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__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我在执教__时重点落实在“悟读交汇”及“情理交融”两方面。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
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
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
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谁的呼声?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同时在这堂课上,我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课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
但语文课只有“情”的激发,没有“理”的启迪,师生的“情”往往会失去依托。
因此,在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配乐讲述《和平鸽》的故事。
过渡:和平鸽就这样诞生了,它有没有把和平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和平永驻人间呢?揭示课题。
如何让学生深切感受战争的残酷呢?我是这样设计的:你是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反思[修改版]
第一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中国北京二中的学生雷利写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雷利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军事观察员被派往国外,不幸在维和行动中牺牲。
雷利的信悼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强烈呼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每一个家庭都不再因战争失去亲人,让世界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共同的家园。
作者以真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字里行间都在痛诉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向全世界倾诉作为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的心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虽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每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
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
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如:我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之后笔锋一转:作者之所以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是因为他的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那“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师: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爸爸”有关句段,想想“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找出有关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生: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
──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生: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
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 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把板书的使用权留给学生;等等。
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
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却感受到孩子们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没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与孩子们远离战争有关,更与老师的引导有关。
反思自己的课堂,该如何加以改进呢?我们强调对文章的感悟,感是对文章的感受,悟是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
怎样让学生感悟呢?就应该让学生去读,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心声。
老师首先要悟,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不会读书的孩子去悟,去寻找文章中的字眼,比如文中作者三次提到了鲜花,两次提到蓝盔,我都没有加以引导,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教案匆匆地进行,这样学生就没有情感上的变化,由悲转化为恨,也就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3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3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1我在体会痛失亲人这教学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一、让同学开放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
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同学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哀思作好铺垫。
同学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亮的对比,孩子们对战斗的恨也就油然而生。
让同学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我设计一个“真情告白”的填空练习,引导同学把感受化作语言,同学畅所欲言,老师敬重同学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公正的训练思想,落实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同时培育同学的口头表达力气。
三、媒体的准时应用使同学动情,刺激同学情感。
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录象片段,呈现“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同学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哀痛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同学感受那悲壮的场面。
让同学入情入境,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哀思。
课堂教学也会由于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同学真情的流露,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但本节课也还存在不足之处:用心读书,在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不够重视同学用“心”读书这环节。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反思总结2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有的教材和同学。
传授式的教学越来越禁锢了同学的思维和进展。
因此,在学校中年段的教学中,以导学式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授式的传统训练,以老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同学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同学学习、思索的主动性,激发同学语文学习潜在的巨大动力。
因此,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就留意了教学中的几点问题。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精选14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篇1语文课是情感的科目。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入情入境。
由于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为此在引导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的心也随着学生的发言而隐隐作痛。
雷利是多么怀念他的父亲啊!当鲜花捧来,蓝盔接来,而爸爸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时,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我在朗读第3自然段时,声音不禁颤抖,热泪不禁盈眶,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也和我达成了共鸣,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
而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都能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再化为动情的声音,每一句话的朗读都饱含深情。
尤其是励芸同学朗读的2、3自然段,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感染,引起强烈的共鸣,使课堂因为她的朗读而精彩异常。
本文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也有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
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
其实,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只有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
二、立足文本,体现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体会。
在交流时,学生能针对同一句话谈出自己不同的理解。
发言的大部分同学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周璐露同学能根据“蓝盔”加上了引号,体会到它的意思并不单纯是指一顶蓝盔,而是象征着和平。
爸爸是想让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
叶旭东能联系上下文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
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对于文本有自己的认识,平时的语文课上的日积月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初见成效。
三、教学课件简洁、实用,为教学服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篇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范文1、把握好教学的时机: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
因此,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2、确立适合于学生的导学思想:要调动学生的潜能,还要确立正确的导学思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为此这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⑴ 自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情感。
⑵ 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
⑶ 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⑷ 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
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
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
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
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
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让学生通过对朗读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体会和理解。
因此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
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
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
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
我想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
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3、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
2023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5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书信体__,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本课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的无比可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催人泪下。
在第一课时,完成本课14个生字的读写,理解新词意思,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理清作者叙述脉络的基础上,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主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王国。
在品读“痛失父亲”一段后,学生已经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小作者失去亲人的悲伤和痛苦,但我觉得还不够。
于是,我又范读了这部分课文。
从学生们专注的神情中,从教室里那凝重的气氛中,我感觉到自己在范读时声音的颤动,感觉到孩子们激情涌动的心情,感觉到他们的确被深深地感染了,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中来。
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这一灵魂语句时,我让学生观看一组战争图片,黝黑的武器、落魄的人群、燃烧的家园、惊恐的眼睛、残缺的肢体??随着一个个画面的消失,教室里不时发出戚戚喳喳、长吁短叹的声音。
我知道,孩子们被触动了,被震撼了。
他们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现实,真正地了解和认识了战争。
二、注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
朱作仁教授曾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我注重把朗读权交给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品词析句,引导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感的载体。
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运用品味、揣摩、交流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精练、细腻与形象,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学习中,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品味,感悟到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到和平的可贵和作者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从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通过联系课文内容,互评促进,通过有关战争的图片或资料,理解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体会到“世界并不太平”的真正含义,并在读写结合中,让学生进一步树立了维护和平的观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闽侯县实验小学廖丹云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
文章作者用饱
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
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
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战
争和战争的危害。
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
而本文对战争的描述仅仅是这
样几句话。
“他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不少地区
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由于学生对于战争的资料了解的太少,所以并没有真
正激起学生的思想的火花,这也与我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如
果能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的关于现代战争的图片和信息,
就会更助于课堂效果的实现。
可是,在回首想想自己又知道
多少关于战争的内容呢。
课下我又查了资料,这些现代战争
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
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但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
思考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
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小学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一、师入情,生入情,情感共鸣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画面(鲜花迎接维和战士凯旋归来——孩子与爸爸相拥——钉着蓝盔的灵柩),再配上旁白:所以,我与爸爸相约,等他凯旋归来的那天,我将会带着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
那时,我们欢呼,我们拥抱,这将是多么快乐的时刻,多么温馨的场面。
(配乐朗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这时再配上一段沉重的音乐,整个教室沉浸在战争的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望着灵柩上的蓝盔,雷利想起了什么;望着被鲜血染红的征衣和浸满了凝固的血的手表,雷利又想起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了与爸爸的送别,想到了一家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时光,仿佛看到了爸爸在战场上的一幕幕。
我发现当时在坐的大部分学生眼圈红红的,这可是我预先没料到的结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
学生们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关于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却感受到孩子们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没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与孩子们远离战争有关,更与老师的引导有关。
反思自己的课堂,该如何加以改进呢我们强调对文章的“感悟”,“感”是对文章的感受,“悟”是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
怎样让学生感悟呢就应该让学生去读,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心声。
老师首先要悟,“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不会读书的孩子去悟”,去寻找文章中的字眼,比如文中作者三次提到了鲜花,两次提到“蓝盔”,我都没有加以引导,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教案匆匆地进行,这样学生就没有情感上的变化,由悲转化为恨,也就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
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呢比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当他们一家人手捧鲜花,满怀喜悦地来到机场迎接爸爸,看到的确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雷利,你会想什么说什么我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
再如,学完第一部分,可以这样问:“假如没有战争,假如爸爸还活着,他会取得哪些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到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和平的勇士、一个可爱可敬的爸爸、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再也不能回来了,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我想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读书,学生就很容易动情。
另外对于世界并不太平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自己补充了资料,还应该让学生补充资料,这样才能感悟,使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到读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深度的领会挖掘文本的内涵,小学生兴趣也很浓厚,老师没有停在文章的表面上,而是艺术的把学生通过小试验,带到了一定的高度, 以此及人,真正做到了工具与文的完美结合,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2.识字教学遵循识字规律,通过不同的识字方法等工作方法,活泼有趣,颇有艺术。
3.把握了正确的价值趋向,重视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既教书又育人。
4.自由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走进语文的神奇中,童真童趣,在感染孩子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不足:
在内容上,理解的要求应低于精读课文。
在方法上,要更加放手。
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为此要教给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三、改进措施:
1.善于取舍,突出重点,一课一得。
要注意课文的内容不等于要教学的内容。
2.整体求略,部分求精,突出重点。
要在略读课上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基本方法是注意略读课前的连接语,根据连接语中的提示语确定教学重点。
3.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要注意在课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4.粗知大意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在阅读方法上不排斥精读。
5.自己阅读不是自学,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但老师要说得少,说得更精当。
6.瞻前顾后,加强指导。
使略读课文起到总结规律的作用。
7.因文而异,略而不简。
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可以从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导、知、说、练、拓。
其中练是重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6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6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篇1以前总以为课上到学生流泪,那里面作秀的水分一定很大,因为我固执地认为教学和表演是完全两码事,太煽情了只会冲淡课堂上的学习气氛。
然而,最近我在课堂上意外地与眼泪相遇了。
那天,我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前研读课文时,感觉这__挺浅显的,读读讲讲就可以了,也无需刻意将__的内涵深入地发掘出来。
没想到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室里的气氛竟然有点凝重。
我像往常一样,我把认为好的地方范读了一遍。
说心里话,这种稚嫩的__,是不可能在我的心里漾起多少涟漪的,所以我仅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着,技巧性地让语调低沉,感觉稍有点压抑。
刚读完,我发现前排一个小女孩莫名其妙地流泪了,起初我还以为方才她遇到了伤心事,于是,我过去轻轻地抚了一下她的头。
可是,当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时,那个小女孩居然泣不成声起来。
一种悲戚的情绪很快地在教室里蔓延开去,流泪的越来越多,甚至有学生啜泣着读不下去了。
课上到这个份上,再纠缠本课教学效果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课文中所表露出来的伤感、愤懑、渴求,已渗入学生们的眼泪,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中了。
眼前这种情景不禁让我感动起来,记得那节课我的脸上没了习惯性的笑容,心里堵得慌。
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这是我头一回被学生如此深深地感染了。
下课后,我在办公室里静坐了良久,却始终不能平抑内心的激动。
也许以前我太轻看学生了,以为总角之童天真幼稚,不会有太深沉的见解,我习惯于高高在上,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想当然地认为这样便是成功的教学,笑谈还得意地把教书比作做饭,唱曰:顿顿四菜一汤,天天有营有养,足矣!可是细细反思一下,其实这种想法是大大地错了!用纯技术的教学手法,去机械地面对可爱的孩子,要求他们呆板地向着老师指定的方向努力,绝不允许出半点偏差。
而这样做了,我还自以为在尽心尽力呢。
假如学生只能教条地运用评议语言文字,忽略了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作用,轻视了语言文字的情感因素,这是教学的一个绝大缺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本篇课文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感情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
首先运用合适的导语,给学生创造“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氛围,伴着老师动情的演说,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其次,注重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式。
如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对爸爸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渴望,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
通过师生互背,学生的感情诵读等方式来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渗透理解文章内容。
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文章最后发出呼吁的部分,老师做了精心的设计,通过三次呼吁,引导学生在激情的齐读中共同升华了维护和平、热爱和平、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最高境界。
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诉之于笔端,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笔纸的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语文的思想性,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总之,本课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把控教学的节奏。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和谐、融洽、平等、互动的氛围,学生的参与也更积极主动了。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hái zi)的呼声》的教学反思《一个中国(zhōnɡɡuó)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雷利深切地缅怀(miǎnhuái)父亲,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yòng xīn)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shìjiè)的不幸,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但是现在的孩子对战争了解的太少,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和平的概念,很少数学生能体会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
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案的设计中加入了图片的渲染,首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收集到世界并不太平的视频(课前学生也搜集了战争及危害的资料),然后让学生总结爸爸是个勇敢、爱和平、爱家庭、知识渊博的人才。
这样的一个父亲,让雷利感到骄傲和自豪。
再让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和画面体会雷利的丧父之痛,从而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领悟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使孩子达到入情入境的目的。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雷利的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
但因我着急走完整套教学流程,使学生的“读”基本上流于形式,如我在引导朗读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时,学生对文中描写他的词句读得时间过短,难以体会雷利悲痛之中包含的骄傲、自豪之情。
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这一部分时,因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观看图片后先说自己的内心想法,而是直接把孩子引导到雷利的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限制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剥夺了孩子自由抒发心声的权力,虽然肯定会有许多孩子不约而同的说出雷利的那句肺腑之言。
教然后知不足,教学需要艺术,更需要磨练,这种锤炼的过程虽然痛苦,但我会牢记自己的使命,为了无愧于孩子们那清澈求知的眼神,继续向优秀的同行汲取经验,不断完善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游刃有余。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深度的领会挖掘文本的内涵,小学生兴趣也很浓厚,老师没有停在文章的外表上,而是艺术的把学生通过小试验,带到了一定的高度, 以此及人,真正做到了工具与文的完美结合,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2.识字教学遵循识字规律,通过不同的识字方法等工作方法,活泼有趣,颇有艺术。
3.把握了正确的价值趋向,重视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既教书又育人。
4.自由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走进语文的神奇中,童真童趣,在感染孩子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缺乏:
在内容上,理解的要求应低于精读课文。
在方法上,要更加放手。
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为此要教给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三、改良措施:
1.善于取舍,突出重点,一课一得。
要注意课文的内容不等于要教学的内容。
2.整体求略,局部求精,突出重点。
要在略读课上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根本方法是注意略读课前的连接语,根据连接语中的提示语确定教学重点。
3.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要注意在课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4.粗知大意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在阅读方法上不排斥精读。
5.自己阅读不是自学,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但老师要说得少,说得更精当。
6.瞻前顾后,加强指导。
使略读课文起到总结规律的作用。
7.因文而异,略而不简。
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可以从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导、知、说、练、拓。
其中练是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武功县实验小学成敏红
教授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我感慨良多。
上公开课这么久,我现在才知道,眼中要有孩子,胸中要有文章,将学生和文章都了然于胸,你才能在课堂上绽放精彩,挥洒真情的真谛。
这节课,我是真的动了情,当孩子们眼中有泪花闪现时,我觉得我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以读促情,以情感人,以感克难。
本次的教学思路,我设计的很简单,所以走下来也比较流畅,而且每个环节的过渡也自然生动。
所以在这两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错,给自己一个小赞。
教,然后知困,仍存在如下缺点:
一、我校着力打造高效课堂,推崇小组合作,在这方面我的课堂也是采用此理念,但在小组展示评价这方面,我仍然欠缺很多,我有的只是自己对学生的单一评价,没有体现多元化。
二、指导朗读可以提情,但方式多样,我今天的课堂在这方面虽有所突破,值得欣喜,但读书方式,齐读居多,缺乏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体验。
三、板书设计方面,我也缺乏推敲,没有写出最重要的指向,而是自由发挥,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
所以以后还是要按常理出牌较好,即使创新也要遵循本位思想。
以上是我对自己这节课的一个初步反思,还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助我成长,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