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
张昭,字潜夫。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祖楚平, 寿张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 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 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
译1:张昭的祖父是楚平,给张县令祝寿。 楚平生了楚直 (改姓为张),楚直就是张昭的父亲。
新题展示: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 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 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 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 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 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 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 天下不能一朝居也。”(2006福建卷) [注]①桀:夏桀,暴君。 ⑴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 能一 朝 居 也



时,要意译。如“东曦既驾”,如直译成“日神 东君已经乘着六条龙驾驭的车子出来了”就不好, 不如意译成“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准确通顺。 2、处理借代、互文、委婉、讳饰等修辞格,一 般要意译。比如: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借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 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委婉) “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指帝王死。
( 5 ) “ …… 孰 与 ……” 表 示 “ 与 …… 相 比 , 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6)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 为“大概……吧?”、“难道……吗?”; ( 7 ) “何 …… 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8)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 “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 什么可以拿(用)来……”; (9) “有所……”、“无所……”,其中“所” 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 者可译为“有 …… 的”,后者可译为“没有 ……
将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 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 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 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 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又如: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从许”即听从、答应,二者同义,只译其一。 再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异同,是偏义复词,偏异,译为“不同”。
补:即补充法,就是要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
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使之符合现 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常见的有省略主语、谓语、 宾语、介词、兼语。 又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译文:(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 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 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 气)就竭尽了。
以上黄字分别翻译成:古,古代;学,求学; 必,必定;师,老师;传道,传授道理;受业, 讲授学业;解,解答疑惑。
换:即替换法,就是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去
替换原文的词句,不适合用对译法翻译的要用此 法翻译 。两类词要特别注意:一是通假字,要换 成本字翻译;二是古今异义词。 又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我曾候,有不好的时候。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 别人才。
总结
翻译的原则:
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六法: 对、换、留、删、补、调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
第二课时
(1)范氏富,盍已乎? 译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 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得分点:“盍”、“已” (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译文: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得分点:“执”、“纺” (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 什么呢? 得分点:“欲”、“ 焉”
综合练习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5年福建卷)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 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 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 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 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 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 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 "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 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 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 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补充:常见固定句式
( 1 ) “ 不 亦 …… 乎 ” ? 表 反 问 , 可 译 为 “ 不 是 …… 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 可不译);
非,不是;而,就;知,懂得;孰,谁;
无,没有。 在句式上,可用现代汉语相应的句式替换文言 固定句式。如:“岂……哉?”可替换为“难 道……吗?”
留:即保留法,就是保留那些不必翻译的词语。
如时间、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 典章制度等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另外,古今 同义的词,也可保留不译。
(1)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译文: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没吃完就把它献给卫 君。
得分点:食,吃;而,表顺关系,不译;甘,意 动用法;尽,吃完;奉,敬献。
(2)忘其口而念我
译文: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 得分点:其,自己;而,表示转折,却;口, 灵活译出来,译成“口中的美味”“吃得正 爽”“品味的满足”都行。
(2)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 可译为“恐怕 …… 吗?”或者“莫非 …… 吧?”;
(3)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 可译为“莫不是 …… 吗?”“能不 …… 吗?”或 者“恐怕……吧?”;
(4) “如……何”、“若……何”、“奈…… 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 …… 怎么
3、处理一些特殊的句子,要意译。例如,“汉之 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 积贮疏》)中“汉之为汉”一句,如果直译为 “汉朝成为汉朝”或“汉朝建立了汉朝”都难以 讲得通;可译成“汉朝建立政权以来”。 4、处理一些文言诗词或类似诗歌的句子,因为这 些文句 语言凝练,直译难以准确表达意思,也要 意译。
直译的方法:
留 对 换 删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 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 也,……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工之侨献琴》


对:即对译法,就是对应原文的词义、词序和
句式逐字逐句翻译。把原文中的单音词,对应地 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双音词。常用的方法就是 组词法,多方组词,筛选出最合语境的一个。 又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师说》)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解析:王,名词动用,可译为“称王”;亡,身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译文: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解析:第一个“于”字表被动;第二个“于”字, 可译为“向”。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译文: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 帝也想收兵回国。 解析:解,突破重围;东,名词动用,向东而去。
1、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 /不能一朝居也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
充实府库。”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 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 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 有啊。
高考点击:将划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 窃[1]驾君车者罪至刖[2]。既而弥子之 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3]驾君 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 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 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 哉,忘其口而念我!”
[注]①窃,私下。②刖(yuè )古代砍掉双 脚的酷刑。③矫,假传君命。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 密使。(《指南录》后序)
删:即删除法,就是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
下,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句。一、某些无实际意 义的语气词、音节助词、连词、发语词等虚词; 二、几个同义词叠用时,只需译出其中一个即可; 三、偏义复词中,删去的那个无意义的词。
.新题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色 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 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 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 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 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 公孙 丑下》[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
“定语+的+中心词”
操刀练习: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 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 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 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 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 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 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献子妹妹, 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总结:
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翻译的原则: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六法:对、换、留、删、补、调
总之:文言文的翻译过程,是对整个 文言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我们要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整体 把握的原则。
译2:祖母楚平,比(祖父)张令还活得长,楚平生下了 张直,就是张昭的父亲。 译3:祖父楚平,寿号张令,楚平生性耿直,他活着的时 候,就是张昭的父亲。
译4:张昭的祖父张楚平,是寿张县令。张楚平生下张直, 就是张昭的父亲。
考纲点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的基本要求: 信、达、雅 翻译的原则:
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
意译:指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
原文内容的大意来翻译。例如: 原文: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 传》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乞骸 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回乡的 一种谦辞。 译文:(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 廷上表请求告老还乡。
需要意译的情况:
1、当文言词语的词典义和语境义有相当的距离
调:即调整法,就是把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
汉语规范的语序,常见的有: 宾语前置: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中心词+之+定语+者” “定语+的+中心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之+定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