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高中地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
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课文主要从两部分讲述:(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教材的着眼点是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强调一个“变”字,体现两个“影响”。
教材文字虽少,但内容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
本节配置了许多的“活动”和“案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通过围绕相关的“活动”设计活动内容教学,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知识与技能:(1)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合作与探究、对比法,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节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将地理知识生活化,从而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及其商业网点布局和发展的影响,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2)学会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参与城市交通布局和建设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知识的技能。
二.说教法:通过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通过各种图片资料,强化对学生的感受,更好地进行分析对比。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高中地理范文篇1一、说教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本节主要讲述了影响工业区位的地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选择与变迁,其内容作为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地理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知识目标: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了解工业区位选择变迁的原因。
能力目标:解释相关产业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转移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德育目标: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为家乡工业发展出谋划策。
教学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变迁对工业地域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实现能力的迁移,解释相关产业变迁的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二、说教法讲述法、图表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电脑、相关图表三、说学法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综合的能力首先要架构在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上:什么是区位,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污染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策略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综合的能力需要在对具体习题的把握上逐渐养成,说熟了就是对某类习题敏感程度的提升。
除此以外,一定的人文地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素养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而它也是在综合能力运用中充当新知识“粘合剂”的主要材料,学生要在平时多接触地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用无形的积累换取有形的成绩。
本节课作为整章知识的'技能储备,难度相对较大,学习中要做到稳扎稳打。
四、说过程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的教学,由于有前面农业地域知识的学习,引入作为一个启发的过程显得较为简单,只需学生了解工业与农业在地域选择方面的差异即可。
在这里需要强化一下“区位”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区位作为一个地理名词,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地方或这个地方有某种事物,要体会其“联系,相互作用”的意思层面,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在处理产业地域问题时竖立“综合考虑、运筹帷幄”的思维。
高中地理说课稿集锦9篇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集锦9篇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集锦9篇高中地理说课稿篇1 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授课内容。
我将按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
课程施行、课程评价、课程资、教学改革这六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课程设置1、说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就高中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
学科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消费、科学研究都有着亲密的联络,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其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络非常亲密;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中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学期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既有兴趣性,又有挑战性。
2、说课程目确实实定〔1〕、知识与技能目的:〔2〕、过程与方法目的: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展整理分析^p ,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虽然通过几节课的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设定为: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3、说课时安排:140课时二,课程内容高中《地理》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教材,分三册,课程开设二学年,计140课时。
其中理论课时130课时,实训10课时。
1, 内容取舍本课程按照国家统编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统一执行。
2,课程内容本教材主要讲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其知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说明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以及城乡聚落、农业和工业消费地域、地域联络、旅游活动、人类与环境、地理区域研究等根底知识和根本原理。
高中地理的说课稿6篇

高中地理的说课稿6篇高中地理说课稿篇一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
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7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高中地理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课文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讲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本节课作为本章知识的总结与升华,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理想材料。
知识目标:以焦作市为例,掌握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相关案例的学习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学会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关地理信息应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地理问题,积极改造自己的地理观、世界观,用辨证发展的眼光正视事物的当前状态。
教学重点:以焦作市为例,综合分析其地理环境要素,掌握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类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之路,并利用相关理论和方法给出合理化建议。
二、说教法讲述法、对照法多媒体电脑三、说学法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是整章知识的升华,将零碎的知识点和地理思想融汇在一个例子中。
对于学生来说主要考查其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积累程度。
首先,综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况需要学生对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在相关资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
除此以外还要学会读图,在地图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况。
然后,根据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备的潜在优势,在考量综合地理区位的情况下做出评估,对其经济转型给出合理化建议。
学习本节内容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辨证发展的眼光对待事物的当前状态。
四、说过程作为问题研究课程,本节课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掌握较为良好。
高三地理优秀说课稿五篇

高三地理优秀说课稿五篇【导语】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连续学业或事业的挑选。
面对重要的人生挑选,是否推敲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体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挑选。
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作者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地理优秀说课稿五篇》,期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1.高三地理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本节课标解读:1.说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2.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散布范畴,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内容地位与作用: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
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散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散布在发达国家。
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
因此,在教学进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发掘地理信息,培营养析能力。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季风水田农业的散布、生产特点和区位优势。
2.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地区散布、生产特点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二)进程与方法浏览“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散布”图,认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区散布和区位特点;分析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知道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酷爱祖国、酷爱故乡的情感。
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6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6篇高中地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本节课标解读:1.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2.说出乳蓄业的分布范围,说明乳蓄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内容地位与作用:本节共分为2部分内容“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使用2课时完成教学。
两部分内容都以案例的形式开展。
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教学中应注意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乳畜业,以西欧乳畜业为例,重点掌握产品种类和分布特点,这里理解欧洲乳畜业的形成条件是关键。
乳畜业的规模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当地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目的。
知识与技能: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多个角度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条件,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培养从众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响因素中综合分析,并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生产的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念。
2.借鉴世界状况,探究中国国情寻找发展对策,为我国农业服务。
1.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二.说教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拓展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
电脑平台、有关图片和录像。
2课时三.说学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进而认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通过读图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学习乳蓄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巩固对两种农业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六篇)

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六篇)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 1一、说教材:本节是高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六节内容,主要讲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气候因子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在这些因子长期相互作用下,导致世界各地区气候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本部分内容抽象,使得学生对气候类型的特征理解较难,进而影响了对气候类型的判断。
因此,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给的气候材料,深入分析气候图。
首先利用气候分布图了解气候的分布;根据前面所学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形成因子等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分析各地气候成因及特征,并通过气候统计图对气温、降水要素的进一步分析加深对气候特征的理解,再通过比较法,找出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最终达到对各种气候类型进行判断的目的。
本节内容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有很强的逻辑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该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初步根据地图和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所学的地理知识。
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对本部分知识应不断归纳总结,找出规律。
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某些气候不熟悉,可选取有关地理素材展示图片可以增加学生对气候特点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
2、掌握气候类型判断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2、在活动中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的技能,3、培养__协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气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高中地理说课稿篇1(一)开场白(略)(二)教材简介《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的内容。
本单元是自然地理知识最为集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单元;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后而编排的,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四)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
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
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精选11篇)

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本章教材是前一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姊妹篇。
教材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节,尤其是本课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业小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贴近社会实际,对我国(尤其是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现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
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文资料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分析工业生产活动的合理选择和布局以及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高中地理说课稿(15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15篇)高中地理说课稿1一、说教材学问与技能: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两者的关系以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影响因素并把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适合中国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通过问题探讨把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并强化学生的可持续进展观念,科学进展观。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国家国情,树立仆人翁意识爱护地球强大祖国。
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二、说教法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归纳总结有关环境人口的材料多媒体三、说学法1通过好玩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奇怪心求知欲;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力量及分析制造性思维力量;3.通过比照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力量,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力量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复活节岛的悲剧”,从该案例你意识到了哪些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好玩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留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2、.问题设计提问:进一步比照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不难发觉环境人口容量是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条件。
而这些附加条件往往就打算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
也就是说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哪些因素又是关键性因素呢?该问题自然过渡,同时通过补充案例及读图思索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解答但又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维。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觉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索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加性,引导学生联系学问,积极思索,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
培育学生的读图分析力量和综合归纳力量。
3、活动设计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量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统计结果,结合一下三种观点你同意哪种,为什么,谈谈你对将来人口进展以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看法。
高中地理说课稿集合六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集合六篇高中地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人类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和邮政通信等。
地域联系对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各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编写,就是选择了交通运输这一最重要的地域联系方式进行要点的讲授。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通过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阐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选取了“南昆铁路建设”等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体的实例,单纯的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对交通的区位因素分析等内容进行深化。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交通运输的方式及其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②根据运输对象的特点及运输要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及线路。
③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特点。
④了解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本节知识的学习既有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表格分析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又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交通运输网的发展趋势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时,具有运动的、发展的眼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加强交通环保意识,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树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教学难点: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式讨论,讲练结合,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学习现代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各种交通照片和交通网地图,同时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合理利用选择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时,还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保证交通安全,使交通运输更好地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三、说学法:本节课充分利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读图分析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集锦九篇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集锦九篇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集锦九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问题研究,该节课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能够对于前面知识的运用,能够结合所学分析住房应考虑的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负效应,对于城市化我们应该如何冷静的分析面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知识目标:购房影响因素;理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够分析材料现象。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情感目标:树立对于城市化应有的情感态度,结合自身不要随意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
如何综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二、说教法小组探讨、调查研究、比照归纳课本资料、多媒体三、说学法 1、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比照总结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解决问题;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分析了住房选择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总结出购房的原那么性问题,合理地指导我们购房。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因为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调查过了,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都期待展现成果,故直接表现同学们的内心节约时间。
2.活动设计课前活动:分成四组,对南京三个住房地段进行调查,新街口夫子庙、板仓、仙林,对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该地段的房价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为何要在该地段购置住房,根底设施设置等等其它与居民购房有关的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知识来源于社会还能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问题设计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发现一个问题,郊区的房子,特别是别墅,都是些高档居所,许多有钱人的居住场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挤,为什么还会有许多有钱人往郊区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逆城市化。
高中地理说课稿(五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五篇)高中地理说课稿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第一课时(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分析这条标准,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1.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根据课标要求,讲本节课细化为以下几个目标: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高中地理说课稿(6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6篇)高中地理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交通布局及其影响一章中最后一节的问题研究课,前面学习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还有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这对研究南京的交通主要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探讨有启发的意义,教材中给出的资料也有助于同学全面思考自行车在交通问题中影响的大小和发展方向。
知识与技能: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了解南京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相应措施。
3.培养学生查找、搜集、分析地理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地调查或借助于图书馆、网络等手段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南京交通问题及解决对策。
2、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南京交通问题解决建议措施。
二、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探究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思考时要联系本章内容,分析交通方式对城市的影响。
1.利用图文信息,分析南京目前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2.通过师生分析、发现的学习,分析南京交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建议,并分析自行车应承担的责任和发展方向。
三、学习方法1、学生课前积极搜集相关资料。
2、发挥团队精神,小组互助学习,积极探究。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方式是什么?答:自行车城市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围绕交通谈谈有关话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南京主要交通问题。
提问:你们在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交通拥堵问题、交通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问题都是南京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
高中地理说课稿锦集5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锦集5篇高中地理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__章第__节,题目是________.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教材、教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对各位评委老师展现一下我的说课设计。
首先说教材。
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一。
教材分析:首先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在整个自然〔人文〕地理学问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且贯穿本节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把所学的理论学问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来指导生产生活。
其次说说教材内容特点。
本节课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有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问原理性比较强。
2、教材支配上增加地图,削减文字表达,主要是问了增添直观性,以减轻难度。
这符合"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地理就是在地图上说理"的地理学科特色。
3、教材内容有较强的比较性且学问前后联系亲密,可采纳比较法教学。
4、同学在以前的学问中有相关学问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认知。
因此,教材内容对同学既有学问性,又好玩味性。
5、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表达教材选材的有用性原则。
二。
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及高一同学的认知力量,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如下三位目标:1.学问与技能识记:分析:理解:2.过程与方法:同学运用所学的学问或技能对本节课所学的的地图及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沟通或当众表达。
培育同学观看、读图析图力量、归纳力量;在小组沟通的过程中也培育同学与人合作、竞争的力量。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一节课的时间里。
对同学的情感看法价值观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地理课需要引导同学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渐渐将所学学问用于生产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同学创新精神的培育。
另外通过对本课中原理性学问的理解,有助于同学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每节课老师都在这些方面对同学有主动期望,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同学会渐渐具备这些力量,并增添学习地理的爱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
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科学课本中曾涉及过,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但这些知识都是很、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高中的内容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由于要求不同,学生所要认识的深度也不同,学习时应更加注重理性的分析。
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能说出宇宙的概念,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能列举出太阳系的成员,并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我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列举法,读图法和实验法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兴趣导入,案例列举,试误分析,活动演示四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兴趣导入——展示一些浩瀚宇宙的图片和一段宇宙大爆炸的视频,引出本课课题。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学生满腔热情地从事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以外,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第二个环节是案例列举也同样采用的是兴趣培养的原则。
首先我会请同学们我举出几个关于星空神话的故事,然后再分别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现在神六升空和嫦娥奔月,让同学们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三个环节是:试误分析——展示太阳系九大行星图。
让同学发现错误,九大行星已经降级为八大行星,为什么要采用“试误理论”呢?行为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错误的反应会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降低错误率。
活动演示——设置一个“找位子”的活动,请10为同学分别代表太阳和月球以及套样系的八大行星,根据距离太阳的远近,找到自己的位置。
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地理教学形式是“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课本以外的东西不想学、不会学;把课本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因而难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所以在本堂课的最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一个研究性学习:通过FLASH或其他软件制作太阳系的空间示意图本节课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而设定了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好,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第二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
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
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与月球所构成的天体系统;2.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3.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4.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在地球的普通型和特殊性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我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环节——知识回顾,导入新课首先我会在多媒体屏幕上向学生展示一张“太阳系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中心天体是什么,为何说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与本节课有关地月系的知识进行类比。
为什么要选择太阳系来分析说明呢?因为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并熟悉了太阳系内容,设计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类似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激发他们的思维,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第二个环节是知识迁移,巩固提高我会向同学们提出“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的一员,刚刚我们也了解了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那么地球到底是怎样一颗行星呢?”其实很多知识的获得都是遵循着这样一种思维过程,我主要是把这种学习方法交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进行思维的迁移,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
温故而知新,以新求新,学习成绩的提高便不是什么难事了。
其实教师交给学生的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下面一个环节是借助图表,比较分析让学生看书本P11上活动一的行星基本数据表,从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对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这些是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完成的,为什么要提倡进行小组讨论呢?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时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
这充分说明了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每一名学生在讨论都占有一个角色,都有一个责任和分工,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享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同时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碰撞出思想火花。
而且用讨论比较方式,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通过学生亲自看、读、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最终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地理教学形式是“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课本以外的东西不想学、不会学;把课本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因而难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是问题制定,挖掘潜能。
我给同学们布置这么一个课外研究性课题:让学生选择一种最为擅长的方式,向家人、朋友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
本节课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而设定了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好,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第三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
拥有专业的教学技术才无愧与我即将从事的教师这个行业,希望自己今天的说课不会让大家失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将安排1课时的时间,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与太阳辐射有关的知识,在物理课中也学习波长的知识,这些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学生平时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比较重视,但是缺乏对课本知识深入挖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也没有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
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将采用这样一种教学思路呢?具体说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面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新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章内容的主题是宇宙中的地球,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说明地球是一个既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而服务的。
针对本节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出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不同的光。
2学生能够说出太阳辐射和太阳常数的概念。
3学生能够举例说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那么有了这些目标,我将采用下面的哪几种方法来实现呢?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的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和灌输。
所以我将采用下面三种学习方法组织教学:1 知识迁移法在心理学迁移理论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策略和思维操作方式的能力。
2 小组讨论法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那么交换一下就是两种思想甚至是更多的思想。
这就充分说明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法教学时,从学生周围的生活出发,利用视频等手段提供新的材料和问题情境辅助教学,对高中生来讲,不能只谈问题,要结合实例,拓展讲解解决问题的途径。
那么这些方法我将应用到哪些知识点上来进行教学呢?我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下面4个环节:1 知识回顾,导入新课2 知识迁移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3 讨论法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4 课内外活动理论联系实际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环节——知识回顾导入新课回顾已经学过的太阳辐射的知识点,让同学们说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对于思维敏捷的同学可以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对于知识掌握的不是很扎实的同学可以很好的导入新课,不至于造成知识的断层。
第二个环节是知识迁移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针对的知识点是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不同的光。
在物理课上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了有关波长的知识,那么请同学们说出太阳辐射中有哪些波长不同的光呢?这样从其他学科中提取地理信息,温故而知新,通过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第三个环节是讨论法突破教学中重难点。
针对的知识点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我会将学生分为三组进行讨论,归纳出太阳黑子,耀斑,磁暴和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
让每一位同学在讨论中都拥有一个角色,都有一个明确的责任和分工,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享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将安排一场小型的辩论赛:正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利大于弊反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弊大于利这样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了使学生掌握相应知识,培养相应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