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的玉文化
玉在身上戴 玉德心中藏

玉在身上戴玉德心中藏细说玉德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一些思想家给玉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管仲认为玉具九德,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因“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深入人心,君子佩玉成为一种时尚。
玉德作为道德和行为规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驱动人们崇玉、爱玉、佩玉,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它提醒每一个佩玉的人:不要忘了玉德。
管子论玉九德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
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扬彻远,纯而不殽,辞也。
是以人主贵之,藏之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管子·水地》孔子论玉十一德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地。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礼记·聘义》许慎论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说文解字》爱玉,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
自古以来,玉深受历代统治者和各阶层民众的钟爱。
这种执著甚至痴迷的爱历经八千年风雨变迁而始终不改。
但经历了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以后,中国人爱玉的侧重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的眼光集中在玉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上,古人则对玉的文化内涵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所谓君子,是指有道德,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人”。
古代的君子之所以一定要佩玉,是因为玉不仅是大自然的精华,还具备君子一般的品德,所以古语有说:“君子比德于玉焉。
诗经研究资料之论文题目汇编150个

《诗经》研究资料之论文题目汇编150个永荣中学谢其军【目录】1、《诗经》与《齐诗》关系考论2、《从文学到经学》序3、歌诗·赋诗·引诗·说诗——先秦时期《诗经》接受观念的演变4、宋代金文著述引《诗》论略5、说《苤莒》——兼谈周人对夏文化的继承6、日本现代的《诗经》7、文化人类学研究8、清代《诗经》音学研究述评9、《诗经》中的周代陕西诗歌考论10、缘情“言志”与“中和”、“激切”之美——诗、骚诗学思想浅论之11、《诗经》叙事诗的空间认识12、《诗纬》与两汉魏晋叙事文学13、《诗》叙事变化管窥——以《氓》、《节南山》、《生民》为研究中心14、对《诗经》中性爱描写的考察——以《国风》为中心15、《诗经》中的草原游牧文化16、“彼其之子,美无度”——论《诗经》婚恋作品中的男性形象17、《诗经》中的数字文化及其审美意蕴18、永恒的追寻——《蒹葭》诗旨探微19、《诗经》的奥妙——景情与音义的双重合奏20、《诗经》中“同姓臣”的尴尬与反叛21、《诗经·陈风·宛丘》主旨辨正——兼及《诗经》主旨阐释的方法问题22、苏辙与朱熹《诗经》诠释之比较23、经典的形成与宋代诗经学的特色24、元代的《诗经》注本与“股”体时文——兼与宋代“股”体时文比较25、《诗毛氏传疏》与宋人《诗》说——从种村和史先生的有关论文谈起26、从《四库全书总目》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钟惺对《诗经》评点的评价27、以《诗经》为代表的早期典籍中妇女的“啸”28、李学勤主编标点本《毛诗正义》点校献疑29、朱熹《诗集传》校勘札记二则30、谈《诗经》中的社会阶层生活状况与话语权---- 孙智胜31、看《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32、《诗经》的音乐美学33、论《诗经》中的战争诗34、《诗经》中爱情诗35、关于《诗经》战争诗的几个问题赵沛霖36、论《诗经》婚恋诗中的男子形象37、《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的影响38、《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39、从《诗经》看周代妇女的地位40、谈谈《诗经》里的征戍诗。
诗歌中的玉文化的介绍

诗歌中的玉文化的介绍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异彩纷呈的奇葩,中国宝玉石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光芒四射的瑰宝,它们自古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同演绎了瑰丽多彩的篇章.古人对宝玉石美化生活的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在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描写宝玉石的内容.在早期的《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宝玉石文化的名子,例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里的“琼瑶”、“琼琚”指的是珍贵的玉器,用来象征淳朴美好愿望,表达了我国古人人民朴素善良的内心世界.?先秦文学中,许多绚丽多姿的诗篇又给宝玉石文化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屈原在《九歌》中写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其中“玉桴”指的是玉头的鼓槌;《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米长;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这里的“琼枝”指美丽的玉,“琼靡”指玉的碎屑,“瑶象”指的是美玉的,借宝玉石之美描写宏大万千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出现了更多有关宝玉石文化的诗歌,例如乐府《战南城》中“双珠玳瑁簪”,《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并序》中“耳着明月珠,”“口如含朱丹”这里的“珠”、“丹”都是指珠宝首饰,“朱丹”指红宝石;曹植《美女篇》中“玉帛不时安”,这里“玉”与“帛”一起为古代行聘之礼;《西洲曲》中“垂手明如玉”,以玉形容手之白……这些诗歌都表明,当时的宝玉石已经在民间较为广泛的流传,珠宝首饰的种类与款式也更为多样,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唐宋明清时期,我国的宝玉石文化发展到高峰,当时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辞赋里出现了大量有关宝玉石的词句.例如,王之涣著名的《凉州词》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的《凉州词》里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句子,李商隐《锦瑟》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李白以“明月珠”比喻贤能,辛弃疾以“玉漏迢迢”比喻时间漫长……特别是《红楼梦》里的一块神奇的“通灵宝玉”,蕴涵了无尽的诗情画意,其中有许多关于宝玉石的诗句,比如“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常金作马”、“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可为达到了中国宝玉石诗词的极致.?然而到了近代,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国宝玉石诗歌却显得不如人意,关于宝玉石文化的诗词少而又少,几乎难以看见——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上的一个遗憾.但自从我读到《中国珠宝玉石周刊》,在头版看到歌明透明如溪的诗歌,顿感欣慰——中国宝玉石文化的长河流淌到纪,又有现代诗歌的溪流汇入了。
关于玉石的古籍

关于玉石的古籍引言:玉石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独特之美和神秘之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在中国的古籍中,关于玉石的记载非常丰富,它们不仅揭示了古人对玉石的认识和研究,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玉石的崇拜和使用。
一、《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神话地理著作,记载了各种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
其中对于玉石的描写尤为详细。
例如,在《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关于“玉石”的记载:“玉者,石之美者也。
凡有文者,皆为有鬼。
”这一句话表达了古人对于玉石的美好评价,并认为玉石具有神秘的力量。
二、《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它主要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
在其中,关于玉石的记载主要集中在“礼器”一章。
例如,在《礼记·曲礼上》中有关于“玉帛”的描述:“以帛、以玉,玉帛皆重。
”这一句话表明了古人对玉石的珍视和重视,将玉帛与帛织之物相提并论,突显了玉石的尊贵地位。
三、《淮南子》《淮南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著作,包含了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关于玉石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天文”和“地理”两篇。
例如,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关于“玉石”的描述:“玉石者,天地之精者也。
”这句话表明了古人对玉石的崇拜和认可,将其视为天地之精华。
四、《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集,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生活、自然和情感的诗篇。
在其中,玉石常常被用作修饰和比喻的对象。
例如,在《诗经·小雅·鹤鸣》中有关于“玉璞”的描写:“璞瑕玉碎,深藏以自度。
”这一句表达了对玉石纯净和珍贵的赞美,并通过比喻表达了对自身内在品质的自我认知。
结语:以上只是对于古籍中关于玉石的一些片段的引用,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玉石的认识和研究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涉及到了文化、信仰和审美等方面。
古籍中的这些记载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玉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古人将玉奉为神物,极尽所能地创造美,欣赏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白玉夏商王室认可的帝王之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白玉璜、玉璧以及兴隆文化遗迹发掘的白玉块,显示了古人类的智慧与一刻一磨的劳动结晶.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装饰意义,逐步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红山文化出土的“C”字形白玉龙红山文化最典型的玉器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和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光素、简洁的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神圣.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玉比德,这位“大成至圣”的儒学先师在经典礼记·聘义一书中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玉的温润、致密、柔和、坚韧、正义、光洁、谦和、清越绵长、表里一致、瑕不掩瑜、气如白虹等一系列特征代表了君子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德、道等完美品行,概括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把德和玉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孔子将玉人格化、神圣化,强调佩玉的本质不只是表现外在美,而要表现人的自我修养和精神世界,用玉来表现君子的才识渊博,洁身自好,温文尔雅,谦恭有礼.以玉修身示德,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崇尚玄学、道教、皇权贵族祈求长生不老,渴望得道成仙.汉代玉器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精美绝伦、气势非凡、神气瑰丽、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佳品.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以玉的方式表现为人自身的修炼和长生,生前食玉是为了“生”,死后葬玉也是为了“生”.其“养生”“贵生”“不死”“长生”的思想与玉器联系在一起;为躯体不腐、灵魂不灭,用玉制作了大量的口塞、鼻塞、玉冶、握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大量的丧葬玉器.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为其后一千多年玉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唐实录亦有“天子以玉,诸侯、玉公、卿、将相之带,二品以上许用玉带.天子二十四绔,龙文、万寿、洪福等雕文之带,唯天子方得使用.”唐代玉器以其卓越超凡的品质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画卷中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工整的镂空纹饰表现出来.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清代的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玉器制作发展的巅峰,其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气势恢弘、重达5吨的大型和田青玉雕大禹治水成为中国玉雕的稀世珍宝,是清代玉器的杰作、我国玉器业发展的丰碑.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1、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2、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3、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从其出土位置可知,玦是耳部饰品.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4、权力、等级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和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它表明红山、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 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不一样.其后,每个朝代都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5、殓葬.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殓葬风俗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6、吉祥物.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含有祈求吉祥的寓意.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后世几乎每个朝代都把玉的出现和贡献看作是一种祥瑞的征兆,史书上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人们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如汉双龙“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双龙一起加以表现.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与人类祈求吉祥愿望联系在一起的,是驱邪避凶.吉凶祸福都是相对立的,能避免凶险灾祸,其本身就是吉祥幸福.祈求吉祥,免除灾祸是古今人类的共同愿望.人们信奉玉能起到趋吉避凶、免祸保安的作用,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观念与其说是一种迷信,倒不如说是一种风俗,一种由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风俗.7、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起,开始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强调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此外,玉尚有“五德”、“九德”之说.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因此,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玉器的这种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8、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最早出现的玉器是人体装饰品,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到了一起.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就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像貌为“玉容”、“玉貌”,赞尚人的身材和风度为“玉树临风”,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玉宇琼楼”,好听的声音为“玉声”.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笛、箫、笙、琴等声音清亮的乐器常常被冠以“玉”来修饰而称之为玉笛、玉箫、玉笙、玉琴.而文学作品中用玉来形容文学的声律之美或诗文的风格和境界之美的现象则更为常见.9、药物.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这是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看法.古代所谓“琼浆玉液”、“神仙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等,都是指可食用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长年不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刘大同的古玉辨以及河图玉版、十洲记、抱扑子、开元天宝遗事、圣惠方等文献都记载了食玉、用玉有益健康.此外,玉还能美容.宋代医学名着圣济录中有这样的处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 汉书·王莽传对此也有记载.纵观我国一万多年开发、利用玉的历史,可以认为,我国的玉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以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使中国的玉文化一直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玉成为温厚、谦和、诚实、正直、坚韧、珍贵、高尚、美丽等精神美和崇高境界的象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人们爱玉、敬玉,认为宝玉通灵,玉能养人,人亦养玉.戴一件玉观音或玉佛,则可祈求神灵的保佑,把多少祝福、多少心愿、多少期待都寄托在这精美的玉佩中.人们佩玉、藏玉,在中国和海外的华人中久盛不衰.英国着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对于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曹雪芹在名着红楼梦中就有“玉是精神难比洁”之句,已将玉由饰品升华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玉美则神洁,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已深入到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是有七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国的玉文化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构成我们中华玉文化的风骨,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我们中华民族新世纪立足世界之林的致胜法宝.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瓷文化和.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诗经》中君子与玉之关系

《诗经》中君子与玉之关系摘要:《诗经》中写到“君子”的篇章和写到“玉”的篇章在指向对象上呈现出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可以窥探出《诗经》中“君子”与“玉”是如何具体发生联系的。
《诗经》中“君子”与“玉”通过装饰、祭祀、赠物、作比这四种方式发生联系,每一种联系下用玉君子的身份和品质具有差异性:装饰用玉的君子尊贵有礼,祭祀用玉的君子仁爱而有责任感,赠物用玉的君子普遍珍重感情,以玉作比的君子更强调自身修养。
关键词:《诗经》;君子;玉“君子文化”和“玉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于古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塑造起到很大作用的文化。
作为现实主义诗歌源头的《诗经》中有很多关于玉和君子的描写,其意义与象征内涵也有许多,本文从玉所处的不同场合、所承载的不同职责出发,着重分析用玉君子身份和品质上的差异性,这对《诗经》研究的深化以及中国古代“君子观”、“玉文化”的发展研究无疑都是有作用的。
一、装饰用玉的君子:尊贵而有礼以玉作为装饰的对象在《诗经》中有很多,例如《郑风·有女同车》中的“佩玉琼琚”、“佩玉将将”的未出嫁女子,《鄘风·君子偕老》中“副笄六珈”的已婚妇女,《小雅·都人士》中“彼都人士,充耳琇实”的京都男女等等。
但出现以玉为装饰最多的对象是贵族男子,赵敏俐先生也曾说:“平时穿的犬羊之皮的衣服不加外套,在一些社交礼仪等场合则一定要加以修饰,以显得更美。
衣服是这样,其它佩饰也有等级差别,最典型的是佩玉。
”,所以佩玉具有的一定等级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佩玉对象多为上层贵族男性。
例如《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指的是佩戴玉为装饰进行封山仪式的君王形象,陈奂曾说:“佩所系之玉,谓之佩玉,集诸玉石以为佩,谓之杂佩。
”所以在封山时佩玉且玉声不乱,表明君王没有失礼、失仪,故其强调的是君王从礼封山的不凡气度和对于君王的美好祝愿。
《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谈古今玉器文化内涵

谈古今玉器文化内涵20世纪后半期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中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不仅在中国各地区有广泛分布,而且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绝的玉文化传统。
随着玉器的大量出现以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产工具。
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
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二、祭器。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重要地位。
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春官·大宗伯》)。
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
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
三、装饰品。
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68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璜、管、珠、坠等。
从其出土部位可知,是耳饰,璜、管、珠、坠是项饰。
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
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
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
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
四、权力、等级、财富的标志。
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与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
它表明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
论玉在《诗经》中的意象建构

论玉在《诗经》中的意象建构张连举【摘要】《诗经》约有1/10强的作品描写了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美玉.在《诗经》时代,玉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里的一种佩戴爱好,有权有势的贵族佩玉是为了显示奢华排场和表现身份地位,而普通百姓佩玉更多是为了消灾健身以助人长寿,还有王公贵族之间、平民男女之间相互馈赠以示祝福与吉祥.玉器因其润泽以温而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君子比德于玉,要求君子用象征德行的玉来比照自己、警戒自己、把握自己,以时时处处合乎君子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就表明玉佩不仅仅是赏玩的装饰物,而更重要的是作为道德人格的象征,当人们的审美认识逐步提升之后,对玉石的色泽、形态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人们在思维、感受中便拿玉来和人类自身禀赋、特质相比,尤其是拿玉的润泽、温厚、柔和的一面相比,对它产生了一种特别亲近进而尊崇的感情.正是玉的道德象征和人格映影,《诗经》里才不乏对玉的赞美及其以玉喻人之品格的称颂.《诗经》还形象地再现了先民崇拜敬重玉器而将其当作祭祀、婚宴、会盟等重大典礼活动的重要礼器乃至权势的征象,从而传达出“以玉事神”的宗教观念.玉器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内涵,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诗经》里丰富而独特的玉文化非但为我们了解当时特定的风俗民情提供了鲜活的资料,而且对后世民众的精神品格乃至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8)001【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诗经》;玉;佩饰,道德人格;礼器【作者】张连举【作者单位】广东警官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5102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2中国素有“玉器之邦”的美誉,人类在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已经发掘出不少珍贵的玉器。
到了《诗经》时代,玉器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里的一种佩戴爱好,而且是统治者举行祭祀、婚宴、会盟等重大典礼的重要礼仪用器,同时也因玉之润泽以温而被赋予道德人格的象征。
2024年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38、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39、《世说新语》名词做状语现象浅析
40、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
41、八部古代汉语教材通论文字、词汇、语法对比研究
42、《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
43、从“日”的语音变化看中原与周边民族神话的关系
44、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
29、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
3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
3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
32、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
33、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
34、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
3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
36、论古典诗词中的“拟形”修辞
10、论汉人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子》寓言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3
12.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2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手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
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1、粤方言中的文言字词
文学苑囿中的无瑕美玉_浅谈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

如果说最早诗人的诗赋中还没有涉及到玉石 的种类、颜色、质地以及用途的话, 那么, 后来的 诗人在此方面就有所提高和发展了, 同时对玉也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国的古书中对玛瑙有许多 记载。 5广 雅 6中: / 玛 瑙 石 次 玉 0和 / 玉 赤 首 琼 [ 3] 0, 意思是说玛瑙在价值上仅逊于软玉, 而红 色的玉石则以红玛瑙最美。
古代诗人用玉描写静态美, 如, 唐 # 贺知章的 5咏柳 6: /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0; 唐
# 李颀的 5双笋歌送李回兼呈刘四 6: / 并抽新笋色 渐绿, 迥出空林双碧玉 0; 元 # 王冕的 5素梅 四十 6: /看来都是梅花树, 个个春风玉佩环 0等。
玉也用于描写动态美, 诗人由玉的表象联想 到水的相似性。如, 刘敏中的 5菩萨蛮 6: / 绣江江 水清如玉。梅花香满清江曲 0; 唐 # 李白的 5忆旧 游寄谯郡元参军 6: / 时时出向城西曲, 晋祠流水 如碧玉 0; 唐 # 元稹的 5远望 6: / 仲宣无限思乡泪, 漳水东流碧玉波 0, 等等。 212 以玉描述人的美貌
/ 碧玉 0一词在诗词中最早见于唐代, 如, 唐 # 白居易的 5采莲曲 6: / 菱叶萦波荷 风, 荷花深 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0, 等等。
2 袖里新诗千首馀, 吟看句句是瑶 琚
古代人对玉有着解不开的情结, 对玉赋予了 社会文化理念, 西周以后, 玉的道德化、政治化、 宗教化过程业已完成, 并成为道德、习俗、神灵、 财富、权力的象征物。不独认为人如玉一般的美 丽, 还认为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也要如玉无 瑕般的洁净。他们用玉作为参照物来描写一些具 体的事物, 如自然风光、人体美、人的美德等, 说 明对玉的审美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211 以玉描述自然景观
浅谈《诗经》中的玉饰意象

浅谈《诗经》中的玉饰意象作者:徐婷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2期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的佩饰意象以玉饰居多,在整部诗歌总集中具有其特殊意义,充分体现了“诗经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中玉饰意象的探讨,以诠释其特有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诗经》;佩饰;玉饰意象作者简介:徐婷婷(1986-),女,安徽亳州人,在读研究生,西藏民族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0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其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内容多样化,其中的佩饰意象的丰富性和特殊性是极其耀眼的。
就其质地而言,《诗经》中的佩饰可分为:玉饰、象牙(骨)质佩饰、金饰三种。
其中玉饰居多,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玉的重视与崇拜。
彰显了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丰富生活内容、审美意识以及文化精神。
一、玉饰的颜色和形式玉,自古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1](P10)玉饰的颜色方面,《诗经》中主要有白、红、青、玄等颜色。
“巧笑之瑳”[2](P88)(《卫风·竹竿》),瑳即是指玉色鲜白,在这里则形容女子牙齿洁白。
“毳衣如璊”(《王风·大车》),璊是赤色的玉,形容车氊的颜色如玉红。
“有玱葱珩”(《小雅·采芑》),葱珩指青色佩玉。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玉的美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已经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
在玉饰中,还体现了人们以多为贵的思想,对玉佩在人走动时发出的有节奏地声响的喜爱。
“杂佩以问之”(《郑风·女曰鸡鸣》),此中的“杂佩”指的是各种佩玉,诗中的杂佩是要送予心上人,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当然要以多为妙。
自古以来,人们皆是以多为贵,这种传统不仅仅是从《诗经》开始的,在此之前的人们已经有了这种意识。
古之君子必佩玉,《诗经》中的玉文化

古之君子必佩玉,《诗经》中的玉文化《诗经》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文化经典。
诚如宗白华所言:“《诗经》中的诗……它们不但是中国文化遗产里的宝贝,而且也是周代社会政治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全面的、极生动的具体的反映。
”作为文化的载体,《诗经》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宗周时代的玉礼风貌。
经粗略统计,《诗经》中有涉玉诗篇36首,占《诗经》总篇数的十分之一多。
按其功能和作用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即祭祀用玉、馈赠用玉、以玉为饰以及以玉比人。
这些既是玉礼文化的反映,也是玉文化的“诗化”。
其一,《诗经》中涉及的祭祀用玉,为当时吉礼的反映。
吉礼即祭祀之礼。
王国维《释礼》云:“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丰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由此可见,礼从一开始就和玉有着不解的渊源。
祭祀用玉中以“六器”最为典型。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为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古人为了讨好神明祖先,用玉祭献,把它作为沟通生灵和阴间神灵的法物。
周代统治者祭祀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说明周统治“受命于天”的合法性,二是为了祈求降福,保国安民,巩固自己的统治。
如《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
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即写文王以玉郊祭天神后领兵伐崇之事。
诗中的“璋”,郑玄《笺》云:“璋,璋瓒也。
祭祀之礼,王裸以圭瓒,诸臣助之,亚裸以璋瓒。
”诗之后三章写文王出师伐崇,以及对文王的赞美和祝愿。
《大雅·旱麓》则写以玉祭天祭祖。
诗之第二章:“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礼记·郊特牲》曰:“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
灌以圭璋,用玉气也。
”可知,周人将祭天与祭祖并重,经常以祖配天而祭。
《大雅·云汉》反映了周宣王以玉礼求神祈雨之事。
《礼记·礼器》云:“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
怀瑾握瑜,君子如玉

怀瑾握瑜,君子如玉——论玉学中的君子文化摘要: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自古以来人们对玉石的青睐长盛不衰。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斑斓画卷上随处可见玉的美喻,与玉有关的历史典故不胜枚举。
玉不仅具有“石之美者”的资质,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荀子以玉比喻人的基本属性,孔子将玉作为最高道德境界的生动体现,无一不体现了玉的人文道德色彩。
《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中国古代,玉就被赋予了君子之德的人文化内涵,表现人的高尚品德和内在修养。
玉学与君子文化密不可分,随着历史的积淀,人们的原始审美意识逐渐趋于理性化,关于玉文化内涵的认知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金相玉质”的普遍审美,其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影响深远关键词:玉文化,荀子论玉,玉德,君子文化中国乃崇玉之邦,历朝历代,佩玉之风蔚然不衰。
玉,视之温润,触之生寒,集天地灵气,凝日月精华,孕万物风采,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灵物、美物。
玉,并非一件寻常器物,它在中国从古至今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中,被赋予了流芳百世的人文内涵。
《说文》云:“珮,所以象德也。
”更有荀子“君子比德”,“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菜根谭》有云,“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君子如玉,玉如君子,在某种程度上,玉文化与君子文化已水乳交融。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玉在其高度审美价值之上同样凝聚着深厚的人文道德色彩。
一、石之美者——玉的自然审美性许慎《说文》:“玉,石之美者。
”玉,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气韵,光而不耀,濯清涟而不妖。
“其温润纯洁,异彩纷呈,前人形容为‘白如割肪,黄如蒸栗,蓝如靛沫,绿如翠羽,赤如丹砂,紫如凝血,黑如墨光’这种天生资质引得古往今来无数人的仰慕和追求。
”1三国时期周瑜,字公瑾,名字里包含着“怀瑾握瑜”,“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名如其人,素留下“曲有误,周郎顾”的佳话。
历史上的诗词歌赋,名言典故,均不乏玉的美喻。
有一代丽人杨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有北宋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竹林踏月“玉林风露寂寥清,仙妃对月闲吹笙”。
以玉比德:从《论语》中的“玉”看玉文化发展

以玉比德:从《论语》中的“玉”看玉文化发展作者:韩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3期摘要:儒家“以玉比德”的玉德观念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论语》中也有很多利用“玉”的人格化阐发的观点。
对玉文化的来由,有人从玉的物理属性出发分析其形态与君子品行高洁的相似性,也有人将儒家对玉文化的推崇与原始的玉崇拜联系起来。
人们对于玉,从膜拜其“神性”到崇敬其“人性”再到看重其“物性”,这其中不仅有线性的历史发展因素,也包含了不同文化形态的社会对神、人、物之间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拜物;儒家;玉文化;比德于玉作者简介:韩钰(199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2寒梅傲雪、松柏不凋、杜鹃啼血……自古以来,我国便有借助自然物象以比喻、象征等方式阐发思想、彰显价值及高尚道德品格的文学传统。
《周易略例·明象》云:“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1]”便是对“意”、“象”、“言”三者的关系进行梳理概括。
玉是承载传统文化诸多意象的代表之一。
一、缘起:为何以玉比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次对“玉”做解,认为玉是“石之美”也,其中蕴含“五德”。
《说文》对玉的释义显示它被主观认定为“美”的事物,对它的属性辨析以人的德性为参照。
因此,古代的玉不仅是矿属分类中物的概念,它从为人所用时就具有了文化属性加成。
王铭铭《“君子比德于玉”》中对中华文明与玉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他认为“并非所有民族都像我们这样好玉,赋予玉器非物质的精神价值,实在可谓是中华文明的古老特征之一”。
“玉器是属于石器的一部分,不过它是美的石头。
这些美的石头——美玉,从普通的石器发展成为玉器之后,这些器物本身就不再是普通的工具了,它被注入了更高一级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诗经》玉文化内涵阐释

《诗经》玉文化内涵阐释《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尤其强调美的理念,它的文学内涵丰富多彩。
在《诗经》中,“玉”是一个常用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物质,又是一种象征,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诗经》中“玉”涉及到哲学层面,是对本真、道义、至善、至美的直观体现,是对宇宙规律的追求。
如,《小雅·蒹葭》中有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形容蒹葭绿而白,形同玉般地极其美丽,意在描绘大自然的完美之美,也可以看出《小雅》中作者对大自然无私奉献的理念。
此外,《诗经》中对“玉”的叙述常常伴随有对人文精神的阐释,如此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句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的哲学思考,从中可以理解“玉”本身文化内涵,即,对至善至美的完美追求,以及对人间和睦共处的美好愿望。
其次,在《诗经》中,“玉”有着物质层面的意义,作为一种宝物,是最古老的货币之一。
它曾被用来表示尊重、占有和爱护,因此,“玉”也具有象征意义,是一种象征幸福、和谐和爱的宝物。
如此句话:“有玉出谷,以文赋质,君子以止,不以欲得。
” 作者认为,一件价值高尚的物品可以带来幸福,而君子应该以拒绝功利为本,避免被物质的诱惑所迷惑。
最后,“玉”在《诗经》中又有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它是当时贵族文化的象征,是礼仪礼教的象征,代表着尊贵荣华,并被认为是忠孝节义的标志。
如:“缀玉挂金,珠沉翡翠,一物之室,五色之庭。
” 此句表达了家宅装饰的豪华,体现了当时贵族与普通人之间地位差异,表示家庭背景的强大,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待客之道的重视。
总之,《诗经》中“玉”的内涵极为深邃,不仅有哲学的文化层面,还有物质的商业层面,以及礼仪贵族的社会层面,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古代思想精神的萃取。
何以报之英琼瑶—中国玉文化述略

何以报之英琼瑶—中国玉文化述略2006-05-09 邸永君所谓玉文化,是依托于玉石制作的各种工艺和产品而逐渐形成,经鉴赏和审美而不断发展升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于石器时代便发其滥觞,更随时代更迭而不断发展,经久不衰,日臻完善,不可不谓源远流长者也。
石之美者夫玉者,质地细密、色泽淡雅、温润光洁之美石也。
其储养光华,扣击有声,坚硬似铁,晶莹含翠,在众多石类材料中脱颖而出,备受世人喜爱。
国人眼中之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即文化学意义之玉,范围宽广,不仅包括软玉、硬玉,还包括水晶、玛瑙、蛇纹石、汉白玉、绿松石、青金石等品种;而狭义则专指矿物学意义之玉,分为软玉(nephrite)和硬玉(jadeite)。
软玉,乃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之纤维矿物。
而硬玉,则专指翡翠,硬度为莫氏6.75-7度,比重3.2-3.3,成分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者。
硬玉在18世纪后方为中国玉匠广泛采用,因此,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软玉制品。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之一。
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
在中国,玉矿带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延伸至俄罗斯地区;二是我国江浙地区一直到台湾;三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区。
而新疆和田、河南独山、辽宁岫岩、陕西蓝田,并称我国四大美玉产地。
目前,中国与中美洲和新西兰并称为世界三大玉作中心。
以玉避邪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便开始了制玉探索。
在先人心目中,自然万物本身皆蕴涵着固有的生命潜能,皆有着与人类相同的灵性。
这就是所谓“万物有灵”的观念。
而作为生命本源的“灵性”和神秘生命力量,则弥漫于各类物质之中,通过与人类的接触、感应,与人相互渗透和传感。
于是,原始宗教信仰应运而生。
在这种宗教情结的驱驶下,先民们努力营造出一种充满灵性的神秘氛围,其具体体现便是将各种形象通过纹身、佩饰等方式,与各种人类自身以外的神秘对象进行渗透与沟通,而获得万物身上的灵性和生命力。
浅议我国玉文化之渊源及赏玉审美标准的传承发展

浅议我国玉文化之渊源及赏玉审美标准的传承发展文/王沛 by Wang Pei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巫玉、王玉、民玉三大历史阶段。
在久远的史前时期,巫玉文化乃是玉文化之源、之基。
说起玉,人们不能不提一个名词:玉器时代,这个提法中国独有。
我国考古学者把介于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时代称为“玉器时代”,距今约4000至6000年之间。
确切地说,玉器时代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的;同时,它并不是按照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来命名的,而是因玉器代表着神权、王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玉的运用更加广泛,审美也随之产生变化。
沿着这些脉络,我们来追寻一下玉文化之渊源及古人之赏玉审美标准。
一玉从“帝王的权力象征”,到“君子的必佩之物”,再到“庶民的文化装点”,客观上对玉文化的发展起了大范围的拉动作用。
(一)巫玉文化为构筑华夏文明大厦,砌下了第一块基石,是史前玉文化对文明社会出现的一大贡献。
巫玉,是我国史前时期由巫占用于事神的玉器,起源于东北,而后盛行于东部沿海甚至东部大部分地区,包括今天的东三省、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以及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
它不仅“以玉事神”,还预知祸福,纳部众于神权统治之下,帝王接受“天神”旨意,众庶唯神之从,任凭“巫”的摆布。
这样就形成了“巫、玉、神”的“神本主义”统治模式。
其中的“大巫”,均被后世史家美化为帝王,“三皇五帝”就是帝王化的神巫。
在这个意义上,玉也成了“神玉”。
(二)将玉从石头中区分出来,是人类审美认题名:【顶呱呱】 石种:和田玉用玉意在“通天意”。
如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玉龙》,以一整块岫玉圆雕而成,高26厘米,周身呈墨绿色。
工匠巧妙运用玉材,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卷曲的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与神圣。
(见图1)夏商周时期,由于玉的稀少而美好,玉器在礼仪、祭祀、装饰、艺术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占据着主流地位,成为贵族统治者政权和神权的象征物。
《诗经》中的玉

《诗经》中的玉作者简介:张红琴(1987-),女,汉族,重庆云阳人,重庆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玉在“风”和“雅、颂”三类诗歌中的出现情况进行分析。
探索先秦时代的玉文化。
一、首先将诗经中有玉的诗篇辑出分类汇总。
二、从雅颂中的诗句入手探讨玉在周代的礼仪文化、三、从风中诗句看先秦人的审美特点:尚“德”。
关键词:诗经,玉,礼仪,尚德中图分类号:i21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2一、据本人统计《诗经》中有玉的诗篇一共有三十三首。
现将《诗经》中涉及玉的诗篇整理如下:国风中涉及玉的诗篇:《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何以赠之?瓊瑰玉佩。
《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终南》:佩玉锵锵,寿考不忘。
《君子协老》:副笄六珈。
《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锵锵。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瓊琚。
非报业,永以为好也。
《野有死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竹竿》: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齿,佩玉之挪。
《大车》: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觹。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著》:俟我于著乎而。
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大东》: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瓍,不以其长。
《都人士》:彼都人士,充耳琇实。
《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鞸琫有珌。
《采芑》:有玱葱珩。
《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斯干》:载弄之璋。
《毛传》半珪曰璋。
大雅:《域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
奉璋峨峨。
孔子对玉的文化阐述

孔子对玉的文化阐述
孔子对玉的文化阐述可以从多个方面理解,以下列举几个重要观点:
1. 玉德之美:孔子认为,玉石有质朴、纯净、高洁之美,象征着品德高尚、道德纯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材。
他常常以玉作为修身养性的象征,提倡人们借鉴玉的品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2. 表达仁爱之情:孔子把玉视为人际关系的象征,他认为玉的外表平滑无瑕,内心坚硬而纯净,象征着人际关系中应该保持平和以及真诚善良的态度。
他教导人们,应该以玉之美来培养仁爱之情,保持和他人的和谐相处。
3. 君子的品质:孔子认为玉是君子的象征,玉的美德体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
他常常用“玉不琢、不成器”来比喻人的修身过程,倡导君子应该通过学习、修炼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像琢玉一样完美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孔子对玉的文化阐述多以隐喻和比喻的方式进行,他借用玉石来表达一些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因此,理解孔子对玉的文化阐述,需要结合其整体思想体系来进行分析和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浅析《诗经》中的玉文化
作者:穆朝娜, Mu Zhaona
作者单位:北京市艺术博物馆,北京,100009
刊名:
文物春秋
英文刊名:STORIES OF RELICS
年,卷(期):2007(4)
1.王慎行瓒之形制与称名考 1986(03)
2.刘云辉西周玉璋研究 1994
3.涂白奎论璋之起源及其形制演变 1997(03)
4.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 1983(05)
5.杨伯达关于玉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观点的探讨 2002
6.刘云辉出土古玉中"传世品"的鉴定
7.许倬云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
8.尤仁德中国古玉通论 2004
9.同[1]a
10.孙庆伟两周"佩玉"考 2001(08)
11.孙华试论周人的玉佩--以北赵晋侯墓地出土玉佩为中心 2002
12.周南泉论中国古代的圭--中国古玉研究之三 1992(03)
13.王政战国前考古学文化谱系与类型的艺术美学研究 2006
14.关善明传世玉耳饰名称考释 2005
15.周振甫诗经译注 2002
16.公木;赵雨诗经全解 200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wcq20070400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