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地理复习课教案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篇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重要性;2. 了解太阳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如光照、热量、水循环等;3. 掌握太阳对地球造成的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1. 太阳系和地球的模型或图片;2. 相关教学资料和多媒体课件;3. 活动材料,如绘图纸、色笔等。
教学过程:导入引入:(10分钟)1. 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播放一段拍摄自国际空间站的太阳照片与地球影像的视频;2. 跟学生分享一些太阳对地球的事实,如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光亮、热量等。
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太阳系和地球的模型或图片来让学生理解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2. 讲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光照、热量、水循环等;3. 强调太阳能量对地球上所有生物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练习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或个人完成一项绘图任务,绘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图;2. 学生根据自己的绘图,用文字描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并与同伴分享。
概念检测:(10分钟)1. 提问学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相关概念问题,如太阳是什么,它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等;2. 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他们的答案,确保他们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延伸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地球造成的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原因,并与他们分享一些相关知识;2.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如日食、地球自转等。
总结回顾:(10分钟)1.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概括和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2. 强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和影响,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情况,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精选3篇(二)教案题目: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2.认识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运动;3.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对宇宙的影响;4.培养学生对地球宇宙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高三地理:地球上的水,复习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规律。
2.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3、通过对实例的分析, 理解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通过相关材料、图表或实例的分析, 归纳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 1 页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学习目标】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
2.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3.了解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的作用、寒暖流对沿岸气候的不同影响, 并能利用教材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4.从读图出发, 学习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了解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位置和成因。
5.了解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以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归纳】★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参看课本P57图3.5, 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 扩大污染范围.★3.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步骤: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 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依据:①等温线向高纬凸, 则为暖流;等温线向低纬凸, 则为寒流。
(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 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学习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以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3、结合实例了解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知识点归纳】1.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3.10)★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第 3 页。
高三地理教案12篇
高三地理教案12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演讲稿、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教学总结、事迹材料、优秀作文、教学设计、合同范文、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summaries, deeds materials, excellent essays, teaching designs, contract sampl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三地理教案12篇高三地理教案1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学习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高三地理教材第三章《区域地理》的全部内容,重点学习第一节《区域的特征与划分》。
详细内容将包括区域的概念、特征、划分方法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划分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特点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区域划分的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区域的概念、特征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2. 讲解新课:(1)讲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
(2)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家乡所在地区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
(2)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2. 答案:(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在地理空间上具有一定范围、相对独立、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的地理单元。
区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范围、边界、内部结构和功能。
区域划分方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因素等综合指标进行划分。
(2)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河湖众多,植被覆盖率较高,农业以水稻为主,工业以轻工业和电子产业为主。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降水较少,河流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特点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地理高三二轮复习教案5篇
地理高三二轮复习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地理高三二轮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地理高三二轮复习教案1《日本》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
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
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三地理知识城市专项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知识城市专项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城市演变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
2.了解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特征,并能够分析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
3.熟练掌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实际情况中应用。
4.熟悉城市环境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掌握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控措施。
5.能够从城市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和运作机制,及其对当地和整个国家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城市定义及演变–城市概念–城市演化历程–现代城市的类型和分布规律2.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因素–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建筑与组团3.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的特点与方法–城市设计的意义与内容4.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的提出–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控措施5.城市发展与城市作用–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城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的全球化与城市竞争三、教学策略1.视频教学:通过专业的地理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堂外辅导自己的学习。
2.互动讨论:在课堂上,发起讨论、问答环节,减轻学生压力,增大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3.组合式教学: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城市实地考察,梳理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的过程。
4.综合性评价:通过总结性试卷,评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
四、教学关键点1.理解城市概念、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模式。
2.掌握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特点、演变因素、标志性建筑及组团。
3.熟悉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实际情况中应用。
4.熟悉城市环境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掌握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控措施。
5.从城市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和运作机制,及其对当地和整个国家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现状。
2.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实际情况中应用。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教案
高三一轮地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2.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3)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2. 教学难点。
(1)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三、教学过程。
1. 教学准备。
(1)教师认真备课,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2)学生认真复习,准备笔记和习题。
2. 教学环节。
(1)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复习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3.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教师通过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示范法。
教师通过示范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和练习;(3)讨论法。
教师通过讨论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4. 教学评价。
(1)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
四、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学生也要注重课上的学习,课下的复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学科水平。
希望通过本次地理学科的一轮复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
高三复习地理教案七篇
高三复习地理教案七篇高三复习地理教案七篇高三复习地理教案都有哪些?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现代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复习地理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复习地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减少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
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
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具体内容为2.3节《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
2. 使学生能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特征及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笔记本、地图、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气候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
(3)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解释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
3.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特征。
(2)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 答案:(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东风带、副热带形成西风带、赤道附近形成赤道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调节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全球降水的分布。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自然条件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三级科目:地理授课人:课题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第1课时考纲要求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重点举例说明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中
心
发
言
人
李晓春
难点分析概括地形如何影响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教具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2课时
教法
讨论法、比较法、
讲授法、提问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个人主页
教学过程一、考纲解读: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高考动向:
1、城市聚落的自然区位分析
2、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及其原因分析
三、主干知识、学案设计:
1、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学生资料82【主干知识、学案设计】。
2、课堂教师利用【主干知识、学案设计】部分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
四、回归课本,全面复习:
一、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设问:地形与城镇的分布有何联系?
展示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聚落的概念及聚落的分类。
二、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除热带雨林外,展示沙漠、冰原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这些地区也不适合人类居住,设问:什么样的气候适
合人居住呢?
三、水对城市的影响
1、水、影响到城市的分布
2、矿产影响到城市的分布
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几方面影响
地形还会影响人类活动的哪些方面呢?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对点练习
教后
反思
审核人签字:年月日。
高中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应积极的初恋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为大家汇总的5篇高中地理一年级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地理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1[学习要求]知识目标: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系统分析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德育目标: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教具]电脑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
常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名闻遐迩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的久远。
人类聚居(开始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重要整体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方方面面它涉及肉体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一、聚落及其分类[结合图片聚落,推论聚落的定义及分类]1.聚落房屋建筑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大都市聚落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城市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规模较小较大联系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3.研究意义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抑制作用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的区域。
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
用具作为人类生活和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产品销售和生活。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平溪乡地理环境的烙印。
高三地理复习课教案5篇
高三地理复习课教案1教学思路现实生活中,每当国家出台大的决策,人们都会对之加以评论,网上论坛就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形式。
受其启发笔者在《西气东输》这节课的教法设计时,就想通过模拟一个论坛的场景,教师作为论坛的坛主,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则及时地对其做出评价,并适时地引导他们,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要通过报纸、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关于西气东输的资料,这样做既能保证在课堂上每位同学都有参与论坛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并从中提取观点的能力。
课堂上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加上有课时的限制,所以又培养了学生控制时间,精练自己观点的能力。
再者,通过模拟对西气东输这一交通线路的设计分析,培养了学生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参与意识,从而树立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主要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鼓励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过程[引入] “十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先后制定实施了四大跨世纪工程:路—青藏铁路;水—南水北调;电—西电东送;气—西气东输。
其中西气东输工程于2004年12月30日全线贯通,实现商业化运营。
(展示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 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向东依次经过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最终到达上海。
打造了一条东西能源大动脉。
西气东输工程是继三峡工程之后又一过千亿元投资的大型工程项目。
请问同学们是否想过,这些工程项目是如何提出并被国家发改委采纳的呢?如果咱们在某个问题上想搞一个提案,要为之做什么工作呢?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西气东输的学习来探讨这一问题。
我们不妨营造一种气氛。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是2004年12月29日,西气东输新闻发布会正在进行。
在座的是关心国家大计的有识之士,我们将在此组织一个论坛,讨论的主题是关于西气东输工程从提案到被采纳这一过程中所做的工作。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和深化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2.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教材内容2.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2.难点:地理综合分析、实际应用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理基础知识复习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第一课时,我们来回顾一下地理基础知识。
请大家思考一下,地理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复习地理基础知识(1)地理基本概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2)地理基本原理: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作用等(3)地理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地域联系规律、地域差异规律等(1)地理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回顾了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希望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第二课时: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培养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地理基础知识,那么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2.地理综合分析实例讲解(1)实例一: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形成原因(2)实例二: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3.小组讨论(1)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2)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地理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讨论,希望大家能够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高。
第三课时:地理实际应用能力培养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综合分析能力,那么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地理实际应用实例讲解(1)实例一:分析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及城市规划(2)实例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3.小组讨论(1)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提高地理实际应用能力?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讨论,希望大家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三地理课程教案七篇
高三地理课程教案七篇高三地理课程教案精选篇1辽阔的疆域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
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
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
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二、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
”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1、半球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高三地理复习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在上课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三地理复习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20__年高考的成败,关系到本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学期教学工作绝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20__届高考圆满成功。
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以20__年高考说明地理科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三、教学内容分析:高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要照顾到同其他学科的配合。
初中地理的内容,主要是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
高一必修课以系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
高二地理主要介绍部分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如人口地理、城市形态和地域结构、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及政治地理等内容。
高三地理选修课是在高一系统地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的相关内容,初中和高中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加强教研,备课组几位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多进行集中研讨。
2、细心辅导学生,认真讲评试卷,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气压带和风带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2.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地球上的气压分布规律,谁能简单介绍一下?2.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1)讲解:气压带是指地球上纬度带上气压分布相对均匀的地区。
风带是指地球表面上风向和风速相对稳定的地区。
(2)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地球形状、大气运动等因素有关。
(3)展示:通过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3.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1)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受纬度、季节等因素影响。
(2)展示:通过地图展示不同纬度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
(3)分析:讨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降水、风向等方面。
(2)实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冬季风和夏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3)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农业、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5.实例分析(1)展示:通过地图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实例。
(2)分析:讨论实例中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具体影响。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7.课后作业(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
(2)分析我国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但在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最新8篇)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最新8篇)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 复习地理知识,巩固基础概念;2.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帮助学生总结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重难点:1. 理清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2. 解决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注重互动;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3. 布置作业,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准备:1. 复习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2. 准备复习提纲、练习题;3.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静。
教学过程:1. 复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等;2. 讲解地理知识的重点内容,如地球的气候、地形、资源等;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动,解决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5. 总结复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高效地复习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3. 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2时光流逝,从__年9月2日正式上课,到__年1月17日上课结束,这一个学期时光很快就过去了。
本学期带6个班的高一地理,一个班的高三地理。
与此同时,区对于今年新进教师实行“导师制”给了我更多学习和研究教学的机会,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
(一)关于高一教学工作总结高一六个班的地理课进度一致,上到第三章结束,其余内容下学期再上。
本学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期中和期末成绩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工作成绩、成长:1、能认真备课,期中考试以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上课实效性大为增强;2、基本上每周都去……听导师的一节课,并与导师交流学习心得;……来听我3次课,每次听完课都进行了点评,受益匪浅。
3、本学年出了一次高二期中考试卷,一次高一期末考试,顺利完成任务,并在出卷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高三地理复习教案1《日本》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二)展示目标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1.日本的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②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2. 日本的领土范围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3. 日本的地形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4. 日本的气候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5.日本的资源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四)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 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五)风采展示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高三地理优秀教案五篇
高三地理优秀教案五篇【导语】高三会教给我们奋斗,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力,每一个人都有无穷的提升空间,不经过一年血战,也许我们永久发觉不了自己身上蕴藏的能量。
所以高三注定是杰出的一页,下面作者就为大家分享了《高三地理优秀教案五篇》,感谢您的浏览和关注!1.高三地理优秀教案一、指导思想遵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动素养教育为主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一)、知识要求1、知道地球、地图的相干知识。
2、掌控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有关知识。
3、掌控世界地理及相干分区地理的内容。
(二)智能训练要求1、培养学生运用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思想教育要求1、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XX。
3、培养学生酷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主要工作1、拜师学艺,取长补短依照学校要求,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坚持相互听课,取长补短。
听完课后,及时评课,发觉问题,及时解决。
2、集体备课,持之以恒坚持每周一第八节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本周备课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教法以及学法指导,对于备课中发觉的问题集体讨论,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3、参加教研,积极积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每一位同组教师的汇报课,示范课,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门路,新方法。
4、研究教法,及时总结在教学工作中,及时总结自己的体会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利于今后教学。
5、教给学法,培养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自学能力。
四、重点难点1、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为自然地理相干内容。
2、地球运动、时区运算、等值线运算、大气运动是本学期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复习课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
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教师精讲]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
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
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
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
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动。
请思考: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师:对。
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
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生绘制,师总结)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师:很对,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
(生绘制,师总结)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
请大家阅读P92的“生物循环”,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阅读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师:那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生回答,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
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就是生物循环。
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
师:地球自形成以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活动探究)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
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师:对。
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
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生物和地理环境的物质交换,从水中吸取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同时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师:不错。
不仅如此,事实上绿色植物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环节也改变着陆地的水分状况。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岩石圈又是怎样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生:有些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它们的形成过程是有生物参与的。
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残体堆积变化而成的。
师:对。
陆地上本来没有土壤,但自从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土壤形成又反过来加速了生物的生长,进而使地理环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
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形成了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每个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绝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汇集,它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活动探究)师: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想一想,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生: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
师:不错。
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试想,我们如果想把这棵树移植到我国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状态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吗?生:当然不能。
师:为什么呢?生:缺水。
师:那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师:对,是那些植物长久以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
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说明了在不同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
师:不错。
很显然,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
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师:请同学们看P94的“活动”,思考: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生回答,师总结)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
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师:滇金丝猴是我国非常珍稀的保护动物,但据报道,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生:由于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植被破坏严重,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师:很好。
显然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生: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师:对。
很明显,这种平衡功能也不是环境各要素所能单独具备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师:我们知道,现今地球有变暖的趋势,原因是什么?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师:对。
温室效应也只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担心地球变暖,虽然大气本身并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多,是什么在起着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呢?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结:对。
但自从工业革命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剧增加,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这种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险。
因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平衡,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协调。
课后习题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高三地理复习课教案2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