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12 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2】古代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1、(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二(二)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
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2012全国大纲卷,第12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3、(2012山东卷,第14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
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
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4、(2012广东卷,第10题,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
农忙时节。
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5、(2012江苏卷,第9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
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本题以品味关键字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分析人物情感方面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从景与情的关系方面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回答问题先要通读全词,明确大体意思.“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在天涯之人。
“山月”这三句写景,
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
这样第(1)题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回答第(3)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承上两句写景而来。
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
6、(2012安徽卷,第8~9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
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7、(2012浙江卷,第三(二)题,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答案:还未展开芳心
解析: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由两首诗的题目中的“未展”“未开”和两首诗中共同出现的“芳心"这个词可以得出答案。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
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8、(2012辽宁卷,第二(二)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 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 分。
意思对即可。
)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
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
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
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
二可看抒情字眼。
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 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
理,也可酌情给分。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1)解释该句的意思。
(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
(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9、(2012福建卷,第6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3分)
答案示例:“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答案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
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
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10、(2012天津卷,第14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参考答案:(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
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
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
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
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11、(2012湖南卷,第10题,8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答案:(1)边塞
(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诗歌意象判断诗歌题材和从意境角度赏析全诗的能力。
(1)做题时要了解诗歌常见的意象和诗歌的主题,从诗句中的“战初归”“铁衣”等意象可以判定描写的是边塞的战事.(2)意境要从“情”和“理”两方面入手解答.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讷沙的情景,后两句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如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
这是一幅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象.
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
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
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
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
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
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
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
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
“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
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
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
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
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
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
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12、(2012北京卷,第10、11题,1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
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10分)
答案:《题西林壁》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山所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由景及理,仅仅扣住游山所见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13、(2012江西卷,第14题,8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