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
作者:王冬冬
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从河北民歌《小放牛》的历史文化背景、语言歌词、旋律曲调、曲式结构等多方面对其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民歌的作品分析能力。
【关键词】河北民歌;小放牛;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6;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一、历史文化背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河北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
河北省位于中国的华北平原之上,交通十分通畅和便利,经济往来频繁,水陆交通发达,城乡人口众多,工业商业发展迅速,人民文化交流普遍,具有极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河北民歌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无论是冀北的高原区域、冀中辽阔的华北平原区域还是冀西濒临太行山的山区区域,它们都是河北民歌孕育的摇篮,《小放牛》作为河北民歌作品之一,正是产生于此种地域环境之下。
河北民歌是河北人民大众在自给自足的生活和劳动过程当中自己创作、自己来演唱的歌曲。
因此,河北民歌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历史背景、民俗风俗文化密切融合,是当时整个大社会情况下人民民俗文化生活的总汇体现。
民俗文化是民歌构成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支撑和保障民歌的发展前行。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产生涉及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特色,首先《小放牛》这首民歌的歌词中包含一些神话传说、民间传说。
我们知道《小放牛》这首民歌同赵州桥是相关联的,赵州桥的修建有多种传说,可以说任何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都与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和民俗相关,同样,《小放牛》歌词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包含着人们对神仙、中国龙文化的崇拜信仰和人民对神的祭拜和祈福。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产生蕴藏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从其歌词中就可以看出。
其歌词当中涉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建筑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也是河北民歌《小放牛》在河北省境内,甚至是全国境内都广为流传的原因。
首先从《小放牛》的歌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州桥”这一建筑名称,赵州桥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赵县的一座石拱桥。
赵州桥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长,它是当今世界现存最早的、保存时间最长,同时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石拱桥,历经各种天灾人祸仍旧顽强地矗立其中。
因此,人们进行民间故事传说、传唱民间歌谣来赞颂赵州桥,从而在赵州桥的真实性方面增添了许多的神秘性。
从其唱词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民间的神话传说“鲁班修桥”。
事实上,我们知道赵州桥修建于隋朝时期,由著名的工匠师李春所主持修建。
《小放牛》当中,人们传唱为鲁班修建,因此这就产生了相互矛盾。
鲁班为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相传鲁班建筑技术娴熟巧妙,在建筑领域十分出色,因而,人们将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都集中于他身上,并且在当时鲁班的名字代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这也是人们将赵州桥的功名归结于鲁班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民间传说表明鲁班指代的是李春。
唱词中还涉及到“玉石雕栏贤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留印”“柴王爷的推车印”等。
这些传说都代表着中国神的文化与赵州桥的相互关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目前,这些遗迹在赵州桥上仍旧清晰可见,虽然传说具有不真实、不确定性,但是现实中依旧真实存在,从而更为赵州桥赋予了神话色彩,同时《小放牛》这首民歌也能通过赵州桥体现出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凸显古代劳动人民的工匠精神,借此来歌颂赞美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二、语言歌词
河北民歌《小放牛》共有两段唱词,为民间歌舞小戏当中的男女对唱。
演唱的内容为村姑像牧童问路,顽皮的牧童故意向村姑提出问题为难村姑,两人之间一个有趣的对答场景。
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赵州桥”与许多民间传说之间的联系,极具地方特色。
从中可以看出,全曲歌词总共有两段,第一段唱词都是以问句为主;第二段唱詞是对第一段唱词进行回答,歌词的衔接非常有特色,体现了儿歌的风趣幽默。
歌词以问句的形式出现在民歌当中,更加推动了全曲旋律进行的起伏感以及演唱方式上的诙谐、俏皮,防止过度的单调进行,这在民歌的唱词当中是独树一帜的。
在河北民歌《小放牛》当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歌词中衬词的使用。
民歌中衬词的出现,能够充分体现民歌的地方性特征,引发人们的探究兴趣。
在全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结尾句都相应地使用了衬词“沟么一呀咳”。
其中衬词“么、呀、咳”的运用是人民日积月累留下来的极具河北地方特色的语言,这些衬词的出现为歌曲增添了更多的灵动性,表现了河北民间地方方言的特性,极具地方性特征。
在河北地方方言中经常运用“呦、咳、喂、么、嘛”等衬词,其衬词的运用使民歌更加渲染和装饰出民间语言特色。
三、旋律曲调
河北民歌小调的旋律简短精炼,音调起伏较小,音域通常进行在两个八度以内,因此,成为河北人民传唱度极其高的一种民歌体裁类型。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旋律特征不仅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同样与小调具有兼容性、交融性。
全曲曲调起伏趋于平稳;旋律音域跨度较窄,从小字一组的c至小字二组的f,为两个八度以内;从头至尾音程的关系主要以二度和三度关系为主,更加凸显了其儿歌旋律的流畅与简洁性。
全曲采用五声徵调式曲调类型,使其音乐曲调更加纯朴、活泼,更加展现小调儿歌的音乐
特征。
第三乐句第二小节的旋律线条,运用了六度的跳进,从小字一组f跳进到小字二组d,这是全曲唯一一次六度跳进,增添了旋律线条的动力性,进一步推动第四乐句的发展。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句,第一第二乐句为一段,其中第三第四乐句为第一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
一二乐句和三四乐句之间旋律走向整体为下行级进,旋律呈平稳状态进行。
全曲节拍为四二拍,一段体结构。
全曲音调活泼明朗、明快流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体现了人民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
歌曲旋律主题素材明显,全曲始终围绕三度音程下行级进的旋律线条发展,尤其是5、3音程是全曲的主要旋律展开素材,使全曲旋律线条更加流畅、简练。
《小放牛》这首民歌旋律曲调通俗简练,易唱易学,朗朗上口,从而成为一首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民歌艺术作品。
四、曲式结构
在小调当中最常见的曲式结构类型大概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
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曲式结构是小调当中最常见的其中一种类型“对应式”结构。
《小放牛》是一段民间歌舞小戏,全曲采取对唱的形式进行演唱。
剧中顽皮的牧童和小姑娘一问一答的形式,共同完成了此种音乐内容的表达。
所谓“对应式”曲式结构,就是指上下两个乐句,一问一答的形式,彼此应答、互相补充,所构成的一种曲式结构类型。
《小放牛》尽管总共有四个乐句,然而,后两个乐句为前两个乐句的变化反复,因而并无打破对应式结构的完整性。
《小放牛》的曲式结构还可以称为“一段体”结构,总共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第二乐句称为一段,三四乐句为重复,因此全曲总共一段,也可称为“一段体”结构。
从中可以看出,这首小调歌曲以四小节为一个完整的乐句。
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从节拍数、节奏型等方面都一一对应,第三乐句为第一乐句的变化反复,构成了完整的四句体对应式布局。
第四乐句为第二乐句的变化反复,从旋律线条和音准形态方面类似;小节数方面,第四乐句采用了五小节的节拍数,与第二乐句的四小节节拍数不相对应,打破了规整的四句体对应式结构对称。
第四乐句采用了旋律的扩充延伸,通过扩充和附加的部分,使得最后一小节采用二分音符的长音符,并且回归到徵音,更加增强了全曲的结束感。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河北民歌《小放牛》艺术特征的整体分析,使我们可以了解到河北民歌《小放牛》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地区情况和历史文化背景,拥有自身独特的艺术文化特性,从而更好地加强自己对河北民歌的理解,更好地把握这首曲目的演唱情感和演唱技巧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后能够在学习演唱类似作品之中有较大的进步与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