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邹城的来历及古代历史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邹城的来历及古代历史记忆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市东部,是山东的省辖县级市,目前由济宁市代管,行政区域面积1616平方千米。
邹城乡镇位置地图
作为山东省西南部的一个县级市,邹城地方虽不大,却有着2000多年的“县”名使用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邹城作为邹鲁文化的发祥地,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
邹城原名邹县,古称邾国,又称邾娄国,是周代方国之一。
第一代国君是高阳帝颛顼的后裔,名叫曹挟,被周武王分封于邾,由此邾国诞生。
不知为什么,早期的周王室却没有给邾国一个名分(爵位),在整个长达270年的西周时期,邾国只能依附于强大的鲁国,疆域大致相当于如今邹城全境和周边县市一部分。
春秋时期,局势发生了变化,邾国第十代君主曹克向蒸蒸日上的齐国靠拢,为齐桓公成就霸业东奔西走,立了大功,于是齐桓公奏请周天子,封邾国为子爵,邾国从此位列诸侯。
战国时期,鲁穆公时改“邾”为“邹”,自此有邹国之名,据说当时邹国有人口10万余人。
齐桓公称霸
1.寻根邹城
要寻根邹城,先复习一个汉字:邾。
邾,读作:zhū。
现在的邾国故城遗址即为邾国国都旧址,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一种关于“邾”字来源的说法,大家不妨探讨。
这种说法就是“邾”即“蛛”。
理由是因为出土青铜器铭文中多把“邾”字写成“蛛形”,由此推断远古时期此地族人以“蜘蛛”为图腾,因而得名。
这里有一个传说:伏羲年轻时代,泗河和独山湖里鱼很多,人们手摸棒打,体力消耗了不少,可是一天也逮不了几条鱼。
有一天,伏羲躺在大树下休息,正好看到有一个大蜘蛛在树枝之间吐丝结网,蜘蛛把网结好后,就伏在网中间等候着,不大会,几只甲虫飞过来,粘在网上挣扎着,怎么也逃不脱。
伏羲受到启发,蜘蛛能用小网捉住虫子,人就能做网捕鸟捉鱼。
伏羲采了一些野麻,晒干了搓成绳,然后用细些绳子用蜘蛛的方法编织成网,教人们用网捕鱼捉鸟,当地人率先进入了渔猎时代。
这一带的人们为纪念伏羲这一发明,便以蜘蛛为图腾,以蛛为地名,后演变为邾。
伏羲发明渔网
2.邾文公迁都
春秋时期,各诸侯纷纷争霸,互相讨伐。
邾国作为一个夹在齐、楚、宋、鲁之间的弱小国家,一直在夹缝里面求生存。
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国的第十二代君王邾文公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迁都于绎,定都于峄山之阳。
邾文公的这一重大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于防守;周围河流纵横,适合农业生产的发展,迁都为邾国的生存和后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迁都前,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国家在做出重大的决策前要以占卜问吉凶。
占卜结果是“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对此邾文公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
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意思说,如果迁都有利于民众,那么也就有利于我。
上天生育了民众然后为他们树立了统治者国君,国君的建立归根结底是为民众的利益着想。
民众得利,实际上就是我得利。
遂毅然决定迁都。
邾文公定都后,减轻了战乱威胁,邾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邾国定都峄山之阳,也奠定了邹县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后人颂扬邾文公迁都功绩,留下了不少诗篇,并在峄山建了邾文公祠,以供后人奉
祀。
为了生存,邾国三迁都城
3.邹鲁之战
邾国建立后,与邻国鲁国有着长达七百年的恩怨纠葛。
西周时的邾国与鲁国非常友好,且世代联姻。
根据《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记载:“当邾娄颜之时,邾娄女有为鲁夫人者。
”意思是当初在邾娄颜为国君时,邾国曾有公主嫁往鲁国为鲁夫人。
这种友好关系到邾国第七代国君时戛然而止,这时邾国的国君正是邾娄颜,也叫夷父颜。
夷父颜算得上是一位有雄心的君主,由于历代邾国国君的苦心经营,周边的部分小国逐渐被邾国吞并,夷父颜尚武好战,更加努力地开疆拓土,其疆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拥有今日鲁西南地区的大片国土。
此时,邾国的公主嫁给鲁国的国君鲁武公,生下长子括,这对邾国来说,本是好事一件,但偏偏周宣王喜欢次子戏,而立戏为太子。
括的儿子叫伯御,对周宣王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很不服气,密谋夺位。
外甥要在鲁国夺权上位,作为舅舅的夷父颜自然要帮忙,于是邾国卷入了鲁国的内斗。
后来,邾国国君夷父颜因为参与鲁国“伯御叛乱”而被周宣王诛杀(此事件详见滥国篇)。
邾国经过这一次动荡后,国力大损,在西周末年又分裂出去两个子国——郳国和滥国,使邾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流失不少,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
三邾分布图
进入东周后,周室渐弱,鲁国与邾国的矛盾也越来越大,整个春秋,鲁邾两国的战争屡见史端,西周时期的亲家变成了东周时期的冤家,兵戎相见,卜土狼烟(方言:尘土飞扬之意)。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
”
公元前639年,邾国灭了须句国,须句国国君逃到鲁国避难,鲁
僖公的母亲成风是须句人。
姥姥家有了难岂能不管,于是在第二年,公元前638年,鲁僖公出兵讨伐邾国,夺回须句国,然后送须句国国君返回须句国。
“公伐邾,取须句,反其君焉。
”
煮熟的鸭子飞了,邾人不甘心,同年,出兵反攻鲁国,鲁僖公轻视邾国,竟然“不设备而御之”,结果受到重创,邾国大胜。
鲁僖公怆惶逃走时连帽子也丢了,成为邾国的战利品悬挂在城头示众。
4.亚圣孟子
战国时期,鲁穆公时改“邾国”为“邹国”,邹国的名称由此见于历史。
大国霸道,小国无奈,邾国的国名要由鲁国国君来定,没地方讲理去。
改名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记载,目前见到的各种说法仅仅是推测。
此时的邹国出现了一位重民轻君的大人物。
他就是儒家大师孟子。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
公元前372年,孟子生于邹国,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5.明君邹穆公
春秋无义战,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更为激烈,群雄争霸,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到很多诸侯国被吞并,不过,到了战国中晚期,邾国依然存在,尽管国名已改为邹国。
邹国,一个不起眼的小国,何以能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时期存活下来?我们或许能从邹国君主邹穆公身上能找到答案。
邹穆公问道孟子
邹穆公,名字叫曹胳,在位时间大约为公元前382—330年之间。
那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军事冲突,邹国损失惨重,邹穆公非常郁闷。
他向孟子大吐苦水:这次交战,我手下官吏死了三十三个,士兵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
实在恨他们眼睁睁看着长官战死而不去营救。
孟子对他说:您可知道,灾荒年岁,百姓有多难?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拒不赈济灾民,百姓当初受到怎样的待遇,现在就作出怎样的回报。
您怎能怪罪百姓呢?!
邹穆公羞愧难当,孟子的话,对于邹穆公而言,则是一次振聋发聩的触动与警醒。
自此,邹穆公励精图治,以身作则,“王舆不衣皮帛,御马不食禾菽。
无滛僻之事,无骄燕之行,食不众味,衣不杂采,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视民如子。
”
在邹穆公的治理下,邹国的人心又聚拢起来,“邹国之治,路不拾遗,臣下顺从,若手之役心”。
正因有如此广施“仁政”的贤明之君,邹国虽为小国,但“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
所以说,只要有个好领导,团结起来的邹国人是不好惹的。
靠大块头想“黑唬人”的诸侯国,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6.消失的古国及县治的建立
邹国虽为小国,但国君合纵连横,跻身大国之间,争得一席生存空间。
公元前570年的“鸡泽会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件大事,北方的九个诸侯国参加,这次会盟就有邹国,是冲着南方强盛的楚国去的。
楚国是诸侯中的刺头,向来不服中原东周王朝和诸侯,自成一家。
楚国兼并江汉小国,实力非常强大,是中原诸侯的心腹大患。
为了对付野心勃勃要北上争霸中原的楚国,晋齐等大国、宋卫鲁郑等中等国及邹国抱团取暖,这才有了鸡泽之盟。
不过,祖上再能干,留下个金山银山,也架不住后世儿孙们败家。
邾国的衰败始于邾悼公,大夫庶其、畀我先后叛逃鲁国,并将领土当见面礼拱手送给他国。
邾庄公及其儿子邾隐公在位时期,更是荒淫无道,这加速了邾国的衰败。
公元前488年,鲁国伐邾,鲁军已攻至郭门,隐公仍然在享用乐舞,结果被俘虏。
楚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邹国被楚攻陷,亡国。
从曹挟被周武王分封于邾,邾国延续了784年,自此挂上了句号。
关于邾国灭亡的时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相楚八年(前255),楚北伐灭鲁。
既然鲁国在邹国北部已被伐灭,位于鲁南的邹国更是首当其冲。
故《汉书·地理志》云:“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邹国消亡的时间应在公元前255年前后。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置邹县,县治仍为邾国故城。
遥想邾文公从曲阜东南的“陬”迁都于今邾国故城,直至战国晚期被楚国所灭,立都于此共有350多年的历史。
邾国故城北枕峄山,南依廓山,南北高中部低,东西横距2530米,南北纵距2500米,城周长约10公里。
现存城墙4000米,残高3米,最高处约7米,墙基宽20米。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邹国灭亡后,故城作为治所仍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秦代以后在此设邹县,属于薛郡。
以后,历经了汉、晋、刘宋、北魏,直到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迁邹县治所于铁山
之阳,邾国故城逐渐沦为废墟。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平阳县,并入邹县,邹县县治由峄山之阳迁至岗山之阳原平阳县治(今邹城市区)。
7.邹鲁文化
邹鲁文化,是周朝礼乐文化与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博大而精深;邹鲁一词,在后世形成一个文化概念符号,寓意为礼仪文化现象及文化昌盛之地的代指。
鲁国是大国,邹国是小国,孟子名气不比孔子,按照古代惯例,应该先把大的说前边,为什么“邹鲁文化”却不是“鲁邹文化”呢?
古人之所以常说““邹鲁文化',究其原因,大概如此:邾为东夷古国,鲁为东迁新国,邹国的文化更加悠远深厚。
从立国时间上看,鲁为周初从西部迁徙而来,而邹则是原有的东夷土著古国。
雍正年间大儒王尔鉴题写的“邹鲁秀灵”
7.邹城有邹山
邹山,又名“邹峄山”、“峄山”、“东山”,位于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
峄山虽然不高,却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呈独具一格之秀美。
早在秦汉时期,邹山就著称于世。
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天下第一奇山”、“齐鲁名山归岱峄”的美誉。
作为是中国古代的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
峄山风光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邹城市常住人口为116655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