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行为和孩子行为的发生发展的关系
四种不同的养育方式分析
根据美国心理协会的说法,世界各地的育儿实践都有三个主要目标:1、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2、为儿童成年后的生活做好准备,以及;3、传播文化价值观。
鉴于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成为一位成功的父母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孩子们今后能否发展成为称职、健康、富有成效的成年人取决于各种环境和生物因素。
影响儿童发展结果的因素很多,但大量的文献表明,养育子女的方法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
即,父母是影响孩子行为结果的重要因素,养育方式和孩子行为调整之间存在着一致的联系。
例如,母亲的育儿行为,母亲在孩子6岁前对孩子表现出的情绪关怀、以及母亲对孩子施加行为和心理控制的程度,都与今后的孩子内化行为和外化行为有关。
内化或情绪化的行为问题通常指焦虑和抑郁;外化或破坏性行为问题通常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行为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是特定的养育方式塑造了这些常见的行为问题。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最终发展结果的影响非常复杂,因为父母行为和儿童行为结果多种多样、极其广泛。
同样,儿童行为出现的时间,以及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取决于儿童不同阶段的发展时间和养育方式的安排。
例如,研究人员在调查青少年如何感知父母心理控制(即,父母试图控制孩子情绪和信仰的程度),以及青少年自我报告的内化行为和攻击行为时发现,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控制相比,儿童行为更能预测父母(对而儿童进行)心理控制的变化。
这种双向关系,让育儿方式和儿童行为结果之间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
四种不同的养育方式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一个常见方法是将父母的行为划分成四种不同的养育方式:权威型(authoritative)专断型(authoritarian)放纵型(permissive)忽视型(uninvolved)这四种养育方式基于两个父母维度:父母的温暖,与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接受有关;父母的控制,与父母在促进尊重规则和社会习俗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有关。
一、权威型权威的父母表现出高度的温暖和高度的控制。
这一类的父母都理性而有教养。
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母亲不仅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保护者和护理者,更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导师和引导者。
母亲的行为和言传身教都对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情感发展和社会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母亲对孩子情感发展的影响母亲是孩子情感发展的重要影响者和引导者。
她不仅要给孩子以健康的生活环境和保障他们的物质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积极的情感,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出健康的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1 提供安全、温暖的情感环境母亲给孩子提供了安全温暖的情感环境,这种安全感来源于母亲的关爱、呵护和支持。
只有通过这种关爱和支持,孩子才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母亲的爱和关心,从而对外部世界具有更积极的态度和心理准备。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学习到了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信任和信任他人的态度,有助于他们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例如,苏珊·科恩·巴希卡在《爱的生活:育儿经验的神秘之旅》一书中分享了一个故事,她说:“我常常将我的事业拖得很晚回家,孩子们经常等我回家。
有一次,我回到家,看到年幼的儿子站在门后,发现我回来了,他立刻扑向我,撒了几回娇,又伸手按了按我的脸,终于满意了。
我非常感激这样的时刻,因为它让我了解了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虽然工作很重要,但是家庭和孩子的情感关系却不仅仅是重要的,而是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1.2 建立孩子的情感依赖关系母亲的爱才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母亲应该在孩子成长中做好情感依赖的引导,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依赖他人、信任他人的态度。
例如,有一位母亲曾经跟我分享了她自己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她说:“我的孩子们有时会让我很难受,但我一直在尝试着帮助他们。
他们总是期望我在困难中提供帮助和支持,他们曾经对我说过:‘因为你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够帮助我们度过困难。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摘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人格及社会化等方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发展;儿童教育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
早期父母教养方式被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而现在的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一个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综合体。
本文重在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及社会化发展三方面来综合考察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起到的作用。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人创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指导就体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
通过这些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
因此,要理解儿童的发展,就必然要关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①张丽华等指出,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不一致型、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起消极作用。
②王燕等人发现,父母的专制型教养风格会①张丽华, 杨丽珠, 宋芳. 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②王燕, 张雷等. 自我概念在父母专制型教养风格与儿童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J].应用心理学,2007,13(1).抑制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使儿童在诸多领域的自我接纳和评价水平降低。
③赵静波等研究了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的关系,发现优等生与差生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偏爱温暖与理解,后者偏爱惩罚与干涉。
而这种差异引起的结果是,优等生有信任与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而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感,他们厌学,缺乏信心。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一、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
人类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变化主要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
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中的决定因素。
而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儿童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或直接影响。
正确的教育观,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反之,则阻碍儿童的发展。
其次,幼儿期的儿童虽然也接受幼儿园的教育,但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与主要抚养者(父母)在一起的,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发展的期望以及对儿童发展的看法等父母教育观念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播下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所以找出一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随着家庭互动理论的兴起,学者们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儿童和父母的相互作用模式被用于充分解释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但是对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笔者试图通过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的父母教养方式,为现代家庭子女抚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同时,研究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以及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合作,从而促进儿童的稳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子关系变化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子关系变化亲子关系是每个家庭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关系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从婴儿期到成年阶段,亲子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依赖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本文将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子关系变化,并探讨如何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一阶段:婴幼儿期婴幼儿期是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对母亲特别依赖,称为母性依恋。
孩子和父母的情感联系主要通过照料和亲密的接触来建立。
亲子关系的核心特点是母亲对孩子的照顾和保护。
在婴幼儿期,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在于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爱和尊重,保持稳定的情感互动。
通过喂养、拥抱和眼神接触等方式,父母与孩子建立起深厚的亲密关系,同时也为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安全感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儿童期儿童期从3岁到12岁,是孩子个性发展、社交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建立独立意识,他们会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与同龄人的关系。
与此同时,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在儿童期,父母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保持适当的监督与引导。
亲子沟通变得更加重要,父母应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三阶段: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孩子从12岁到18岁的成长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会与同伴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并对家庭产生质疑与叛逆。
在青少年期,亲子关系面临着挑战。
青少年更加渴望独立和自由,在这个阶段,他们会尝试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与父母的关系可能变得紧张,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父母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感,尝试与他们建立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同时,父母需要坚持提供关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第四阶段:成年期成年期是孩子进入独立生活的阶段,他们有着自己的职业、家庭和生活方式。
在这个阶段,亲子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37岁母亲和18岁儿子经常睡一张床正常吗?
37岁母亲和18岁儿子经常睡一张床正常吗?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让人不舒服,甚至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在某些文化中,这种行为甚至被视为正常和自然的事情。
在大多数文化中,这种行为会被视为不合适和不道德的。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母亲和儿子睡在同一张床上并不是一种犯罪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和困惑。
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性方面的问题。
尽管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通常是纯粹的,但是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性方面的误解和矛盾。
如果母亲和儿子之间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情感依赖关系,这种行为可能会加剧这种依赖关系,甚至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社会方面的问题。
在大多数文化中,母亲和儿子睡在同一张床上被视为不合适和不道德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社会的非议和谴责,甚至会导致一些法律问题的出现。
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导致一些家庭纠纷和矛盾的出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母亲和儿子睡在同一张床上的情况呢?有些情况下,这种行为可能是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的。
例如,如果家庭条件比较差,只有一张床可以使用,那么母亲和儿子就不得不睡在同一张床上。
如果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那么他们可能会觉得睡在同一张床上更加舒适和自然。
母亲和儿子睡在同一张床上并不是一种犯罪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和困惑。
在大多数文化中,这种行为被视为不合适和不道德的行为。
如果母亲和儿子之间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情感依赖关系,这种行为可能会加剧这种依赖关系,甚至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母亲和儿子睡在同一张床上,保持健康和合适的家庭关系。
父母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父母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抚养,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着重要作用。
父母与孩子之间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
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父母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父母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
父母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
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想孩子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是爱。
父母向孩子传递爱的信息,是孩子的需要,许多孩子对爱的需要远胜于一两件玩具礼物。
但父母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呢?轻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与孩子道别时跟他挥挥手,在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
这些都是在向孩子表达“我爱你”。
同时,也让孩子传递这种爱,让他们爱父母,爱他人,把爱具体化。
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同样需要你提供一些做人处世的规矩,以便让他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使其懂得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父母应当做遵守纪律的表率,并把遵守纪律的行为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共同遵守,养成习惯后做到自觉遵守。
你传递给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用语言方式来达到的。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他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此为楷模。
因而身为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孩子正在观察自己。
尤其是3~6岁正是孩子的好奇期,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便会像“录像机”那样,将其他人的一言一行完全拷贝下来,存档处理,并在适当时机表达出来。
母亲与儿子不正当关系事例
母亲与儿子不正当关系事例1.引言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充满亲情和爱的特殊纽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成长。
然而,偶尔也会发生一些不正当的关系,即涉及到亲子关系的性行为。
这种不正当的关系不仅道德上错误,还可能对家庭和个人心理产生严重的后果。
本文将通过探讨一些母亲与儿子不正当关系的实例,以引起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
2.不正当关系的定义不正当关系指的是一些涉及到亲属成员之间的性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性关系。
这种关系违背了亲子关系的道德和伦理规范,对于家庭和个人的健康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3.实例分析3.1案例1:心理依赖与滥用在某个家庭中,儿子长期经历着情感上的空虚和压抑。
母亲则久经离婚的痛苦,彼此的心灵都有着巨大的创伤。
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他们开始寻求彼此的安慰,逐渐形成了依赖性较强的关系。
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关系的不正当性,从而陷入了一种互相滥用的困境。
这对母子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2案例2:情感交错与家庭破裂另一个案例中,儿子与父亲长期疏远,母亲则对儿子有着过分的依赖。
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他们之间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
这种情况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破裂,父亲感到背叛和愤怒,母亲则感到内疚和迷茫。
对于儿子来说,他不仅失去了父亲的爱和支持,还承受了道德和社会的责备。
这种关系带来的痛苦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3.3案例3:心理健康问题的滋生还有一种不正当关系的案例是在精神疾病的影响下产生的。
母亲与儿子都有各自的心理健康问题,以至于无法正确地界定亲子关系的边界。
在他们的思维和情绪受到扭曲的影响下,他们误以为彼此的性关系是正常和接受的。
这种误解将加剧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地与社会和亲属相处。
同时,他们还可能面临法律和道德的制裁。
4.解决办法与建议-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加强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提高人们对于亲子关系的正确认识,以避免不正当关系的发生。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篇一:家庭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文献综述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学前教育本科闫坤20111217039摘要: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
家庭环境包括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
本人通过文献法,全面论述家庭诸要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态度、父母期望、家庭人际关系等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儿童发展客观家庭环境主观家庭环境研究综述一、客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式) ,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 ,可以1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从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数量来看,可以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庭。
核心家庭是指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杨善潭等人对两代和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两类家庭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按照家庭结构的完整情况,可以把家庭分为完整型和残缺型家庭。
完整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等构成。
而残缺家庭则是指由于死亡、离异、遗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的家庭。
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家庭结构与儿童的行为发育密切相关,桑标,席居哲的论文《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中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组不完整家庭的比率显著比健康组高。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认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会影响儿童的成长。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 Bradley 发现,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间接影响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心理学
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心理学
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在心理学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爱的形式。
母亲是孩
子最早接触到的人之一,她的存在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下是母亲与孩子关系的一些心理学特征:
1.爱的形式: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种特殊的爱,被称为依恋爱。
这种爱是在孩子最急需爱和安全感的时候被形成的。
2.形成依恋的时期:依恋爱的形成是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内发生的。
在这个时期,孩子需要安全的依靠和关爱,才能发展出健康的自我。
3.亲密关系的发展:亲密的母子关系通常在母亲与孩子之间形成,这
种关系是建立在孩子觉得安全和被接纳的基础上。
4.打破依恋:一旦孩子长大成年,他们的依恋逐渐减弱。
然而,母亲
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保持亲近和友好,这种关系将在孩子的成年和母
亲的老年中继续存在。
总之,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和有影响的,它对于孩子的
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需要孩子通过独立和独立自主来实现自己的成长。
幼儿的焦虑及其与母亲心理健康、教养行为的关系
幼儿的焦虑及其与母亲心理健康、教养行为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幼儿的焦虑情绪及其与母亲心理健康和教养行为之间的关系。
焦虑是幼儿期常见的情绪问题,可能对幼儿的社交、学习和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理解幼儿焦虑的成因,特别是家庭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幼儿焦虑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幼儿焦虑的发展过程,探讨母亲心理健康和教养行为如何影响幼儿的焦虑情绪,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这些关系。
本文将概述幼儿焦虑的概念、类型和发展过程,帮助读者了解幼儿焦虑的基本特征。
接着,将深入探讨母亲心理健康状况(如抑郁、焦虑等)如何影响幼儿的焦虑情绪。
母亲作为幼儿的主要照顾者和情感支持者,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与幼儿的互动方式和教养行为。
本文将分析母亲的教养行为(如过度保护、过度控制、忽视等)如何影响幼儿的焦虑情绪。
教养行为是母亲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不同的教养行为可能对幼儿的焦虑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母亲心理健康和教养行为与幼儿焦虑之间的关系。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幼儿焦虑的影响程度。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关幼儿焦虑问题的深入认识和理解,为预防和干预幼儿焦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幼儿焦虑的概述幼儿焦虑是儿童情绪发展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幼儿在特定情境或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过度担忧、不安和恐惧的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状态可能表现为对分离的强烈恐惧、对陌生环境的回避、对日常活动的过度担忧等。
幼儿焦虑可能对他们的社交、学习和日常生活产生显著影响,因此,理解幼儿焦虑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至关重要。
幼儿焦虑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分离焦虑、社交焦虑、特定情境焦虑等。
分离焦虑是幼儿最常见的焦虑形式,表现为幼儿对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分离时的强烈恐惧和不安。
社交焦虑则表现为幼儿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安,担心被他人评价或拒绝。
”母女”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何发展?
”母女”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何发展?一、母女关系的初生阶段1.1 亲近的身体接触:母女在婴幼期时,通过亲密的身体接触,如喂食、抱抱等,建立起了初步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接触不仅满足了母亲的抚养需求,也使得孩子感受到了母亲的保护与关爱。
1.2 心理上的依赖:在初生阶段,婴儿对母亲产生一种深深的依恋感。
他们非常依赖母亲的存在,母亲的声音、呵护和陪伴,让婴儿感到安心和满足。
二、母女关系的成长阶段2.1 父女之间的情感交流:随着孩子的成长,母女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升级。
母亲不仅是孩子的保护者,还是她们的导师和朋友。
母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仅局限于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还包括了知识的传授、情绪的理解和支持等。
2.2 母女之间的心灵共鸣:母女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心灵共鸣。
这种共鸣是建立在彼此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的,她们可以倾诉心声、分享喜悦和痛苦,互相支持和鼓励。
2.3 角色转换带来的矛盾: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母女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
孩子开始渐渐独立,而母亲也需要适应从照顾者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
这个时期,母女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些矛盾和摩擦,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的依赖性减弱。
三、母女关系的成熟阶段3.1 相互扶持的依赖:在孩子成年后,母女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日俱增。
当母亲面临生活中的重大决策或困惑时,她们通常会向女儿寻求帮助和支持。
而女儿也会寻求母亲的意见和指导,尤其是在婚姻、职业发展等方面。
3.2 恩爱共享的依存:母女关系的成熟阶段,母女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恩爱共享的状态。
母亲和女儿彼此成为对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喜悦和挫折中共同成长和进步。
3.3 母女关系的延续:相比其他亲属关系,母女关系被认为是最持久和稳定的。
即使母亲年事已高,女儿也会继续关注和照顾她们的母亲,并给予她们情感上的支持和依赖。
综上所述,母女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演变和加深的过程。
从初生阶段的身体依赖到成长阶段的心灵共鸣,再到成熟阶段的恩爱共享,母女之间的依赖性始终贯穿着她们的生命。
《妈妈的心灵课:母婴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笔记
《妈妈的心灵课:母婴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览 (3)1.1 书籍简介 (4)1.2 缘起与目的 (5)二、母婴关系的重要性 (6)2.1 母婴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7)2.2 好的母婴关系与孩子的心理健康 (8)2.3 母婴关系与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9)三、建立良好的母婴关系 (9)3.1 爱与关怀的传递 (10)3.2 沟通与理解的技巧 (12)3.3 尊重与信任的培养 (13)3.4 情感支持与鼓励的作用 (13)四、母婴关系中的沟通与表达 (14)4.1 沟通的重要性 (15)4.2 倾听与反馈的技巧 (17)4.3 表达感受与需求的方法 (18)4.4 解决冲突与问题的策略 (19)五、母婴关系中的情感支持与安全感 (20)5.1 情感支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2)5.2 安全感的培养 (23)5.3 学会应对压力与挑战 (24)六、母婴关系与孩子的学习与发展 (26)6.1 母婴关系与孩子的认知发展 (27)6.2 母婴关系与孩子的情感能力 (28)6.3 母婴关系与孩子的社交能力 (29)七、母婴关系中的父母角色 (30)7.1 父亲的角色与责任 (31)7.2 母亲的角色与责任 (33)7.3 双亲互动与协作的重要性 (34)八、特殊情况下的母婴关系 (36)8.1 离异家庭 (37)8.2 单亲家庭 (38)8.3 暴力与虐待环境下的母婴关系 (39)九、结论与建议 (41)9.1 重要性与实践意义 (42)9.2 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建议 (43)十、结语 (45)10.1 阅读感悟 (46)10.2 期待与展望 (47)一、内容概览《妈妈的心灵课:母婴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深入探讨了母婴关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心理学原理,揭示了母婴关系如何塑造孩子的性格、情感、行为乃至人生观。
书中首先阐述了母婴关系的基本构成,包括父母与孩子的日常互动、沟通方式以及情感交流的质量。
母子情感互动的重要性
母子情感互动的重要性母子之间的情感互动是家庭中最为紧密而特殊的关系之一。
这个关系不仅仅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对母亲的角色定位和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往往因为忙碌的生活节奏和忧虑的压力,与父母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与母亲的互动。
然而,正是母子间的情感互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安全感和自信,并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智慧和社交能力。
首先,母子情感互动在孩子的情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婴儿时期,母亲是孩子情感需求的主要满足者,她的关爱和抚养使孩子感到被接纳和喜爱。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母亲那里获得了安全感和依恋,建立起与母亲的情感纽带。
这种情感纽带不仅有助于发展孩子们的情绪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感智慧,即理解和控制自己以及理解他人的情感。
在互动的过程中,母亲能够引导孩子学会识别并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教育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母子互动对孩子的社交能力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交流和分享。
母亲的陪伴使得孩子们感到自己是值得关爱和尊重的,这对于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建立自信和自尊心至关重要。
母亲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们敢于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培养起他们的自主性和决策能力。
通过与母亲的互动,孩子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了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这些社交技巧和意识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然而,如何增强母子情感互动却是一个令许多父母感到困惑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忙碌的工作和家庭压力使得父母们往往无暇顾及孩子们的情感需求。
然而,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父母们仍然可以努力促进母子情感互动。
首先,父母们可以尽量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关注。
尽管工作忙碌,但至少在家庭时间内,尽量保证和孩子们的共处时间。
这个时间可以是一起共进晚餐的时间,也可以是一起玩乐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们可以倾听孩子们的需求和想法,与他们建立起亲密的情感纽带。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论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论文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一、西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理论观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
[1]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的两个基本维度,以此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2]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3]等都进行了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
鲍德温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继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4]通过采用实验观察、家庭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她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一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
[5]总之,西方心理学家由于采用实证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结果具有可信性及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在继承西方科学实验成果的基础上,也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划分出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父母教养类型,同时也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教养观念和行为与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习(如智力、成绩、学校适应)、社会化发展(如社会期望、同伴关系、性别化)、创造性(如艺术、科学、社会活动和社交领域)、个性(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何种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何种影响?作为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起点,家庭对每个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家庭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承担责任等基本素质,这些素质将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以下是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一、家庭环境对成长和发展产生的影响1. 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健康。
父母的行为和言语对孩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父母经常争吵或者对孩子施加压力,容易导致孩子产生精神问题,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2. 家庭环境还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习惯。
如果父母过分宠爱孩子,孩子容易产生依赖心理,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叛逆心理和逆反情绪。
3. 家庭环境对孩子未来的职业生涯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支持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和支持,那么孩子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就会更为成功。
二、父母对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影响1. 父母的行为和言语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并且在实践中以身作则,孩子将会得到良好的成长和发展。
2. 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父母采用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孩子会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相反,如果父母采用宽容的教育方式,孩子会更加开放和自信。
3. 教育资源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父母如果能够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资源,例如好的教育机会、课外活动等,孩子将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为成功。
三、家庭成员关系对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影响1.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可以提高孩子的快乐感和生活质量。
反之,糟糕的家庭关系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2.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如果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良好,孩子会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分享资源。
反之,如果兄弟姐妹之间存在不和谐或者竞争关系,孩子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摘要: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 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二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紧张造成情绪问题等.. 有个孩子叫何欢;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象别的孩子那样哭闹;象个小大人似的;忙上忙下;开心极了;对待小朋友也是热情无比..妈妈也是非常积极;什么舞蹈;;绘画;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一起上可没过多久;孩子不再活泼可爱;叽叽喳喳了;干起事情来总象是不知所措;甚至于问她话时;她也只用点头和摇头代替了;孩子不开心了..原来;妈妈在未给她商量就报那么多兴趣班的同时;还给她定下两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是不准和男孩子玩所以孩子在玩时总想着这条规定;所以不敢开开心心;自由自在;二是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向妈妈汇报当天所学的英语知识孩子所在英语班;妈妈是不问出来决不罢休;因为是初接触英语;而且说英语也需要一定的氛围;所以孩子总是不能令妈妈满意;于是孩子形成一种上学时的无形压力----怕错;所以不说;继而发展成为你问我;我干脆不理的局面;性格趋向自闭.. 专制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二)父母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这类父母存在着典型的角色问题;他们或性格内向或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或社交能力差..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根据研究;行为越轨的大多数儿童与这类父母有关; 都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管教放松或过严或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实际上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活竞争的剧烈化和家庭生活电视化;父母对孩子的放任会越来越多;而这与科学的儿童教育是相背的..另一种放任是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和宽容;使子女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模糊不清;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结果;不合理的需求、欲望不断增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我带过这样一个3岁的孩子叫周宝;孩子很机灵的样子;特别是脑后留了一撮胎毛;缠上五颜六色的橡皮筋;十分惹人喜爱..然而他在班上的表现实在让人头痛:自由;任性;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受任何约束:上课时;睡在地上打滚;吃饭时;把碗弄翻;睡觉时;在床上跑来跑去;游戏时;捣乱打人那是时时刻刻发生..刚开始来到幼儿园时;还有一些收敛;可是;没过多久就原形毕露..我简直是拿他没了办法;因为他不知从哪儿学来的;只要一犯错误被老师发现;他承认起错误来比谁都快;而且态度诚恳得令人感动;当然;再次犯错误的速度更是使人吃惊..我和他妈妈谈了几次才发现;原来所有这一切全是家里惯坏的;他家里有个上中学的哥哥;在目前这个独生子女的社会里;能有一个哥哥应该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他父母认为家里除了他;其他都是大人了;所以只要他说什么;大家全都顺从他;加上母亲没上班;专门照顾他;自然又多了许多的宠爱.. 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同样因为他们是孩子;然而;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尽管他们与孩子有着挚爱的关系;但他们极端的放纵和无约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健康的;合理的;而正是这种观念纵容了他们的孩子.. 所以;在宽容、放任型父母教养下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型儿童:对成人反抗;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冲动..(三)父母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调查发现;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中更多的是使用专制及放任的教养方式;而正常儿童;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父母;更多的是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民主教养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是协商;有民主还要有集中;孩子由于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看问题不会深刻与全面;所以对有些重大问题要由家庭全体成员来讨论;父母可以事先统一口径;要求少数服从多数;让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邓容;一个4岁的小女孩;聪明机灵;她父亲是一位机关干部;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我是从中班开始带这个孩子的;她在幼儿园几乎从来不让老师操心;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跳起舞来有板有眼;她性格开朗;活泼勇敢;有同情心..小姑娘自小由父母自己教养;而且由于父母相对较年长父亲36岁;母亲34岁的缘故;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格外认真;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要求;这种纪律要求使幼儿有机会探索周围的世界并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同时又不使这一纪律要求显得充满敌意、苛刻、和强迫..让幼儿在高度的热情和中度的限制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 可以这样认为;与民主型父母对应的是性格积极、友好的幼儿..三建立良好家庭教养的策略方式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接受一种固定、良好的教育方式;但是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这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一个小孩都有不同的特质;不可能硬将孩子套入特定的模式..不过;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要教养出一个好孩子——爽朗而不任性;有主见而不顽固;父母在实行时要遵守以下几方面:(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有两位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特殊教育意义的空间;想出了一个叫做“小留学”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有效;孩子也非常欢迎..所谓“小留学”;就是两家的孩子;都到对方的家中去住一两个月;上学仍在原来的学校.. 别看这么一个空间的变化;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却十分突出..现在回忆起来至少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孩子得到了锻炼..孩子初次离家;虽然不是一个人生活;但毕竟周围都是外人;环境不熟悉;因此也可算作独立生活的初步锻炼..二是培养了自理能力..初到别人家;孩子比较重视对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他们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家务活抢着干;作息时间也安排得很紧;不会的事情努力学着做;这一段时间虽然不长;但进步得非常快..三是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留学”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着的都是陌生人;这正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学习着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如何对待新的邻居;如何对待来访的客人;在新的家中听到长辈的教导;结合着原有的人际交往经验;感到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四是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孩子先后在两个不同的家庭生活;如果能注意观察;进行思考;也算是一种比较研究..两个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成员有不同的性格、观念和生活习惯..分析着两个家庭的种种不同;可以起到从一个小窗口;加深对社会认识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注意扩大孩子的空间;这样放手地去锻炼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使劲;我就亲眼见到过这么一位母亲;她把自己已经上二年级的孩子;费力地抱到离学校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师看见挨批评;才不情愿地放下来;亲了孩子之后;目送着孩子去上学..这位母亲肯定极其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可能都会清楚地感到;这种爱的结果将会是多么可怕(二)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锻炼可分为体力锻炼、脑力锻炼和综合锻炼..要达到锻炼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 有一位到美国探亲的中国学者;遇到了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看报;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子和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大孩子非常沉着地对他说:“你们家需要保姆吗我是来求职的..”学者好奇地问:“你会什么呢年纪这么小……”大孩子解释说:“我已经9岁了而且我已经有了14个月的工作历史;请看这是我的工作记录单..我可以照看你的孩子;帮助他完成作业;和他一起游戏……”大孩子观察到没有聘用她的意思;又进一步说:“你可以试用我一个月;不收工钱..只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记录单上个字它有助于我将来找工作..”学者指着那个五六岁的孩子问:“她是谁你还要照顾她吗”听到的回答更令人惊奇:“她是我的妹妹..她也是来找工作的;她可以用小推车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费的..”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她们的父母也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敢于放手让孩子们出来闯天下..可我们就有那么一些父母;不但自己从没想过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反而把学校为学生创设的锻炼条件破坏掉..如某学校组织学生去军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00米外的汽车上;竟有父母向学校提出“抗议”:把孩子累坏了谁负责最后;这位父母还是自己气哼哼地把学生的行李背到车上;而他的孩子却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后边……难道这样的家庭将来能幸福吗真不知道这位汗流满面的父母是怎样想的(三)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 例如;过去的小学课本中;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着;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候;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的..学完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尤其是想看看它的尾巴是怎样脱落的..可是;观察了一天又一天;不见小蝌蚪的尾巴脱落过程;但是;尾巴确实也不见了..学生们把这种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没有主观地、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观察;而是要求他们仔细地观察;做出详细的记录..于是;许多孩子同时进行了观察;结果是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没有发现脱落的痕迹..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所有的观察;得到了一致结论;他们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老师;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把这些观察的结果;寄给了出版教科书的有关单位..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教科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扬了探索精神;而更值得赞颂的是这位老师;因为他支持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家庭中;父母也应创造一些方法;培养孩子在智力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父母是这样引导他的上小学一年级孩子辨别是非的:他每天带孩子上学挤公共汽车;每当看到出现一些争论时;他就让孩子注意观察;下车时还要把自己的分析讲给父母听;究竟他们是为什么引起争论的究竟谁对谁不对应该怎么解决孩子说完之后;当父母的再做点指导..天长曰久;这个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比别的孩子强;有此作基础;她很善于给小朋友劝架;因而就成了大家拥护的小班长..(四)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确有它的道理.. 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绔子弟” 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亟须探讨的课题..有经验的父母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的品质.. 有位父母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父母有时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她想这能养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设置困难;最好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有位父母就想出了个办法;设置了困难;鼓励孩子去解决..他给孩子布置了两个特殊的作业:一个是每天上下12楼;不再乘电梯;而是坚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徒步走5站路.. 设置什么样的困难;又和父母的观念有关..比如;在澳大利亚;有位中国记者亲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给人在教育观念上以深刻的启迪..有一天;记者走在大街上;在这条街上;和街道并排着有一条小河..这时记者看到前面有位澳大利亚妇女;带着一个小孩在散步..突然;记者发现前面那个淘气的小孩子;跳来跳去;扑通掉进小河里..记者毫不迟疑;飞快地跑向河边;准备跳到河里去救孩子..没有想到的是;正在记者要跳的一刹那;那位妇女却制止了他;记者奇怪地望着她;请她解释..她严肃地说:“我要他自己爬上来..”记者看着孩子在水中翻腾;喝了几口水后;终于爬了上来;而脑子里也翻腾着一个想法: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这是一种多么理智的爱啊(五)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由于父母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的父母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要教育他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是很值得的..如有一位父母想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到少年宫报名时;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再也不走了..于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把舞蹈学好.. 有的父母在孩子的零花钱上;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安排出一个合理的零花钱的数量;但把支配权交给孩子;并且节余归己..这样做;不但能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而且能使他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得到提高.. 选择和责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的事情;件件都让父母去做主;决定之后;孩子不会想到自己对这个决定有责任;因为不是自己选择的嘛..如果把权利交给了孩子;他的选择反而会比较慎重;因为他知道;一旦选择了;就要由自己负责;是好是坏;后果都要自己承担..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好多父母忙于工作而较少顾及孩子的教育;孩子全交给老师;老师既要担当“慈母”的角色、又要担当“严父”的角色;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又要担当“严师”的角色;多重角色的混合会使孩子莫名其妙;对学习形成复杂情感、对社会形成歪曲认知;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崇尚民主;反对专制和放任.. 只有作为幼儿的抚育者和教养者多给幼儿创造鼓励的、公平的、安全的、赞许的环境;注意在倾听、理解的基础上;在留意孩子的情感与真实的需求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最恰当的时机对孩子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孩子完整人格;幼儿的性格才能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完整人格儿童。
婴幼儿的情感发展和亲子关系
婴幼儿的情感发展和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对婴幼儿的情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婴幼儿的早期成长阶段,他们与家庭成员的交互、沟通和情感连接能够塑造他们的情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他们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提供一些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
婴幼儿的情感发展是他们整个人生发展的基础。
从出生开始,婴幼儿就渴望得到关爱与安全感。
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婴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亲子关系可以分为安全型、不安全型和混合型。
安全型亲子关系是建立在亲子情感连接和相互理解上的。
父母在婴幼儿的需求和情感表达上给予积极而恰当的回应,以及提供稳定可靠的关怀和照顾。
在这种关系中,婴幼儿感到被理解、被接纳和被保护。
这种安全型的关系对婴幼儿情感的稳定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比之下,不安全型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婴幼儿的情感发展出现问题。
在这种关系中,父母对婴幼儿的需求和情感表达缺乏适当的反应,或者表现出冷漠、忽视等行为。
婴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感到孤独、不安全和不被重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情感联系和健康发展。
混合型亲子关系则是介于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之间。
在这样的关系中,父母的反应既存在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对婴幼儿情感发展的影响相对复杂。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婴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婴幼儿的情感连接:1. 给予关注和尊重:了解婴幼儿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情感表达,并试图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样可以建立起父母和婴幼儿之间的信任与亲密感。
2. 提供稳定的情感环境:创造一个稳定和有规律的家庭环境,婴幼儿可以依靠。
通过保持日常生活的一致性,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稳定自己的情感状态。
3. 沟通和互动:与婴幼儿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互动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
与婴幼儿进行眼神接触、亲吻、拥抱和笑脸等积极互动,都可以促进情感联系和交流。
4. 爱的边界:在给予关爱的同时,也要教导婴幼儿正确的行为边界。
亲子关系近十年的研究
亲子关系近十年的研究在影响儿童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家庭因素显然是最重要的。
它是儿童的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主要的家庭关系。
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联系可能就是与父母的关系。
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
一、亲子关系特点的研究1、亲子关系不对称性的研究从心理意义和社会资源两方面看来,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作用关系。
子女需要得到父母的保护、抚养、交流,不仅婴幼儿时期是这样,即使到了童年、少年时期,父母仍然为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食物、住处、指导、劝告、关怀、慈爱以及纪律和控制;反过来,他们也向父母提供了顺从、合作、帮助和满足情感关系的机会。
显然,亲子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但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又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孩子和父母都对对方抱有期望,然而这种期望并不对称:儿童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满足,而父母想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则常常需要孩子长期的努力,并且,从亲子关系的很多方面来看,孩子的需要超过了父母需要,父母对孩子大多是“只求付出,不求索取”。
一般地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从亲子关系中学到的是对权威的理解和对规则的服从,而从同伴关系中学到的是平等、民主的观念和公正、合作的原则。
在亲子关系中,通常由父母掌握着权力和限制,儿童的合作就意味着对父母权威的顺从和尊重。
父母指导和训练孩子,孩子遵从父母的教导,从而自然地形成了亲子关系中父母占有权威地位。
从总体上来看,亲子关系中父母占主导地位,子女处于服从地位,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2、亲子关系相互作用的研究长期以来,亲子之间的关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教育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
[1]新近的研究认为,儿童的气质特点决定,了他以后的攻击性和顺从性,父母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调整纪律训练方式的。
换言之,父母倾向于使用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最为有效的任何抚养方式。
母女关系 社会学
母女关系社会学母女关系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家庭、性别、亲子关系以及社会变迁等多个方面。
母女关系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演变。
母女关系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
家庭环境对母女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中,母女之间的关系往往更加亲密和融洽。
而在一个冷漠和紧张的家庭中,母女之间的关系则可能紧张甚至矛盾。
此外,社会文化观念也对母女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母女关系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期望,母亲被视为女儿的榜样和引路人。
而在现代社会中,母女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开放,女性也更加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
母女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变化。
在儿童时期,母女之间的关系往往以母亲的保护和引导为主,母亲扮演着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随着女儿的成长,母女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转变为平等和相互理解的关系。
在青春期的女孩子中,母女关系可能出现一些摩擦和冲突。
这是因为女孩子正在逐渐独立思考和探索自己的身份,而母亲可能会试图保持对女儿的控制。
这个阶段的母女关系需要双方的理解和妥协,以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关系。
母女关系在女性成年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女儿逐渐从母亲的照顾下独立出来,开始构建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这个时候,母亲的角色转变为支持者和咨询者,她们为女儿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在这个阶段,母女之间的关系可以变得更加亲密和成熟。
母女关系的研究还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
例如,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之间的平衡问题。
母女关系中的角色模式和传统观念对女性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母亲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成就对女儿的职业发展产生了影响。
同时,母亲的职业成功也可以对女儿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产生积极影响。
母女关系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涉及到家庭、性别、亲子关系以及社会变迁等多个方面。
母女关系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大夫:我的题目:家长行为对儿童疾病的影响。
一到医院,病史,检查,诊断。
这个依据是一个生物医学模式。
这与今天有很大的关系。
生物的观点:生物的心理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分子形态上和理化上的改变。
在生物体上找到特定的原因。
这在临床上操作很困难。
事实上除了感染性的疾病之外,很多疾病找不到确定的原因。
许多疾病是多原因操作,都是相关关系,基本性因果关系没有,比如肿瘤,很多人有肿瘤性性格,比如说抑郁,比如高血压也是,很多场合会引起血压高。
非常常见的疾病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都有相关关系。
有些原因能找到,但是没有办法根治,比如说对空气过敏,但是没有办法隔离。
有些疾病有很多主观感受。
有时会出现消化道疾病,不想吃东西等等。
患者很痛苦,用现代科学技术根本发现不了。
病人的症状实际上没有办法解决。
也许精神分析医学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现在有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心态,是一种一个生理、心理、社会上的健康状态。
总之,只要有任何不良,包括社会适应不良都应是都是医学关注的对象。
中医是如何讲疾病的?中医讲阳阴,讲平衡。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原则。
生命是一种稳态,疾病、死亡是一种不平衡。
比如说呼吸等过快过慢都是病。
中医不论什么原因,只要不适都叫阴阳失衡,这样的它关注的范围是很宽的。
现代医学模式所关注的都在中医所关注的范围之内。
这里只谈家长行为对儿童疾病的影响。
1. 家长行为在疾病发生上的影响。
中医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人与自然界不可分割,比如自然界、风、寒、暑、湿,只要不够,都是疾病原因。
如果人为地造成过寒、过湿,都会生病。
中国家庭是独生子女,过份的保护,是一个大忌。
中医非常强调个体,新陈代谢湿一个产热的过程,所以穿得过多就是过热,也会导至出汗,皮肤就处于一种开放的,易受伤的状态,就会感冒,疾病。
一出门,就会引起呼吸道有疾病,这也是人为造成疾病。
这个在小婴儿时,情况很严重。
体温稍高,孩子就会出现惊,惧,抽,呕吐,鼻塞就不进食。
有时,给孩子吃得过精过细,结果出现大便干燥,便秘,很小就出现痔疮。
吃东西吃得过多,过好,就会出现消化不良。
还有就是乱用抗生素。
感冒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病毒感染,不须用抗生素,抗生素用多了,会造成“菌群体内失调”,这在临床上很多。
2. 家长行为在疾病发展上的影响。
如果疾病一旦发生,就是阴阳失调,就要调整阴阳,使之达到正常状态。
比如,感冒就是阳旺了,要用清热、降火、退热的药。
感冒了用姜、葱、红塘来医,去寒。
临床上很多家长的表现都很一样,一方面说小孩生病,一方面给小孩穿更多的衣服,说小孩已经感冒,不能再凉了。
中西医在这里有差别的。
中医认为可以降温可以洗温水澡。
有一个例子,一个西医医生的孩子感冒了,医生知道要降温,于是洗温水澡,但是水温高了,一下水,就抽了。
很明显这里西医的做法加重了病。
西医医生首先考虑感染。
而中医除了感染,还要考虑热或凉。
比如,热了或凉了,就要忌口,不能吃某些东西。
临床上家长行为对小孩有很大影响。
有一个哮喘病人,家里给猫用来除跳蚤的项圈是过敏源,很久都没有发现,之后发现了,哮喘结束。
有些家长治病心切,为了给初二的孩子治病,左手一把药,右手一把药,吃了再上课。
很多家长都要求药开重点,但是愈后效果不好。
《南方周末》上有报道,目前治好的北京的SARS病人,五分之四的不能上班,终身残废,就是早期抗菌素用得过多,髋关节坏死,站立不起来。
而在广州的病人,SARS早期的时候用中药,没有这种情况。
另外,临床上积极治疗并不一定是好事。
还有一个儿童,一发烧就用退烧药,各种检查都做了。
花了钱,孩子痛苦了,但是父母高兴了。
3. 家长行为在疾病愈后的影响。
中医讲整体观念,讲整体平衡。
最主要的是强调机体本身的平衡。
这次SARS死得最多的,是平时身体最好的。
儿童死的很少。
老年人死得多,是因为这个群体本来就有一些基础疾病,他们的死因是基础疾病而不是本身的免疫系统反映上的。
中医认为内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最主要作用。
因此,平时应注意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扶正是很重要的。
中药有此作用。
太极其实是积极的机体的功能。
平时也可以调整,体热的,体虚的都可以补。
比如对于腹泻,在急诊时,就消炎,恢复小肠功能,在平时就健脾胃。
要非常强调家长的配合。
中医的理论,治泻要健脾胃,“利小便,失大便”。
中医在利小便是在增加小肠的吸收,以纠正脱水。
在主药上反复地调。
但是要注意,急性期与愈后的治疗是很不一样的。
有一个例子,孩子是病毒性心肌炎。
来了之后,走不动,但是孩子看上去很健康。
象这种急性心肌炎一定休息,当时医生要求立即住院。
入院手续刚结束,因为儿科在七楼,医生叫来移动病床,但是孩子的父母嫌床脏,要求孩子走上去,结果孩子病发死亡。
中医讲“衣食同源”。
怀山、苡仁,这些是温补的药,可以平时煮稀饭吃。
但是有非中医医生开中药,也会造成严重后果,一般是滥用补药。
有一个例子,一个西医的小女孩得了麻疹。
一般麻疹的发病规律是“发三天,出三天,烧三天”。
早期孩子要发三天烧,是正常的。
身体好的人生病在急性期一定不能补。
当时小女孩是六年级,正当出疹子时,她母亲给她用静脉注射输补药,后来,疹子一闭,孩子很快死了。
人和天地是相应的。
正常人是不用补药。
有家长给小孩用西洋参补气,结果晚上睡不着觉。
另外,身体好的人生病在急性期一定不能补。
如果有人来你家,两个人身体都差,他们即便吵架也打不起来。
如果两个人都强,就会把家里打烂。
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
免疫系统在打敌人的同时,同样也在伤自己,这就是为什么SARS死的人以前身体健康的居多。
SARS病人为什么会残废,初期用了大量激素,损伤了机体其他功能,生不如死。
个体和家长的行为对病人的疾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药宣传和普及医疗知识。
下面,我就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中西医之间的差别。
男,四十七岁,主述急性胰腺炎,病情好转后出院刚两天,就出现心累,气短。
当时,他在家洗了澡之后,就起不来了。
这个病人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虚弱。
医生要求他做一切检查,病人拒绝做,因为他在住院时已经做了一切检查,花了八万的检查费用。
他想他不可能这么快就有了疾病,只愿意做电解质检查,结果也正常。
于是医生就继续给他开了一些消炎药。
但是他们只注意了局部,没有管整体。
这个病人来我这里时,我强调的看他的全部情况。
我就追问他的病史。
问他做什么工作。
医生都应该知道,治疗胰腺炎的原则是“禁食,输液,阿托品”。
这个病人也的医生也遵循这个原则。
因此,病人十多天没有进食,胃肠道肯定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他出院之后进食很少,身体处于负频状态。
低血糖。
他进来时,是两个人抬进来的。
我告诉他没有任何问题,回去慢慢适应,并建议他少食多餐,他的情况一定会好转。
他当时就笑起来了,精神立刻就好起来了。
后来他又来复诊,说情况好些了,但是并不是很好。
他是打的来的,我让他走回去,加强运动。
运动也是恢复胃肠功能的方法之一。
后来第三次来时,我让他上班。
个体整体的协调很重要。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儿童抽动性胡语综合症。
医学上有很多综合症。
其实综合症就是原因不明。
这个病人来了之后,眼睛不停地眨,抽。
白天抽搐最多的时候一次有五分钟。
进行性注意力下降。
以前有感冒引发的情绪激动。
由于原因不明,就用镇静剂。
但其他无法进行,他后来转到我这里来。
中医认为“热即生风”,如果生气肝气不舒的时候就用“消遥散”。
疾病分功能性改变和器质性改变。
前者好比是球员有磨合期,新车也有磨合期;后者好比是车子少了轮子。
这两者是不同的。
中医在调整功能时是非常有效的。
很多医不到的,找不到原因的,都说找中医吧。
因为中医有句名言,“有是症,用是药”。
中医的药的检验用了几千年,而且是以人为对象实验出来的。
中医的局限是什么?中医虽然对各种症状观察都很仔细,也许这和精神分析有相似的。
但是不同的病会出现相同的症状,不同的症状可能由许多相同的疾病引起。
因此会出现混乱,使诊断不明确。
比如咳嗽、气紧、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是感冒、气管炎、心功不全(比如哮喘)等引起的。
在治疗时,如果找不到原因,病情会反复。
还有各种身体体质的不同,治疗条件的不同,结果是不同的。
同一病因,会引起全部不同的后果。
仅凭症状来治疗是完全不够的。
这犹如在黑暗中战斗,没有夜视设备,再好的技术也会发挥不出来。
中医,西医,精神分析,要结合各种科学,在各学科中取长补短,才能走在学科的前列,这样才有发展。
讨论:阿苏:首先感谢王大夫,这个演讲很有意思。
因为王大夫有一个非常开放的精神。
你的介绍与我上午说的身体的意象有一个生物的功能和有一个生命的功能,这是相关的。
那么,情感的病是来自于肝,对我来说,情绪是人们不能表达他自己,所以他就有病。
肝,在中医是一个功能系统。
情绪在身体内受堵,气就胀起来了。
所以就引起疾病。
所以我同意你的观念。
(阿苏:我想说的是,因为一个精神的状态被封住了,就转化成了身体的疾病。
)肝指的不是那一团。
是一个功能的系统。
卢梭:我觉得,你说很对。
孩子的疾病不仅与他的精神状态也与父母的联在一起。
孩子不是和任何一个人在一起都会生病,而是和特定的人。
孩子生病与照顾孩子的人有关。
细菌为什么始终在那,为什么别人不生病呢。
这与环境和照顾的人有关。
中医能调节很少功能性疾病。
有一个抑郁的病人,说了就哭了。
但是他说不行,还要用药。
我用的药就是阻断他的抑郁产生。
这为心理治疗创造条件。
阿苏:我想问一下,是不是所有的中医都能你想的一样?我觉得我的想法是比较特别的。
因为我不停地在寻找。
(卢梭补充)西方医生提出的问题是对称的。
如果父母有问题可以遗传到我身上。
时尚会发生变化,每个系统相互制约。
每一个系统作为子系统都受整个系统构成的整体的影响。
肿瘤性格是什么?阻塞会造成变异。
有些人表面上精神状态很好,但是实际上不好。
肿瘤性格是引起肿瘤还是相反?在产生肿瘤时,如果不说,如果抑郁,就可以加大肿瘤产生的可能。
情绪增加会引发疾病的可能性。
它们不是一个因果关系,但是一个相关的关系。
刚才说一个抽动胡说症的孩子,你是如果搞定的?有些药管那里的抽。
要把这样药找对了,就可以让症状缓解。
卢梭:对我来说,中医是寻找疾病表达的独特性,个体的独特性。
西医处理的症病的类型,是一般的治疗方法。
这还是有待斟酌的。
中医对所谓的精神症,恐惧症,强迫症是如何看待的?怎样治疗?我反复讲过。
就是辨证的考虑。
中医解决的是症状,症状,症状。
有一些疾病已经试过了。
可以用一些已经试过的药来治就可以。
比如尿床医书上说是心因系的。
但是我可以拿捏到。
还有风,中医把来去快的叫风。
我就把中医上治风的药来治哮喘。
不管如何说,只要出现了不适的像躯体症状,我都可以治疗。
至于治好后,你出去骂人吧,这不是我管的。
我觉得精神分析的观点与今天下午讲的相抵触了。
如果杜拉的哮喘用中医来治会怎样?我认为王医生认为先控制住他的病情,为精神分析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