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宪梓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测试卷(Word版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广东省梅州市宪梓中学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测试卷姓名:班级:座号:

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吟唱(yíng) 凸现(tū)漫步不期而致

B. 迟钝(dùn) 孤零零(līnɡ)闲瑕心有灵犀

C. 合拢(lǒnɡ)闷热(mèn) 蔚蓝天崖海角

D. 点缀(zhuì) 狭窄(zhǎi)拍摄兴趣盎然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 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 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的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3.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得挨寒风的鞭打。(拟人)

B. 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后的那种小碎纹一样。(比喻)

C.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比喻)

D. 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设问)

4.下列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寻十余里,无迹。译文: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译文: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D. 竟不可得。译文:到底找到没有。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B.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C.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D.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二、按照课文《伟大的悲剧》的内容填空。(共7分)

①即使有________的体格,________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以忍受________的大风雪,神经不敢________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________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②他们的四肢更加________了,他们的行动更加________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三、语言表达(共5分)

暑假,王阳同学和爸爸、妈妈去长白云山旅游。在大巴车上,王阳看见邻座的一位中年男子在吸烟,他对男子说了几句话后,男子立刻熄灭香烟,并表示歉意。假如你是王阳,请把婉转劝阻男子的话写下来。

四、文言文阅读(共18分)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阅十余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转转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五、现代文阅读(共15分)

(一)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