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记忆与地方重塑: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规划设计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记忆与地方重塑: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规划设计理念王蓓蕾
【摘要】抑制城市的无序扩张,更新城市社区设计理念成为当代城市设计规划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获奖案例-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对象,分析都市村与创意社区的设计规划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记
忆和地方性特色在保存与延续中如何结合创意社区营造建,构新型城市社区的可能性.
【期刊名称】《工业设计》
【年(卷),期】2018(000)011
【总页数】2页(P78-79)
【关键词】城市规划;创意社区;设计理念
【作者】王蓓蕾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491
1 都市村:社区设计的新思维路径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从乡村到城市的社会变迁。

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的交通、环境、生态、人口、业态和文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抑制城市的无序扩张,更新城市社区设计理念成为当代城市设计规划关注的焦点。

19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社区设计理论在再造城市社区活力方面日益产生重要影响。

其基本理念是优化现代生活的各要素,构建具有生活气息的、充满地方特色和浓郁文化气息的邻里型都市社区,取代无序蔓延(Urban sprawl)的传统郊区扩展模式。

1996年美国城市规划师安德列·段尼和
伊丽莎白·普莱特·泽别克在《新城市主义宪章》中提出了13条主要原则,集中阐
明了新都市主义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建构尊重自然的城市生态系统;培育亲和的社区互动和人际交往机制;保持多元化和丰富性的社区特色定位;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

“新都市主义”和“都市村”的设计理念可谓不谋而合。

都市村的理念借鉴了传统村落社区的特点,更加注重小型社区的多样化功能和宜居性。

在城市内部环境里打造复合型社区,着力将高教设施、住宅、研发机构、休闲场所、商业零售、创意机构以及社区公共服务等紧密融为一体。

一方面在建筑、街道和空间的布局充分考虑邻里互动的需求,消除邻里隔阂,摒弃社区门槛,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

2013年,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获得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

“国际公共艺术奖”由中国《公共艺术》和美国《公共艺术评论》两家期刊于2011年共同创立,每两年评选一次。

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以“地方重塑”为主题,作为本次六个全球获奖
案例中唯一的亚洲获奖案例,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案例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虎溪校区案例以都市村的设计理念打破了大学园区的设计惯例,成功实现了以现代大学园区对传统乡村的地方重塑。

在中国社会从农村向城市的变迁进程中,都市村的设计理念尊重中国传统村落人居设计的智慧,对于探索社区设计的中国特色具有重要的价值。

2 景观设计:乡土记忆的延续
2005年重庆大学城开始建设,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的城区即将在沙坪坝虎溪镇崛起,曾经的村庄与农舍将不复存在。

四川美虎溪校区位于沙坪坝大学城的核心区域,原
址是虎溪镇伍家沟村七社,占地面积1000亩。

四川美术学院地处中国西南重庆,上世纪80年代以四川画派的乡土绘画而享誉全国。

四川美术学院浓厚的乡土情结在新校区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凸显出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原生态文化特征。

本着这样一个理念,四川美保留了原址的农田、池塘,引水渠,把部分农民留下来耕作,农作物就是四川美院的绿化。

虎溪校区景观规划实现了充分的田园化、森林化。

建筑规划经多次论证提出了“十面埋伏”的理念,“不铲一个山头”,悉数保留12个山头,校园道路、建筑依坡而建掩映在山丘与绿树丛中,尽量减少建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高密度的植树形成了绿树掩映的森林景观。

负责新校区建设的四川美副院长、著名设计师郝大鹏强调,四川美是在打造一种生态化的自然景色,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保持对季节的敏感。

季节的变换显示着生命的孕育滋生、繁茂壮大及最终衰败凋零的种种情状,蕴涵着生命不息的脉动和节律,触动艺术家敏感的灵魂,从而体验到生命本身的毁灭和创造、有限和无限、短暂和永恒、喜悦和哀伤等等的交织和纠葛,使人的整个精神意识与自然生命的感应联结中获得对生命本身的深层体悟,启发艺术家去揭示生命意义。

这种生命意识的萌发正是一切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如果把这一切仅仅理解为给师生提供一个不出校园即可写生的景色显然未能充分体会到规划者真正的意图。

春季满园的桃李芳菲,金灿灿的油菜花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

秋季的挖莲藕和挖红薯已经成为校园农耕文化体验的经典活动广受师生的欢迎。

校园里散落的民间石雕,石桥,石板路、农具和老宅院,使校园成为一个开放的农耕文化博物馆,留住一份浓浓的乡愁。

图1 东门广场 East Square
图2 美术馆Art Gallery
图3 图书馆 Library
中国农耕文化崇尚自然的朴素天性。

亲近自然,数千年以来的以农为生的生活培养
了中国人对土地,和自然的情感。

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渐行渐远,但乡土永远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川美新校园留住了一份浓浓的泥土气息和田园诗意,完成了川美人心灵的寻根。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工业化、城市化的巨大变迁,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后来者,在后现代的多元文化时代,重新反思现代性的局限,重新认识农耕文明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具有特殊的意义。

川美校园的规划就是让它成为重庆大学城的原点,留住这块土地的历史记忆。

它不是要营造一个孤立于时代和社会的乡村乌托邦和避世独处的桃源,也不是要建造一个廉价而矫饰的农家乐。

校园设计是大学精神的体现,虎溪校区的存在是一种反问与提醒,思考人和自然、文化和自然、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在深刻反思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背离自然、自然生态、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倾向上,重建人和自然、文化和自然、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使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与社会环境和谐共处,与自然万物普遍共生。

和谐成为我们高度发展的文明和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成为我们美好社会和美好生活的核心理念。

正是这种反省为一种更健康和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一种可能。

3 创意社区:源于老工业区的灵感
乡土景观的营造形成了川美虎溪校区的基调,但作为大学校园和创意社区,设计者在建筑设计方面却充分引入了工业化的设计,体现了现代创意社区的典型特征。

重庆作为老工业城市的特征,为川美新校区建筑形态和空间设计提供了思路。

川美老校区黄桷坪是著名的艺术区,学校毗邻重庆发电厂、火车站和码头,充分利用了老工业区的资源,改造坦克仓库、501仓库等工业建筑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当代艺术区。

在国际上,美国纽约的苏荷(SoHo)艺术区、英国伦敦南岸艺术区、北京798艺术区都是依据老工业区再造而来,成为充满活力的城市的文化地标。

在校
园主体建筑的设计上川美以开放的艺术区为理念,突破传统校园的封闭性,很自然地参照工业厂房样式既满足了教学和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需求。

又延续了老校区的
历史文脉,也符合现代都市艺术区的国际潮流。

工业化的创意空间和乡土景观、原生态的森林景观形成了杂异而有机的融合,图书馆墙面以粗犷的水泥材质和几何感十足的高大空间营造出艺术的殿堂感和纪念碑性。

设计楼群和虎溪公社艺术区的红砖外墙和外露的楼梯设计,点缀着大面积的涂鸦作品个性十足。

美术馆以为粮仓设计灵感,用彩色瓷砖镶嵌形成色彩斑斓的巨型壁画覆盖了整个建筑体,辉煌的色彩的盛宴吸引了巨大的人流。

绘画楼教学空间如同工厂车间的翻版,可伸张性教学空间设计,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重庆作为老工业城市的城市文脉延续。

老街以小体量的单体建筑错落分布形成不规则的庭院和角落,容纳了大大小小的画廊、咖啡馆和特色休闲文化场所。

以老街、美术馆、虎溪公社艺术家工作室为主体,建设共享艺术资源的重要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大学城创意产业发展的一极,不设围墙,以全开放的姿态,强调其面向城市的文化功能。

1000亩的川美虎溪校区在重庆大学城的中心,和周边的城市居民区、商业区、轻轨站形成有机融合,使一个从田野里新生的都市区充满了活力、创意与特色,成为重庆靓丽的文化名片。

4 结语
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而是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栖居之地。

中国有悠久的农耕文明传统和多元共生的地域文化,城市化的时代巨变不应该抹去历史的记忆与乡愁,高楼林立的繁华之地也不是缺乏人性温度的牢笼。

城市设计与规划如何吸收传统的乡土智慧,用文化创意提升城市空间的精神品质,克服传统大都市发展模式的局限,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和充满诗性的人居环境,川美虎溪校区的案例给我们以启发。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初放期,中国当代城市规划与人居设计需要创新设计理念,尊重自然与历史文脉,立足中国大地,服务人民创造新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美)新都市主义协会(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编.新都市主义宪章.杨北帆等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7.
[2](美)彼德·盖兹(Peter Katz)编著.新都市主义社区建筑.张振虹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1.
[3]邹泉,田国行.城市郊区化背景下新都市主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浙江农业科学,201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