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的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批评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尊重学生的个性,赞扬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是新课改后发生的明显变化。
赏识教育成了新课改下最好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但一味地赏识教育,对学生也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
如:会造成一些学生骄傲自满,听不得批评,一旦受批评,则容易产生对抗情绪,消极心理,心理承受力差等。
在教育过程中,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有时也会遇到学生违反纪律,不服从管教等违规违纪的行为,单凭赏识教育是不足以维持正常的教育秩序的。
完整的、健康的教育是赏识激励和批评处分有机集合的。
《教师法》第七条规定了学生管理权,即教师有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是其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教育批评是一种职责范畴。
对待成长中的孩子,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是孩子改正错误、不断进步的阶梯。
同时,批评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伤及学生。
本人任教十多年,也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对于教育中批评的运用有了点滴体会。
一、掌握好批评的时机
对学生的错误提出批评,应把握好适当的时机,操之过急,会欲速不达。
小学生天性率真,自控能力较差,他们犯错,很多时候是无节制状态下犯的过失,很少明知故犯的。
对于刚犯错的学生,他们的心情是颇为焦虑和亢奋的,他们既后悔又担心害怕,这时他们的思维
处于非正常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批评,即便你说的是金玉良言,他们未必能听得进去,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但不能因为这个缘故而不批评教育,批评教育还得批评应及时,但这个及时不是指学生犯错立即批评,也不是越早越好,应把握好适当的时机。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打架或者发生其它的不良行为时,老师会很生气,立即叫来教育,导致师生之间的对立而不欢而散。
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立即批评,可能会造成对事情的经过缺乏全面的了解,再加上师生双方有可能情绪相对激动,教师的批评难免有失客观公正性,对学生的批评,学生不一定乐意接受,可能会导致对学生更大的伤害,起不到教育帮助的作用。
当师生双方情绪都不稳定时,应给对方一个冷静思考的时间,在思考的时间中,学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教师可以在这段时间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方式。
但双反考虑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时间隔的太长,教师不好开口批评教育,学生对曾经犯的错误可能开始淡忘,同时也给别的学生发生类似的错误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把握好批评的时机,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二、要掌握批评的方式
不同的学生,犯错误后对待自身的错误的认识是不相同的。
对于聪明的学生,大多性格倔强,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类学生的自尊心强,面子思想严重,犯错的机会相对多些,他们犯错误后,沮丧和后悔的心情也比较强烈,处于自我保护,他们会紧紧的捂住自己的伤口,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待这类学生,教师可以给予眼神的提示,保持沉默,给他们自省的时间,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批评
效果。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也没做什么事情,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谦让和为他人、集体服务的思想靠说教起不到好的效果,需要慢慢培养。
例如:地面上的垃圾,可能许多同学都看到了,但没有一个人主动地捡起来。
若教师看见这种场景时,对学生加以批评指责,可能许多学生都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更不会心存愧疚。
若教师不动声色地主动把垃圾捡起来,其他的学生看见了,会主动帮助捡垃圾,教师的这一动作,无疑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有时,用行为代替语言也许是最有力的批评方式。
在学校或者班级中,都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单位,学生犯错时,可能会涉及到其他的人,至少有其他的人看见或者知晓某一学生的过错。
现在的学生面子思想重,当学生犯错时,应以尊重出发,一般情况下不宜在人多的场合或者当着学生认为很特殊的人的面批评,批评时应间接委婉,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面子,又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并学会自我批评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一种最好的尊重方式。
学生犯错,一般情况下,他们做错事后,最多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当或者不该这样做,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事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有多深,对于孩子的初衷,他们并不想这样。
教师在批评制止还未发生的不良后果的危险行为时,若教师强迫他们该怎样做或者不能怎样做,学生肯定不会乐意接受你的意见和建议,甚至产生怨恨的情绪。
这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分析问题,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和理解,将会乐意改
正并杜绝类似的事件发生。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批评学生,首先要学会自我批评,学生犯错,有时跟教师有关。
比如,教师处理事情是否公平,考虑事情是否全面等。
我们班有两个同桌同学,俩人坐在一起总是闹矛盾。
开始,他们俩反应到我这里,要求换座位,我想,不能因闹矛盾就换座位,那么其他的同学也一样,这样就连跟学生换座位就会让你头疼,而且学生怎么学会团结友爱呢?我对这两名同学进行了教育,但是效果不好,他们从吵架发展成了打架。
再找他们谈话时,他们说话的语气中带着对我的几分气愤,态度坚决,坚持要换座位,到了无法容忍对方的地步。
看到这种情形,我想,如果强压,结果会更糟。
我对他们说,这次你们打架错误在我,没听从你们的意见,也没考虑你们的性格让你们坐在一起。
听到这里,他们的态度变了很多,头也低下了,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便顺水推舟,鼓励道:“看你们的表情,你们已经认识到各自的行为与过错,相信你们也能共同处理好这件事,并能和睦相处,你们再在一起坐一段时间试试,若还是不能有好相处,我再给你们换座位好吗?”他俩欣然同意。
接下来的日子,我认真观察,他们的关系有一点改善,我便不失时机的鼓励,后来,他们再也没闹矛盾了。
四、批评学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有时,学生犯错,老师情绪激动,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一番批评,对于此时的学生,有的可能会造成针尖对麦芒的状态,或者有的学生出于教师的威慑,不敢顶嘴,但很多都是口服心不服,更
有甚者会认为,我犯了错,但被批评了,已经扯平了,索性当着老师的面逆来顺受,背后又我行我素。
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教师容易被表面的现象迷惑,或者主观武断地横加指责,往往会委屈学生,误会学生。
给学生说话分辨的机会,有利于了解事情的真相,不会委屈学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任何事情,靠强压是不能去得好的效果的,只有给学生充分说话的机会,他们才能分析自己的行为,教育才能触及灵魂深处。
爱学生,就应重视他们成长中的缺点错误,允许他们犯错,
并帮助他们改错,每次改错都是一种进步。
对于学生不良习惯,
错误行为,我们教师有义务、责任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
赏识和
批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