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人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人教
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思想感情。
2、走进诗词意境,感受词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园FFNet]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园FFNet]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教学难点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教具准备:幻灯片、朗读素材教学时:2时第二时教学过程:
1、检查背诵,检查默写
2、上阕写景,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根据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江山是这样的(壮丽),让无数英雄为此(倾倒)。
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帝王,(略差文学才华);像唐太宗宋太祖那样的帝王,(缺少一点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只知道使用武力而不懂得得文治)。
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现在的人们。
分析词的下阕,问题展示:
1、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
“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
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坚信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成功,文武双全的共产党人会建立不朽的功勋。
3、如何理解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的评价?秦始皇(前29年—前210年),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了
秦朝,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为了统一思想,他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
由于注重武力统治,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1年。
汉武帝刘彻(前16年—前87年),1岁登基,才位4年。
功绩主要是北击匈奴,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拓展了统治区域。
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
改革政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太宗李世明(99年——649年),在其统治期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史称“贞观之治”。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他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大大提高了文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促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
在发动一系列大规模侵略战争时,也伴随着大规模的屠杀。
据国内外学者考证,蒙古国在全世界屠杀的人数达到一亿人左右,其中约有七千万为中国人。
这一项记录已保存在《吉尼斯世界记录》中。
作者对上述帝王“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评价带着个人的主观色彩,目的是要激励当今的共产党人即要懂军事,更要懂政治,做到文武兼备。
巩固
一、注音沁()园春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二、解释:
1、惟余莽莽
2、红装素裹
3、分外妖娆
4、江山多娇、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6、一代天骄
7、风流人物
三、填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
三、问答
2、上阕中,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3、上阕中,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小结:本诗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作业:配套练习册
第二篇: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学练方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学练方案☆课文导读
《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侧重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借评古来论今,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宏伟抱负。
通篇将抒情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沁园春(qìn)
数风流人物(shǔ)妖娆(ráo)
稍逊风骚(xùn)莽莽(mǎnɡ)
成吉思汗(hán)分外(fèn)
还看今朝(zhāo)
二、词语释义
莽莽:词中指无边无际的意思。
顿:立刻。
须:等到。
分外:格外。
妖娆:艳丽多姿。
折腰:鞠躬,倾倒。
词中有称颂、赞美之意。
输、逊:都有差、失的意思。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词中概指广义的文化。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数:数得着,
称得上的意思。
三、语句解读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
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词的结尾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亦是全词的主旨句。
四、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毛泽东思想。
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毛泽东诗词。
五、背景探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六、文体浅谈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有词牌名。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几组词语中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沁(qìn)园春
原弛蜡象分(fèn)外妖娆
B.江山多骄
稍逊风骚(sāo)惟余莽莽
C.一代天骄
略输文彩还看今朝(zhāo)
D.成吉思汗(hán)
竞折腰数(shǔ)风流人物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余莽莽(只剩)
大河上下(指黄河)B.原驰蜡象(指内蒙古高原)欲与天公试比高(指天)C.须晴日(等到)
略输文采(差、失)
D.分外妖娆(娇艳美好)
俱往矣(都)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A.望/长城内外
B.山/舞/银蛇
C.欲/与天公试/比高
D.数/风流人物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⑵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⑷欲与天公试比高。
()
5.“欲与天公试比高”省略的主语是()A.飞雪和坚冰
B.群山和高原
C.诗人自己
D.长城和大河
二、整体感知
1.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2.填空。
⑴《沁园春•雪》,作者_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名,“雪”是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这种体裁也叫________。
⑵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⑶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填写)3.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
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4.请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⑴本词上阕在表达方式上是描写与议论相结合。
()⑵“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字上。
()⑶这首词的上
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⑷“红装”原指妇女红色的衣装,词中是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⑸“千里冰封”是静态描写,“万里雪飘”是动态描写,两句动静结合。
()
三、课内阅读沁园春
雪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______________。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请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诗句。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B.稍逊风骚出言不逊 C.须晴日
播种后须三四天时间才能出苗 D.数风流人物各领风骚数百年
3.选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分上下两阕,请分别写出两阕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两句用了互文交错的修辞手法,意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我们曾在《木兰诗》学过这种修辞手法,你还能写出原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沁园春
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____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
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
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4.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5.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
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创作本词时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之景,但词中却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词人笔下的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就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
越感到革命的必要性。
词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这种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回眸
(2008天水卷)5.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对偶)B.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反问)C.太阳一出来,地上像着了火。
(夸张)D.说也奇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
(比喻)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答案:D ☆写作小练笔
细读冰心的这首短诗,根据诗中的情节展开合理的想像,恰当运用描写手法,以“母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她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素材
毛泽东,是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
他虽未受过高等教育,但他知识渊博,为世人所共和。
毛泽东一生嗜好读书。
少年时代到处借书读,青年时代是图书馆的常客。
战争年代戎马倥偬,他也常手不择卷。
解放后进入北京,身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日理万机,他仍读书不辍。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各大图书馆借阅的图书近二千余种,五千余册。
就在他逝世前两年的1974年,借阅的图书就近六百种、一千一百册。
在毛泽东的臣室里、睡床上、办公桌上、会客室里,到处都放着书。
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嗜好。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第三篇:沁园春雪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一课沁园春雪
毛泽东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2.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体会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喜爱之情。
3.体会作者开阔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重、难点:
1.了解本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开阔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问题探究 1.全班齐读课文。
2.品读前三句。
(1)这三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总领上阕,写出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2)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答:总分结构。
(3)请赏“封”“飘”二字的妙处。
“封”字写出了千里冰冻的静态美;“飘”字写出了万里雪花的动态美。
这是动静结合。
(4)“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什么修辞手法。
答:“互文”(相互补充说明),“对偶”。
3.品读“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1)“望”字统领哪些句子?
答:统领“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是作者望到的情景。
(2)“惟余莽莽”是什么意思?答: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3)“长城内外……顿失滔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答:对偶。
夸张
(4)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请简单翻译并赏析。
答:翻译见课文注释。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将群山、高原写动了。
“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4.品读上阕最后三句(1)“须”的意思是什么?答:等到
(2)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是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这是虚景,运用拟人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妆素裹的少女,显得特别生动、亲切。
(3)请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5.品读下阕。
(1)下阕前两句有什么作用?答: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答: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文采”“风骚”本指文学才华,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
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上?
答:不用。
诗人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乎嘲讽。
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怎样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确:“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并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二,小结
先由两名学生分别谈谈学习诗词的收获与体会,再由教师概括总结。
三,板书(略)四,作业见多媒体课件上。
第四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雪》韩瑞君
入学教育
1、明确升入初三的责任
2、确立目标:月考、期中、期末、一模、二模、中考
3、课堂纪律要求:站姿、坐姿、学习用具摆放、自习课
4、作业要求:七点之前收齐各项作业、作业使用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北京市第十期中学韩瑞君
第一单元现代诗歌(歌颂自然)
一、教学目标:
1、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
2、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
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进而理解诗歌的内涵。
3、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
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和韵律美。
二、教学重点
1、要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
2、重视现代诗歌的教学,从中考得分率看,学生对现代诗的解读还比较困难。
因此,对现代诗歌的教学要引起重视,注重从诗歌的意象、语言、主旨等各方面来把握诗歌。
三、教学难点:
反复揣摩体味进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四、教学课时分配:
1、《沁园春雪》2课时
2、《雨说》2课时
3、《星星变奏曲》1课时
4、《外国诗两首》1课时
5、《单元检测与分析》1课时
一、课题:《沁园春雪》
二、教学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中展现的美感,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
2、揣摩词句,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感受诗歌中展现的美感,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
四、教学难点:
揣摩词句,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五、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关于“学”的诗句并赏析。
2、诵读课文
3、多媒体录音课件
六、教学方法:诵读合作
七、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中展现的美感,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
2、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课文朗读录音,简单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从内容、语言和情感角度)
2、诵读训练:诗歌朗读应注意什么?
停顿节奏重音感情
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试读:注意朗读要求。
二、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
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辉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就是典范之一。
2、背景介绍:
(1)介绍词
古代一种韵文形式,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可以唱,这就是词谱。
词人依照词谱填词。
词谱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如梦令》等。
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后面。
“沁园春”,词牌名。
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这个词牌就因
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沁园春”,长调,114字,双调,上阕13名句56字,四平韵;下阕12句,58字,五平韵。
(2)介绍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
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
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
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三、课文研读(上阕)
1、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2、请在词中找两个词(或两个词)概括上下两阙的主要内容。
(北国风光望;风流人物惜)
3、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
4、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望”字领起;选取“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
6、作者在上阕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
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四、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知识?(请用“不仅……而且……”句式回答)
五、作业
1、诵读并默写
2、准备关于“学”的诗句并赏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下阕内容
2、揣摩词句,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