东条英机,因此,它指的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2022-2022学年统编版(2022)高中历史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2022-2022学年统编版(2022)高中历史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战爆发的背景和原因,并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2.了解二战战争进程和战争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3.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并认识到该秩序的缺陷和不足。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二战爆发的背景和原因1.1 战间期国际局势的发展 1.2 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动 1.3 盟国对德国的政策和反应 1.4 日本的扩张和南京大屠杀 1.5 二战爆发的原因和导火索2. 二战的战争进程和结果2.1 波兰战役和闪击战 2.2 空袭战和反击战 2.3 断头台战争和黑色法西斯 2.4 阿尔卑斯山决战和盟国胜利 2.5 二战战争结果的影响和意义3.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3.1 联合国的成立和宪章精神 3.2 冷战的爆发和两极格局 3.3 北约和华沙条约的建立 3.4 发展中国家的反抗和不结盟运动 3.5 国际体系的变革和全球化4. 战后国际秩序的缺陷和不足4.1 大国霸权主义的存在和影响 4.2 国际关系的不稳定和危机增加 4.3 华盛顿共识和金融危机的冲击 4.4 全球化的利弊和思考 4.5 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和发展机遇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采用投影仪展示教案内容和重点分析,注重语言表述和思路讲解。

2.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展开思想碰撞和交流。

3.观看视频: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4.研究文献: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包括报纸、书籍和文献资料,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四、教学评估1.课堂作业: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分析能力的测试,让学生写一篇文章,让学生探究二战对世界影响的主要方面。

2.阶段测试: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二战相关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3.课程作业:让学生阅读一篇有关战后国际秩序的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2022-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2022-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主要目标为:1.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了解各国在战争中的角色和地位;2.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重建过程,了解联合国的机构和作用;3.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现实意义,掌握批判思维的方法与步骤。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重建过程,联合国的机构和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历史事件和资料,阐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过程,突出战后秩序的国际合作、民主机制和维护和平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1. 课前预习请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背景、主战场、各国角色和地位等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重建过程进行初步了解,做好课前思想准备。

2. 课堂讲授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1.德国崛起引发的世界政治格局变化;2.希特勒对欧洲的侵略和扩张,英法等国的不作为;3.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南亚东南亚扩张,美国的介入。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结果1.战争的主要战场及各国参战情况;2.盟军战场的主要战役和胜负情况;3.原子弹爆炸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1.联合国的创建及其宗旨;2.联合国的机构和作用;3.冷战的开始和影响。

3. 课后练习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做好课后习题,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4. 思辨拓展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分析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战争狂热的根源,并提出问题加以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课后反思1.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程的重点内容?3.本课时的教学计划是否合理、有序、完整?4.学生的表现如何?教学是否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5.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或改进的地方是什么?如何改进?。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定位,梳理二战的基本史实,认识二战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通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客观全面认识二战爆发的原因,同时理解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对于国际和平的重要意义。

3、在分析战后新秩序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在国际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并认识到创建人类命运共同的重要意义,达成家国情怀的养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难点: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展示2020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照片。

在这次视频会议中,习主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并强调“各国互联互通,命运休戚与共。

要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可以看出习主席高度重视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构建,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构建新型国际新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

对于国际新秩序的构建,中国何以能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的构想?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战,从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用时政新闻导入新课,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历史充满时代气息,防止历史僵化陌生;另一方面,有益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认识和理解现实问题。

一、战火纷飞——略览战争概况(过渡)爱因斯坦曾说过“地球上的和平是一切事业中最伟大的事业”。

人类对于和平的追求从未停息过,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人类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如果说一战是绞肉机,那二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则更甚,给人类留下的教训也更深刻。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残酷的战争。

展示二战中的真实照片和相关数据,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次战争规模之巨大、伤亡之惨重。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黑白照片,包括战场惨状、人民生活困苦等,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语言:同学们,这些照片记录了一段沉重的历史,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这场战争,了解它给世界带来的深重影响。
2.提问:请学生谈谈他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包括战争起因、过程、重要事件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论文写作能力。
3.案例分析: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争罪行、战争罪行审判等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战争罪行的认识。
4.阅读拓展:推荐同学们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等相关书籍,了解战争及战后国际秩序的更多细节。
(3)从战争和战后国际秩序的角度,如何看待当今世界格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设计课堂练习题。
2.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பைடு நூலகம்题,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及影响;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2.难点:理解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分析战后国际秩序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课堂教学:
(1)导入:通过展示战争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请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请分析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3.请谈谈我国在战争和战后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以下几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2.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以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e.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战争与战后国际秩序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3.课后作业与评价:
a.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分析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b.对学生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
3.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分析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2.各国在战争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战后国际秩序对我国的影响。
3.从历史的角度看,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观点和思考,引导他们深入分析问题,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题目:
2.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战役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要求:详细介绍该战役或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不少于500字。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问题导向:设计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二战的历史知识。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争中的人文关怀的探讨,如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战争中的人道主义援助等,引导学生培养同理心和人文精神,同时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引导学生关注战争中的人文关怀,如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战争中的人道主义援助等,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精神。
3.结合我国的历史经验,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二战及战后国际秩序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4.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和平意识,提高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5.反思与评价: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参考。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
这些亮点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案例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教育价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
3.分享成果: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2.战争的影响:总结战争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强调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重要性。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及影响,掌握战争中的重要事件、战役和主要国家的作用,如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等,以及我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2.掌握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了解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冷战格局等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首先,讲述战争起因,包括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主义兴起、民族主义膨胀等因素。接着,分析战争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如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等,强调这些战役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包括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冷战格局等。在此过程中,注重讲解各国在战争和战后秩序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指出难点,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进行拓展思考。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发展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给予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热爱和平、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感态度,为构建和谐世界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基本经过有所了解。但在深入理解战争起因、具体战役、国际格局演变以及战后秩序形成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此外,学生对战争与和平、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等问题的思考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主要战役及影响,掌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各大战场的变化以及战争的结果。
2.引导学生掌握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包括联合国的成立、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及冷战格局的形成。
3.组织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拓展,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树立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价值观。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培养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5.观看纪录片:《冷战风云》、《世界历史》等相关纪录片,加深对战后国际秩序形成和冷战格局的认识。
6.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观点: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启示?
b.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论述充分。
2.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不得抄袭。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进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影响。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学习方法,对战争中的主要事件、人物、战役等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理解战争对参战国家及世界格局的影响,分析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背景、原因及其特点。
4.能运用历史知识,对战争和和平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对国际政治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相关知识。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学活动:学生互相批改练习,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点、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原因、过程和特点。
2.教学活动: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设计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下学期的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这一章节的学习,既存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首先,学生对战争史实的掌握较为扎实,能够理解战争的基本过程和影响。然而,对于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演变过程,学生的理解可能尚显浅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3.重点: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等现实问题的思考。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5.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战争历史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这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1.播放一段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战争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从而引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它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主要战役,结合地图、图片等史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发展脉络。
4.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战争历史主题的写作活动,如日记、感悟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3.开展战争历史知识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鼓励学生参与战争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纪念馆、采访战争见证者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主要战役,掌握战争的基本史实。
2.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3.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掌握主要国际组织和条约的作用。
4.通过研究战争历史,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历史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解答,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战争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影响。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战争图片,引发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注,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这场战争有什么了解?它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导:“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影响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深入了解这场战争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
(二)讲授新知(500字)
作业布置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见解。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关注学生的观点和论述,给予及时反馈,指导学生不断提高。
c.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纪录片、图片等,形象展示战争与战后秩序的建立。
d.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见解。
2.教学策略:
a.按照时间顺序,引导学生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影响,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b.着重分析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影响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2.难点:理解战争背后的复杂因素,分析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过程,评价历史事件。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战争与和平、合作与竞争等主题。
b.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战役、历史人物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过程。
c.期末考试:设置有关本章节内容的试题,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4.教学拓展:
a.组织学生参观战争纪念馆,了解战争实物,增强历史体验。
b.开展课外阅读,推荐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书籍,拓宽学生视野。
c.邀请历史学者、战争亲历者等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等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对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具体内容等方面存在知识盲点。
在认知方面,高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有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然而,由于历史知识的繁杂性和战争事件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梳理。
2.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提高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战争图片、视频等史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感悟力。
4.设计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树立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影响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难点:对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联合国、冷战等重要概念及其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难点:分析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理解美苏争霸对世界历史进程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经过、重要事件及影响。
2.介绍战争中的关键人物,如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等,分析他们的作用和贡献。
3.讲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包括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的建立、冷战等内容。
4.分析战后国际秩序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等。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第二次世界大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战争中的作用;(3)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2.学生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观点,进行思维碰撞。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通过学习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尊重,提高法治意识和国际视野。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战争与和平、胜利与失败、合作与竞争等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为我国培养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的公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主要战役和结果。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其对战争胜利的影响。
3.掌握我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和战后的国际地位,了解我国参与战后国际秩序建设的过程。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战争与和平、国际秩序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提高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文献、图片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4.查找资料:请同学们课后查找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了解战争中的感人故事,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以提高同学们对和平、公正、合作等价值观的认识。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问题,如战争爆发原因、进程、转折点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历史讨论题目,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全面回顾与解读。在案例背景中,我将从学科特点、课程主要内容、年级知识深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进程、转折点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掌握战争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
2.能够运用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进行整体把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历史分析与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二)讲授新知
1.战争爆发原因:详细讲解二战爆发的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等方面的原因,让学生全面了解战争的背景。
2.战争进程:分阶段讲解二战的进程,重点解析重要战役的胜负原因,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发展脉络。
3.战争转折点:分析二战中的转折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等,让学生认识战争形势的演变。
4.战后国际秩序:讲解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如联合国、冷战格局等,让学生了解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途径,搜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信息,对战争进程、重要事件和战后国际秩序形成有全面了解。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2.强调重点:突出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3.升华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战争与和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如撰写关于二战的短文、分析战后国际秩序的作用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反馈: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
本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战争与和平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提高历史素养,为今后参与国际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历史与现实问题时,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关注全球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国际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4.培养学生具备人文关怀,关注战争中的人民疾苦,学会尊重生命、珍惜和平。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课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这是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的重点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它不仅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还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国际社会建立了一套新的国际秩序。本节课旨在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深刻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同时掌握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和国际视野。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案课题执教人课时时间核心素养1. 时空观念:了解在空间上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2. 唯物史观:运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3.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2.认识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重点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意义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课前预习知识点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的形成过程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并成为领导人之一;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特征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2.经济危机的影响(1)法西斯势力: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罗斯福新政:美国走上了罗斯福新政的道路,缓解经济危机。

3.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过程①亚洲: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②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4.《慕尼黑协定》课前预习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教学设计 第17课(二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教学设计 第17课(二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教材地位】本课是统编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七单元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概况。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影响2.难点: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评价【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教学辅助资料和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并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根据学案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雨果曾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

站在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回望,为什么一战的惨痛教训未能避免二战的发生?怎样杜绝20世纪人类浩劫的重演?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如何进入理解和互信的良性循环,找到和平与发展的光明之路?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一、战争为何而起-------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图片问题设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图片知识,指出什么是法西斯主义?德、意、日法西斯是如何形成的?有何主要特征?自主学习1.法西斯主义的含义2. 法西斯主义的形成(1)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2)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3)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3.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程目标1.了解法西斯主义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原因。

2.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和特点。

3.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联合国的建立,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4.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来之不易。

二战背景:一战后虽然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由于这个体系由战胜国主导,其内容是对战败国家进行严厉的惩戒,战败国属于被迫接受,但是战争的爆发,以及战争破坏性的影响是双方一起造成的,所以一方高高在上处理另一方,势必会引起冲突,在酝酿了二十年后得以爆发。

看一下战后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反映,找同学读一下。

由于这几个国家对于战后处置极其不满,所以积极鼓吹光复民族荣誉,极端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情绪不断高涨,这就促使了法西斯主义出现,我们简单看下法西斯主义概念。

归纳一下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鼓吹对外扩张,称霸战争。

那同学们想一下的德意日除了对战后处理不甘外,还有什么原因促使了他们法西斯主义的高涨。

我们在看一则材料啊。

关于各国法西斯政党组织的建立过程,同学需要简单了解一下。

那各国法西斯主义及政党的出现成为就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直接推动了德意日登国的对外战争。

经济危机虽然从美国爆发,但由于一战及战后美国与欧洲等国家联系密切,银行贷款援助各国的经济恢复,因此经济危机几乎席卷了世界。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就是大量的工厂破产工人失业,这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那面对这场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社会恐慌,各国处理方式也有不同,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恢复银行信誉等一系列措施,是美国顺利度过危机,而德意日等国犹豫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制约,重金赔款,国土资源少,无法迅速脱离危机。

于是各国领导鼓吹战争会获得温饱和荣誉想通过对外发动战争的形式转嫁社会危机。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2.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大战场的作战特点、胜败原因及影响3.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联合国的作用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积累历史知识和思辨能力二、教学内容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2.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大战场的作战特点、胜败原因及影响3.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联合国的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大战场的作战特点、胜败原因及影响2.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联合国的作用教学难点: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大战场的作战特点、胜败原因及影响2.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联合国的作用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讲解配合PPT等教学工具,讲解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

3.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发现问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教学目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时间安排:1课时(45分钟)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作战特点、胜败原因及影响教学目标: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作战特点、胜败原因及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作战特点、胜败原因及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时间安排:1课时(45分钟)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场的作战特点、胜败原因及影响教学目标: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场的作战特点、胜败原因及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场的作战特点、胜败原因及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时间安排:1课时(45分钟)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联合国的作用教学目标: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联合国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联合国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问题解决式教学法时间安排: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练习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

教材共三个子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法西斯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绥靖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二战爆发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简要介绍了二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突出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从雅尔塔体系、成立联合国、国际格局转变三个角度阐述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的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任务是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初中历史课程已经涉及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绥靖政策、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等内容,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

高中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加,尤其是对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关系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的理解,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到抽象形成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法西斯主义、绥靖政策产生的背景和内涵,认识其危害。

2、利用地图、图片和教科书文字叙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要过程,感知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危害,认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3、通过史料研读,认识战后世界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变化,理解战后国际秩序建立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4、通过全课的学习,努力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的历史使命。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难点:二战爆发的原因五、总体设计思路本课立足于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合作共赢的世界”为教学立意,通过回望和理性分析二战前的世界(危机四伏的世界)、二战中的世界(战火洗礼的世界)、二战后的世界(浴火重生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今天应该努力构建一个怎样的世界(合作共赢的世界)。

六、教学过程导入图片:青铜雕塑“铸剑为犁”材料青铜雕塑“铸剑为犁”位于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花园中, 1959年由苏联赠送给联合国。

设问:该雕塑有何寓意?这代表了人类在经历哪一历史事件后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愿望?过渡:今天,就让我们回望二战的历史,看一看当时的人类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以史为鉴,思考今天我们应该努力构建一个怎样的世界。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回望历史,从愿望的世界回望历史的世界)一、危机四伏的世界图片:1929年,破产股民站在交易所外图片:德国人游行反对《凡尔赛和约》图片:1937年,纳粹党大集会图片:《慕尼黑协议》签字现场设问:这组图片反映了二战前的世界面临哪些危机?(参考答案:经济大危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法西斯主义、绥靖政策)过渡:这些危机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设计意图:从图片中总体把握二战的历史背景)1、经济大危机材料惊恐万状的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形成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在一片经济战中,国际经济关系进一步恶化。

在彼此对抗的集团中,德、日、意这三个占有地盘较小、资源相对不足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宣扬对外扩张的理论。

于是德、日继意大利之后于30年代初公开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设问:经济大危机如何导致了二战的爆发?(参考答案:经济大危机恶化了国际关系,推动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对外侵略扩张。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材料可以说,“一战”结束时就埋下了“二战”爆发的种子,地点就在巴黎凡尔赛宫。

----思不群《二战全史》设问:为什么这么说?(参考答案:《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极为苛刻,德国仇视并力图摆脱凡尔赛体系)教师补充:在华盛顿会议中,日本海军和势力范围受到了限制,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分赃最少,所以日本和意大利也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心怀不满,他们也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法西斯主义材料纳粹党 (Nazi)是"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两个词的德文缩写设问:从纳粹党的名称中能否看出德国法西斯的上台跟什么有关?(参考答案:凡尔赛体系、经济大危机)材料二战前法西斯主义的发展材料希特勒曾经说过,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美]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上编)学习任务:根据材料,分析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极端民族主义、对内恐怖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反对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教师介绍:法西斯,本义是"束棒",是一种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

古罗马执政官外出的时候,带着12名侍卫官,每位侍卫官肩上扛着“法西斯”。

倘若有人犯了重罪,执政官便宣判:"用'法西斯'对他处以死刑。

"侍卫官立即从肩上解开笞棒束--"法西斯",狠狠地抽打罪人,再从"法西斯"中抽出斧头,砍下他的头颅。

图片:法西斯、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党徽、美国参议院设问:(1)“法西斯”的含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参考答案:团结产生力量、最高权力的象征——独裁、侵略的代名词)(2)美国参议院为什么使用法西斯的标志?(参考答案:权力和权威的象征;使用较早,没有专政独裁、侵略扩张的含义)教师补充:1936年,德意结成轴心国,至此,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

4、绥靖政策教师讲述:绥靖政策指对侵略姑息纵容,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妥协的政策。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首相张伯伦一下飞机,就得意地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而温斯顿·丘吉尔则评价:“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因此,有人将这张照片命名为《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也有人把它命名为《我带回来一张没用的厕纸》。

材料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

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学习任务:根据材料,分析英、法两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综合国力的衰弱;②经济危机、政治动荡;③对社会主义的仇视(“祸水东引”);④无视小国利益;⑤希特勒的欺骗)教师补充:与此同时,美国采取中立政策,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些大国的姑息纵容助涨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推动了二战的爆发。

正如丘吉尔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具体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理解危机的世界是如何引爆战火的世界,培养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二、战火洗礼的世界学习任务:观看视频(4分钟),了解二战重要史实,感受战火洗礼的世界。

二战经过(整理于学案,帮助学生熟悉二战史实,并分析下面的问题)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小组讨论:你认为应以哪一年作为二战的起点?理由是什么?(设计意图:在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材料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经济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

斯大林格勒战役历时200天,双方投入兵力约500万,双方伤亡约350万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

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约三天的平均存活时间。

(设计意图:感受战争的残酷性,树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价值观。

)三、浴火重生的世界1、雅尔塔体系教师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材料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

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

……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展开了国际政治中不断增长的民主化趋势。

……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和平秩序方面,展示了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走向更加民主化的前景。

——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学习任务:结合教材104页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以上材料,评价雅尔塔体系。

参考答案:①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②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③奠定战后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2、联合国合作探究(课后完成):根据教材104页最后一段和87页第一段,比较联合国和国际联盟的异同。

(楷体部分由学生填写,表格仅供参考,学生还可从其他方面比较)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设计意图:在核心知识的基础上理性认知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培养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小结:合作共赢的世界!我们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