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两章之季氏将伐颛臾

合集下载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各位同学们,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欢迎各位阅读借鉴哦!~
孔孟两章
原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简要分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步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粤教版必修4

•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 在萧墙之内也: 后代形成成语 “祸起萧墙”。
问题推测——
• 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们 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季氏
冉有、季路 孔子
文谋(主)武勇(次)
权臣
季氏
争权 夺利
家臣(学生) 冉有、季路
老师
孔子
礼治 仁政
归纳总结——
• 思想内容方面
表现孔子的仁政思想; • 写作表技现巧孔方子面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 能施展能力就去做官, 不能施 展能力就不去做官。(省略句)
• 盲人临危或者跌倒却不去扶, 那么,用那个辅佐的人干什么? (倒装句、省略句、互文)
• 战争爆发了, 礼仪被毁坏了。(比 喻句)
问题推测——
•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 二、课外阅读
• 1.孔子的“仁”,主要含义有二:①爱 人,“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等。② 修身,“克己复礼为仁”;如果谁的一 举一动都能符合周礼的要求,就是仁人。
延伸巩固——
• 2.语段阅读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
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远人: 国外的人。
• 夫: 代词,那,句中位置。
• 今夫颛臾: 夫,放在句中,那, 代词。
• 夫如是: 夫,放在句首,发语词。
•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正音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yú)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⑤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⑧冉有( rǎn )⑨椟( dú)2固定句式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3词类活用①“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之)”三处均动词的使用动法,使……来(归顺)②“既来之,则安之。

”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③“相夫子” 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④“后世必为子孙忧”“吾恐季孙之忧”忧:动词活用为名词;指忧患的事。

4古今异义既来之,则安之古义: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

5相关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②分崩离析:不统一,支离破碎。

③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⑤“谋动干戈于邦内”即“谋于邦内动干戈”,谋划在邦内采取军事行动。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导读:《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季氏将伐颛臾注释解读

季氏将伐颛臾注释解读

季氏将伐颛臾注释解读《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章节,记录了孔子对于季氏将要伐打颛臾的看法和态度。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段文字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背景。

颛臾是一个国家,季氏则代表孔子所在的国家。

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对态度。

这个故事背后的含义是,孔子强调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反对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言辞中寻找他的观点。

他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句话表明季氏打算对颛臾采取行动。

然而,孔子接着说,“孟也孙也,其为异于是乎?”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对季氏的行动表示疑问。

他认为季氏的做法与他的价值观不一致,暗示他反对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角度来解读这段文字。

孔子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行为基础,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的示范来影响和改变他人。

因此,孔子对于季氏将要伐打颛臾的行为表示不满,他认为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诉诸武力。

另外,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解读这段文字。

在古代社会,战争是一种常见的解决争端的方式。

然而,孔子对季氏的行动表示反对,他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来强调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

这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批评,他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我们可以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来解读这段文字。

孔子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相信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正义。

因此,他对于使用武力解决问题持反对态度,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原则。

综上所述,对于《季氏将伐颛臾》这段文字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从背景、孔子的观点、教育思想、历史政治和人性道德等方面来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孔子对于季氏将要伐打颛臾的看法和态度。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孔子对和平与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的强调。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起兵而讨之。

颛臾,春秋时楚国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
湖南怀化、娄底一带。

在楚国早期时代,颛臾是楚国的领土,后来渐渐独立为
楚的一个诸侯国,最终被楚国吞并。

妇好为颛臾的王后。

季氏是楚国的一个贵族家族,与另外两大贵族家族春申君和陈胜有着千丝
万缕的关系。

他们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能够对抗楚国的中央政府。

由于颛臾一
直是楚国的一个难以管理的地方,而季氏对颛臾又有着深厚的兴趣和影响,因
此季氏选择对颛臾进行军事进攻。

然而,楚国的大夫张午劝谏季氏不要轻举妄动,因为颛臾有妇好这样的一
位英明的女性领袖,季氏恐怕难以取胜。

然而季氏不听从劝告,起兵进攻颛臾。

后来,季氏军队在颛臾城外设下了营帐,妇好在城中观察情况,并派出先
锋队进行攻击。

季氏的将领们担心战斗力悬殊,计划于夜间撤退,结果被妇好
及其士兵偷袭,全军覆没,季氏本人也被杀。

注释:
季氏:楚国的一个贵族家族。

颛臾:春秋时楚国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湖南怀化、娄底一带。

妇好:颛臾的王后,亦是一个能干的女性领袖。

张午:楚国的大夫,曾为楚王大司马。

先锋队:在军事进攻中,通常派出的先头部队。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1.季氏将伐颛臾篇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季氏将伐颛臾篇2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 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是《国语》中的一篇古文,记录了春秋时期季氏与楚国之间的一段战争。

原文如下:季氏将伐颛臾,问于孔子。

孔子曰:“俟女。

”其间三日,孔子见于夜,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并坐而论,名曰“夫差”。

翻译如下:季氏准备要攻打颛臾,前来向孔子请教。

孔子说:“请等待一下。

”过了三天晚上,孔子在夜晚拜访他们,说:“天下的规律,我不会去变更。

”接着他们一起坐下来交谈了很多话题,其中涉及到了吴王夫差。

季氏是春秋时期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颛臾则是季氏的一个属地,但为了一些原因与楚国之间发生了争端。

季氏准备要出兵进攻颛臾,却不确定应该如何行事,于是前来求助于当时的大儒孔子。

孔子相信“天下有道”,即人们应该遵循天道,遵守自然规律。

因此,他不愿意参与季氏与楚国之间的战争,并且告诫他们应该慎重考虑自己的行动。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也提到了吴王夫差。

夫差是吴国的一位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好战的人物,曾经参与了多次战争。

孔子通过提到夫差,让季氏明白一个道理:好战并不是治国的最佳策略。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反映孔子思想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强调了“天下有道”,并且反对人们随意破坏这一天道。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不愿意参与战争的看法,对于长期以来的儒家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文章还突出了孔子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地位。

虽然孔子拒绝了季氏的请求,但对于别的大臣来说,他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者。

孔子的智慧和高尚品德,使他成为了全国各地爱戴的人物。

在当代,我们仍然可以从《季氏将伐颛臾》中得到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推崇和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意破坏它;同时,我们也应该慎重考虑自己的行动,不要轻易地参与战争。

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作品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shè)稷(jì)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f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yú)?”冉有曰:“今夫(fú)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一说为fèi),今不取,后世必为(wéi)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fú)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wèi)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fú)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xiàng)夫(f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作品注释1、季氏:又称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名肥,把持朝政。

第14课 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

第14课 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

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②是社稷之臣也 这,代词
③是谁之过与 这,代词 这样,代词 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引进动作对象,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不译 对,介词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从,介词 在,介词 在,介词
⑤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 名词 ②相夫子 过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谁之过与 辅佐,动词
责备
“季 氏 将 伐 颛 臾”第一段语言知识点
• 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 • 有事于颛臾 状语后置 • 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让他做) • 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 错——责备] • 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固定句式
①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表推测语气的一种句 式。 恐怕……吧?
②何以伐为
何以……为:表反问的一种句 式。 为什么…..呢?
宾语前置小结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孰、谁、安、胡 例:何以伐为?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前置,以加重语 例:何罪之有 气
责备
过错
③且尔言过矣
错误
•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 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那颛臾,先王 曾把它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 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 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 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 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 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 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 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 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 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 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 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治 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附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 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 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季氏将伐颛臾主要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主要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主要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散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和弟子冉有的一段对话。

主要内容如下: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它当作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我听说君子就担心自己没有才能,而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如果君子还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那么他就不是君子了。


这篇文章通过孔子与弟子冉有的对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季氏攻打颛臾的看法,强调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

全文虽由对话构成,但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我听说无论是有国土的诸侯还是有封地的大夫,他们不怕财富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少而怕社会
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就没有贫穷;社会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子的政治主张)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如是:如此。 文:文教,指礼乐。 来:使……来(归附)。 安:使……安定。 相:(xiàng)辅佐。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 这是谁的过错呢?”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 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
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 玉石毁于盒中。
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 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
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全;反而在境内发动战争。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 反而是在鲁国内部。”
成语:
既来之,则安之: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 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谓祸患起于内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 喻祸乱产生于内部。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
文化常识补充:“孟仲季”和“伯仲叔季”
1、孟仲季”和“伯仲叔季”都可以用来表示排行,但“孟仲季”还可以表示季节。 如:孟春、仲春、季春。 2、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或者“伯、仲、季”。妾妃生的长子称“孟”, 正妻生的长子称“伯”。 3、兄弟四人,称“伯、仲、叔、季”。 4、如果是有五个兄弟就用:“伯、仲、叔、季、少”称呼。
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将伐 还没发生,有劝阻的可能。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 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袭:与“伐”相反,就是趁人不备而进攻。

季氏将伐颛臾的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的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的翻译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

《季氏篇》16.1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篇》16.1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篇》16.1季氏将伐颛臾16.1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颛臾[zhuān yú]:古国名,以“风”为姓。

春秋初期鲁国附庸。

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

▲东蒙主:主祭蒙山。

蒙山,又名东山、东蒙。

地处山东省临沂[yí]市西北、沂蒙山区腹地。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里的东山指的就是蒙山。

近代,蒙山是沂蒙山革命老区的象征。

▲社稷之臣:附庸于大国的小国。

朱熹《论语集注》:“社稷,犹云公家。

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

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又欲取以自益。

”▲夫子欲之:夫子指季孙。

▲周任:周时大夫。

《集解》马融曰:“周任,古之良吏。

”其人正直无私,疾恶务去。

《左传·昭公五年》:“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又《隐公六年》:“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

”后世为官从政者多服膺其言,以其人为楷模。

(服膺:道理、格言等牢牢记在心里;衷心信服。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个职位,不行就辞职不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能掌握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 的规律;2.学生能掌握本文重点文言词夫、是、而等 含义。 过程与方法:1.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 引用等修辞手法,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 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2.熟记一些千古传诵 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孔子对两种人的批判,以及 其中体现出来的孔子的思想
情感 态度
内容
情感 态度
内容
情感 态度 羞愧 且虚 伪
小心 推脱责任, 口是 翼翼 逃避责罚 心非
强词夺 理 编造借 口
表明主 张,继 续斥责 弟子
孔子
反对攻打颛 臾,理由有 三
严密反驳, 大义 义正 手法多变 凛然 辞严
深恶 痛绝
根据三组对话中孔子与冉有的情 感变化,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 1、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 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 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
如果 施行
• 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
使动
译: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 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 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辅佐
介词,在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 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之内也。” 武力
译:反而打算在境内动用武力。
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是 语录体 体散文。全书共 20 篇。宋代朱熹 把它与__ __、___ _、__ __合为 《孟子》 《大学》 《中庸》 “四书”。
整体感知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可分三层, 先王任命 第一层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__________、 社稷之臣 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对话指出学生 邦域之中 没有尽职尽责;第三层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 张,阐述了孔子__________、反对武力征伐的仁 以德服人 政思想。
语气词 错
错误
为什么

译:那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译: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
坚固

成为
忧患,名词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借口
痛恨 那
回避

译: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封地费很近。 译: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 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 2、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D ) •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 “汝”。 •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 与赐两个人。 •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 3、为带点的字注音 xǐng chuán • ①省 ②传 计谋,主意 • 4、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交:交往 • ①谋: 忠诚,忠实 ②交: 讲信用 • ③忠: ④信:
施展 代词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 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
就列,不能者止。’”
• 担任
职务
译:那个季康子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译: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遇到危险
扶持
倒下
介词,在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 • 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邦国
句中停顿语 气词
诸侯的封地
担心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 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 无倾。 副词,表原 因,原来是
译: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 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像这样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
表示目的, 译为 “而”“来 ”“用 来”“以致”
2、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 的政治洞察力?
•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主旨探究
•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 •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是《论语》中的名篇,它记录 了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体现了孔子认为 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的观点,阐述了他以德服 人、反对武力征伐的仁政思想,至今读来,依然非常具有 现实意义。 • 2.本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子路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 臾的企图,体现了孔子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的政治主 张,在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 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从侧面展示了孔子作为教育 家的因材施教的本领和教授弟子的民主作风。
尝试翻译课文
恐怕
你们
结构助词, 提宾标志
语气词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 • 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 • 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的时候
用于句末, 表反问。
译: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译: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 译: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尝试翻译课文
• 你对本文主旨是怎样看的呢?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 赐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闻 一 以知 十 赐 也 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 也 1、为短文断句。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 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 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 • •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颛臾( zhuān)( yú ) 冉有( rǎn ) 社稷(jì ) 虎兕( sì ) 出于柙( xiá ) 相夫子( xiàng )
尝试翻译课文
讨伐 拜见
引出对 象
•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 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采取军事 行动
介词,对
内容探究。
• 本文一共有三组对话,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 合理想象,填写下面这个表格。
对话组 别 内容、 态度变化
冉有、季 路 第一组对话 第二组对话 第三组对话
内容
情感 态度
内容
情感 态度
内容
情感 态度
孔子
对话组 别 内容、 态度变化
第一组对话 第二组对话 第三组对话
内容 冉有、季 委婉告知孔 路 子,试探孔 子的态度
• 你对本文主旨是怎样看的呢?
练习案
•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 •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是《论语》中的名篇,它记录 了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体现了孔子认为 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的观点,阐述了他以德服 人、反对武力征伐的仁政思想,至今读来,依然非常具有 现实意义。 • 2.本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子路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 臾的企图,体现了孔子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的政治主 张,在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 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从侧面展示了孔子作为教育 家的因材施教的本领和教授弟子的民主作风。
翻译这则短文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 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 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 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 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 既来之,则安之: 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 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 里安下心来。
.解释成语
分崩离析: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
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
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