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小蜜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难点
(1)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学内容分析
(1)本框题的地位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了实践的观点,就可以提纲挈领,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

所以,本框题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框题内容分析
本框体分为两目:
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

通过探究让学生懂得辩正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差别,实践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通过探究使学生了解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是实践。

♦讲授过程:
思考一一1•修建青藏铁路是谁在从事活动?
2. 对象是什么?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3. 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意思:A、实践是人们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的存在。

判断一一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中国为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③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⑤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⑥纟xx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⑦学生教室里听课
⑧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⑩小行星撞击地球
2、实践的特点:
思考——从修建青藏铁路的主体、对象、手段来看,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A客观物质性。

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手段和实践对象。

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也是客观的。

人们曾说修建通往西藏的铁路是不可能的。

有5000 米的高山要爬、12 公里的山谷要架桥、数百公里
的冻土区无法支撑铁轨和火车。

再说,谁又可能在稍动一下就要找氧气瓶的情况下铺铁轨?但这就是中国迎接的挑战。

《卫报》赞誉“这条铁路正是中国的‘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

” 材料体现了实践的哪个特点?
B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所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并不是创造新的物质,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新的生产关系。

走出误区: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错误实质:把盲目的实践活动理解为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分析: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意识做指导,从而导致失败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无论成功与否,都有人的意识的参与,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

正确:没有意识参与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缺乏正确意识指导的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

“群策群力、共同规划”这体现了实践的哪个特点?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就着手研究进藏铁路问题。

但是,限于当时的经济实力和高原、冻土等筑路技术难题尚未解决,格尔木至拉萨段停建。

直至xx 年7 月1 日全线开通试运营。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C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

不同历史发阶段上,人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不同的,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结果。

走出误区: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错误实质:混淆了单个人的孤立活动(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和单个人的活动。

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表现为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单个人的活动具有单个人的性质和特点,但仍然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离不开共同的协作,也具有社会性。

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正确: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对号入座
①构成实践的要素(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 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客观物质性
③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主观能动性
④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一一社会历史性
⑤受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973 年到1978 年,第一期青藏公路科研组经过艰苦努力,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路基研究中提出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除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地段及融区外,一般均应遵守宁填不挖”的设计原则,并取得了根据不同地基条件和路基干湿类型,推荐9 种路面结构组合类型等成果。

“设计原则、9 种路面机构”这两种认识是怎样得来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这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人们借助实践手段,同实践对象发生关系,并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七嘴八舌
观点一: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观点二:认识的来源有多个:实践、书本等你认为哪个观点正确?为什么?(学
生讨论、回答)归纳:“书本中的知识也是实践的结果”——这种实践不是自己的亲身实践,是他人或前人的实践。

所以: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认识——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认识——间接经验。

问:既然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青藏铁路最突出的三大困难是冻土、高原缺氧、环境保护。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攻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冻土工程设计新理念,设想在高原制造大型制氧站,构建全程监控环保模式最终使三大难题得以解决,为进行多年冻土施工、发展高原医学事业、保护生态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大困难”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又是怎样得到解决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探索。

实践为人们提供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了认识主体的能力。

提高了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有部分国外媒体质疑高原缺氧、冻土施工、环保等一系列难题不可能一一攻破。

我们可以怎样回应国外媒体的质疑?
3、实践是经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如果不超出认识范围,人们无法判断自觉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符合。

客观事物自身页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观念变为现实,人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对照,成功的,则是正确的。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攻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冻土工程设计新理念, 设想
在高原制造大型制氧站,构建全程监控环保模式, 最终使三大难题得以解决,为进行多年冻土施工、发展高原医学事业、保护生态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

“宝贵经验”最终会运用到什么地方?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真正目的和归宿,
♦学以致用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

表明
2、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这表明
3、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

这说明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

表明
♦巩固练习: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③实践出真知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 、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③④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
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 、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 、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 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
5. 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
重力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
A .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6.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 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 .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综合提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面展开。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

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

然而他的观点在当时却遭到批判。


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
提倡计划生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在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课堂小结:一个含义、三个基本特征、一个原理
2019-2020年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练习(含解析)新
人教版必修4
一、选择题
1. xx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
案》强调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

这是因为()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解析]选C。

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之所以要强调实践,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

故选C o
2. 2015年3月30日,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这次发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团队匠心独运,首次在运载火箭上增加了一级独立飞行器一一被形象地称为
“太空摆渡车”,直接将卫星送入了工作轨道,比以往节省了好几天的时间。

这表明()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
④创新自然规律可以造福人类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

实践决定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认识的提高,故排除③;规律
不能创新,故排除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团队匠心独运,直接将卫星送入了工作轨
道,比以往节省了好几天的时间,体现了①②。

3. 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
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
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连接纽带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说法错误,因为观念的东西必须
通过实践才能够转化为现实;观念的存
在是对现实的存在的反映,②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中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实践具有
社会历史性和直接现实性,③④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故选D。

4.2014 年9 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率先在浙江和上海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国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
A. 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只有在试点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C. 只有正确认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才能正确利用规律
D. 实践的目的在于获取真理性认识
[解析]选Co A错误,主观反映客观,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B错误,在试点基础
上获得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D错误,人们获得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
的惆怅。

今天,我们通过航天器传回的图片可以清晰地感受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这主要说明( )
A.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解析]选A。

材料既说明了每一个时代人类的实践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受着当
时的历史条件的制约;也说明了人类的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故A项符合题意;B C两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实践不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特征,故D项不能入选。

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阅读的方式也在日益多元化,我们可以读“书”、读“广
播”、读“电视”、读“网络”、读“微信”等等。

一位网友据此认为,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获得我们所需的一切知识和精神食粮。

该网友的观点( )
A. 具有合理性,因为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B. 具有不合理性,因为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
C. 具有合理性,因为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D. 具有不合理性,因为间接经验是获取认识的途径
[解析]选B。

该网友的观点具有不合理性,因为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
识的唯一来源,故B正确,A、C错误;D说法错误,获取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读书(学习)o
7. xx 年1 月,浙江大学一项有关“石头剪刀布”的研究入选了“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
论2024年度最优”,成为我国首次入选的社会科学成果。

这项研究是对人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方法的第一次大规模测量,测量揭示了隐藏的行为模式,聪明的人可以利用这个模式来提高自己的胜算。

它成为博弈
论、微观经济学、优化算法理论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本科教学
教程的参考内容。

这一研究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③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④科学实验是认识的一个来源和检验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对“石头剪刀布”游戏的科学研究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通过对游戏测量揭示隐藏的行为模式,认识其中的规律,①②说法正确;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③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

故选
A o
8.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正确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①②观点错误,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不能说认识是实践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而不是形成正确认识。

故选D o
9. 大数据技术(bigdata) ,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
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大数据的理论似乎很高深,但移动互联时代的我们,其实一直在利用大数据方便我们的生活。

通过比价网找到最便宜的商品,利用手机地图搜索最佳路线,根据搜索
热词了解当前最热的新闻等等。

这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 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解析]选A。

材料中“一直在利用大数据方便我们的生活”,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所以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大数据的发展历程,也没有谈及实践检验其是否正确,所以
B、C 不选;材料也没有说明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排除 D 项。

故选A。

10.创客圈里有一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

这种说
法( )
A. 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B. 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
C. 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D. 突出了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解析]选C。

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它强调了实践的直接
现实性,C正确;其余选项与材料无关。

11. 萱草俗名黄花菜。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萱花作为观赏植物“无一可取,植此
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

至云对此可以忘忧,佩此可以宜男,则千万人试之,无一验者。

书之不可尽信,类如此矣。

”这表明书本上的观点( )
①其正确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用来指导实践是不成功的
③是不可盲目相信的
④过去是正确的,现在是错误的
A.①②
B.③④
C. ②④
D.①③
[解析]选D。

注意题干的规定性“书本上的观点”。

正确的书本知识指导实践能够获得
成功,对待书本知识,要尊重书本知识,但不可盲目相信,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故选D。

12.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
波之患?”孔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 实践出真知,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亲身的实践
C. 人们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 人的认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选C。

“观高崖,临深渊,观巨海”强调的是实践,人们要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C正确;A材料未体现;B说法错误,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
和学习;D项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流入城市,缓解城市中粮食供求矛盾和城镇住房、交通、就医的压力,中国在1958 年颁布了《户口登记条例》。

伴随着户籍不同带来的城乡“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酬”,不同地区户籍附带的教育、医疗、就业福利等户籍歧视现象的出现,人们认识到原有的户籍制度设计存在许多不足。

有些专家提出应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城市户口,但福建、广东地区等试点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口背后附带的利益差别,户籍改革将是一纸空谈。

为了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们对户籍改革的思考在不断深入。

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分析人们对我国户籍制度的认识过程。

[ 解析] 题中材料“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题中材料“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制度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题中材料“广东、福建的实践证明,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题中材料“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制度认识的深
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广东、福建的实践证明,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我国制定和实施嫦娥奔月“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工程计划。

我国先后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相继获取了月球整体性与综合普查的资料数据和着陆区的精细地形等数据,获得了精度和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月球地形图,澄清了模糊认识。

中国的探月工程由绕月、着陆、采样返回三步接力完成,“嫦娥三号”执行的是着陆的任务。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 解析] 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这一知识点包括的具体内容;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找出关键性的语句,寻找答题的有用信息。

题中材料“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我国制定和实施嫦娥奔月”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工程计划”,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中“我国通过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获
取月球相关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通过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相继获取了月球整体性与综合普查的资料数据和着陆区的精细地形等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中“通过实施探月科学实验活动,澄清了模糊性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①发射探月卫星,获取月球相关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相继发射“嫦娥”系列卫星,不断获取精度和分辨率更高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月球地形图,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通过探月活动,澄清了模糊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我国实施探月工程计划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