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
中原文化: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 追溯至西元前约六千年至西元前约三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期。中原文化 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 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 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 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
2、政区 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汉——州、郡、县二级制 元——行省制度,明——省府县,清——省府县,近代——省、道、县 现代——省、市、县。 3、民族和人口 民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华夏族指汉族。 人口:特点是分布不均衡,人口迁移频繁。
01
中国文化的第二大特性是多样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
在地理上,中国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 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这些都 是地理上的阻碍,给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 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方便的地理环境, 使中国形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隔绝的状态, 使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上独立成长,虽偶尔有外 部文化传入,但都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和 独立性。
09
的梅雨天气。
10
诗歌与气候
二、地理环境影响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中国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续性,这种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环境 的深深影响。从中华文化产生开始,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 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 辽阔的地理环境。 历史上的东晋、南宋,虽然偏居一隅,但延续了中国文化。即 使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两朝,汉族文化也能对他们潜移默 化,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汉文化。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广阔的回 旋余地,中国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
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
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论我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理解
论我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理解信息H1603 梁宇航1610650513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地区,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则为喜马拉雅山脉。
在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之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敛、保守中庸、勤劳朴实的农耕性格。
所以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形成。
故历朝历代的中央集权领导者皆重农轻商,尤重文采,而轻科技实用。
比如在唐朝,朝廷对新技术的发明者的奖励最高为十五贯钱。
《旧唐史》中记载“武德四年,有匠者制渴乌,着金一万。
武德六年,驿者献眉,上悦,着金一万。
武德六年,万年令献翻车,着赐羊两头,金一万。
”而在当时的工匠,叫做“丁奴”,叫做“户奴”,或者叫做“官奴”。
每年他们都需要无偿工作二十几天,且还要随叫随到!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工人的悲惨生活。
话题转回,一般来讲,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等,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所以中国的汉人王朝多是建立在中原地区也与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如夏朝政权在、商朝政权在、西周政权在、东周政权在、朝政权在、西汉政权在、东汉政权在、隋朝政权在、唐朝政权在、北宋政权在。
我国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的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耕文明。
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之后,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而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开始为之动摇。
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环境都对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早期文化的形成更为直接,也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
正如天瑜教授所说的那样,“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的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
”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
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
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综合论述并举例说明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综合论述并举例说明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综合论述并举例说明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的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等因素,都将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在古代,受到黄河流域的大量灌溉水的照顾,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孕育出中国文明,这是黄河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的。
又比如,非洲这片大陆,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形成种族多样性的文化发展,使非洲文化储备极为丰富,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
从现实来看,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紧密的。
比如,因为受到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和西南地区的文化就会有所不同,而且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再比如,由于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得益于古老文明的传承,西班牙文化拥有着它灿烂多彩的文化地貌,使得西班牙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也有着独特的联系。
可以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将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地理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古人的耕种活动影响了地理环境,修建河堤、灌溉等,从而对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文化和地理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的,紧密联系的
复杂系统。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黄河流域为例,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勤劳、节俭和尊重自然。
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要求密切相关,人们需要通过勤劳劳作来获得丰收,通过节俭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尊重自然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山区地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人们往往采取农耕与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坚韧的品质,因此山区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坚韧和团结的精神。
而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人们往往以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冒险的品质,因此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冒险和开放的精神。
2. 地理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干旱地区,人们面临着水资源的稀缺问题,因此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成为了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例如,在西北地区,人们常常把水看作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并形成了节水的传统习俗。
而在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态度则不同。
他们可能更加关注水的利用和开发,形成了与干旱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引导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1. 传统文化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往往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任何一种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的产生、衍变、丰富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生存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这个三维空间里完成的。
从文化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看,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片广表土地的鲜明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l、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幅员辽阔,东西跨经度60度以上,南北跨纬度30度以上,加上地形复杂,形成多样气候,产生了不同的经济圈。
1933年我国学者胡焕庸提出自东北的黑河至西南的腾冲划一条直线,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直线东南为南方,占地面积为42.9%,人口却为全国总数的94.4%;直线西北为北方,占地面积为57.1%,人口仅占5.6%。
这便是国际学术界著名的“胡焕庸线”。
中国境内地理、气候环境的区域性差异,客观上构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种经济成分互立、多种文化类型并存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由于中原地区环境相对优越,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内聚,多文化类型融合的历史趋势,从而出现了中华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一体格局。
2.三面壁障一面临海的地势,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特性中国因地域纵深广大,东濒浩瀚无际的太平洋,北临茫茫戈壁和原始森林,西方是万里黄沙与高山雪峰,西南耸立着世界上最庞大而高峻的青藏高原,通行穿越困难,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因此中华民族是一个颇具独创性的民族,其文化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中国文化这种相对独特性,虽不排除其他综合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但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国地貌复杂,通行穿越困难等造成的与其他文明区域相对隔绝状态,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缘由。
3.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人口,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中国有近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面积也达80万平方公里。
疆域辽阔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延续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回旋余地,这从代表各朝代文明中心的古都迁移中可见一斑。
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
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
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研读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地理环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不同类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李约瑟也曾说,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与欧洲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大陆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较具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三面陆地、一面临海。
其北面多沙漠,西部为绵延的山脉,地理环境相对封闭。
而其内部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长期以来自给自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天朝上国”的观念。
这些因素就给中外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使中国处于一种半隔绝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相对保守的大陆文化。
在晚清的中国甚至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完整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完整、自然条件优越。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可以在辽阔的疆域上延续。
当北方黄河流域逐渐衰败时,传统文化中心向南迁移到长江流域。
而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却因遭受灾害时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被取代或消亡。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间断过,我们一直在延续并发展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之强大绝无仅有。
同时,在优越的地理环境、完整的疆域及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内部各种文化交往频繁,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化。
3、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一体多元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包含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形。
中国气候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多样的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厚重、璀璨辉煌,涵盖了广袤的土地和多元的民族,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而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紧密融合,相互影响、互相作用,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一、地域狭长的东亚文化圈地理环境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
中国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心,东临大海,南接东南亚,北接蒙古和西伯利亚,西邻中亚和南亚,地域狭长,南北绵延五千多公里,东西纵深近四千公里。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必然会受到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外来文化的融合,更通过吸收、转化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卓越成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而正是源于中国卓越的文化传承,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丰富、传承最为深厚的国家之一。
中国文化是从周秦开始的,到汉朝时期,世风日盛,文化开花,三国魏晋时期,文学艺术更加丰富,盛唐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它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贞观之治的开展,使得社会各个门类都有了重大进展。
而宋朝时期,新的文化观念和科技思想大力开拓,使得文化发展获得进一步壮大。
每一个朝代都在文化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三、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的宗教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
中国的宗教文化发展与其他文化发展一样,与地理环境有关,也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宗教文化复杂多彩,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在中国都有一定的发展和影响,每种宗教思想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传承的多元性质。
四、文化传承的局限及挑战尽管中国文化历经沧桑,卓越成就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次,中国过于注重传统文化的维护,对新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这种状况可能会对中国文化投射出负面影响。
中国的地理与文化的交融
中国的地理与文化的交融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地理与文化的交融,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化发展,并展示中国各地因地理差异而产生的特色文化。
1.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地理特征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区域:东部沿海地区、西南高原地区、北方平原和西北干旱地区。
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
在东部沿海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促进了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这里的居民善于航海和渔捞,海洋文化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充分发展。
例如,福建和广东地区的人们熟练掌握船舶建造和航海技巧,他们的文化中蕴含着对海洋的崇拜和海上贸易的繁荣。
在西南高原地区,多山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个地区的居民依靠农业和畜牧业生活,他们的传统文化与土地的神圣联系紧密相关。
例如,在云南省,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的信仰、服饰和艺术形式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在北方平原,广袤的农田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一地区的人们以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和畜牧业为主,他们的文化体现了劳动与耕作的精神。
例如,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这里的文化强调了对土地的尊重和农民的努力。
在西北干旱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形式。
这一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居民的生活方式与草原和沙漠的环境相适应。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牧区,蒙古族人民骑马、放牛、狩猎的传统生活方式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草原的热爱。
2. 中国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特色中国地理差异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各地区因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差异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东部沿海地区,福建的土楼是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而广东的岭南文化以其精美的工艺品和宗教信仰闻名于世。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当我们审视世界各地的文化,会发现它们如同色彩斑斓的画卷,各具特色,而这些差异的背后,地理环境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要素,以一种潜移默化却又深远持久的方式塑造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文化传统。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例如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农业成为了主要的生产方式。
人们依靠种植农作物来获取生活所需的食物和资源,这种农耕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传统。
农民们遵循着四季的变化,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形成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他们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土地的保有,因为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根基。
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重视家庭伦理、强调勤劳节俭的文化价值观。
相比之下,在草原广袤的地区,如蒙古高原,畜牧业成为了主导的生产方式。
牧民们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他们需要具备勇敢、坚韧和适应变化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豪放、勇敢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点。
而在沿海地区,渔业资源丰富,人们依靠捕鱼为生,大海的广阔和神秘也孕育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渔民们敬畏海洋的力量,形成了冒险、开放的精神特质。
其次,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居住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人们往往分散居住在山间的村落里,形成了相对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社区。
在这种环境下,家族和邻里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扶持,共同应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
而在平原地区,交通便利,人口容易聚集,形成了较大的城镇和城市。
城市中的人们分工更加细化,社会组织更加复杂,商业和手工业得以发展,从而催生了不同的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
再者,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中的艺术和文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江南水乡,风景秀丽,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激发了诗人和画家的创作灵感,诞生了许多优美婉约的诗词和画作。
而在西北地区,广袤的沙漠和雄伟的山脉则赋予了艺术家们雄浑壮阔的创作风格。
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传承
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传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地理环境的适应。
文化传统是民族的骄傲,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地理环境则是民族的根基,是文明的土壤。
本文将探讨文化传统如何与地理环境相互传承与影响。
首先,文化传统对地理环境的传承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地理环境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表达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沿海地区,人们侧重海洋文化的传承,鱼米之乡的生活方式也使人们养成了勤劳、朴实和豪爽的个性;而在内陆山区,人们把山水作为画卷搬进了日常生活,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民间歌舞等艺术形式。
这些都是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文化特色,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影响地理环境的利用和保护。
比如,在山区,人们因为对山水的热爱而更加注重山水的保护,推行绿色环保生态农业,对山林的保育更加重视。
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地理环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
其次,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地貌、气候和资源等地理条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从而塑造了特定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例如,尼罗河的泛滥为埃及帝国带来丰饶的农业生产,形成了富饶的文明,埃及文化也因此而闻名于世。
再比如,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得益于肥沃的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文化传统的形成离不开地理环境的育成,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为文化传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传承也面临新的挑战与问题。
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加速和大规模工农业的发展,都给传统文化造成了影响和冲击。
与此同时,由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均衡,一些地理环境也面临着破坏与退化。
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平衡传承与保护?首先,应该意识到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既要坚守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保护和恢复地理环境。
比如,在文化传统的保护方面,我们可以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如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培训、舞蹈音乐等传统艺术的推广等;在地理环境的保护方面,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机制,同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地理环境的破坏。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02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特别是东部地区,气候温暖多雨,季风发达,夏季与雨季同步,这就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而黄河中下游地区,没有海浸和河流改道的威胁,成为先民生活的最适宜地区。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夏商周活动的中心地区,正是自然环境条件最优越的今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的关中地区,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这些地区正当黄河中下游一带。
先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以农业为主的。
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
它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不断扩展而扩展。
从整体看,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文化的兴旺发达,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一、从亚洲和世界范围看,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显得更清楚。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中原地区一直是东亚大陆文明程度最高、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在欧洲文明传入之前,中国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支那半岛和东南亚各国,其文明都落后于中国,不可能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和挑战。
而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并多次进入中原地区,但由于文化落后,风俗习惯又不适应于农业经济,所以落后的文化最终被中原的先进文化所征服。
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中心相距遥远,且有大山、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相阻隔,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交往几乎是不可能的。
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
中国地形驳杂,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泽、森林而形成了内部相对不同的区域。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高考地理试题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也涉及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高考地理试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涉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地理环境多样,从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就经常提到岭南文化、川滇文化等地方文化,这些地方文化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岭南文化因岭南地区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川滇文化则因地处高原和盆地,受到高原气候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影响,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特点。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形成,也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考地理试题中也会涉及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和水利文化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常常会提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农耕方式等问题。
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比如在水利建设方面,我国古代农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展了许多有效的水利灌溉系统,保障了农田灌溉和产量的稳定;在农耕方式方面,我国古代农民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发展了多种农耕方式和技术,从而使得不同地区的粮食产量保持稳定,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
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
除了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高考地理试题还会关注地理环境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会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在历史地理试题中,会对唐代的京杭大运河和明清时期的长城修筑等重大工程进行分析,这些工程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产生了相互作用的影响。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探
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地理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经常的必要条件之一, 它对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就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文化;地理环境;影响正文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既是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是文化地理学、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理环境, 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1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这种影响便愈明显地表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一方面,人类的能动作用增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人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不那么优越的条件下生存,可以利用过去不能利用的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自然资源也逐渐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成为带有人类社会加工痕迹的自然环境。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改变着环境的运行,旧生态平衡被打破。
自然的反馈也通过人类活动而影响了文化。
1.1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发生于一定地域中,这个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文化的形成。
人是文化的主体。
追溯从类人猿到人类进化的过程,站立、智慧、语言和操作能力是人类区别于类人猿的标志,这些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国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首先, 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和温带, 非常适宜人的居住;其次, 东部地势平坦, 大多是冲积平原, 土地肥沃, 还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和为数众多的湖泊, 提供了农业灌溉和航运的便利; 其次, 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和热量配合较好, 大部分地区雨季与热季同时到来, 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
中国地形驳杂,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泽、森林而形成了内部相对不同的区域。
如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也就使中国民俗、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等丰富多样起来,使得各个地区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最后,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存在两极性。
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太平洋,西北临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
但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
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我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深深影响着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我们必须保护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可持续的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