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北侧街景 12 玻璃螺旋楼梯顶部 13 螺旋楼梯天窗 14 二层廊桥 15 二层平台 16 三层平台 17 从首层看军械库 18 二层平台
19 二层平台 20 从首层廊桥看中庭 21 中庭内景 22 建筑混凝土构造 (图片来源:图1~8,10:I.M.Pei——The Exhibitions Building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um Berlin,Ulrike Kretzschmar,2003,S.22,S.48, S.44,,S.11,S.42,S.42,S.43,S.43,S.41,S.65 图 9、11~22:自摄)
映了工业化产品的精美。 公共空间采用双层地板,上表面铺设方形具有米色
和粉色斑点的北美花岗岩,下表面和断面则仍选用“建 筑混凝土”。结构、通风和电器设备均设在双层地板之间 的槽中,保持了室内空间的纯净。整座建筑统一于米色 基调中,庄重而不失雅致。
近几十年来,博物馆成为建筑师最感兴趣的项目之 一,涌现出很多杰作。比较一些博物馆奇特的造型,贝 氏建筑则并非单纯的创造惊奇。贝聿铭对拙朴的建筑体 量的钟爱正好符合博物馆作为文化收藏中心的要求,建 筑赋予空间的立体感和雕塑感。单纯的几何平面与体量、 大面积实墙、光影变化以及精致的细部构造创造了贝氏 建筑贵族式的优雅。正如《法兰克福日报》所说,“被誉 为空间魔术大师的贝聿铭在柏林成功地将新老建筑完美 地结合在一起,并将一个偏僻、不起眼的地方变成了吸
NEW EXHITITION HALL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UM
戴林琳,崔光海 / DAI Linlin, CUI Guanghai
摘要:2003年5月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落成,贝聿铭在巴洛 克式军械库对面的边角地块上创建了新馆。新馆造型厚重凝炼 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贝聿铭再次采用三角造型、米 色石灰岩和混凝土、弧形玻璃幕墙、螺旋楼梯以及中庭,建立 了与周围历史建筑的联系。 Abstract: With the festive opening of new exhitition hall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um in Berlin in May 2003, I.M.Pei mastered his new building very impressively on a small leftover site beside the Armoury . The new building is condensed into a monolith shape that reacts to light and shadow like a monumental stone sculpture. Pei opted for a basic building shape described as a triangle with beige French limestone and concrete, a curved glass facade, a spiral stairtower and a glass foyer. It is the very spot to establish visual links between present and past. 关键词:军械库,展厅,贝氏建筑,几何空间 Key words: The armoury,New exhitition hall,Pei Bau, Geometric space
引人们前往的高贵之处。”□ 设计公开:1997年1月 动工奠基:1998年8月 结构完成:2002年4月 建筑完成:2003年2月 占地面积:2 000m2 建筑面积:4 700 m2 建筑造价:540 万欧元
参考文献: 1. 任允平,贝聿铭和他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筑 2003.08 2. 黄涓,贝聿铭的都市剧场——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建筑师,2003.11 3. 黄健敏,阅读贝聿铭,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4. I.M.Pei——The Exhibitions Building of the Germa Historical Museum Berlin,Ulrike Kretzschmar,200 5. http://www.dhm.de/
时参观者亦可从中眺望街景。建筑3层东北的螺旋楼
厅顶部开三角天窗。各展厅顶棚按三角形网格设置灯
轨道,布置可动光源。3层展厅更采用三棱锥状顶棚。
使是电梯厅的地板和天花亦采用三角形装饰。
卢浮宫的自动扶梯大厅内采用的巨大圆形窗洞
柏林新馆亦得到运用。两层高的圆洞面向中庭,隔而
断,参观者可以凭眺大厅,同时也是大厅中的重要构
随着生活型态的改变,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与日俱增,
物馆的内容及地点早就转变为极为活泼的角色,不仅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贮藏室或是纪念馆,而且成为公众
集的场所,与朋友聊天、见面、家庭聚会、学校教学
至购物、喝咖啡等“,如果想吸引人群停留,必需提供
着丰富活动的场所”。因此贝聿铭对中庭往往投入更大
关注,创造不同寻常的公众体验。
灭点,较之矩形空间的两个灭点,打破空间的单调感,
富于空间的变幻,改变了通常的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
觉。柏林的新馆采用三角形作为主体平面,三角形
题在建筑中不断得到加强。出于博物馆建筑的安全需
展厅主要位于几乎不开窗的三角形建筑实体中。然而
聿铭坚持在3层北侧切掉三棱柱体量形成屋顶平台,
留出三角形凸窗,成为北部街道连续立面的活跃因子
1970年代,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 1980年代,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本世纪 伊始2003年,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 众开放。
这3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 建筑师贝聿铭之手。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不同风格流 派此消彼长。而此 3 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时空,却延续 了贝氏的一贯作风,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 建筑的时尚之列。
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此次亦不例外,在经过对 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1997 1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得到了专家、媒体、大 的广泛支持。2003年 5 月,新馆落成,获得 Pei Bau( 氏建筑)之称。
从军械库到新馆 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大街, 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提供7 500m2永久展场,其他 厅则安置于4 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 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 典建筑,如新警士厅、老博物馆等。新馆处于历史建 包围之中,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地段的限制、 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增加了 计的难度。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 人入胜的场所,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现代的联系。 在占地不足2 000m2的不规则基地上,贝聿铭采 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 使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三角 的北边与基地北部的斜街平行,保持街景的延续性。 层切出相似三角形平台。三角形的另一边朝向西南, 过等高的弧形石墙弱化几何棱角。东边L形体量的附属 房通过廊桥与主体联系。 贝聿铭认为新馆与老馆是共生关系,为其空间及 能上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弧形玻璃大厅作为与军械 相邻的界面,起到景框作用,同时造成透视上的水平 展,与军械库北立面的古典秩序形成对比。末端的玻 螺旋楼梯成为附近诸多历史建筑街区中的标志。主入 位于螺旋楼梯旁,同时也可通过地下一层从军械库进入 参观者通过主入口旋转门进入接待厅。地下一层几乎 部用来作为一个开放式展厅,地上3层则提供不同大 和层高的展厅,展示面积2 600m2,另外有一个57座 的小视听室、图书礼品店、小工作室,地下二层则提 机房和临时库房。
的小视听室图书礼品店小工作室地下二层则提贝聿铭方案总平面1humboldt大学2新警士厅3军械库历史博物馆新馆5老博物馆6formal花园7unterenlinden大街世界建筑2004贝聿铭方案4剖面5地下一层平面1展厅2图书礼品店3中庭军械库过道5寄存处6机房首层平面1门厅2中庭上空3视听室4展厅5货物入口二层平台2展厅3工作室三层平台2展厅3中庭上空4工作室73从华盛顿到巴黎再到柏林1建筑造型三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1 罗西方案
崔光海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2 贝聿铭方案总平面
收稿日期:2004-09-20
1- Humboldt 大学
2- 新警士厅
3- 军械库
4- 历史博物馆新馆
5- 老博物馆
6- Formal 花园
7- Unter den Linden 大街
从罗西到贝聿铭 由于历史原因,柏林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合而分之、 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 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范围之内若干年来 都是不毛之地。1987 年 10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 博物馆,选址位于Spree河畔,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 施奈德(Oscar Schneider)指出此项计划是“本世纪 内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 1988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以 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诸如柱廊、圆厅、 钟塔、巴西利卡长厅等,赢得竞赛首奖。 然而次年11月柏林墙轰然倒塌,原基地成为新总理 府所在。建于18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与之 相邻的仓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新馆异地而处,罗 西的设计被搁置。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 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 参与任何竞标,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柏林文 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 择建筑师的规定,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 1995年9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 尔(Helmut Kohl)会晤,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 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 接受委托。按照惯例,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 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往往决定之时,
因素。厚重的几何体量、巨大的圆洞,可见路易·康
影响。错落的平台和廊桥增加了空间的趣味。
9
贝氏建筑去除了几何特性不是非常肯定的部分
型单纯鲜明,充满几何意味。纯粹的几何空间显示了
筑师驾驭空间组合的能力与技巧。
2)中庭
贝聿铭擅长通过中庭联系内部展厅和室外环境
说这种大厅从功能上说似乎有些浪费。但在贝聿铭看来
新馆从地下一层开始4层高的中庭为全玻璃幕墙
构,从每一层都能看到对面的军械库。围绕中庭布置
展厅使参观者在步出展厅的同时能及时由艺术鉴赏转
为对建筑空间的欣赏。三角形透视使每个点所看到的
不同,单纯的建筑造型凸现了光影的变化,公众在自
扶梯、楼梯、平台、廊桥上会对空间和体量产生不同
受。阳光通过玻璃顶棚投射到大厅,公众的好奇被吸
72
世界建筑 2004
3 贝聿铭方案 4 剖面 5 地下一层平面
1- 展厅 2- 图书礼品店 3- 中庭 4- 军械库过道 5- 寄存处 6- 机房
6 首层平面 1- 门厅 2- 中庭上空 3- 视听室 4- 展厅 5- 货物入口
建筑巡礼 / ARCHITECTURE REVIEW
7 二层平面 1- 二层平台 2- 展厅 3- 工作室
8 三层平面 1- 三层平台 2- 展厅 3- 中庭上空 4- 工作室
73
9 南侧街景 10 建筑透视
74
从华盛顿到巴黎再到柏林
1)建筑造型
三角形是贝聿铭惯用的造型。一个等腰三角形和
角三角形构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标志着贝聿
对三角形的运用已臻成熟;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更是三
形建筑的代表作。三角形构图的平面提供了空间的3
到玻璃构造及投落在石墙上的影子,在观赏展品之前
在建筑中漫步。空间不仅是背景,更应成为戏剧和活
10
世界建筑 2004
的本身。贝聿铭将自己的设计称为“都市剧场”,玻璃幕 墙向外界展示了人在室内的活动,同时室内的人也可以 看到对面军械库的立面,达到“看与被看”的效果。
3)建筑材料及工艺 贝氏建筑独有的典雅风范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对材 料及施工工艺的把握。建筑室内外实墙均选取精心打磨 的米色石灰岩作贴面,采用对砖线封平接缝的工艺,构 筑实墙面。这种做法早在卢浮宫中已得到应用。石灰岩 的天然色差和纹理形成了建筑内外表皮的独特肌理。来 自法国东部城市第戎的石材增强了建筑的雕塑感,同时 维持了色调、材质与周围历史建筑的统一。 承重柱和楼板采用“建筑混凝土”做法,利用细长 条状俄勒冈松木板作为模板浇注添加了色彩的特殊混凝 土,拆模后便形成独特的条状木质纹理,色彩与石灰岩 相仿。与柯布式混凝土的粗犷野性相比,贝氏工艺则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