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七课 法律初探》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法律初探》习题
一、选择题
1、我们出生后,父母回到派出所给我们上户口;18周岁之前,我们会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又有劳动法老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作为消费者,我们又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这说明()
A、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B、法律与青少年无关
C、成年人与法律的联系更为紧密
D、只要不违法,学不学法都没有关系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告诉我们()
A、日常生活要做到和谐有序,只有依靠道德才能实现
B、日常生活要做到和谐有序,必须依据法律予以规范和指南
C、日常生活要做到和谐有序,只有依靠纪律才能实现
D、日常生活要做到和谐有序,不必依靠法律,只需依靠自觉就能实现
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在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出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这说明()
①法律不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唯一方式②道路安全
事故不可以私了③交通法只管人身伤亡事故④人们可
以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保护对象是()
A、未满14周岁的公民
B、未满16周岁的公民
C、未满20周岁的公民
D、未满18周岁的公民
5、我国各级政府一方面建立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并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另一方面,法律明文规定,营业性舞厅、酒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这些措施属于对未成年人的()
A、司法保护
B、社会保护
C、家庭保护
D、学校保护
6、法律制裁是针对()
A、犯罪行为的
B、违反道德行为的
C、违反法律行为的
D、一般违反行为的
7、学生王某,不思学习,迷恋网吧,夜不归宿,屡教
不改,后来竟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法的处罚。

这则案例说明()
①法律承担着打击和制裁违法犯罪的重要使命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③一旦违法犯罪,就要承担法律责任④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8、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我国的法律制裁可以分为()
①违宪制裁②行政制裁③行政处罚④刑事制裁⑤民事制裁⑥附加刑
A、①②④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9、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对违反犯罪都必须()
A、宽容
B、迁就
C、窝藏
D、严厉打击,决不姑息
10、违法行为一般分为()
①违法学校纪律的行为②一般违反行为③严重违法行为④违法单位制度的行为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二、问答题
11、为什么生活离不开法律?
12、法律对人形成约束,所以它使人们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13、李继和魏炜是多年的好朋友。

一年前,李继为做小生意,向魏炜借了一万元钱,说好了半年后归还。

但由于生意风险,李继血本无归。

半年已过去,李继没有还钱的意思,并与魏炜多次发生争执。

魏炜在催促几次未果后,气愤地喊人将李继打成重伤。

事后,魏炜跟李继说,钱也不要他还了,要李继自己承担重伤后的责任,就算两清了。

(1)当事人哪些事情可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为什么?
(2)魏炜打伤李继后想与他“两清”是否合法?为什么?
(3)通过(1)和(2)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案例分析
14、北京市某中学学生刘某、宋某因对蓝极迷网吧不满而故意报复,并使用放火手段危害公共安全,致25人死亡,多人受伤。

2002年8月2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一审判决,以放火罪判处刘某、宋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此案中对二人判处的主刑和附加刑分别是什么?
(2)刘某、宋某的行为体现了犯罪的基本特征。

请问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
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CDB 6-10 CDBDB
二、问答题
11、为生活制定规矩、解决纠纷,协调关系、制裁违法犯罪。

12、法律对人形成约束,这是正确的。

但真正的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

13、(1)二人的债务纠纷可不通过法律解决。

因为法律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方式,许多纠纷并不需要诉诸于法律解决,法律是解决纠纷的最后方式和手段。

人们之间由于利益问题而发生的矛盾和纠纷,在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来协调解决的情况下,才会用到法律来解决。

(2)想“两清”做法不合法。

法律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方式,有时还不是最好方式。

但并不要求人们在任何纠纷时都采用“私了”的做法,有些问题必须通过法律解决,如纠纷的产生不仅涉及当事人利益,还涉及其他人的利益,特别是涉及到国家和集体利益,决不能通过妥协和“私了”的方式来解决,使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受到损失。

(3)我们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学会用非法律和法律手段解决纠纷,依法维护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

三、案例分析
14、(1)主刑是无期徒刑,附加刑是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依法应受到刑罚处
罚的行为。

(3)①青少年应学法、知法、守法。

②远离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场所。

③不参与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