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 知识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考点整理
第一章、概论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对企业等组织中的基本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提供信息的系统,是一个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以及企业内部信息处理、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送的集成化人--机系统。
二、信息社会企业管理的特征
1、以通过产品中的信息、技术和知识获取利益为管理目标;
2、管理对象上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管理其他生产资源;
3、以创新、改革、权利下放为管理思想;
4、组织特征呈现扁平化,拥有敏捷系统,强调协作;
5、以市场需求驱动为驱动方式;
6、管理者和工人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三、为什么企业需要信息化?
1、传统的以物质为中心的生产方式正在向以信息为中心的生产方式转变;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各个角落的渗透,信息已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而信息技术成为企业获取和应用这种资源,以及在信息社会环境中生存和竞争的必要前提;
3、信息技术的影响使得企业的基本思考方式和运营方式发生变化。
四、价值链的概念
价值链指最终产生出组织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即一连串活动的增加价值的过程。
第二章、系统与信息系统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由一些元素,按照一定的法则或结构组织起来的一个集合体。
二、系统的基本形式
系统的基本形式是输入输出系统。
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六个基本成分。
三、系统的分类
1、按开放性分:闭系统和开系统;
2、按系统的抽象性分:物理系统和概念系统;
3、按人工系统和机械系统分: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
4、按复杂性分: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
5、按在组织中的应用范围分:个人信息系统、群体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系统、企业间信息系统。
四、信息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信息系统包括六种基本成分:人员、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网络、数据和工作规程。
信息系统的结构分为职能子系统和层次子系统。
职能子系统包括:市场营销系统、会计财务系统、生产系统、库存系统、人事系统和物流系统等。
层次子系统包括:(1)战略层信息系统:战略层的任务在于确定组织的使命、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针政策;
(2)管理层信息系统:管理层由组织的部门经理一级的中层领导构成,负责组织目标的具体实现;
(3)作业层信息系统:作业层由企业中对日常业务活动进行管理的人员组成,表现为单纯的数据处理或部门级以下的应用。
第三章、信息系统与组织
一、数据与信息的概念
数据:是未经过处理的、对现实世界的对象进行记录的符号;
信息:是经过某种加工处理后的对使用者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据。
二、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1、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有一定含义的数据,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意义的数据;
2、数据是信息加工的原材料,信息是数据加工后的产物。
三、信息的特征
管理活动的三个层次中信息的特征(P38)
四、信息量的概念和信息价值度量
信息量:信息多少的量度。
其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
信息的价值度量:
(1)信息的内在价值:按所花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计算;
公式:价值=成本+利润,即V=C+P
(2)信息的外延价值:按最优方案的收益与不用信息所选方案的收益的差额计算;
五、信息技术和组织的相互作用
1、组织对环境的适应:组织自身是一个开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着信息和能量的交换。
信息时代,组织的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组织的适应能力需要不断加强,环境的变化给组织带来巨大的变革压力。
2、信息技术对组织战略的影响:在组织战略中融合信息技术已经是许多“最佳实践”的成功经验,也是所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最重视的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的外包已成为近年来跨国企业越来越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3、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通过采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高层领导可以容易地获得基层业务的信息,对中层管理人员的需要会减少,而高层领导的管理幅度将扩大,从而使整个组织结构呈扁平状。
4、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引进,有可能对标准作业流程的改变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将可能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5、组织文化的改变:组织文化对于信息技术的引进往往是一个限制因素。
信息技术可以用来支持现有的组织文化,也可能与之产生抵触。
第四章、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
一、企业环境和战略
(1)企业环境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政府、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和劳动力等因素,其中,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是对企业经营影响最大的因素。
(2)企业应对竞争势力带来的威胁经常蔡确的三种战略:
1、总成本领先战略:企业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竞争方式,取得领先地位。
2、差别化战略:企业创造出它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使得消费者能够容易将该企业的产品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相区别,并难以模仿。
3、专一化战略:企业专门针对某一特殊的客户群体提供服务,或发现别人尚未开发的市场,或发现特殊的产品和服务,使得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优于它的竞争对手和新加入者。
二、战略性信息系统
1、概念:旨在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信息系统。
2、运用价值链模型对信息技术作用的分析:信息技术对企业运作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带来新的价值。
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强化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通过组织之间的协作来减少浪费,降低运营成本;还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差异化,以及使用信息系统创造独特产品和独特服务。
3、企业的信息联盟:信息系统对外合作方面的巨大潜力。
供应链管理是将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物流供应等集成为一个粘在一起的整体的过程。
4、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企业的某种活动,企业依靠这种活动获得了相应的市场和客户,同时这种能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
5、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指企业所具有的少数几种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文化。
6、供应链:是关系到企业及其交易对象之间的原料调配、生产制造、送货等各种业务活动的一个复杂网络结构。
三、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以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为基础来分析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的影响(P59)
第八章、信息系统的开发
一、对信息系统开发的认识
1、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技术方面的问题,而且还涉及企业的组织、管理、资源和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2、选择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是一个重要的企业决策,它对于系统开发的时间、费用、资源需求和最终产品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3、系统开发的任务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一套适合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应用软件,为企业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
二、信息系统开发的推进方式
(1)企业自行开发:由用户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系统开发的各项任务。
好处:系统灵活性较好,能够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不断的修改,同时培养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人才,积累开发经验。
缺陷: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高。
(2)由软件开发公司主导开发:由使用单位(甲方)委托通常是有丰富开发经验
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乙方), 按照用户的需求承担系统开发的任务。
适合:使用单位(甲方)没有MIS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人员或开发队伍力量较弱、但资金较为充足的单位。
好处:省时、省事,开发的系统技术水平较高。
缺点:费用高、系统维护与扩展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不利于本单位的人才培养。
注意:⑴使用单位(甲方)的业务骨干要参与系统的论证工作;⑵开发过程中需要开发单位(乙方)和使用单位(甲方) 双方及时沟通,进行协调和检查。
(3)企业和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由使用单位(甲方)和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
专业开发人员(乙方), 共同完成开发任务。
双方共享开发成果,实际上是一种半委托性质的开发工作。
适合:使用单位(甲方)有一定的MIS分析、设计及软件开发人员,但开发队伍力量较弱,希望通过MIS的开发建立、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技术队伍,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的单位。
优点:相对于委托开发方式比较节约资金,可以培养、增强使用单位的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系统的技术水平较高。
缺点:双方在合作中沟通易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双方及时达成共识,进行协调和检查。
(4)利用现成软件包开发:利用现成的软件包开发MIS,可购买现成的应用软
件包或开发平台,如财务管理系统、小型企业MIS、供销存MIS 等。
适合:对于功能单一的小系统开发颇为有效。
但不太适用于规模较大、功能复杂、需求量的不确定性程度比较高的系统的开发。
优点:能缩短开发时间,节省开发费用,技术水平比较高,系统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
缺点:功能比较简单,通用软件的专用性比较差,难以满足特殊要求,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力量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做软件改善和编制必要的接口软件等二次开发的工作。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
(一)“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建立MIS。
优点: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
缺点:由于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因此不能象想象的那样完全周密。
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要做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
(二)“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来设计信息系统。
优点:有较强的逻辑型和整体性
缺点:开发难度大
两种策略相结合是信息系统开发的成功之路。
“自上而下”规划、分析、设计“自下而上”实施。
四、信息化组织结构
五、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就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有信息技术支撑的、与解决问题相关的、能进行数据处理的、可以运行计算机模型的系统的整个过程。
六、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1)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法也称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在系统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尤其在开发复杂的大系统时,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
它也是迄今为止开发方法中应用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种。
基本思想:将软件工程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开发中,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采用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具体来说,它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独立的六个阶段,包括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开发、系统实施以及系统维护。
这六个阶段构成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法的基本策略和准则:
1、预先明确用户的要求;
2、“自上向下”规划整个系统的结构,“自下向上”的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
3、各阶段明确分工,上阶段的结果是下一阶段开发的依据;
4、强调文档的规模性和明确性,保证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
5、强调阶段结果的评审,以明确是否达到阶段目标,以减少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隐患。
各开发阶段的内容:
优点: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严格区分工作区间,设计方法结构化,整体思路清楚,目标明确,阶段性非常强,有利于系统开发的总体管理和控制。
缺点:开发周期长、繁琐,由于在系统分析时就要确定系统的目标和需求,并以此为根据开发以后的系统,不能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变化。
(2)原型法
1、原型的概念:指是其结构、大小和功能都与某个物体相似的模拟该物体的原始模型。
在信息系统中,“原型”是指该系统早期可运行的一个版本,反映系统的部分重要功能和特征,其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程序模块、数据文件、用户界面、主要输出信息和其他系统的接口。
2、原型法应用的基本假定:使用者缺乏计算机技术知识背景,因此,开发者和使用者在讨论系统的构成等问题时存在较多障碍。
3、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构造一个系统模型,使用户尽早看到未来系统的概貌,在系统原型的实际运行中与用户一起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不断完善原型,使其逐步满足用户的要求。
4、原型法的类型:
丢弃式原型法:通过原型的交流—修改—再交流来确定用户的真正需求和系统功能,原型最后被丢弃。
其初始设计仅作为参考。
演化式原型:为某实现方案而设计的原型,按照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系统,让用户先使用起来,有问题随时修改。
递增式原型法:是按较准确的用户需求,产生完整的系统,然后不断地修改、完善,直到用户满意,最终完善的原型就是最终系统。
5、原型法的优缺点:
优点:减少开发时间,用户满意程度高,能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应变能力强;
缺点:不适合于大型系统的开发对原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要求较高。
6、原型法使用时应注意的三个方面问题:
应当重视开发过程的控制;将原型法和生命周期法有机结合;注意使用范围。
7、原型法与生命周期法的比较
(3)应用软件包开发
基本思想:基于软件包进行开发时,由懂得管理知识的顾问人员为主,以信息技术人员为辅,同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最终用户的紧密配合。
应用软件包开发优点和缺点:
优点:可以大大降低系统开发的周期和工作量。
在该方法中,由于已经提供了系统的各种设计文档、文件结构、业务处理流程及各种报表等,因此大多数的设计工作都已经由应用软件包供应商完成了。
缺点:即使市场上存在着用户需要的商品化软件包,但是这种软件包通常是非常
但是该商品化系统只有简单的出库、入库和盘点等简单的功能,而用户的需求是非常复杂且变化的,因此这种系统由于与实际需要差距甚远,根本无法直接使用。
有时需要对商业软件包进行大量的二次开发工作,这样就失去了商业软件包方法的优点。
典型应用软件包:ERP的引进过程分析
1、系统规划
确定ERP 引进的作用和意义;ERP 厂商考察和选择;成立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体系等等。
2、系统分析
对企业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企业信息资源的分布和需求。
3、系统设计
根据业务流程分析的结果,对ERP 软件中的功能进行设计,并提出针对企业的解决方案。
4、系统测试和切换
系统设计完毕之后,用一些模拟数据测试,检验系统是否能够顺利运行。
系统测试完成后,就可以正式运行新的信息系统了。
七、对信息系统的评价
通常在信息系统的分析阶段,企业会要求开发商提交系统可行性报告,根据开发商所提出的方案,对信息系统的成本、预期收益等进行比较和作出决定。
1、信息系统成本构成示意图
2、信息系统的效益分类
3、信息系统收益值的估算:
信息系统的收益估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通常以下列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信息系统的运行节省的人员。
2)系统弥补了企业漏洞,避免的损失。
3)减少库存资金占有,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
4)系统支持企业快速、准确的决策信息带来的效益。
5)系统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使企业加强了市场竞争力,带来市场效应。
6)系统的产品化(独立开发、合作开发方式)后的市场收益。
第九章、事务处理系统
一、事务处理系统定义:
事务处理系统是一个处理有关组织的基本业务、记录和更新所需详细数据的系统
二、编码的原则和常用编码:
1、编码的原则: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代码的通用性和系统性。
2、常用编码:1)顺序码;2)层次码;3)表意码;4)复合码
三、事务处理过程:
1、记录事务活动---方式:1)使用计算机键盘、鼠标输入;
2)数字键盘;
3)条码扫描设备;
2、数据检验---内容:1)录入的数据是否遗漏;
2)数据格式的检验;
3)数据范围的检查。
-
---方式:1)通过系统提供的校验规则自动进行;
2)人机结合校验方法---目视、重复检验法。
3、更新事务文件----内容:对关联文件的添加、更新、删除和查询等,
包括存储数据、组织数据、分析数据、维护数据
-----方式:1)联机实时处理;2)批处理。
4、报表输出和提供查询----内容:1)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企业各管理
部门提供相应的报表;
2)以简单查询或复杂查询的方式提供查询功能
四、事务处理系统举例:
1、订票处理系统;
2、库存子系统;
3、票据处理系统;
4、订货补充处理系统;
5、收货处理子系统;
6、应付账款子系统
第十一章、决策支持系统
一、决策支持系统定义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二、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1、程序化决策:决策目标是明确的,决策过程是常规的,能够事先确定一系列决策准则,按照这些准则可以得到明确的决定。
2、非程序化决策:是缺乏决策准则时进行的决策,包括一次性决策,也包括虽然有多次类似的经验,但每次决策都需要制定不同的准则,以至于没有常规的决策准则的决策。
三、决策活动的层次性
1、战略性决策:对组织的整个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的决策;
2、作业性决策:对组织常规业务问题的决策;
3、管理性决策:一部分属于结构化决策,大多数属于非结构化决策或半结构决策
四、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结构
五、决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
六、群决策支持系统类型
第十二章、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一、
二、
三、MRP应该回答的问题
四、制造业资源计划
概念:是一个以MRP为中心的、高度集成化和模块化综合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能
对整个企业管理活动起到全面的支撑作用,通过一个信息共享的系统,将生产、销售、财务、采购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
六、从MRP到ERP的功能扩展
七、ERP的主要特点:
1、模块化的企业级信息系统;
2、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不同生产方式;
3、体现呢供应链思想;
4、采用先进的信息及技术;
5、适合作为跨过企业的信息系统;
6、与业务流程重组紧密相关。
八、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第十三章、企业流程再造(BPR)
一、企业流程再造的概念
企业流程再造是指: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并彻底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实现在关键业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企业流程再造的核心思想
1、要通过对企业的流程进行分析和再设计来重塑企业;
2、这种分析应当以企业的业务活动为基本单位;
3、改进的目的应当是相当激进的,而不是解决局部问题;
4、信息技术是BPR的重要工具。
三、企业流程再造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1、业务流程合理化;2、业务活动的整合;3、全公司业务转型
原则:1、BPR必须量力而行;2、要得到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3、要找到关键流程;
4、要防止草率的流程调查;
5、要大胆探索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业务流程中的作用;
6、要让业务经验丰富的成员参与BPR,不要由不懂业务的IT人员闭门造车
四、企业流程再造的步骤
1、再造准备:从组织、环境和需求的角度考虑再造的必要性,设置适当的再造目的;
1、确定组织:建立起独立的再造组织并赋予他们相应的权限,集中各方面的人才;
2、流程诊断:分析流程,找出问题所在,识别和发现关键业务流程,利用新技术和
新方法来解决问题;
4、重新设计:设计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设备、新的组织结构、新的信息系统和各种
有关的规章制度;
5、实施新流程:在新的设计完成并通过企业领导的认可后,可以开始实施,将再造
的新流程吸收到组织的标准业务流程当中;
6、评估结果:对再造的结果进行总结,将再造后的情况与当初设定的目标相比较,
说明是否真正实现了企业流程再造目标,今后还需要哪些改进。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