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 各章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内涵。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飞跃
(1)历史:
19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到~19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到~19世纪7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经过日本~中国
(2)内涵:
革命运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

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总称。

思想体系,广义指马克思主义。

狭义指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3)三次历史飞跃:
从空想到科学:马、恩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也属于第三次飞跃的范畴。

2.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意义及其局限性
@积极意义:
(1)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资料,也为启发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2)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各种详细描绘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预测和宝贵的见解,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主张和规划。

(3)对于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过种种设想,进行了种种试验和斗争,这些试验和斗争给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验与教训,提供了参照。

@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不能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的历史观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

(2)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没能找到实现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

(3)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没能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存在局限性的原因
(1)历史条件不成熟(2)阶级条件不具备(3)理论条件不充分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条件。

@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暴露。

产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同时产业革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充分暴露,其原因是供求失衡。

结构失衡: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总量失衡:分配不公导致的购买力不足。

@政治条件: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标志: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的进步性: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斗争的手段以政治手段为主、组织性增强。

@思想条件:
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马、恩对巴黎公社的总结的6个方面
(1)建立无产阶级军队,掌握革命武装是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

(2)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

(3)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广大的城乡劳动者,尤其是要联合广大的农民,与他们结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4)必须有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5)要达到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目的,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离开了最终目的,无产阶级专政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6)无产阶级政权必须实行民主制度,离开了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就会变成对无产阶级的专政。

5.列宁社会主义思想:革命思想和建设思想(重点:建设思想)
@革命理论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1)帝国主义是实质是“垄断”
(2)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垄断性导致帝国主义的腐朽性。

随之技术进步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了,政治出现反民主的趋向,形成食利者阶层,对被压迫民族的殖民统治,造就“工人贵族”。

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导致帝国主义的垂死性。

基本矛盾派生出三大矛盾: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世界大战。

b.帝国主义国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帝国主
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c.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

局限性:过分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正值一战之际)、对矛盾的统一性估计不足(二战后科技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
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爆发才能取得胜利。

理由:只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才会产生尖锐的矛盾,才会出现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只有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才会高度发达,才能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只有资本主义充分发展,无产阶级才会壮大,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主观条件。

国际资产阶级有联合起来对付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

列宁: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

(2)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化,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起来革命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3)不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不可能把这些国家引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4)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有农民作同盟军,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建设思想:
(1)不发达国家可以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但要充分估计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2)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为此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电气化。

(3)充分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4)过渡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不可避免的。

(5)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

6.改革的内涵,为什么改革?
@改革的涵义:改革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具体体制的调整和完善,是实现社会局部调整和全面改良的过程。

(1)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解决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因此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内改革来解决。

通过改革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体制的必经之路
从制度设计来看:来源于马恩的设想,马恩设想的前提是发达国家,不完全适合于落后国家,必须通过改革予以调整。

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每过渡到一个新阶段,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体制上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

从发展模式来看:移植了苏联模式,不适合于本国的国情,对苏联式的体制进行改革,改革本身就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b.在阶级社会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政治革命。

c.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改革将代替政治革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解决自身矛盾的基本方式。

d.改革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4)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a.现代化是社会的历史性变迁过程。

b.当代竞争是以科技与经济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c.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竞争中处于劣势。

d.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7.对苏东改革的评价
(1)主要成就
第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缓和了本国矛盾。

第二,改革打破了传统体制的神话,使人们认识到了改革旧体制的必要性。

第三,改革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四,改革促进了各国对建设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五,改革的实践促进了理论的探索,理论的探索也反过来推动改革的实践。

(2)局限性
一是盲目性,改革的自觉性不够、理论准备不充分、思路不明确、对改革的难度估计不足。

二是不全面,不配套,改革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

三是不彻底,在行政系统内由上级向下级放权;在国家统治经济的框架内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改革不仅不能克服原有体制的弊端,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8.苏东剧变的原因、启示
(1)原因
一是原有体制积弊太深。

二是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

三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启示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第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途径。

第五,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第六,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9.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发展的8个方面
(1)在发展阶段问题上,认为本国的社会主义仍然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2)在发展模式上,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3)在国家发展战略上,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在所有制与分配制结构的问题上,不再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5)在资源配置方式问题上,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6)在“两制”关系问题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主张实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对外开放政策。

(7)在社会主义改革问题上,一方面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强调改革必须是“有原则的改革”和渐进式改革。

(8)在治国理念与方略上,认识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逐步由“人治”转变为“法治”,实施“依法治国”
方略。

10.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历史命运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经济领域
a.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快速发展。

b.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社会生产重心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

c.所有制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私有经济处基础性地位。

d.经济运行有序化。

@社会领域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标准参差不齐但比较齐全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为市场机制条件下的“失败者”和“弱者”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政治领域
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健全社会法律体系。

@思想文化领域
强调主观上的个人自由原则,重视客观上的宗教信仰。

(2)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a.新科技革命:根本原因
b.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重要原因;表现:社会改良、政府干预经济
c.经济全球化和现行的国际分工:外部条件
d.工人阶级的斗争:强大动力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摆脱不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命运a.经济基础没改变,仍然是私有制经济。

b.基本矛盾没改变,而且更为错综复杂。

c.统治阶级没改变,依然是资本家阶级。

d.资本剥削现象依然存在,两极分化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