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2节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5)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把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2)运用实例,探讨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图表、实例;3.视频资料: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现象;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作业内容要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注意书写规范。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教学拓展:
-邀请气象专家或相关领域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水文站等,使他们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结合时事新闻,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却四季如春?为什么有的地方干旱少雨,有的地方却多雨潮湿?”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好奇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气象图表。
3.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认识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了解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认识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地图,分析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

降水和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内容分析
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而降水又是组成气候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降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本节不仅是学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本章甚至整个中国地理的基础。

对于降水,本节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两方面的知识。

对于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由于在小学数学中已有涉及,故学习难度变小。

本节重点是: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本节难点是:等降水量线的判读。

⏹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教辅的”自主预习“。

二、学生观看短视频,说出视频所反映的自然现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种自然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师引导学生思解降水的概念和降水的测定
四、读图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活动:观察图片,讨论分析新疆适合制作葡萄干的自然条件有哪些?我们当地能否这样?为什么?
结合下图,引导学生理解等降水量线。

学生活动:读图P,回答下列问题,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五、课后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3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3 中图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与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

我国的气温特征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内容通过解析我国夏季和冬季气温分布图,以及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图,分析总结我国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通过学习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农村本土。

2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知道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并能简要分析原因;在地图中能识记0℃等温线大致通过的地方;了解温度带的划分3.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4.知道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规律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配规律;识记800毫米和400毫米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B)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从而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C)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联系家乡实际,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家乡本土。

3学情分析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于读图分析能力较差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4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

3.会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

学习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

5教学过程5.1 第一课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白板展示课本71页景观图,提出问题1:这些地区的景观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学生答:气温不同。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和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分布规律等知识点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2.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制作PPT。

2.准备气温和降水测量工具,如温度计、雨量计等。

3.准备相关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4.准备拓展资料,如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气候多样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出本节主题《气温和降水》。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word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word

世界气温和降水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在“世界的气温”部分中,教材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气候图标及资料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三、教与学的过程(导入新课)叙述: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 学生回答:天气预报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思考回答。

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与降水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与降水教案中图版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难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 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①检查预习
以问题的形式,同学回答,检查预习的效果。
1、什么是天气?2、天气有哪些特点?
3、卫星云图上有哪些颜色,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空气质量的优劣,一般用什么表示?
②导入
根据展示的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
③新授
(一)气温的测定与日变化
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解决以下问题:
【探究结论】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1)气温和降水分别指什么?
(2)气温和降水分别 会用到什么测量工具?
(3)气温和降水的测量,一般在什么时间测量?
(二)冬季气温分布
【合作探究】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七)干湿地区
(1)阅读材料,了解干湿的含义和干湿地区的划分。(2)读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试着分析自己家乡和北京所在的干湿地区。
(3)读图了解各个干湿地区中地面景观、农业类型等的区别。
(4).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指出各干湿区的分界 线,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
④课内练习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有关地图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图A、B,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提问:同学们请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问题“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总结: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气温的变化板书一、气温的变化一、在黑板上写出一句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并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讲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都是如何得来的。

常用描述气温的值有:a.日最高气温;b.日最低气温;c.日平均气温;d.月平均气温;e.年平均气温。

这些值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2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2中图版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气候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气温和降水的概念
题目:请解释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气温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空气的冷热程度,通常以摄氏度(°C)为单位。降水是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气温对降水有直接的影响,较高的气温通常会导致较多的降水。同时,降水也会影响气温,因为降水的蒸发会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温。
6.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包括气候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让学生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通过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气温和降水”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气温和降水”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4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4中图版
- 科普视频《全球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 视频讲座《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Fra bibliotek2. 拓展要求: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深入研究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在阅读和观看过程中,遇到疑问或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尝试分析其变化规律。
1. 知识层面:学生可能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等知识可能尚未深入理解。
2. 能力层面:学生在地理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可能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具备一定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地图和数据中获取信息,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而部分学生可能在这些方面有待提高。
"讨论结束后,请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5. 实践活动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实践活动。请大家拿出地球仪,观察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并结合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尝试解释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6. 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大家要牢记这些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环境保护,关爱我们的地球家园。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提前预习。"
(2)科普文章《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气象局官网发布的《中国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进一步自主学习和探究以下内容:
(1)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精确度。
(2)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气温和降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气温和降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气温和降水 -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气温和降水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3.掌握气温、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问题。

二、教学内容1.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降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4.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5.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介绍相关知识点和案例;2.实验法:通过温度计、雨量计等设备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3.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探究气温、降水对本地区的影响;4.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案例分析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教学难点: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五、教学过程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测量。

2. 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2.探究气温对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 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雨量计进行降水测量。

4. 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探究降水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5. 全球气候问题与应对措施(30分钟)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2.学生小组分角色讨论气候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六、教学评价1.对气温、降水测量和相关单位有基本了解;2.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知道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4.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7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7中图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的规律和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配规律;记住800毫米和400毫米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

2、能读懂并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学习身边的地理,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关注家乡降水的特点,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3重点难点重点: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及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难点:1、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学活动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温,那么,一月份和七月份分别代表什么季节?一月份代表冬季,七月份代表夏季。

冬季,我国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什么?是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我国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什么?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导入新课气温是气候的一个要素,同学们想一想,气候的另一个要素是什么?是降水。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降水的变化。

新授课(二)降水的变化同学们对降水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请打开课本P24,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符不符我们刚才的理解?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固态或液态的水,统称降水。

常用单位“毫米”或“mm”。

我国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降水的变化包括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

先来分析时间的变化,多媒体显示“北京、广州、武汉”三地降水量,读图“三地降水量”,那三地?北京、广州、武汉。

这种图形叫做“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反映一个地方一年的降水量。

同学们仔细观察,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时间,也就是月份,纵坐标代表降水量。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5 中图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5 中图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读懂并能根据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直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并简要分析原因;在图中记住0度等温线大致通过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己的感受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2、通过读图分析1月和7月气温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气温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关注家乡的气温变化,了解气候优势,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本节课从题目来看,学生应该不觉得陌生,但从课的内容来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3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2、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难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气温的变化曲线图的绘制及等温线的判读。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同一天早晨跟中午气温的不同;同时间北极跟广州气温的不同。

活动2【讲授】1、气温的测定:百叶箱的学习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讲解:影响气温日变化的原因(展示动态视频)3、给充裕的时间学生读图绘图4、亮点:由等高线地形图对应等温线图活动3【讲授】气温的空间变化(1)一月份0度等温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2)冬季气温分布规律: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差差很大(绘图讲解成因)(3)夏季气温分布规律: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思考讨论:为什么在夏季只有青藏高原的气温不高呢?(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大约下降6度。

)巩固记忆:根据板书内容用5分钟时间对本课知识点强化记忆活动4【练习】练习1、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A.气温日较差B.气温月较差C.气温年较差D.气温季较差2、“早穿棉袄午穿纱”反映的是()A.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大B.某地的气温月较差大C.某地的气温年较差大D.某地的气温年际变化大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 )。

A.吐鲁番盆地B.东北平原C.青藏高原D.新疆北部4.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 )。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世界地理概况之后,进一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形成地理观念、理解地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图示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分布规律。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实例、案例,以便进行教学分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在世界范围内的差异。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利用实例、图示等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分享自己的发现。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气温分布特点。

3、能运用气温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图示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点。

2学情分析
3
重点:学会阅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图示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点。

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规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前自主预习案
1、气温是指的温度,常用表示。

2、世界气温有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

3、一般月和月平均气温表示陆地在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分布情况。

活动2【活动】课堂合作探究
活动一:气温与生活
气温影响着人们的着装、饮食、作息,同时还影响着建筑样式、人种的形成、商业活动、体育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2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2 中图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德育目标: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2学情分析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

降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对于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降水,课本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判读两方面的知识。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4教学过程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德育目标: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4.1.2学时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4.1.3学时难点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4.1.4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有关地图、视频文件等4.1.5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点击鼠标,展示片1、2的内容)气温的时间变化分为两种:1、日变化——一般来说,在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气温的空间变化为:冬季自南向北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
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
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讲解: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若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

提问:从《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图》上可看出,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学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其中,什么干湿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学生: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读图: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及《我国行政区划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
1.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学生:0℃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暖温带和亚热带)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学生:秦岭、淮河)什么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为什么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学生答后,小结:东北地区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相对较大,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气候区)
3.地跨三个以上温度带或干湿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各有哪些?(学生:①内蒙古、陕、甘、新、云;②内蒙古、陕、甘、藏)
4.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分布在什么地区?各干湿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回答后,小结)
5.①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部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
生答后,小结:400 mm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区;西部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是我国主要草原放牧业地区) ②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又将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南北方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小结:800 mm等降水量线;南方为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水田农业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旱地农业区)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搞清了我国的降水不仅有南北的差异,也有东西的差异。

年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布置作业:
试分析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什么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总趋势?(提示:可结合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加以分析。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

东南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低,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大,形成的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在向西深入内地过程中受到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大为减弱,西北内陆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小,因而形成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我国年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
板书设计: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