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
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本词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壮志凌云和革命情怀。
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
本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对比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和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对诗词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提炼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抓关键词语,点拨学生理清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的作品:他(毛泽东)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
他还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齐背《沁园春·雪》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代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这篇词也经常被人们称为“长沙志”。
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同时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听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2、回忆一下词牌知识(出示幻灯片)词牌:就是词的曲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沁园春:词牌名。
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得名。
3、字词正音(出示幻灯片)百舸(gě)怅(chàng)寥廓(liáo kuò)峥嵘(zhēng róng)方遒(qiú)浪遏(è)
4、、写作背景:这首词作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此时也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基本确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5、学生通读全文并讨论回答:(出示幻灯片)上下阕各侧重写了什么?上阕侧重写景――湘江寒秋图,下阕侧重抒情――革命豪情志。
(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学习上阕》
(1)思考:全词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2)(出示幻灯片)并提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教师概括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
”——独立寒秋图
(3)提问:“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教师: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超脱;李白“独坐敬亭山”是一种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一种隐逸;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有一种惆怅;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一种悲凉;这些都能让读者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
“独立寒秋”强调诗人是独自一人来此游览并凝神思考;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诗人写了山、林、江、舸、鹰、鱼。
学生分组讨论:作者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的大好景色?(出示幻灯片)并讲解: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很符合人观察事物的自然顺序。
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找出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好在哪里?“红”“碧”写出颜色之艳;“尽染”“碧透”写出色彩浓度之深;“遍”“漫”点出范围之广;“透”写江水澄碧清澈见底;“百”“万”写出数量之多;“争”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翔”本义是指鸟盘旋地飞,这里形容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松自如的神态,也写出了水的清澈,如果用“游”就没有这个
效果。
(5)总体概括一下作者笔下湘江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地生长。
(出示幻灯片)用两个词概括一下就是:色彩斑斓、充满生机。
(6)比较鉴赏:回忆一下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幻灯片)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的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写下这首词。
情景交融。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另外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怀、性格、身份也有关。
毛泽东与众不同。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怀,崇高的风范,有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气势磅礴,充满豪情,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
(7)面对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天景色,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思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三句的大意是: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深沉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思考中国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的胸怀和凌云壮志。
(8)提问:上阕后三句的含义及与前面内容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面内容是即景,后三句是抒情,词句连贯直下,也为下
文的抒情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9)总结上阕(出示幻灯片)上阕:写景,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学习下阕》
学生通读下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1)“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出示幻灯片:峥嵘岁月图)
明确:领起“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
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作者所忆的是当年的峥嵘岁月!即峥嵘岁月图(2)提问:最后3句的含义是什么?(出示幻灯片:中流激水图)明确:这几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3)(出示幻灯片)总结下阕是怎样回答“谁主沉浮”问题的?
作者在这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
艺术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毛泽东早年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作者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4)总结下阕:
下阕:通过回忆往昔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5)幻灯打出毛泽东诗词手迹,再次齐读全文,朗读时,静静感受,自由想像。
教师小结:
对照板书总结归纳全词(我国古典诗歌讲究情和景的交融,这首词把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词的上阕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叙事抒情,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应该由“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来主宰。
)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作业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诗人的情怀
2、课下诵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交流自己想到的景、情、人、事等。
五、附板书
第二篇:苏教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
1.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文学常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拼音
百舸(gě)争流挥斥方遒(qiú)浪遏(è)飞舟
三、词类活用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
四、重点词语
1.漫江满江。
漫:满、遍
2.百舸争流舸:大船争流:争着行驶
3.鹰击长空击:搏击,这里指鹰飞得矫健有力
4.鱼翔浅底翔:这里指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
浅底:江水清澈,显得很浅 5.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一切生物
秋天:深秋
6.怅寥廓怅: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高院空阔,指宇宙的广阔 7.谁主沉浮
主:主宰
沉浮:事物的盛衰、消长 8.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常
稠:多
9.恰同学少年恰:正当、刚好 10.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11.书生意气书生: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概念 12.挥斥方遒
挥斥:奔放
遒:强劲有力
13.激扬文字激扬:激浊扬清 14.粪土:把……看做粪土 15.击水:游泳 16.浪遏飞舟遏:阻止
五、课文理解
1.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江秋景。
下阙:回忆往事,寄托胸襟和抱负。
2.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取一个小标题。
4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①上阙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上阙中的景物(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
(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②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深意: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作用:上阙交代时间、地点,写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秋景,并生发感慨,设问;下阙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
因此这三句在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中流击水图的情景中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的正是我辈同学少年。
7.《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本文的“景”,由“看”领出。
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
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8.内容概括
在长沙逗留期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年的革命形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9.艺术手法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
六、拓展提升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的形象与柳宗元的《江雪》中“独钓寒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做,表现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不可相提并论。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鉴赏,分析意象。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方式:多媒体教学
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放《恰同学少年》视频
2、请同学说说自己心目中得毛泽东。
3、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不止有一个毛泽东。
——梁漱溟(2)、二十年代的毛泽东(3)、三十年代的毛泽东(4)、四十年代的毛泽东(5)、毛泽东和蒋介石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诗人。
⌝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
⌝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篇名解释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
“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长沙》意为:一首用“沁园春”的词牌写成的关于长沙的词。
5、听朗诵,感节奏。
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朗诵者的情感。
(1)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放录音,跟读。
(3)请同学起来读。
6、借助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全词
①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②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
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③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1)、上阕鉴赏: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该注意什么?答: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
“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北而立。
朗诵时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
(2)、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板书)
集体朗读并讨论:
A、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个字是哪个字?
B、这几句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在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远)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近)仰视:鹰击长空
(动、高、远)俯瞰:鱼翔浅底
(动、低、近)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
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
C、有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是哪几个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3)、11—13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朗读并回答:
(3)“谁主沉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
这里意为“由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
(4)、下阕欣赏:
A、上阕最后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有没有做出回答呢?下阕的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总写往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集体朗读并讨论:(1)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节奏?
(2)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
(3)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1)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明快,感情越来越激烈,气势越来越磅礴。
(2)“恰”字。
(3)描述了毛泽东和他的好友们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壮志凌云、无私无畏、敢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热血青年形象。
C、10—12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并回答:
(1)读这三句话要有什么样的感觉?
(2)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要有豪迈、自信的感觉。
(2)表现了作者和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气概,也是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士仁人的号召。
同时,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7、全词总结: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
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
有感而发,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8、写作手法(1)情景交融(2)对比手法
8、教学反思: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使用幻灯片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朗读,效果更好!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
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词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作品中的代表作。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现代新诗,单元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少的诗词,初三已学过《沁园春·雪》,具备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在这个条件下引导学生赏析本词意象、品味语言并不太难,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写新诗。
教学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象,理解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特点。
3.通过赏析和朗读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