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命题角度与解题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的命题角度与解题策略
崇明中学潘峰
一、诗歌鉴赏的命题角度
分析近五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卷,分析归纳诗歌鉴赏的命题角度。

1、文学常识的识记
2、诗句理解与鉴赏
3、诗歌内容的概括
4、诗歌意象的鉴赏
5、诗歌意境的鉴赏
6、主旨鉴赏与评价
7、手法技巧的鉴赏
8、关键字词的赏析
9、语言风格的鉴赏
以上九个角度,如果再作归并,实际上就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诗歌的内容鉴赏、技法鉴赏和语言鉴赏。

从分值上看,是8分。

从题型上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从测量目标上看,涉及到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甚至语言运用。

可以说整个一份高考试卷所考查的四大方面的能力都有涉及。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

有人说,散文是散步,诗歌是跳舞。

能读懂诗歌,就能读懂其他所有文体。

正是基于对诗歌的文体特征和诗歌鉴赏涉及的测量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判断:能做好诗歌鉴赏,就一定能做好其他所有的鉴赏,包括现代文和文言文。

二、探秘诗歌主旨的七大路径
综观近五年十套高考上海卷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之内容鉴赏都占有很大的分值。

诗歌内容主旨的把握不仅关涉内容鉴赏,还关涉手法技巧的鉴赏和语言的鉴赏,因为诗歌的形式(手法技巧和语言)归根结底还是为内容服务的。

因此,读
懂诗歌,迅速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主旨,对于诗歌鉴赏至关重要。

怎样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呢?以下七大路径是探秘诗歌主旨的捷径。

(一)文贵有眼,诗眼先行。

诗眼往往是指诗歌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

诗眼不仅可以铸就诗歌的意境,增强诗篇的形象性,还可以突出诗篇的主旨,奠定全诗的基调。

诗人写诗,逐字逐句推敲吟哦,我们读诗评诗若轻易放过,就不能领悟诗家的妙处。

从词性上看,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往往是诗眼所在;从表达上看,抒情议论性的句子能更多更直接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透过诗眼,我们能快速准确捕捉到诗人心理的脉动、情绪的色彩和思想的痕迹。

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唐朝王维的《秋夜独坐(节选)》: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悲”为本诗的诗眼。

“悲”即悲凉伤感。

为什么而“悲”?为双鬓斑白,岁月流逝而悲。

著一“悲”字,诗人秋夜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尽皆显现。

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品此一字,而主旨尽现。

再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元代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这是作者为妻子(室人)生日而寄赠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采用设问的修辞格,直抒胸臆,抒发了炽烈的情感,是本诗的诗眼句:什么时候才能忙完农活,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夜晚煮茶夜话?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的愿望,流露出漂泊中思念家中亲人的深切感情。

(二)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形象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是诗歌的精灵。

诗评家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必须借助新鲜而独特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有景象、物象,也有事象;有静态的描述性意象,也有动态的叙述性意象。

由于意象在诗歌中被反复使用,因而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比较固定的文化含义。

通过文字来识别诗歌的意象,经由意象来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内容鉴赏的必由之路。

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

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三首诗歌都描写了同一种意象:燕子。

燕子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经典的意象。

燕子意象一般具有四种文化内涵。

其一,燕子到来往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喜欢用燕子来表达喜悦之情,如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其二,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晏几道《临江仙》中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其三,燕子结伴双飞又经常用来反衬离人的孤寂,如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其四,燕子还有眷恋旧巢的习性,它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吴诗中“飞向谁家”的燕子和赵诗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的燕子,均典自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结合诗眼和诗下的注释可以推知,燕子成为王朝兴替的象征,三首诗借此抒发的都是家国的兴亡之感。

既然诗歌意象是我们解读诗歌内容的重要途径,就需要我们针对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开展研究性学习。

最常见的古诗意象有月、松、梅、菊、柳、荷、燕、雁、蝉、丁香、梧桐、浮云、杜鹃、鹧鸪等。

研究每一个意象蕴含的特定文化意义,结合教材中典范诗句,谙熟于心,这样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命题有意,注引宜鉴。

《考试说明》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为了避免猜题、押题,命题者在制卷时会回避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而选择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或者一流作家的二流作品,这样既能保证选文的典范,又能避免猜题、押题。

二流作家一般不为广大中学生所熟悉,作品中也会有一些难懂的知识或生僻的典故。

为了帮助考生初步读懂诗歌的大意,命题者一般会对作家的朝代、籍贯、身份、官职、主要行事、观点或主张作言简意赅的介绍,或对作品的创作背景、目的等作简要的交代,或对生僻的词语、典故作必要的解释。

有些古诗在正文之前还有一小段引子,这是作者用来交代写作内容、缘由的文字。

这些注释和引子,不仅是理解诗歌意思的重要凭借,更是我们推知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心理背景的重要抓手。

命题者为考生有意设置的阅读鉴赏的桥梁,需要要我们自觉登陟,借助这些桥梁,我们就能快速地到达把握诗歌主旨的彼岸。

如2007年高考宁夏、海南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注释①交代了作者的朝代、身份、职位以及一生重要行事——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在那个特殊年代,秦桧一手遮天、指鹿为马,敢于忤逆对抗秦桧,足见其为人行事之方正。

诗人有感而发,以情驭景,所以选择琴和棋作为寄托物,表达了自己“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的人生感慨和不平之气,抒发了诗人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又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注释告诉我们作者的朝代、籍贯、主张、一生主要行事及结局。

特别是注释中“力抗元军”、“兵败”、“绝食而死”等几个关键词暗示我们,诗歌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

结合诗中的梅花意象以及雨后天地间寂寥的意境,作品还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再如2006年高考河南卷:
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伯时:宋茂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野次:郊野。

棰:鞭子。

诗前的引序交代了这首题画诗所题之画的作者、内容以及作者创作的缘由,诗后的注释有助于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借助于诗眼句,我们可以把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归隐之意。

(四)品读玩味,读懂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标题也是探明诗歌内容主旨的窗口。

诗歌的标题不仅可以交代写作的对象、内容和题材的时令特征,还可以点明作品的感情基调,明示作品的分类和体裁。

仔细玩味标题,便能初步探明诗人的思想感情脉络,进而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是词牌名,“送人”是这首诗的标题。

标题不仅交代了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缘由,还交代了作品的类型——怀人送别诗。

再借助于诗眼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和诗歌的意象、意境,可以准确地推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和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又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葛溪驿”即建在葛溪边上的驿站。

这首诗的标题不仅交待了诗的写作对象,还告诉了我们诗的类型——羁旅行役诗,表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再结合本诗的诗眼“归梦不知山水长”,可知:诗人还抒发了思归怀乡之情。

也有一些诗歌以无题的形式出现,但我们仍可以借助“首句表其目,卒章显其志”诗歌创作金律,来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

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金代吴激的《人月圆》,“人月圆”系词牌名,但诗的首句“南朝千古伤心事”已经表明了诗歌主旨:抒发诗人的国家衰亡之感。

因此,诗歌无论有无标题,我们都可以借助一些可知的信息,探明诗的内容和主旨。

(五)意由境生,感知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袁行霈语)。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意境取胜,几乎每一首优秀诗歌,都将诗情画意完美地融为一体,形成既有别于生活真实又可以感知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从历年高考现状看,高考诗歌一般只涉及“有我之境”的鉴赏。

意由境生,通过感知诗歌的意境,亦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感知诗歌意境的方法有二。

其一,由点到面,整体感知,即通过感知诗中的一个个意象,进而把它们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意象群,这个意象群营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诗歌通过描写葱葱的溪树、靡靡的江草,勾勒出一副草长树茂的春景图,营造出一种春光扑面、生机盎然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这一种方法适用于写景抒情诗。

其二,由表及里,联想感知,即通过对中心物象(象征物)特点、生存环境的分析,由表及里,进而挖掘出它的象征义、比喻义。

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人首先描写鹰生存的环境:寒山壁立,大地空旷,秋空澄碧。

诗人借此来衬托雄鹰的形象。

然后借物咏怀,以鹰喻己,表达了诗人期待自己能像雄鹰一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这种方法适用于托物言志或寓理于景的诗歌。

(六)感时生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理念,也是探秘诗歌主旨的重要方法。

所谓“知人”就是在阅读诗歌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倾向、风格流派及创作动机等;所谓“论世”就是指要联系与该诗有关的时代背景去考察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人的创作都是有感而发的,诗评家称之为“感时生情”;而无病呻吟势必写不出什么上乘作品。

作为诗人有感而发的感点,要么是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件或几件事,要么是诗人思想情感深处的某一情结。

我们了解了屈原那种为实现崇高理想虽九死而不悔的人生经历与志向追求,才能真正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的内涵,我们了解了李白那狂放不羁、积极乐观的个性特点,才能真正领悟“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我们了解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与民族气节,才能真正把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韵。

如2007年高考考查的苏轼的三首诗词:
海棠(重庆卷)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阮郎归·初夏(上海卷)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望江南·超然台作(全国卷Ⅰ/陕西卷)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时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

青年时期,他更多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心想兼济天下,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表现出了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的风度。

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他的身体和心灵受尽了摧残,终于幸免一死,被贬黄州。

仕途的失意,命运的坎坷,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他提出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主张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有相似之处;他喜欢与僧人往来,思想又受到了释家的影响。

而这三种思想我们都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找到踪迹: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了解了苏轼的思想状况和人生志趣,结合作品内容,我们就不难理解三首诗词的主旨:《海棠》抒发的是作者对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的热爱之情;《初夏》从女性视角表达出作者对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喜悦、兴奋、不能自持的心情;《超然台作》表现了作者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和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内心感受。

知人论世法启发我们,要以本为本,把教材中涉及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作归类梳理,分析研究,制作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的分类卡片,以便于识记理解,迁移印证。

当然,使用这种方法也有一个度,切忌脱离文本牵强附会,更不能忽视作品内容的多样性和主旨的丰富性。

(七)借助手法,拨开迷雾。

诗言志,但诗歌主旨的表达总是借助于各种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因为诗歌创作,诗人不仅注重于思想情感的典型性,而且注重于手法技巧的高超性。

《诗经》“六义”中风、雅、颂即为诗歌内容的分类,而赋、比、兴则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探秘诗歌主旨,还须借助于对各种手法技巧的理解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明晰词义句意,而且还可以理清作者想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诗歌的手法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章法结构,主要有起承转合、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曲笔入题、承上启下、前后照应、铺垫伏笔等;二、修辞手法,主要有用典、互文、比喻、借代、拟人等;三、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诗歌中最常用的是描写和抒情;四、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起兴、象征、烘托、反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欲扬先抑等。

理解这些手法技巧的意义和作用,就能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清晰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鲜明地描绘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从章法结构上看,为下文抒怀作了铺垫。

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借代、象征、对比、反问、直抒胸臆等手法技巧,是全诗的立意所在。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焦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出关”句直抒胸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征夫的思乡之情。

又如2007高考湖北卷: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这两首同样以华清宫为题材的诗歌,都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来凸现作品的主旨。

吴诗拿宫内与宫外作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李诗拿现在和过去作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以上探秘诗歌主旨的七大路径,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的。

熟练地掌握并综合运用这七种技巧,必能快速而准确地探知诗歌内容和主旨。

三、内容(以诗句为例)鉴赏的策略
1、主要步骤
•分析诗句运用的手法;
•再现诗句描写的景象(解释诗句的语义);
•阐发诗句寄寓的思想感情(揭示诗句蕴含的哲理)。

2、常用术语
•意象:物象、景象、事象;
•意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题材:田园山水、写景抒情、边塞征战等;
•主题:羁旅之愁、隐逸之情、思乡之情、壮志难酬、感时伤怀、无限感慨等。

•其他:真性情真境界… …
3、表述程式
•这句(首)诗意思是…… ;描绘(表现)……;表达(阐发)了……情思(胸怀、志向、哲理)。

四、技法鉴赏的策略
1、概念诠释
•篇章结构——诗歌的章法结构。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主要是描写和抒情。

•表现手法——修辞类的表现手法、描写类表现手法、抒情类表现手法和技巧类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12种常见的修辞格。

2、主要步骤
•指明技法:这句(首)诗运用了什么技法。

•具体分析:技法体现在哪些字句。

•点明效果:再现(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抒发感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3、常用术语
•章法结构:起承转合、卒章显志、铺垫伏笔、线索贯穿、前后呼应。

•表达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点面结合、寓情于景、咏物抒情、直抒胸臆、一切景语皆情语。

•表现手法:赋、起、兴,烘托,渲染,象征,扬抑,联想,想象,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

•修辞手法:用典、对比、映衬、比喻。

4、表述程式
•这句(首)诗主要运用了……(技法);体现在…… (字句)。

•这句(首)诗主要运用了……(技法);体现在……(字句);营造了……
(意境);表达(阐发)了……情思(胸怀、志向、哲理)。

五、语言鉴赏策略
1、炼字佳话
•唐宋八大家之一,且为北宋文坛领袖的欧阳修,落笔谨慎,思之再三的态度颇令人动容。

冬夜酷寒,四围寂寂,烛光荧荧,不寐如常,欧阳修仍把所作诗文张挂在壁上,口诵心维,凝神聚思,夫人从旁语曰:
寒甚,当早睡,胡不自爱?此己所作,安用再三审阅?宁畏先生嗔耶?
•先生早已远去,吾正畏后人嗔耳!
2、答题角度
•①这个字或者词是什么意思;
•②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
•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⑥是否具有音韵美。

3、常用术语
•炼字:诗眼;常字见奇,平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语言:隽永;含蓄;直白;平淡;质朴;绮丽。

•风格:静穆恬淡;沉郁顿挫;清新飘逸;直白清新;慷慨悲壮;婉约缠绵;雄浑奔放;
4、表述程式
•这个字(句诗)采用了…… (修辞手法、语法)技法……;意思是……;
描绘……;渲染……;表达了……情思(胸怀、志向)。

•赞成……好,因为(技法、手法……)凸现了(渲染、突出、强调)……
六、小结
诗歌鉴赏的解题策略
•整体阅读,探秘主旨;
•审清题意,找准切口;
•根据分值,拟写要点;
•角度各异,归宿相同;
•运用术语,提升档次。

附: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之表现手法鉴赏是阅读部分得分率较低的考点之一。

究其原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不仅关涉诗歌内容和主旨的把握,还关涉诗歌各种表现手法的辨别、运用及表达效果。

有些同学或者根本没有读懂诗歌,更遑论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或者虽然把握了诗歌的大意,但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概念模糊,辨识错误;或者虽然知晓手法,但联系文本分析鉴赏能力薄弱。

通过对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作专题的研究,并辅之以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完全可以解决考纲的这一难点。

一、以本为本:归纳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诗歌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综观今年高考试卷,结合教材古诗文单元,经常考查的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有四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