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清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清单说明文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一般有:原因-结果、主要-次要、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现象-本质、特殊-一般、总-分二、重点题型(一)词语的意思1.某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即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
2.某个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从前文找具体指代的内容。
3.某个词语能否删去(变化题:某个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答题步骤:(1)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
(2)在文中表示什么意思。
(3)删去后变成了什么意思,与事实不符。
(4)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变化题:划线句的作用、举了某个例子的作用、引用某人诗句的目的)1.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2.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什么和什么作比较,突出说明了……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一般是段首句、段尾句、划线句前一句、后一句,或概括划线句的内容。
(三)段落题1.说明文第一段的作用(变化题:第一段不能删去的原因)答题步骤:(1)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2)有否与后文某部分内容相照应。
(3)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中心)。
(4)热点话题、新闻事件使说明更有针对性。
(5)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思考)。
2.某两段文字能否互换?(1)能或不能(一般不能居多)。
(2)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
(3)讲清楚这几段文字之间的关系,如两者形成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4)前一段文字和其上一段文字是一个整体,共同说明……内容,或后一段文字和其下一段文字是一个整体,共同说明……内容。
(这个答题点要看具体情况,不是每题都有)(5)这两段的顺序和上文或下文某句话相照应(此点也要看具体情况)。
(6)结论,所以不能换。
3.某段文字应该放在哪两段文字之间答题步骤:(1)概括这段文字内容。
(2)讲清楚这段文字与上下文的关系,如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或这段文字是上一段的结果,是下一段的原因;或这一段文字与上文(下文)形成某种逻辑关系。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要点总结复习资料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要点总结复习资料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要点总结复习资料记叙文阅读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阐明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信息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记叙线索及抑制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生物农药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并排,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修辞方法及表达积极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辞汇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本色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观众们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与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理解句子含义讲义
记叙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一、语境狭义语境: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语言环境广义语境: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二、如何把握语境:1.抓住句子上下文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3.知道文章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时代环境等)三、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含义-关键字法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
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
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
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
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
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稍一疏忽就会摔碎。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
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
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
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问:请品析选文第④段划线语句的含义。
答:把母亲比作易碎品,暗指母亲随时都可能离开我们,我们要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结合语境,分析关键句含义的方法(一)理解关键词,把握句子含义1.确定关键词;2.找出与关键词相关的语句,并进行分析;3.结合语境,整理分析出句子的含义。
四、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含义-由浅入深法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问:文段中出现的“要好好儿活”,有什么含义?答:“好好儿活”即“好好生活”,是母亲对儿子好好生活的期许; 作者口中的“好好儿活”实际上是作者真正理解了母亲,愿意实现母亲希望自己好好乐观生活下去的愿望。
(全)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一、结合语境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根据比较的内容,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
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
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一:29.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相关文段]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
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分析】两处“暗暗嫉妒”的不同之处是:1、从事件经过来看,前者出现在具体的事件之尾,属于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后者出现在事件结束以后。
2、从表达方式来看,前者是出现在叙述之后;后者出现在议论之后。
3、从文章结构来看,前者是出现在高潮;后者出现在结尾。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第一处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议论,第二处的作用是收束全文,同时呼应第一处。
二、瞻前顾后释义法一个词语单独看,它可能有多种含义,一旦进入语言环境,它就只有一种含义。
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该词语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对词义进行辨析,词语在文中使用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者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
#p#分页标题#e#例二: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2024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教师版)
记叙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句子含义第1部分课程思维导图第 2 部分知识点及考点梳理和讲解【相关知识点】理解句子含义对理解文章起到重要作用。
考查的句子主要是内涵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常见题型】1、文中某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某这句话的理解。
【答题方法】(一)找关键词:1、从重点字词的角度入手:一般都是从动词、形容词、名词等这些重点实词入手,根据其词语的含义再加上文章的主旨或者情感来理解语境含义。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入手:通过句子中关键字词、修辞手法来把握比喻含义。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依据象征、双关等把握词语的象征含义、深层含义。
4、从指示代词的角度入手:表示这个 ,那个 ,这些 ,那些等意思的代词叫做指示代词。
找出指示代词所指代的意思,再加之文章的主旨或者情感来进行分析。
(二)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来作答,针对文章的结尾段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提问方式型:思考时可以在语句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这样有助于我们迅速打开思路。
第 3 部分典型例题分析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常春藤林清玄①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
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②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
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株,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远群山的颜色。
③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每一株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壁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向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有开花的荷花池了。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 巩固练习(1)(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巩固练习一、(浙江杭州)多彩陶碗【新加坡】尤今①莫斯塔尔有个古色古香的老桥区,区内有奈街,五光十色,风情万种。
②这天,明艳的阳光泼洒在身上,像金色的香槟酒。
我和女儿,怀着满满的欢喜,慢慢逛,细细看。
丝绸、铜雕、银器、木雕,都是精品。
逛着逛着,女儿突然驻足,炯炯的目光里,有一见钟情的狂热。
③那家店铺,琳琅满目地摆着多彩陶碗。
④每一只碗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像是一幅幅圆圆地卷放着的抽象画,五彩斑斓。
⑤我在碗里听到了音乐,我在碗里看到了故事;我和女儿,一起落入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神秘王国里。
⑥女儿痴痴地看,然后,说:“我要买。
”那语调,有着不容反对的坚毅,有着不容劝说的固执。
⑦旅居伦敦的她,喜欢烹饪,常常在周末邀约好友到家里共进晚餐。
她认为使用这种充满了艺术美的大碗小碗盛放食物,食物也会溢满梦幻的味道。
⑧店主是个好脾气的中年女子,她把多彩陶碗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地上,让我们挑选。
我们母女轻声细气地讨论着,生怕嗓音一大,会把那些精致的陶碗震裂。
每一只碗都极富魅力地展现着自己的风格,或冷隽或柔婉,或朴拙或雅丽,或端庄或奔放;每一只沉默的碗,都在无声地叙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把这样的碗带回家,满屋喧喧嚣嚣的,都是听之不尽的故事。
环肥燕瘦,各有千秋。
此刻,取舍竟是如此困难。
我们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如此反反复复,几经折腾,终于选定了。
⑨大碗、中碗、小碗,各挑了八个。
⑩沉甸甸的多彩陶碗,非常坠手。
我提醒女儿:“这些碗,不能托运啊,只能手提。
”她露出了“赴汤蹈火也心甘”的表情,说道:“没问题,我别的东西不买,就买这个。
”又问:“妈妈,您为什么不买呀?”我微笑不语。
旅行经年,我早已过了看见奇珍异物就买的人生阶段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看过了,便算是拥有了。
⑪女儿将多彩陶碗一层一层地用报纸包了,千山万水一路上呵护备至地提着返回伦敦,那种如履薄冰的小心,那种溢于言表的兴奋,好似手里提着的是一个初生的巨型婴儿。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巩固练习(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巩固练习一、【高清课堂:现代文阅读精讲ppt19】青花瓷瓶史雁飞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
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
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
在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
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
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看手里的图片。
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这样的鬼天气,有谁会来当东西呢?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
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孩子,你要当东西吧?”他问。
“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那你要做什么?”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
“哦,孩子,进店说吧。
”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
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
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那你究竟来做什么呢?”“我……我妈病了。
”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当铺老板很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噢,不,不,我不是。
”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痨。
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
”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
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凐散。
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
“啊!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弄来的?”老板眼睛盯向男孩。
老板娘听说有人来当青花瓷瓶,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说:“在哪呢?快让我看看。
哇,这么漂亮的青花瓷瓶!”男孩变得更加局促起来,眼神中藏着遮掩不住的慌乱。
2024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学生版)
记叙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句子含义第1部分课程思维导图第 2 部分知识点及考点梳理和讲解【相关知识点】理解句子含义对理解文章起到重要作用。
考查的句子主要是内涵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常见题型】1、文中某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某这句话的理解。
【答题方法】(一)找关键词:1、从重点字词的角度入手:一般都是从动词、形容词、名词等这些重点实词入手,根据其词语的含义再加上文章的主旨或者情感来理解语境含义。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入手:通过句子中关键字词、修辞手法来把握比喻含义。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依据象征、双关等把握词语的象征含义、深层含义。
4、从指示代词的角度入手:表示这个 ,那个 ,这些 ,那些等意思的代词叫做指示代词。
找出指示代词所指代的意思,再加之文章的主旨或者情感来进行分析。
(二)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来作答,针对文章的结尾段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提问方式型:思考时可以在语句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这样有助于我们迅速打开思路。
第 3 部分典型例题分析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常春藤林清玄①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
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②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
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株,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远群山的颜色。
③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每一株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壁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向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有开花的荷花池了。
(全)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考点内涵阐述】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
现代文阅读中,理解词义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
它主要包括:1.能正确筛选多义词在文中的义项;2.能辨析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3.能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4.能够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5.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具体说,就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从而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作用。
【解题技法点拨】一、词语辨析技法同(近)义词的辨析,可从下述角度切入:1.从相异的语素分析。
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2.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
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
“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
“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3.从感情色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词是贬义词。
4.从词义指称的事物范围大小来辨析。
如“边疆和边境”都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区域。
但“疆”比“境”的范围要大。
5.从语法特点上辨析。
(1)从词性上辨析。
如“英勇和英雄”,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名词。
(2)从构词方法上辨析。
如“比赛和决赛”,一个是并列式,一个是偏正式。
(3)从担任句子成分上辨析。
“必须和必需”。
一个是能愿动词,作状语,一个是动词,作谓语。
二、词意解释技法解释词义常用的方法有:1.语素分析法。
先单个解释字的含义,然后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含义。
2.同义换言法。
是以词解词的方法,即用浅显的概念去理解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较深奥的同一概念。
3.词义辨识法。
一个词的本义运用较少,更多的时候是其引申义,那么解答时,需辨清是比喻、借代或是以其他形式形成的语境义,认清来源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
【精品推荐】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巩固练习(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巩固练习一、(安徽)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凝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
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
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
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
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
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
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讲解》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讲解(分析概括)》考点透视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测试的题型灵活多样,既有主观性试题,也有客观性试题。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分析综合能力,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某篇文章后,能尽快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分析结构层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
知识讲解筛选整合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一篇文章中常常有许许多多的信息,但是,在做题时,却不需要运用所有的信息,而是根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回答相关问题。
一、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对解答问题有用的重要信息一般包括以下几点: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信息;反映文章布局结构的信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文章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等。
这些信息内容有作者直接、明白地表述出来的“显性信息”,也有含而不露、隐藏在文字里面的“隐性信息”。
隐性信息,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只是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二、获取信息的途径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如文本信息、题干信息和其他有关题目的信息,等等。
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如文本的题目、作者的情况、文后的注释;题干的信息如本书前面所阐述的“明示”或“暗示”的信息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信息。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基本概念的表现形式就是词语,这些词语是信息的语言标志,因此,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考生应根据语言标志来获取相关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考点透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对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是对中考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阅读能力等。
其中理解能力是这些能力的核心。
理解是指领会并作解释。
从这个解释来看,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
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词句的含义是必考题目,无论是哪种文体的阅读,都会涉及到这一考查内容,因此掌握汉语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掌握理解词句含义的规律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理解词句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包括短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如何快捷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含义,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呢?除了掌握词语的基本义之外,还要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
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主要是了解汉语的语法知识。
了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意。
知识讲解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汉语中的每个词语都是有其基本意义的,这些基本意义都是抽象的。
但是,运用在具体而特定的语境之中,词义的内涵或外延会有所放大或缩小,因此,词语的意义就具体化了。
它或者被赋予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含义,或者承担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责任,或者具有了与词语本义相关的特定含义……这样看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会变得复杂一些。
那么,怎么理解如此复杂的词语含义呢?方法就是要联系文章的整体内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临时意义。
在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副词和代词的含义,还要注意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非代词的指代意义。
考查理解词语意义,重在考查对语境意义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要在理解词语辞典意义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上下文、上下句和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等,细心体会玩味,准确地把握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它的语境意义。
一、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优秀的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遣词造句的,因此,在阅读时就要根据这个特点去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考虑词语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考虑词语在体现文章中心思想上有什么作用。
2.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优秀的文章,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散文,总是有感而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往往是贯穿全文的。
因此,我们在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时,不要忘记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3.结合文章的内容材料。
文章的内容材料包括人、事、物、景等,这些材料的运用,都有一定目的,因此,我们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考虑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例如小说,在读到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内容时,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的词句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含义和作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去把握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4.联系修辞手法。
一些优秀的文章常会运用—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含义。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抓住比喻修辞手法的特点,去领悟词语的深刻含义。
5.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代词和非代词的指代内容。
总之,理解词语的含义方法,是结合词语的本义,联系文章的上下文内容,解释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义还原为本义。
词语含义与作用题回答模式是:“××”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二、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作用回答词语作用这类题目,要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该词语的本身义(即词典义),二是了解该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三是研究该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独特的表达作用。
独特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强调了什么内容答题。
词语“作用类”题目有以下几种类型:1.要求直接回答某个词语有何作用。
2.问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解答“能否删除类”题目时,首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中的含义,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好,或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3.某句话中某个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为什么?解答这类题目,可以运用如下解题模式:(1)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是不可以。
(2)解释该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
如果是动词,是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如果是形容词,是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如果是副词,则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如果调换,语境有什么变化:如果不用某词语,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回答出某一方面即可);如果运用了某词语,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某句话中的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先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是不能。
然后回答这样安排先后顺序的原因(调换后语境有什么变化)。
原因有三个,一是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规律不一致;二是某两三个词语与上文内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调换后就不能一一对应了;三是这两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5.回答某个词语的修辞作用。
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还要分析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运用修辞手法,一般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现,但是,有两种修辞手法可以是以词语的面目出现的,这就是比喻中的借喻和拟人。
如《故乡》中“我只觉得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的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三、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标题,也叫做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一篇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意思说的是,文章的题目就如同人的额头、眼睛那么显著、重要。
一篇好的文章,都有与之相匹配的题目。
好的标题往往是与文章内容珠联璧合的,反映了文章的内容。
好的标题也往往是通俗易懂、简洁流畅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
回答标题含义的题目,应根据具体的文意来进行解说,因此要在揣摩文意的基础上来答题。
明确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的关系,对阅读现代文和拟定标题是极有帮助的。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标题和文章内容方面来看,许多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重点。
有的标题即使没有概括文章的内容,也可能暗示文章的内容。
2.从标题和文章主旨方面来看,文章的标题,有的点示了文章的主旨(中心),有的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回答这类题目,要结合文章思想内容来回答含义。
3.从标题和文章思路方面看,标题还常常是行文思路的体现。
4.从标题和文章线索来看,许多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线索。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句子的意义主要是指句子所蕴涵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句子的作用则是指句子对表现文章旨意、情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中所考查的重要句子,是指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这些关键语句包括:首句、统领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修辞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也指铺垫、照应性的句子,修饰成分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这些句子在中考试卷中容易设置题目,学生应当多去揣摩和体会。
语段的首句或统领句往往有提示、统领和概括的作用。
中心句是概括一个语段内容的句子;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句是一个语段或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议论句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描写句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修辞句是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铺垫、照应性的句子使文章的结构更为严谨;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则传达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应该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理解。
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答:(1)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的表达作用。
句子在文章思想内容上所起的作用类题目,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题型如:“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从层次结构上看结构作用。
题型如:“说说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做题的时候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位置和类型进行解答。
(3)从艺术表达上看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
题型如:“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其作用是……”。
这类题目有理解句式的整散、长短对于议论抒情的作用,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效果,理解写作技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等。
如果是问文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就要分别解释两个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不能调换的原因。
如是说明文中的两个句子,要看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说明不能调换的理由。
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1.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对关键的句子做语法分析,可以有效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尤其是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分析其结构,一般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了。
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两种。
如果是单句,先找准句子的主干——主、谓、宾;抓住句子的主干,理清次要的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
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掌握了这些,就能准确快捷地理解句子的字面意义;字面意义理解准确了,就比较容易理解句子的含义了。
2.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理解句子的含义好的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因情为文,紧扣中心思想有感而发,总是认真地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句。
因此,在理解一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时,首先要考虑这个句子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一想这个句子在体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含义。
3.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作者在遣词造句时,总是要为表达某些内容服务的。
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词句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在理解句子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去解析这些语句,必须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从宽广的层面上,从不同的角度,做综合、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含义。
4.联系人物形象理解句子的意义在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时,一定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的词句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1.理解句子在文章思想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单从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思想内容的作用来说,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