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
理试卷
1.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图甲,敲鼓时可观察到纸面上的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如图乙,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的音量不会变化
C. 如图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如图丁,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2. 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
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
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 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 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D. 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3. 如图描述声音传播过程中频率、声速、响度和声能随离开声源距离而变化的关系图象,
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4. 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分析正确的是( )
A. 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高冰雪的熔点
B. 炎热的夏天,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升华吸热
C. 窗花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 烧水时,壶嘴处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5. 秦准绿柳居的素食远近闻名。
2020年1月,“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
下列关于绿柳居美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绿柳素菜包上冒出的热气是液化形成的
B. 吃大煮干丝时,吹气可以加快水蒸发吸热
C. 利用水蒸气液化放热,将绿柳蒸饺蒸熟
D. 制作糖芋苗时,汤汁沸腾后,加大火力可以提高汤汁的沸点
6. 下图甲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可断定( )
A. 该物质是非晶体
B. 第该物质处于液态
C. 试管内的冰会逐渐增加
D. 试管内的冰会逐渐减少
7. 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
A. 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 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蜂蜡的熔化特点
C. 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
D. 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
8. “十一”小明跟爸爸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如图是仪
仗队进入天安门广场的情景,下列正确的是( )
A. 红旗是红色,是因为红旗吸收红光
B. 观众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红旗是因为红旗发生了镜面反射
C. 士兵枪上的刺刀熠熠发光,是因为刺刀是光源
D. 照相机拍照,是利用紫外线可以使底片感光
9.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角入射到平面镜上,若
要使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 )
A. 一定为
B. 一定为
C. 可能为
D. 可能为
10. 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你认为下面的介绍不符合实际的是( )
A. 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B. 照像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之外
C. 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D. 借助放大镜看世界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1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等大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的焦距为20 cm
B. 当蜡烛因燃烧逐渐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会逐渐向上移动
C. 若遮挡凸透镜的一部分,光屏上将得不到完整的像
D. 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远视镜,为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12. 如今西安的很多街口都安装了高清晰摄像头,由公安局实施24小时监控,来保护人民的安全。
摄像机的像距几乎不变,但镜头的功能类似于人眼睛的晶状体,焦距可以调节。
如图所示,某嫌疑犯在成像板上已经成清晰的像,此时镜头的焦点在F处,在监控此人
的过程中该人在成像板上的像保持清晰,下列正确的是
( )
A. 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
B. 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
C. 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a点
D. 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c点
13. 如图所示,、是凸透镜的焦点,AB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物体,是AB经凸透镜所成的像、下列四个关于AB所成像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4. 历史上第一位把望远镜用于科学研究的意大利物理学家是( )
A. 哈勃
B. 开普勒
C. 牛顿
D. 伽利略
15. 为了模拟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小明在白纸上画上红色箭头,放在高约为15mm 的透明塑料盒下方,在盒的上方滴上一滴水,如图甲所示,通过水滴相当于凸透镜可看到位于水滴下方红色箭头放大的像;将一个焦距为30cm的凸透镜放在水滴正上方,如图乙所示,保持凸透镜水平,调整凸透镜与水滴之间的距离,会看到箭头更大的像。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滴模拟显微镜的目镜
B. 水滴上方的凸透镜和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
C. 水滴上方的凸透镜模拟显微镜的物镜
D. 箭头通过水滴成放大的实像
16. 下列估测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夏天,南京室外温度约为
B. 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C. 正常人脉搏跳动一次所用时间约8s
D. 正常成年人鞋子的长度约42cm
17. 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句话:“去岁一阵大风,把我院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去。
”,相信“井被吹到篱笆外”的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井
B. 篱笆
C. 树木
D. 房屋
18. 小红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远足活动,全程6km。
她行走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行走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则她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 B. C. D.
19. 如图为甲、乙两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下列对两物体在内运动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在内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物体在时间内,速度为
C. 两物体在5s内全程的平均速度相等
D. 甲、乙两物体在2s时相遇,是乙物体追上甲物体
20. 下列四图分别表示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硬币直径、铜丝直径、海底深度的方法,其中测量原理相同的是
A. 甲、乙、丙
B. 甲、丁
C. 乙、丁
D. 甲、丙
21. 如图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______ cm,秒表的读数为______ s。
22. 纳米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我国的该项科学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沿.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______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约只有,合______
µ
23. 如图是某时刻丹丹家电子时钟显示的时间,若丹丹从背后的平面
镜中看,时间应该是______,若从水平玻璃茶几的台板中看,时间应该是
______。
24. 如图所示,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
将一端用半透明薄纸蒙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为了便于
更清楚观察像,应在圆筒的______填“A”或“B”端是
蒙上半透明薄纸。
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
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5. 小明从费县坐高铁到临沂,想测列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为1500m,故小明从上桥到离开桥,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是20s,已知车长150m,动车的速度为______,则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是______ m,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 s。
26. 2021年5月15日,中国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屈原在《天问》诗句中所表达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如图甲,“祝融号“火星车驶离平台的过程中,其后置照相机对着平台先后拍摄得到乙、丙、丁3张照片,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拍摄过程中相机镜头逐步______向外伸/向内缩。
27. 如图,由水中射出一束光ab照射到凹透镜上,该光束与凹透镜的主光轴平行为凹透镜的焦点,O为光心。
请画出ab光束在水中的入射光和通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
28. 如图所示,A是人眼,B是水中鱼的嘴巴,C是树上的野果。
某
一时刻,人眼刚好看到水中小鱼虚像正在吃水中树上的野果虚像
,请画出野果在水中像的位置以及人眼看到小鱼嘴巴的光路图。
保留作图痕迹
29. 小华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课间,小华到室外利用太阳光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她将该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如图甲所示,此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此时再将
这个凸透镜与纸之间距离稍微增大,若光斑变大,则凸透镜的焦距f ______选填“>”、“<”或“=”;调整以后得到该透镜的焦距为10cm。
当烛焰位于如图乙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实像,此成像规律常应用在_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幻灯机”上,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30cm刻线处,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移动到______ cm刻线处。
当烛焰再次位于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若将蜡烛稍远离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若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若移动光屏,则应将光屏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______些。
②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30. 表为南通开往南京的D5538次动车运行时刻表,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站名南通泰州江都扬州南京
到站时刻18:4019:0019:2020:10
发车时刻17:3518:4219:0219:22
路程0118183279
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若列车由泰州开往江都段的平均速度为,则表格中江都段的里程数应为多少千米?
若列车以的速度通过长为4744m的大桥,列车全长244m,列车全部在大桥上的时间为多少秒?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敲鼓时可观察到纸面上的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由于真空不能传声,会听不到铃声,故B错误;
C、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
D、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C。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声与能量、音调,是一道基础题。
2.【答案】C
【解析】解: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时,发声体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所以是乐音,故C正确;
D、唢呐前端的喇叭能减小声音的分散,则传入人耳的声音会更大些,所以主要是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故选:C。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有规则振动发出的是乐音,无规则振动发出的是噪音;从环保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可能是噪音。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声音特性的辨别以及对乐音、噪音定义的理解等,要注意对概念的理解。
3.【答案】B
【解析】解:A、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变,而图中声速随距离增大而减小,故A错误;
B、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频率高低保持不变,故B正确;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产生后,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小,而图中声能随距离
增大而增大,故C错误;
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振幅不断减小,随着距离的增大,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响度是指人耳处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即强弱,由振幅和距离两个因素决定,其中的距离是指发声体与人耳的距离;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本题考查声音的要素,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影响声音的响度因素进行分析解答。
4.【答案】D
【解析】解:A、寒冷的冬季,向积雪撒盐,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掺有杂质,积
雪的熔点降低,使积雪熔化,故A错误;
B、因水蒸发有致冷作用,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所以夏天洒水是利用了蒸发吸热的道理,故B
错误;
C、窗花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低温条件下凝华而成的小冰晶,故C错误
D、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由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正确。
故选:D。
影响晶体熔点高低的因素:物质的种类、压力的大小、是否有杂质。
种类不同,熔点一般不同;压力越大,熔点降低;当有杂质掺入时熔点降低;
水蒸发要从周围空气吸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达到降温的目的;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本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的观察就一定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5.【答案】D
【解析】解:
A、绿柳素菜包上冒出的热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正确;
B、吃大煮干丝时,吹气可以加快干丝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蒸发吸热带走热量,可以降低温度,故B正确;
C、液化过程放出热量,利用水蒸气液化放热,将绿柳蒸饺蒸熟,故C正确;
D、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制作糖芋苗时,汤汁沸腾后,加大火力不能提高汤汁的沸点,故D错误。
故选:D。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物质加快蒸发的方法: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增大液体上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6.【答案】C
【解析】解:
A、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象;又因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
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
B、由图甲可知,该物质从第开始熔化,到第时全部熔化,则第时处于固液
共存状态,故B错误;
CD
、由图可知,该物质熔点为,低于冰的熔点,故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凝固结冰,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即冰会逐渐增加,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后处于液态;
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
此题考查了有关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要抓住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
点凝固点,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放热,学习时要用比较法来记住它们的特点,本题还考查了凝固条件。
7.【答案】C
【解析】解: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直线传播时规律,采用的是模型法,不符
合题意;
B、研究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时把它与晶体的熔化特点相比较,采用的是对比法,不符合题意;
C、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采用的是转换法,符合题意;
D、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8.【答案】D
【解析】解:A、红旗是红色的,是因为它能反射红光而吸收其它色光,故A错误;
B、观众能从不同角度看到红旗,是因为光在红旗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故B错误;
C、士兵枪上的刺刀之所以熠熠发光,是因为刺刀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了出去,所以刺刀不是光源,故C错误;
D、紫外线有化学效应,能使底片感光,所以照相机拍照,利用紫外线可以使底片感光,故D正确。
故选:D。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制成消毒灯;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本题考查了物体的颜色、光的反射、光源的定义和紫外线的应用等知识,属于基础题。
9.【答案】D
【解析】解:在左图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则入射角为:
,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在右图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故选:D。
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先求得入射角的度数后,分两种情况分析:当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30度和50度时。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注意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10.【答案】D
【解析】解:A、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减强,即折光能力强,应佩戴发散透镜,
使光线推迟会聚,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照像时,被照者须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之外才可成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使平行光会聚在一点上,此点可使温度升高,并将纸屑点燃,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用放大镜看世界地图时,地图需放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才可,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凸透镜、凹面镜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凸面镜对光线都有发散作用.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的特点和成像原理及应用,要结合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1.【答案】B
【解析】解:A、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等于像距,即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
像,如图,时,所以,故A错误;
B、由于过光心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所以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
将向上移动,故B正确;
C、遮住凸透镜的一半,物体上任一点的光射向凸透镜的另一半,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
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C错误;
D、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远视眼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可
以使光线提前会聚,所以需要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即左移,故D错误。
故选:B。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过光心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像变暗;
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12.【答案】B
【解析】解:A、C、如果该人远离镜头,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点更靠近焦点,所以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c点。
故选项A正确,选项C错误。
B、D、如果该人靠近镜头,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点更远离凸透镜的焦点,所以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a、b点,故选项B正确,选项D错误。
故选:B。
人始终在成像板上成像说明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远离凸透镜焦点,像距
减小靠近凸透镜的焦点,像变小;同理:物距减小靠近凸透镜焦点,像距增大远离凸透镜的焦点,像变大。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远离凸透镜焦点,像距减小靠近凸透镜的焦点。
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3.【答案】D
【解析】解:A点射出的光线有无数条,其中有一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蓝色的线条,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还有一条过凸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的光线粉红色线条,两条折射光线会聚于像点。
同理,点射出的光线有无数条,其中有一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蓝色的线条,经凸透镜折
射后过焦点。
还有一条过光心不改变方向的光线红色线条,两条折射光线会聚于像点。
连接就是AB的像。
故选:D。
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和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焦点,分别作出A和B经凸透镜成像的像点,然
后从中找出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三条特殊光线,属于基础题目
14.【答案】D
【解析】解:哈勃发现了大多数星系都存在红移的现象,建立了哈勃定律,故A错误;
B.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故B错误;
C.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故C错误;
D.第一个把望远镜用于天文学研究的物理学家是伽利略,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需要了解一些物理学史。
出题意图是为了让同学了解物理学史。
15.【答案】D
【解析】解:A、小水滴接近圆形,所以其相当于一个焦距很小的凸透镜,是当作显微镜的物镜
来使用的,故A错误;
BC、水滴上方的凸透镜模拟显微镜的目镜,而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BC错误。
D、小水滴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使物镜成的实像,通过目镜再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了解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答案】B
【解析】解:A、夏天南京室外气温很高,可以达到故A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左右。
故B符合实际;
C、平静状态下,正常人的脉搏跳动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在1s左右。
故C不符合实际;
D、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cm,正常成年人鞋子长度与此差不多,在26cm左右。
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