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领域说课稿(共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科学领域说课稿(共8篇)
篇一:科学说课稿模版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号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中大班科学活动《》(板书课题)
本次活动,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活动方法、说活动流程等方面向各位评委加以说明。

首先说教材:本次活动是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孩子有时会缺乏科学性,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中的道理。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依据《指南》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年龄特点和本次活动的内容,我拟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在积极动手探索中,感知现象,初步了解原理。

2.能力目标:学习用图画或其它符号记录探索结果。

3.情感目标:萌发幼儿对现象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使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活动,了解现象。

活动难点是:幼儿能创造性地用图画或符号来表现自己的发现。

以上我说的是教材,下面我说说活动方法。

先说教法: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我采用观察指导法、演示法、谈话法、记录法等方法开展本次活动。

新《指南》提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
还采取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再说学法:
在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指南》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操作法、记录法、体验交流法等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认知基础,我做了以下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记录卡、记号笔等
我解说的第三个方面是活动流程
根据本次的活动内容及中班幼儿的认知基础,围绕活动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新指南》精神,我把活动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猜测活动,引起兴趣。

刚开始,我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这一环节我先让幼儿自由讨论。

幼儿在同伴中讨论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
理解与看法。

同时也能够吸收到别人的知识,从而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小朋友讨论完以后,我又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见解在集体中发表,并加以肯定和鼓励。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源泉,通过谈话,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望,进而顺利地进入下个活动环节。

二、自主探索,获得感性经验。

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

在此环节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因为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我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感知和了解现象,完成重点目标。

三.再次探索,记录操作结果
由于我准备的记录表的形式是第一次使用,此时我会边出示记录
卡边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然后我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此环节我通过再次探索,并记录探索结果,让幼儿充分了解本次活动的内容,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快乐,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突破了难点目标。

四.交流结果,验证总结。

我这样给孩子提出要求:请你看着自己的记录表,说说你是如何操作的,又发现了什么呢?
在这里,我尽量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尽情表达交流,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五.引导归纳,拓展延伸。

利用开放式提问,在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用比较清晰、准确的语言归纳自己所学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围绕活动重点和活动方法进行最后的归纳和总结,最后,在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这样使活动并没有完全结束,让他们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其目的是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自主创新能力。

本次活动我遵循了“玩中学,学中乐”的幼儿教育理念,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等身份,通过操作体验、启发式提问法、演示法、记录法等教学方法,为幼儿创设了自主探索、交流发现、感知体验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总之,在设计本次活动的过程中,我自觉运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积极为幼儿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尊敬的专家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鞠躬,擦掉黑板。


篇二: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秋天来了
2010-08-01 17:10:33 作者:佚名来源:幼儿园网友评论 1 条分享到:腾讯微博 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网易微博更多 1
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主动发现,获取有关科学知识。

一、说教材: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季的变化和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秋天的天气与动植物的变化会给幼儿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大班的幼儿观察和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对动植物的变化有浓厚的兴趣,能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观察到的变化加以表现。

结合季节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秋天来了》这一活动。

此活动属于探索求知的活动,涉及科学、语言、艺术领域。

《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主动发现,获取有关科学知识。

大班幼儿对秋天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不系统,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手工方面的经验。

所以我认为这一活动应达到以下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发现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季里美丽的自然景色,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目标:幼儿通过亲身观察、探索发现季节变化,讲述秋天明显特征并使用不同方式表现感受到的秋天的美。

3、认知目标:知道秋天天气、常见动植物和人们衣着的变化,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活动重点:《纲要》中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把活动重点放在了让幼儿通过
亲身观察、探索发现季节变化,并讲述出秋天特征,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难点:幼儿能用不同方式表现感受到的秋天的美。

物资准备:
(1)图片三幅:秋天的果园、秋天的公园及秋天的庄稼。

秋姑娘的图片一张,秋季特征的小卡片若干。

幼儿操作材料水彩笔、棉签颜料剪贴工具卡纸皱纹纸橡皮泥,各种落叶等
(2)经验准备:活动前让家长带幼儿秋游到室外观察秋天亲身体验秋天的美丽,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

收集秋天的树叶、果实等布置主题环境。

(有利于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逐渐善于观察和发现,还有利于孩子在活动中有话可说。


(3)空间准备:幼儿的座位成半圆形摆放,操作材料放在后面的小桌子上分四组扩散
开摆放。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因此,教师除了以亲切、大方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优美的语言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的价值。

因此,我采用下列教学法:
1、谈话法:有师生相互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所组成的。

活动中,围绕“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样知道的?”和“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进行谈话教学。

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习惯。

2、交流讨论法:“知识是在孩子么的探究之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

”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通过观点的相互碰撞,幼儿对秋天的理解更为系统,表达更为准确。

3、演示法:通过观看秋天的图片,达到传统图片教学的效果,使幼儿观察更直观、更透彻。

此外,我还采用了激励法贯穿整个活动,使幼儿时总处于积极愉悦的状态。

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统一。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建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师生互动,达到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规程》中指出,活动组织应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幼儿的感官作用,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机会,注重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采用的教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秋天的变化,感知秋季特征,并用多种方式表现秋天的美,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本次活动的第四个环节选择材料,想象创作就是通过幼儿的操作,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此外,幼儿还运用了体验法,儿童是学习的主动者,在科学教育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是经验的主动建构者。

通过多种有趣的方式地了
声明:学前谷-中国婴幼儿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来源: /
篇三: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

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探索影子的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

因此,针对幼儿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我们也知道,幼
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

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

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感知影子的变化。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2中的影子产生的原因: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以及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不同的影子作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
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玩过踩影子游戏。

物质方面的准备:
1.投影仪,操作音乐。

2.故事背景,小鸟玩具,立体实物若干。

3.手电筒、操作材料人手1份。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整个活动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游戏法。

在导入活动中,我通过手影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为以下环节作铺垫。

2.探索教学法。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幼儿自主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及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变化,满足了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3.操作记录法。

在活动第三个环节中,我要求幼儿把通过探索后
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记录。

4.观察比较法。

在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多次操作观察,尤其最后验证记录结果时,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强化了对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不同的影子的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纲要》有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精神和建构主意的相关理论,我为本次活动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四个环节,即激发兴趣,导入活动——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变化——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 结合手影游戏,讲述故事《小孔雀》(打开投影仪,出示故事背景,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手影演示)
故事《小孔雀》:一天早晨,美丽的孔雀在草地上玩。

这时候一只小兔子走过来,孔雀说:“小兔子你好啊!你来干什么呀?”小兔子说:“孔雀姐姐你好,我是来锻炼身体的。

”说完小兔子就蹦蹦跳跳地走远了。

一会儿,一只小鸟飞过来,孔雀说:“小鸟你好,你来干什么呀?”小鸟说:“孔雀你好,我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呀。

”说完就飞远了。

孔雀想,对呀,我也要和小动物们一样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做做运动,锻炼锻炼身体。

2. 幼儿自主玩影子游戏,感受影子的乐趣。

让幼儿在大屏幕前自由玩各种身体姿态的影子游戏,从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同时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发了出来。

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幼儿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活动的课题。

这里教师不作小结,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下面的探索活动。

(二)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

(重难点)
1.幼儿操作观察,探索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这里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了手电筒和立体物体,请幼儿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光照出来的影子,然后关掉手电筒,再看看有没有影子了。

2.交流小结。

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梳理和提升,并得出结论: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三)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变化。

(重难点)
1.观察比较,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的影子也是不同的。

“刚才我们已经玩过影子游戏,知道物体挡住光线就能产生影子,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来照一照物体,看看它们的影子有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完后分享交流,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的影子是不同的。

2.结合操作材料,记录操作结果。

出示操作卡。

“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是一块积木,手电筒从左边,右边,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照,它们的影子会是什么样的呢?请你把正确的一种圈出来,如果不太清楚还可以再去照一照,看一看再记录。

(这个小环节,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在操作卡上直接记录,能力弱的幼儿通过再次操作后记录。


(当然,这个也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如果幼儿操作后的讲述不明确,对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变化发现不敏锐,我准备将这个环节调整为让全体幼儿再次操作一边,在操作的过程中完成记录卡。


3.交流、判断,验证操作结果。

这个小环节中,对于幼儿有争议的地方我将单独拿出来在集体面前再次操作,共同验证。

(四)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教师演示《跳舞的小鸟》,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可以让小鸟的影子舞动起来,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去尝试并探索。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幼儿的思维却永无止境。

篇四:大班科学说课稿
大班科学说课稿《沉下去浮上来》
一、说教材
《沉下去浮上来》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次探索活动。

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

本次活动利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挖掘一些事物表象下的原因。

沉与浮的现象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科学现象,本次课程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手摸等,多种方式,如操作、想象、讨论等进沉与浮的行探索活动,并通过比较得出结果。

二、说活动目标
(一)、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态度、能力、技能三个方面预设以下几个目标。

1、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

这是从幼儿的态度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

大班幼儿好奇心比较重,所以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科学现象感兴趣,要让幼儿亲身去观察,从而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2、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这是从幼儿能力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

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表现能力。

3、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这是从幼儿技能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

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因此,这一目标主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大班幼儿虽然词汇量逐渐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但相对来说语言表达缺少逻辑性,而对科学现象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对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把本目标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难点: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沉与浮的科学现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并且会经常用到,所以,在幼儿初步了解沉与浮的原因之后,把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的要求,我多本次活动做如下准备:
1、课件制作及电脑、投影、音响的准备。

课件准备就是影像资料:海上漂浮的船和一些其他的物体。

2、透明的水槽或水盆每组一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棉花,橡皮泥等物品每组一套。

记录卡每组一张,分类筐每组三个(筐子侧面分别贴着沉、浮和悬浮的标志)。

3、大字卡“沉”与“浮”
四、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过程,所以采用如下教法:
1、多媒体展示法:利用电脑和投影向幼儿展示海上漂浮的船和其他各种浮在海上的物体,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

2、提问法:提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说学法:
整个活动过程提倡幼儿主动体验,探索,让幼儿主动学习。

所以,本次活动采用以下
几种学法。

1、操作法: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去体验各种物体的沉、浮,总结沉与浮的基本规律。

2、
3、
4、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物体的特征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记录法:教师提前做好记录表,让幼儿养成总结记录总结的好习惯。

讨论法:引导幼儿经过讨论、合作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正确的结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电脑、投影)像幼儿展示海上的漂浮现象,引导幼儿观察这一科学现象。

本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抛出问题:教师提问:所有的物体都能漂在还上吗?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沉与浮的概念。

本环节的重点是为后面的体验活动做铺垫,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和体验。

3、幼儿操作:幼儿分组,为每组幼儿发放提前准备的操作性材料,包括透明的水槽或水盒一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塑料的、玻璃的)、棉花、橡皮泥等物品,分类筐每组三个,记录表没人一张。

教师将操作的步骤演示一遍,(以啤酒瓶盖为例)然后让幼儿逐一进行操作。

①、预测:大家先讨论预测啤酒瓶盖在水里的沉浮状态,
②、填写预测记录:将预测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

③、动手操作:将啤酒瓶盖放到水里,看结果是沉还是浮,
④、记录操作结果:并和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

⑤、分类:操作后将物品分类放到贴有标记的分类筐里。

⑥、总结:幼儿操作完成后,教师向幼儿出示“沉”与“浮”的字卡,并贴到白板上,引导幼儿总结哪些物体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物体在水里是浮上来的。

让幼
儿代表把分类筐放到相应的字卡下面。

4、拓展部分:尝试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材料,(材料不要过多,以免扰乱幼儿思维。

)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让幼儿通过努力得到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