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风或地震对框架结构的水平作用,一般都可简化为作用 于框架节点上的水平力。由精确法分析可知,框架结构 在节点水平力作用下定性的弯矩图如图14-12所示,各 杆的弯矩图都呈直线形,且一般都有一个反弯点。变位 图如图14-13所示。因为梁的轴向变形忽略不计,故同 一层内的各节点具有相同的侧向位移,同一层内的各柱 具有相同的层间位移。
• (4) 将上式代入式(14-2) ,得j楼层中任一柱及在层间剪 力中分配到的剪力 :
V jk
ij k
m
Vj
V jk (14-3)
k 1
(5)求得各柱所承受的剪力Vjk以后,由假定2便可求得各柱 的杆端弯矩,对于底层柱有 :
对于上部各层柱,有:
(6) 在求得柱端弯矩以后,由图14-16所示的节点弯矩 图14-16平衡条件并根据假定3,即可求得梁端弯矩:
式中:Mbl、 Mbr——节点处左、右的梁端弯矩 Mcu、 Mcl——节点处柱上、下端的弯矩 ibl、 ibr——节点左右梁的线刚度
(7)以各个梁为脱离体,将梁的左右端弯矩之和除以该 梁的跨长,便得梁内剪力自上而下逐层叠加节点左右的梁 端剪力,即可得到柱内轴向力。
• 在Fra Baidu bibliotek14-12中,如能确定各柱内的剪力及反弯点的位置, 便可求得各柱的柱端弯矩,并进而由节点平衡条件求得 梁端弯矩及整个框架结构的其他内力。
• 1.反弯点法计算的基本假定:
• (1)求各个柱的剪力时,假定各柱上下端都不发生 角位移,即认为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为无限大;
• (2)在确定柱的反弯点位置时,假定除底层以外, 各个柱的上、下端节点转角均相同,即除底层外,各层 框架柱的反弯点位于层高的中点;对于底层往,则假定 其反弯点位于距支座2/3层高处。
V jk
12i jk
h
2 j
u j
(14-2)
式中:jjk—第j层第k柱的线刚度; hj—第j层柱子高度; △uj—框架第j层的层间侧
向位移
• (3) 12i/h2称为两端固定柱的侧向刚度,它表示要使 柱上下端产生单位相对水平位移(Δ)时,需要在 柱顶施加的水平力。将式(14-2)代人式(14-1), 并注意到如忽略梁的轴向变形,则第j层的各柱具有 相同的层间侧向位移ΔUj,因此有:
• (3)梁端弯矩可由节点平衡条件 求出,并按节点左右 梁的线刚度进行分配。
• 对于层数较少,楼面荷载较大的 框架结构,柱的刚度 较小,梁的刚度较 大,假定1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一 般 认为,当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 比超过3时,由 上述假定所引起的误 差能够满足工程设计的精度要求。
• 2.反弯点法公式的推导过程 • (1)设框架结构共有n层,每层内有m个柱子(图14-
14a),将框架沿第j层各柱的反弯点处切开代以剪力和 • 轴力(图14-14b),则按水平力的平衡条件有 :
• Fi——作用在楼层i的水平力; • Vj——水平力F在第j层所产生的层间剪力 • Vjk——第j层第k柱所承受的剪力 • m——第j层内的柱子数; • n——楼层数。
• (2)由假定1知,水平力作用下,j楼层框架柱 足的变形如图14-15所示。由结构力学可知,框 架柱内的剪力为 :
• (4) 将上式代入式(14-2) ,得j楼层中任一柱及在层间剪 力中分配到的剪力 :
V jk
ij k
m
Vj
V jk (14-3)
k 1
(5)求得各柱所承受的剪力Vjk以后,由假定2便可求得各柱 的杆端弯矩,对于底层柱有 :
对于上部各层柱,有:
(6) 在求得柱端弯矩以后,由图14-16所示的节点弯矩 图14-16平衡条件并根据假定3,即可求得梁端弯矩:
式中:Mbl、 Mbr——节点处左、右的梁端弯矩 Mcu、 Mcl——节点处柱上、下端的弯矩 ibl、 ibr——节点左右梁的线刚度
(7)以各个梁为脱离体,将梁的左右端弯矩之和除以该 梁的跨长,便得梁内剪力自上而下逐层叠加节点左右的梁 端剪力,即可得到柱内轴向力。
• 在Fra Baidu bibliotek14-12中,如能确定各柱内的剪力及反弯点的位置, 便可求得各柱的柱端弯矩,并进而由节点平衡条件求得 梁端弯矩及整个框架结构的其他内力。
• 1.反弯点法计算的基本假定:
• (1)求各个柱的剪力时,假定各柱上下端都不发生 角位移,即认为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为无限大;
• (2)在确定柱的反弯点位置时,假定除底层以外, 各个柱的上、下端节点转角均相同,即除底层外,各层 框架柱的反弯点位于层高的中点;对于底层往,则假定 其反弯点位于距支座2/3层高处。
V jk
12i jk
h
2 j
u j
(14-2)
式中:jjk—第j层第k柱的线刚度; hj—第j层柱子高度; △uj—框架第j层的层间侧
向位移
• (3) 12i/h2称为两端固定柱的侧向刚度,它表示要使 柱上下端产生单位相对水平位移(Δ)时,需要在 柱顶施加的水平力。将式(14-2)代人式(14-1), 并注意到如忽略梁的轴向变形,则第j层的各柱具有 相同的层间侧向位移ΔUj,因此有:
• (3)梁端弯矩可由节点平衡条件 求出,并按节点左右 梁的线刚度进行分配。
• 对于层数较少,楼面荷载较大的 框架结构,柱的刚度 较小,梁的刚度较 大,假定1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一 般 认为,当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 比超过3时,由 上述假定所引起的误 差能够满足工程设计的精度要求。
• 2.反弯点法公式的推导过程 • (1)设框架结构共有n层,每层内有m个柱子(图14-
14a),将框架沿第j层各柱的反弯点处切开代以剪力和 • 轴力(图14-14b),则按水平力的平衡条件有 :
• Fi——作用在楼层i的水平力; • Vj——水平力F在第j层所产生的层间剪力 • Vjk——第j层第k柱所承受的剪力 • m——第j层内的柱子数; • n——楼层数。
• (2)由假定1知,水平力作用下,j楼层框架柱 足的变形如图14-15所示。由结构力学可知,框 架柱内的剪力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