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诊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诊断要点
(一〕注意胸痛特点:部位、放射部位、疼痛性质、
影响因素
(二〕重视伴随症状: (三〕发病年龄与病史 (四〕体格检查:重点是胸、腹部
(五〕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有指征时查血脂、 SR、酶学 或血PH值。 2、器械检查: 1〕心、肺、胸膜及膈下病变作X线摄片、 ECG等; 2〕腹部病变可作B超; 3〕胸腔肿瘤、积液时可作穿刺;肿大的淋巴 结可作活检。 (六〕治疗性诊断:
发热的3个基本环节。
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内源 性致热原(EP)细胞,产生、释放 EP; 2.体温调节中枢“调ຫໍສະໝຸດ Baidu点”上移; 3.效应器的作用:产热大于散热,体温 升高。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 运动神经 骨骼肌紧张、寒战 产热
体温升高
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示意图
应激
过热 发热
发热的病因及机理 一、病因 ㈠感染性发热 最常见
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全身性或 局部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其病原体可为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 支原体或原虫所致
㈡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 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 无菌性炎症。亦称为吸收热如:术后、内出 血、烧伤、心梗、肺梗、脾梗、肢体坏死、 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 2、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 热、结缔组织病。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重 度失水。
胸
痛
定义:由胸内外器官病变所引起的胸部疼痛。胸
痛的程度因个体对痛觉的阈值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与病情程度不完全一致
病因与疼痛特点 一、病因 1、炎症 2、内脏缺血 3、肿瘤 4、其他原因:自发性气胸、胸主动脉瘤、夹层
动脉瘤、 过度换气综合征、外伤等。
5、心脏官能症
二、疼痛的部位与特点
1、胸壁疾患与特点:胸壁的皮肤、神经、肌肉、骨
症 状 诊 断
赵良斌
常见症状
症状(symptom):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 或不舒适感,如:疼痛,眩晕 体征(sign):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 粘膜出血,肝脾肿大。广义的症状也包括 了一部分体征,(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 查也能发现)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
疾病与症状的关系:疾病由症状构成,相同 的症状可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 主要症状往往能提供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 症状诊断是从症状角度探讨疾病现象与本质 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症状的涵义、病因、 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 等,是临床诊断的基本功。
发 热 激 活 物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外毒素 抗原抗体 复合物 类固醇 致炎物
单核细胞
直接 下丘脑 OVLT Na+/Ca2+ cAMP PGE
②
EP
“调定点”上移
①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
③
骨骼肌寒战 产热
体温升高
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临床分度 低热:37.5~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39
影响疼痛因素
包括诱因、加重与缓解因素。 心绞痛——劳累、体力活动,精神紧张诱发, 休息、含服硝酸甘油,可使绞痛缓解, (心肌梗死无效); 食道疾病——进食时发作或加剧,服用制酸 剂和促动力药后减轻; 胸膜炎、心包炎——咳嗽、深呼吸加剧;
40
胸痛的伴随症状:
1.咳嗽、咳痰和(或)发热:气管、支气管、肺部 疾病; 2.吞咽困难或咽下痛者——提示食管疾病,如食管 癌等;
骼等处的病变均可致胸痛。其特点是:①疼痛部 位多固定于病变处;②局部常有压痛;③胸廓活 动时加重:如深呼吸、咳嗽、举臂等。 2、呼吸系统疾病与特点:包括肺部疾病累及胸膜, 或胸膜病变时。胸痛特点:①局部无压痛;②咳 嗽及深呼吸时加重;③伴有咳嗽和原发疾病的症 状和体征。 3、心血管疾病与特点:尤以心肌缺血和梗死最常 见,特点是:
正常体温调节机理
正常人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并通过神 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呈动态平衡,保 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控制系统)
(受控系统)
(受控对象)
调定点
+
下丘脑 体温调 节中枢
产热装置 (骨骼肌、肝)
散热装置
汗腺、皮肤血管
深 部 体 温
体温
温度感受装置
体温调定点有其自身规定的温度值 (如正常为37℃),调定点的实质是 反映了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温度的感受 阈值。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高热期 与无热期交替出现,波动幅度可达数度,间 期持续1-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 4、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无一 定规律,见于结核、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 ℃以上,持 续数日以后又达到正常水平,数日后再度升 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6、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 39 ℃ 以上, 持续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 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地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3、热型:许多疾病有其特殊的热型
4、伴随症状:伴有某一系统的症状,多为该系统
的疾病,有定位诊断的意义。
5、传染病接触史:发病季节、地区
6、饮食习惯:
7、外伤、手术史:
8、职业:
注意伴随症状 1、寒战: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 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药物热、急性 溶血或输血输液反应。 2、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 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单纯疱疹:多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
二、发病机理
1,致热原学说:体温调定点上升
外源性致热原→中性粒细胞、嗜酸性 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并释放 内源性致热原(白细胞致热原)→体温调节 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散热↓→ 发热 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原 2,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等 3, 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癫痫持续状态; 广泛性皮肤病
3.呼吸困难——提示较大范围病变,如气胸、渗出 性胸膜炎、肺栓塞等;
4.苍白、大汗、休克——提示心肌梗塞、夹层动脉 瘤、主动脉窦瘤破裂和大块肺栓塞;
5.咯血——肺结核、肺栓塞、支气管肺癌;
41
4、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癣以及 慢性心功不全,多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致 热因素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 点上移后发出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 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物理性:中暑; 化学性:安眠药物中毒;机械性:脑出血、 硬膜下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高热无汗 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 产热>散热,多为低热。
㈢不明原因发热
其定义为发热持续三周以上,体温多次> 38.3℃,经过至少一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 不能确诊的发热,即临床所称的发热原因待 查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
a.原发性低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 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或体质异常。 b.感染后低热: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 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 c.夏季低热:多见于幼儿。 d.生理性低热:如紧张、剧烈运动后出现。
①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 ②可向左肩部及左
前臂放射;③疼痛常因情绪激动、体力活动而诱
发,并一般具有心血管疾病的体征。 4、食道、纵膈疾病:食道、纵膈的炎症、肿瘤等可 引起胸痛,其特点是:①疼痛位于胸骨后;②常 伴吞咽困难或吞咽时加重。
5、膈下病变:膈下脓肿、腹腔病变(肝炎、肝癌、
脾梗塞、胆石症、胆囊炎等〕。特点是:①部位 常在胸肋下;②常向肩部放射
体温> 37℃,热敏神经元兴奋, 散热,产热,体温至37℃ 体温< 37℃,冷敏神经元兴奋,
产热 ,散热 ,体温至37℃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中枢 散热中枢
垂体分泌
体神经
交感神经
代谢率增加
骨胳肌收缩
体表血管与竖毛肌 收缩,排汗停止 散热减少
产热增加 体温增高
生理性 体温 病理性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发
热
定义: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 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 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1 正常成人体温相对恒定,不同个体略 有差异,一般维持在36~37℃左右。口表: 36.3-37.2 ℃ ;腋表:低0.2-0.4 ℃ ;直 肠:高0.3-0.5 ℃ 2 体温可因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稍 有波动:昼夜、年龄、性别、体力活动、精 神紧张等。
2〕长期发热:病程在2周以上,体温在39~40℃之 间。常见于:①急性化脓性感染;②血液病;③ 癌性发热;④结缔组织病:SLE、风湿热等。 3〕长期低热:病程在2周以上,体温在38℃以下。 见于:①慢性感染:腔道器官及五官的感染;② 肝脏疾病;③恶性肿瘤;④结缔组织疾病;⑤功 能性低热:需排出器质性病变方可诊断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
42 C 调 定 点 上 移 调 定 点 恢 复
37C
体温正常
体温上升期
高热 体温下降期 持续期
三、热型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恒定的维 持在39-40 ℃以上的高水平,达数日或数 周。24小时T波动范围不超过1 ℃ 。常见 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驰张热(remittend fever):常>39 ℃ ,波动幅度>2 ℃ ,但都在正常水平以 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 化脓性炎症。
检查要点
一、体格检查:对发热病人应进行系统而全面的体 检。 二、实验室与器械检查 1、血常规:重点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2、尿常规:注意尿蛋白和白细胞、管型等。必要时 作清洁中段尿培养。 3、粪便常规:注意外观、细胞和虫卵。 4、病原体检查: 5、对原因不明的发热,特别是伴有胸部体征时,常 规作X线胸片检查。 6、其他:
疼
痛
定义 疼痛的类型 1、皮肤痛:定位明确,具“双重痛感”,性 质尖锐。 2、内脏痛:痛觉位于深部,慢而持久,定位 不明确,无“双重痛感”,多为钝痛,酸 痛,烧灼痛或绞痛 (1)体腔壁痛:体腔的壁层受刺激 (2)真性内脏痛:内脏本身受到刺激
3、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 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 原因:内脏病变与相应区域体表的传入 神经进入脊髓同一节段,并在后角发生联系, 故内脏感觉冲动可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 经元,引起相应体表区域的痛感 胆囊疾病——右上腹痛,右肩痛 心绞痛——心前区或胸骨后痛,左肩 及左臂内侧疼痛
诊断要点 一、问诊要点 摸清发热规律 1、发热的缓急
1〕急性起病:体温呈骤升型,可伴有寒战。见于① 急性传染病:流脑、疟疾等;②急性感染性疾病: 大叶肺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2〕缓慢起病:体温呈缓升型。见于伤寒、结核等。 2、热程与热度 1〕急性发热:病程在2周以内,体温在39℃以上。 常见于急性感染
4、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单核C增多症、白 血病、淋巴瘤、淋巴结结核、转移癌。 5、肝脾肿大:传染性单核C增多症、肝炎、 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白血 病、淋巴瘤及黑热病。 6、出血:伴皮肤粘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 及某些急性传染病;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 如急性白血病、再障。
7、关节肿痛: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风 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8、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 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 物热等。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脑、斑疹 伤寒、中毒性痢疾;先昏迷后发热:脑出 血、巴比妥类中毒。
二、发热的分期 1、体温上升期:(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 达39-40 ℃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伴 有惊厥。(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 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2、高热持续期:在高水平上产热=散热数小 时:疟疾;数日:流感、大叶性肺炎;数周: 伤寒。 3、体温下降期:产热﹤散热 分为骤降型, 缓降型
胸痛性质
带状疱疹——呈刀割样或灼痛; 食管炎——烧灼痛、烧心感; 肋间神经痛——阵发性灼痛或刺痛; 心绞痛——呈绞窄性并有窒息感; 心肌梗塞——疼痛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 胸膜炎——呈隐痛、钝痛、刺痛; 胸夹层动脉瘤、气胸——突然发生胸背部难忍撕 裂样剧痛; 肺栓塞——突然剧烈刺痛或绞痛,常伴呼吸困难 与发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