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目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康德认为,认识含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要素。
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原理的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
康德的这一划分,揭示了认识的基本层次,确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
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却与其迥然而异:它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
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
儒家的“格物致知”,通俗地说,就是用既有的思维尺度、框架去衡量、测度对象。
只是这种把握绝非理性主义,它更具有“豁然贯通”的悟性特色。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如若过多地理性思考,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往往反致迷惑。
老子的“玄览”,概括了道家的根本思维方式。
“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
超验即要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保持内心的清静和安宁。
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常无欲,以观其妙”。
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又吸收了儒家特别是道家的要素,凝聚了中国乃至东方悟性思维的精华。
在佛家看来,“开悟”是修行之目的,而“菩提”为所悟之智,“涅”为所悟之理,佛及阿罗汉则为所开悟者。
佛教义理对“悟”或“了悟”有甚为精密、详尽的研究和解说。
依所悟之程度,将悟分为“小悟”和“大悟”;依所悟之迟速,将悟分为“渐悟”和“顿悟”;依所悟之途径,将悟分为“解悟”和“证悟”(由理解真理而知者为解悟,由实践修行而体得真理者为证悟);依所悟之主体,将悟分为“悟自”和“悟他”,更为重要的是,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了悟的方法,堪称无数佛教大师和佛教徒通过世代刻苦修行实践所取得的丰富的悟性体验的结晶。
这种悟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质尤其在中国禅宗中得到典型的充分的呈示。
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悟性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
总体上说,以儒道释特别是中国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方式,完全超出了康德所划定的“感性、知性、悟性”的认识框架,超出了康德将理性视为认识的最高形式的观点,从而也超出了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范畴本身。
因此,感性、理性、悟性应是人类认识所固有的要素,它们都不可缺少。
(摘编自侯才《论悟性——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特质的一种审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悟性思维方式在禅宗和佛教中有很多体现,为了开悟,需要“菩提”的智慧,方能悟到“涅”的真理。
B. 儒家的“格物致知”和道家的“玄览”是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它反对理性主义,倡导超验性观察思考。
C. 康德建构的人类认识模式基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立场,而容纳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D. 中国禅宗的悟性理论超出了康德的认识框架,进而也超出了西方康德所代表的“哲学”含义本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中西哲学视角审视东方悟性主义和西方理性主义,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
B. 文章以西方主流思维方式“理性主义”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中国传统哲学“悟性主义”的价值。
C. 对于认识模式,文章先交代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接着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最后完善了认识结构。
D.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中国禅宗的“悟性”思维,表明了中国禅宗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用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理解中国传统哲学,那么中国哲学就是不可思议的、神秘主义的、直觉的存在。
B. 鉴于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各自特点,由此可知未来文化就不应是“西方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C. 悟性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
对悟性思维的梳理和挖掘,也是对原有人类认识结构的补充和丰富。
D. 只有读懂精密详尽的佛教义理,从而在刻苦修行的实践中取得丰富的悟性体验,才能觉悟真理实相。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题中,A项,由原文“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可知,“禅宗和佛教中”说法不当,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是中国化后的佛教;“‘菩提’的智
慧”“‘涅’的真理”说法不当,原文是“‘菩提’为所悟之智,‘涅’为所悟之理”。
B项,“它反对理性主义,倡导超验性观察思考”说法不当。
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由原文可知,儒家的“格物致知”“绝非理性主义”,而道家的“玄览”“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
D项,“超出了西方康德所代表的‘哲学’含义本身”不当,原文是“从而也超出了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范畴本身”。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原文论证方式的能力。
题中,D项,“表明了中国禅宗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无中生有,文中只提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悟性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据此无法推出“中国禅宗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的结论。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题中,D项,以偏概全。
选项
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由原文“佛教义理对‘悟’或‘了悟’有甚为精密、详尽的研究和解说”“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了悟的方法,堪称无数佛教大师和佛教徒通过世代刻苦修行实践所取得的丰富的悟性体验的结晶”可知,这些内容都是针对“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而言的,不具有普遍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鹿
申平
杨四和王安,在草原上寻找白鹿已经一个多月了,一心要活捉白鹿,运回城里去发大财。
然而,传说中的白鹿,神一样的白鹿,他们却连个影子也没有看到。
有时候,他们假装成游客,去找蒙古老乡,以小恩小惠的手段,向他们打听白鹿的消息。
蒙古老乡都非常肯定地告诉他们,白鹿确实存在。
一般大的鹿群都有一只。
白鹿往往是鹿群的首领,它聪明无比,迅捷如风,一般人很难看到它。
蒙古老乡还讲了白鹿的故事。
传说当年康熙皇帝在草原上被敌兵追赶,眼看就要被活捉。
这时忽然冲来一群鹿,把康熙团团围在中间,救了康熙一命。
事后康熙感恩鹿群,就脱下身上的一件白色衣服披在头鹿身上,从此,草原上就有了白鹿。
王安听完这个故事,已经变成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他对杨四说:“四哥,咱回吧。
白鹿这么精,这么神,别说咱找不到,就算找到了,咱也捉不住啊!”杨四也有点动摇,但是他一想到那个老板答应给一百万元的钞票,他就狠下心来说:“还是接着找吧。
没听说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吗!回去,回去你能干个毬!”
他们就继续寻找。
这天傍晚,他们在接近一个大鹿群的时候,竟然隐约发现里面有个白色的身影。
他们兴奋异常,不顾雨后草地湿滑泥泞,就像狗一样四肢着地往前爬,近了,更近了,突然,他们发现有几只狼也在一侧匍匐前进,慢慢向鹿群靠近。
其中一只狼已经准备跃起,扑向它前面的一只小鹿。
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心善,反正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
喊叫的结果,当然是鹿群逃遁,几只狼也逃窜了。
他们呢,也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后半夜,他们被一阵挠门声惊醒了。
跳起来扒门一看,糟了,外面的月亮地里,十几只狼团团包围了他们的小土屋,一定是白天受到惊吓的那几只狼带着“家人”来报复了。
二人吓得头皮发麻,急忙从灶膛里掏出没有燃尽的炭火,用木棍夹起来,从门缝里往外扔;还把麻醉枪管伸出去,做出要射击的样子。
狼群这才往后退了一些。
然而,炭火的量很有限,枪又打不响。
狼群一阵嚎叫,开始组织新的进攻。
这一回,它们有的跃上屋顶,有的冲到两侧,开始用爪子轮流拼命刨土,意欲破屋而入。
听着周围哗啦哗啦的扒土声,两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他们感觉到死神正在向他们一步步逼近……
忽然,他们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侧耳细听,好像是呦呦的鹿鸣之声;随后,他们又听见一阵雷
霆之音。
扑到门前往外一看,但见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一队由上百只梅花鹿组成的鹿群,正风驰电掣向这里冲来。
冲在前边的,是十几只高举犄角的公鹿;而冲在最前面的,竟然是一只威风凛凛的白鹿!
不错,那的确是一只白鹿!这白鹿,个头比别的鹿大,犄角比别的鹿长,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就像一个白色的精灵忽起忽落,又像一道白色的闪电掠过草原,眨眼间已经冲到了近前。
只见它把头一低,用鹿角一挑,两只狼已经飞了出去。
这时鹿群同时杀到,群狼哀叫着立即狼狈逃窜……
两个人在屋里看傻了,半天他们才反应过来,喊着:“白鹿,我们看到白鹿啦!”急忙打开门冲了出去。
鹿群看到他们,轰隆隆避出去很远。
只有白鹿没有跑,它侧身站在那里,两只乌黑发亮的眼睛望着他们。
在月亮地里,白鹿好像通体发亮,站在那里就像是一尊神。
它的眼神宁静安详,友好地看着他们,好像有话要说。
最后它用蹄子刨了刨地,又朝他们点一点头,这才轻快地跑去。
跑出去很远,还回头望了他们一眼。
杨四和王安,就像被施了定身术似的,半天才扑通跪倒在地,边磕头边说:“白鹿啊,谢谢你救了我们的命啊!”
第二天一大早,杨四和王安就开着破车,悄悄离开了草原。
(《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4期,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杨四与王安为了活捉白鹿用尽各种办法打探消息,虽然打听到了白鹿的消息,但始终没能捉到白鹿。
B. 杨四和王安活捉白鹿的信念始终比较坚定,直到二人在危难时刻被白鹿救了性命,才改变了初衷。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叙述故事情节、刻画动物们的形象,形象生动且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D. 小说在情节的处理上注重了恰当的剪裁和精巧的构思,使得整个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5. 小说插叙了蒙古老乡讲述的有关白鹿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6. 小说以“杨四和王安就开着破车,悄悄离开了草原”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从形象、情节、表达效果三个角度分析(答出1点给3分,两点给5分)
6. 从主题、形象、情节及表达效果四个角度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
B项,“杨四和王安活捉白鹿的信念始终比较坚定”分析错误,在文章第五节中“四哥,咱回吧。
白鹿这么精,这么神,别说咱找不到,就算找到了,咱也捉不住啊!杨四也有点动摇,但是他一想到那个老板答应给一百万元的钞票,他就狠下心来说:“还是接着找吧。
没听说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吗!回去,回去你能干个毬!”可以读出二人由过动摇。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
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插叙了蒙古老乡讲述的有关白鹿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答题关键词
“插叙了蒙古老乡讲述的有关白鹿的传说”“作用”,小说作用题,要从形象、情节、表达效果三个角度分析。
形象上,救了康熙一命的白鹿,有了人性的美感,具有神秘色彩;情节上,丰富了情节,为下文白鹿报恩就两人的命,做铺垫;表达效果上,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点睛: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艺术效果。
此题考查尾段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结合着小说中白鹿形象,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探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二人悄悄离开了草原,是受到了白鹿的感化,放弃猎杀白鹿,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同时也丰满了二人人性好的一面。
点睛:出题格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
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
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把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帮助传统产业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的”的理念转变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互联网使传统产业在线化、数据化,它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升级换代。
2014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生代”元年,“互联网+”和电影产业的融合与碰撞,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横向整合和纵向重塑。
一方面,在内容层面上,新兴的数字电影形态,比如微电影、手机电影等,在互联网时代生成了全新的叙事和审美特征,而传统的电影生产仍以内容为主,IP题材开发、大数据分析等只是辅助手段,助其更契合网生代年轻观众群体的观影口味。
将过去“作品思维”“艺术至上”的观念转为“产品思维”“用户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在电影的整合营销等产业运营层面,作为营销手段的电影众筹、网络营销与在线售票网络多窗口播映、产业链衍生以及跨界平台拓展,BAT(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整合资源,纷纷成立自己的影业公司或者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传统影视公司的各项运作,为中国电影产业搭建平台,做大做强中国电影产业的蛋糕。
当下,互联网企业和传统电影企业跨界融合,不是简单的数学加法,而是将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构建出一个具有活跃增长力的互联网电影生态圈;未来,在互联网助翼下,中国电影有望突破单纯的票房依赖型初级发展模式,形成以版权经济为核心的大电影产业。
(摘编自饶曙光、鲜佳2015年《“互联网+”与中国电影格局的提升》和官建文、李黎丹《“互联网+”:重
新构造的力量》)材料二:
图表一
图表二
材料三:
IP 实质上是指知识产权,泛指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
简单来说,时下畅销的通俗小说、网络故事、手游、歌曲、电视剧、动画片、综艺节目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宣传和推广孵化成热门IP。
2015 年的《狼图腾》《何以笙箫默》《栀子花开》等影片都是热门IP开发下的产物。
相比原创作品,热门IP 熟悉市场行情,降低了市场风险成本,更贴近年轻观众的需求,现象大片和高票房的可能性会明显提高,因此热门IP 往往成为电影投资者的首选。
然而,当下的电影创作现状是,投资方宁愿急功近利地找个现成的大IP 马上就用,也不愿耐心等待、培育一个原创的新IP。
然而,在专家看来,“业内跟风IP 电影无异于饮鸩止渴……大IP 挤占了原创力的生存空间,长此以往,好剧本也许一本难求”。
由于投资者的短视形成的短期繁荣景象,并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创造规律引导。
投资方依据网站的点击量来推断IP 的冷热度,因此网站用户实际上已经代替了观众作为接受者预设进了整个电影项目的创作当中。
特别是更多的视频网站参与到电影制作中来以后,这种预设几乎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用户点击量或许不能代表观众的实际审美趣味,电影创作以网络用户来代替电影观众,过于迎合低龄化网络用户的轻松、搞笑、玄幻的审美倾向,很有可能将会进一步拉低电影艺术的含金量,让电影产业在快餐文化的泡沫中止步不前。
(摘编自曾庆江《“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新观察》2016)材料四:
在“互联网+”模式下,中国电影产业从制作—发行—放映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带来了电影产业票房总额的持续性高增长,带动了更多的年轻群体来消费电影,刺激了影院更新、拓展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利润空间。
但与此同时,在技术革新和商业性发展之外,我们也应该关注到电影作为艺术和文化属性的独特性。
在愈演愈烈的“IP 大片”背后,我们要警惕流行文化的肤浅和低俗。
关注网络小说改编之外,我们更要关注传统经典文学的改编。
在尊重观众和市场的同时,也要关注影视制作规律和创作导向的指引。
在“互联网+”的初期渗透中,进一步提升电影艺术质量,以此来平衡当前的娱乐至上的弊端。
(摘编自《“互联网+”与中国电影产业新格局》)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 IP具有商业价值指在文化艺术领域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拥有知识产权,是智力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并由智力劳动者对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B. 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用户以10—39岁群体为主。
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青年网民占据了网络世界的一半,是我国网民规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从材料二中可知,网络用户和电影观众有交叉。
网络用户在10-18岁的所占比重比电影观众占有率高,电影观众30岁以上的观众群体占有率高,因此,电影观众和网络用户更趋向年轻化。
D. 从电影各类型票房、数量占比可知,科幻电影和动作电影占据极大的市场份额,这些影片高票房的原因,源于电影制作和科技元素的运用,是“互联网+”推动了新技术的运用。
E. 虽然“互联网+”突破了中国电影单纯的票房依赖型初级发展模式,但是电影作为艺术和文化的独特属性也应关注。
电影高票房并不意味着高口碑,在商业风之外电影的人文情怀也很重要。
8. 面对“互联网+电影”的危机和不足,怎样推进“互联网+电影”的大电影产业模式?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AD 8. (1)电影创作方面:编剧急功近利使用商业价值高的热门IP,电影创作快餐化缺少原创;需要关注传统经典文学的改编,创作的作品要有思想厚度和深度,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人文性的好剧本。
(2)电影投资方面:投资者的短视形成的短期繁荣景象,用户点击量并不能代表电影观众,高票房不代表高口碑。
网络用户代替电影观众会拉低电影艺术的含金量;既要关注市场也要尊重观众,更要提升电影艺术质量。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本题要求找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题中,B项,扩大范围,材料二给出的统计表是2015年的,因此选项内容应限定为“2015年的网络用户”,并且“10-19岁”群体还不能算作是青年网民。
C项,强加因果。
“因此”前的原因推不出“因此”后的结论。
另外,材料二中没有对“10-18岁”用户的观影统计数据。
E项,“突破了中国电影单纯的票房依赖型初级发展模式”不当,应是“带来了……”;“在商业风之外电影的人文情怀”不当,原文是“在尊重观众和市场的同时,也要关注影视制作规律和创作导向的指引”。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