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2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节 真题真练不分版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2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不分版本
第二章论述类文本阅读
命题材料题干与分值涉及考点
XXXX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
思路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
“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
的寓意。

(6分)
赏析作品的内涵
XXXX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
分)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
思路
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
表达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意思
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
窗子〞的内涵。

(6分)
赏析作品的内涵
XXXX
《乾坤草亭》朱良志
16.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
义。

(6分)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
次。

(6分)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
思路
18.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
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
涵。

(6分)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

XXXX 《论名声》 [德]叔本华
15.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
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
的主要区别。

(6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意思
16.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
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
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6
分)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

17.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
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
识。

(6分)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和有创意的解读
XXXX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笑的价值》[英]伍尔芙容?请简要概括。

(6分) 意思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
次。

(6分)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
思路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
作用?(6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1.命题形式
考题一般采用三道主观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近5年来,总分均为18分。

2.考查重点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重要考点。

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②文章观点(或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③文章整体或局部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④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2)注重考查考生对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

信息的归纳与概括建立在信息筛选根底之上,它要求考生不仅能够了解信息“是什么〞,还要能够迅速概括信息的特点,以便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从而表达自己的看法。

3.命题趋势
(1)题型、分值将保持稳定。

(2)重点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以及对文中重要概念及句子的理解能力。

第一节真题真练
一、(XXXX·江苏卷,改造)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

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

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

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

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

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标准,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

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

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

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标准,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

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紧箍儿〞。

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

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

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

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标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

“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

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

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

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

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

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正确位置。

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整体把握]
1.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全文共6段,按照论证的过程分四层。

第一层是第1段,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第二层是第2、3段,阐述“不自在〞的原因,认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的自由;第三层是第4、5段,通过写“西天取经〞经历磨难,来揭示人的成长是一个修行的过程;第四层是第6段,总结全文,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要处理好约束和自由的关系。

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本文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论证了“成人不自在〞的观点。

[问题研读]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述层次的把握。

本文的思路很清晰:先由小说内容的概括引出论点:成人不自在。

而后再从人进入社会后受到的约束和人的成长过程两方面论述论点,最后指出成功人生的标准。

据此即可归纳整理答案。

【答案】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

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

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标
准、不断修行的过程。

第四层(第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正确位置。

【真题点评】解答此题,要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注意文段的层次划分,分析文段中心内容以及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要注意理清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之间的关系,然后简要概括,形成答案。

2.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第3段中说“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标准,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可见“如来佛的掌心〞指的是“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标准〞;从第4段中“这说明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标准〞可以看出“紧箍儿〞是指让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标准;从第5段中“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可以得知“八十一难〞是人生路上所遇到的障碍。

【答案】“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标准;“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标准;“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真题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词语所在的区域,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词语的意思。

其次要抓住关键语句,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解析】此题考查从不同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

相关内容在文本倒数第二段。

细细揣摩这段文字,下面一些句子值得玩味:“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当然,文中的孙悟空只是一种借代,作者是借孙悟空说事。

我们将这些观点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可以形成答案了。

【答案】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当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真题点评】解答此题,可结合文本的中心和最后两段的内容分析。

本文主要强调“成人不自在〞这一中心,作者指出“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即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到达了“自在〞和“成人〞的和谐,在“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中找到了最正确位置。

“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而在于过程〞这段话那么说明西天取经使孙悟空实现了人生价值,据此总结概括,便不难得出答案。

二、(XXXX·江苏卷,改造)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的题目。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
雄的崇拜。

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

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

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

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

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

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

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

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

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

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

这是一大转变。

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

“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哀,奋起和陨落。

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

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

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

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

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

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

(有删改) [整体把握]
1.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①首先,写出了雕刻的起源及其表现形式;
②接着,论述了罗丹的雕刻是一次根本性变革,打破了外在约束;
③然后,进一步论述了“雕刻〞是罗丹“恣意歌唱的语言〞,从而拓宽了雕刻家们的自由空间;
④最后,对罗丹的雕刻进行了评价。

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罗丹对雕刻进行打破外在约束的根本性变革,以及他的雕刻理论对后来的雕刻家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同时也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

[问题研读]
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1、2句是第一层次,谈了雕刻发源于人类的崇拜心理。

第3、4、5句是第二层次,说了雕刻家的创作要求。

第6句是第三层次,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是附带的配曲。

【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真题点评】该命题继续沿用了XXXX年高考江苏卷第17题的命题思路,考查的是段内思路层次,难度不大。

该题考查“第一段的论述层次〞,可以将第一段进行整体阅读,然后按照论述类文本的写作特点,对段落进行合理划分。

通过阅读,可以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论述对象——雕刻、雕刻家,那么,第1、2句论述的是雕刻的起源问题,第3、4、5句论述的是雕刻家的创作,第6句论述的是雕刻的作用。

这样论述的层次就清晰了。

2.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表达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解析】通读全文,找出表达“根本性的变革〞的关键语句,然后整合答案。

第二段“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觉作为创造的出发点〞。

第三段“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从婴孩到青春……都写在肉体上〞。

第四段“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

分别从雕刻的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表达了罗丹为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

分析概括这些句子,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答案】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表达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真题点评】该命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该题的关键是筛选出表达“根本性变革〞的语句。

通读全文,确定第二、三、四段重点论述了罗丹在雕刻上的“根本性变革〞,然后根据每段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即可。

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

“开向生命的窗子〞虽是一句话,却是罗丹艺术观的高度概括,是罗丹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力的生动表达。

作者用这样一句话来收束全文,是对罗丹的艺术创作的总体评价。

扣住“生命〞,从文中寻找表达罗丹的艺术观、创作成就和影响力的信息,结合这些信息,从“窗子带给人启发〞的角度挖掘“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答案】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真题点评】该命题是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一命题思路是沿用了XXXX年高考江苏卷第18题的思路。

难度与XXXX年相当。

题干中“开向生命的窗子〞是作者对罗丹艺术的总评价。

只要能够抓住“生命〞和“窗子〞并结合原文进行正确分析,答案就不难组织。

三、(XXXX·江苏卷,改造)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乾坤草亭
朱良志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

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

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

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

〞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

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

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

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

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

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

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

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

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

〞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

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

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
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那么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

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

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

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

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

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

(有删改) [整体把握]
1.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本文先在第一段中提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现象和问题:为何一个小小的人、物前总要冠以“乾坤〞“宇宙〞之名?接着从两个层次对问题展开分析:第二、三两段从人生的角度分析小与大的实质关系,表达了生命在困境中的突破与自信;第四段那么从中国画、中国画家的角度指出“台上玩月〞正是它们(他们)所到达、追求的境界。

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本文借“草亭〞与“乾坤〞的关系指出了小的个体面临的生命困境及实现困境突围的途径:让心灵摆脱欲望、名理的羁绊,使其向无限大的宇宙放飞、升腾,从而实现自身的独立、心灵的悠游、生命的圆足,获得深层的生命自信。

[问题研读]
1.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对文中词语的含义,不是孤立地去理解,而是要结合文本,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方能对词语有全面的理解。

【答案】“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真题点评】该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重在考查“区分、筛选并整合与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相关信息〞的能力。

该题答题范围明确,“个〞的三层含义较为明显,关键在于这三层含义由实及虚、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内在延伸关系。

江苏卷很重视对重要词语、概念含义的理解。

该题答题范围明确,含义的层次清晰,是个稍有难度的好题。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四段开始谈了张潮人的境界的三个层次,之后说了“小亭〞“小舟〞的“心灵高台〞“宇宙船〞,最后是说中国画家想到达的境界。

【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表达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到达“高台玩月〞的境界。

【真题点评】该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思路把握题是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传统题型,XXXX年沿用了XXXX年高考江苏卷第16题的命题思路,考查的是段内思路层次,难度比XXXX年有所降低。

该题最易混淆的是二、三之间的层次。

尤其是第四段最后一句话单独为一个层次,恐怕让不少考生误判。

其实,从论述对象上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是个重要方法。

该段三个层次分别论述的是人的三层境界、中国画所到达的境界、中国画家想追求的境界。

3.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

首先要明确“亭子〞的含义,这个“亭子〞就是一个“点〞,但是这个“点〞又表现了宇宙之大。

“草亭〞和“乾坤〞是“小〞和“大〞的关系,是个体生命和宇宙的关系。

【答案】“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

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真题点评】该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进而理解文章的深意和主旨。

题干提供了理解的途径:结合对“不离亭子,不在亭子〞句子含意的理解。

“乾坤草亭〞包含着“不离亭子〞“不在亭子〞两层意思,先结合相关文字分别解释“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含意,再结合全文深挖它包含的主旨内涵。

该题有难度,出得好,真正考查出考生在“真阅读〞下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及深层内涵的领悟。

(XXXX·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真题体验T一《成人不自在》),完成后面的问题。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现场采样阅卷点评
抽样1:
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

第二层(第2段): 孙悟空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第三层(第3段):“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了。

第四层(第4段): 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第五层(第5段): 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标准、不断修行的过程。

第六层(第6段):人的一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正确位置。

该生不会合并段意。

第2、3段为一层,阐述“不自在〞的原因,认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的自由,扣1分;第4、5段为一层,通过写“西天取经〞经历磨难,来揭示人的成长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扣1分。

抽样2:
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

第二层(第2、该生分不清“论〞与“述〞,不能准确概括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