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C只能改变风向,不能改变风速D.B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答案】17. B 18. C
【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垂直于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应为风向;C垂直于风向,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位于南半球,B选项正确;AC选项错误;有摩擦力不能成为判断南北半球的依据,D选项错误。所以选B。
1.按照计划,将地球推进至木星轨道附近需要穿越的行星轨道是( )
A.金星轨道B.水星轨道C.火星轨道D.土星轨道
2.计划流浪2500年,最终进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全新的地球时代到来。关于地球进入宜居轨道后,下列推测可信的是( )
A.比邻星周围仅有地球一颗行星B.比邻星的体积质量和太阳相近
中国首枚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在550千米高的近地轨道上,成功检测到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区。下图为某地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B.气象条件C.大气成分D.纬度
10.“慧眼”卫星运行轨道所处大气层的特点是( )
A.电磁场利于无线电短波传播B.流星体会燃烧产生流星现象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火星质量、体积远小于地球。2021年初,“希望”号探测器拍摄到了火星上微弱的极光现象。完成与地球相比,火星上极光现象较弱的原因可能是( )
①大气层较厚②受太阳风影响较小③磁场作用较弱④表面温度较高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6月16日在斐济群岛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130公里,下图为地震中心及周边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本次地震 震源位于( )
A.地壳B.下地幔C.地核D.上地幔
12.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对下列哪一圈层的影响最小( )
A.水圈B.大气圈C.岩石圈D.生物圈
读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甲处箭头表示甲点空气运动及受力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该图所在半球以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有地转偏向力B.南半球、风向左偏转
C.北半球、风向右偏转D.南半球、有摩擦力
18.图中箭头表示正确的是( )
A.风向受四个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B.B与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点睛】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低部。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
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据。下图是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这种现象称为逆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上图中,符合材料所述现象的大气层次是( )
A.①+②B.②C.②+③D.③
14.近地面大气中,时空差异最显著的大气成分是( )
A.氮气和氧气B.水汽和杂质C.水汽和氧气D.二氧化碳和氮气
【答案】7 B 8. D
【解析】
【7题详解】
由材料“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可知其生活年代约为4亿年左右,再根据地质年代示意图可知,2.52-5.41亿年为古生代,推知鲎出现 地质年代是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质时期大致为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末期,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A错误;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B错误;哺乳动物繁生在新生代,C错误;恐龙大繁生主要出现在中生代,D正确,故选D。
【答案】11. D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地壳厚度各处不,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在大洋处很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自地壳以下至2900千米深处,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进一步划分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一级圈层。从地幔到地心之间为地核。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30公里,应位于上地幔,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图左)。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图右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
8.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甲地质时期的是( )
A.蕨类植物繁盛B.出现三叶虫C.哺乳动物繁生D.恐龙大繁生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极光现象的产生是太阳风与行星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太阳风影响小或磁场较弱时,极光现象较弱,②③正确;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比地球远,体积和质量比地球小,大气层厚度较小,表面温度较低,①④错误。所以选B。
行星与月亮相伴出现在夜空的现象,被称为“行星伴月”。2023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初五)傍晚,浙江某中学学生观测到了“金星伴月”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题详解】
“慧眼”卫星运行在550千米高空,该层为高层大气,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可知,该层含有电离层,有利于反射无线电波,A错误;流星体与高层大气摩擦产生流星现象,B正确;平流层大气平稳,有利于飞机飞行,C错误;对流层对流现象显著,多云雨天气,D错误。所以选B。
【点睛】高层大气,是指地球大气开始电离(约6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高层大气上界的层状结构已不明显,由于收到太阳辐射的缘故,高层大气粒子速度很高,这些大气粒子有可能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缚而逃离地球大气层,而宇宙空间的气体粒子也有可能进入高层大气。
日期
白天最高气温
天气
11月2日
19℃

11月3日
17℃
霾—多云
11月4日
16℃
霾—雨
15.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④—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④—②—③
16.与前两日相比,11月4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辐射①减弱B.辐射④增强C.作用⑤增强D.作用③减弱
【点睛】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余姚2023学年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高一地理学科试卷(答案在最后)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C.地球表面没有一定厚度的大气D.与比邻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比邻星所处的天体系统为( )
A.太阳系B.银河系C.河外星系D.木星行星系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将地球推进至木星轨道附近需要穿越的行星轨道是火星轨道,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2题详解】
地震引发的海啸会直接影响水圈,A不符合题意;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对大气圈的影响较小,B符合题意;地震会对岩石圈产生影响,C不符合题意;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会影响生物及其生存环境,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点睛】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C.大气平稳,有利于飞机飞行D.对流现象显著,多云雨天气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可知,A层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川而递减,原因是该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会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B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有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因此,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大气成分,C正确;海拔、气象条件、纬度不是影响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ABD错误。所以选C
【2题详解】
地球进入宜居轨道,必需满足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与比邻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D正确;地球表面没有一定厚度的大气,就不适合生物生存,C错误;比邻星是恒星,但题目所给信息无法判断它与太阳的体积质量的大小关系和环绕它运行的行星数量,AB错误,所以选D。
【3题详解】
根据材料,比邻星是恒星,不属于太阳系,AD错误;银河系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整个圆盘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太阳位于据银河中心3.3万光年处,比邻星与太阳只有4.22光年,所以比邻星在银河系,B正确,C错误。所以选B。
【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为农历四月初五,应为蛾眉月过渡到上弦月,月相位于②和③之间,而三天后为四月初八,初八为上弦月,对应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以此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答案】15. C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⑤是大气的削弱作用。根据所学知识,首先是太阳的短波辐射经过大气的小幅削弱后,大部分到达地表,然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放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吸收,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②—④,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5.肉眼观测“行星伴月”时,金星较其它行星明亮,是因为金星( )
A.离太阳近B.离地球近C.体积更大D.发光更强
6.从该日起经过三天,该校学生傍晚观测到的月相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肉眼观测到金星比其他行星明亮,是由于此时金星距离地球较近,B正确;进行离太阳近不会使其在肉眼观测的情况下变亮,A错误;金星的体积是相对固定的,一般不会变大,C错误;金星是行星,行星本身不发光,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11月4日是霾、雨天气,云层深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较低,图中⑤代表的是大气的削弱作用,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大气削弱作用是指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
【答案】13. B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为对流层;②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为平流层;③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材料信息所述为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对应的是②层,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4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中水汽来源于河流、湖泊、海水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杂质来源于地面的灰尘和小颗粒,水汽和杂质受重力作用影响,随着海拔升高含量越少,时空差异最显著,B正确;氮气和氧气、水汽和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时空差异较小,ACD错误。所以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