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在包括雄安新城在内的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冯海青

合集下载

夯实未来之城根基—我省履行主体责任推进雄安新区开好局起好步纪实

夯实未来之城根基—我省履行主体责任推进雄安新区开好局起好步纪实

春回大地。

被誉为未来之城的河北雄安新区设立一周年了。

2017年4月1日,一则令世界瞩目、神州振奋的消息,通过新华社的发布传到千家万户,迅速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新区涉及我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夯实未来之城根基—我省履行主体责任推进雄安新区开好局起好步纪实◎◎◎潘文静◎郭◎东“这张白纸”;一方面紧锣密鼓筹备新区规划建设,为这座未来之城夯实根基。

雄韬伟略谋定全局,燕赵大地涌动滚滚春潮今年2月28日,河北雄安新区首个重大交通项目——京雄城际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这条铁路连接起北京城区和雄安新区,也连接起现实和未来。

在河北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倾注了习近平总书记大量心血。

他多次深入京津冀三省市考察调研,多次主持会议研究部署实施,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亲自交代每一项任务。

“这件事确实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总书记强调,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要能够经得起千年历史检验,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

重大国家战略在河北的实施,既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考验。

河北唯有统一思想、强化担当,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新区规划建设,才能不辜负信任与重托。

省委书记王东峰履新后的第一次基层调研,就和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来到雄安新区。

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更是明确提出“抓好三件大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列为三件大事之一。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寄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发展大局的战略思考,饱含着对河北改革发展和河北人民的深切关怀。

”王东峰要求,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举全省之力全面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完善提升规划体系,加强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切实做好启动基础性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努力创造“雄安质量”。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协同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协同发展,改善区域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相关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健康发展。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分析1.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成就自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一方面,京津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推进,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于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京津冀地区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尽管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不利于整个地区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北京市的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需要加大投入和改革创新,才能有效解决。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仍存在一定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要持续加大力度,才能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发展对策1.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需要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各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各地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为整个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干这行这么久,今天分享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的经验。

我觉得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难题还真不少。

就先说产业转移这一块吧。

我之前参与过一个小企业的转移项目,那叫一个头疼。

北京这边有些企业要向河北或者天津转移,可是两边的政策对接总是有缝隙。

企业在原来北京享受的一些政策红利,到了河北或者天津就没了。

这导致很多企业在转移的时候犹豫不决。

这就像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突然要搬到另一个地方,结果发现搬走之后之前习惯的福利待遇都没了,你说谁愿意轻易搬啊?我觉得这方面各级政府得好好把政策统一一下,或者有个政策平移的过渡机制也好啊,不过我也知道这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总不能一直这么僵持着吧。

哦对了,还有交通一体化的难题。

虽然现在京津冀之间的交通相比以前是好多了,高铁啊高速啊都比以前发达。

但日常生活中还是不方便。

就拿我有一次去天津出差来说,早上坐高铁到天津很快,但是从高铁站到我办事的地方,公共交通不那么顺畅,绕来绕去还费了不少时间。

区域间的交通就应该像在一个城市一样方便。

我感觉在最后一公里的交通衔接上还得大大加强。

可以多开设一些从高铁站直接到各个主要地点的公交线路啊。

当然我也知道这涉及到公共资源的布局调配等一系列复杂的事,但这确实是我们体验到的痛点。

再说人才流动方面。

在河北或者天津的企业有时候就很难吸引到北京的人才。

我之前有朋友在河北一家企业做招聘,想找有北京工作经验的人才,可人家就是不愿意过去。

除了待遇方面有些落差外,就是感觉河北当地的发展机会没有北京多。

这方面我觉得地方政府应该加大特色产业的扶持,把企业发展起来,像河北的雄安新区,这就很有潜力。

如果能把一些创新性产业做好,那人才自然会被吸引过去。

但是具体怎么做呢,还得慢慢摸索。

毕竟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

还有生态环境这块,这是个大事儿。

京津冀协同治理环境,我觉得都是各扫门前雪还不够。

比如说河流治理,一条河可能流经三个地方,河北这边保护了,到了天津要是又有污染源汇进去,那也白搭。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作者:高雪侯珺然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10期[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国家一直在推动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但是直到今年的7月15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并已成为关系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部署。

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提出了健全人才一体化机制、完善三地财政机制的协调配合等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才一体化;税制改革;区域协调一、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提出三十年有余,但是如果从突破性的进展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问题。

(一)人才一体化的实现较为困难人才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人才的一体化决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京津冀三地之间若想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三地之间人才一体化进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虹吸效应”显著,导致河北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据2015年统计,北京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是天津的1.5倍,河北的1.7倍,其中,北京本科以上学历是天津的3倍,河北的6.5倍,北京、天津人才以中青年为主,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河北省青年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明显;[1]另一方面,由于津冀对自身产业结构需求概念较为模糊,对高端人才盲目承接,并没有真正做到对人才有的放矢,对人才资源利用不够高效,使得即便是有人才也不能长久留住人才的局面。

2.三个地区和城市之间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相差较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日益深化,必定要推动人才在三个地区和城市的自由流动,但是三地的社会福利尚未实现联动机制,也就是说,假如要使人才从北京流入津冀等地,将面临比之前较低的社会福利水平,生活水平将不可避免的面临一定程度的下降,这无形中就为人才的自由流动设置了一道屏障,无疑会牵制了人才乃至整个人口系统的结构优化。

北京的居民福利水平远高于河北地区,总体来看,京津冀三地的居民福利水平也十分不平衡,2012年,河北省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60元,仅相当于北京市的17.8%。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城市规划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城市规划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城市规划挑战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了该地区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在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三地城市之间的协调规划变得尤为重要,而这也意味着在城市规划方面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一、城市规划一体化的困难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三地城市的规划需要实现一体化,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城市规划一体化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三地城市的规划标准、发展模式、产业结构都存在差异,如何统一各地规划,实现协同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城市规划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扩张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何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

四、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城市规划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创新规划理念,才能更好地应对城市规划中的挑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雄安新区是国家确定的重要国家战略,作为首都副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雄安新区承载着国家发展的巨大责任。

随着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制约因素必须得到合理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雄安新区的发展。

一、土地资源供给不足雄安新区地处河北省境内,地处燕赵之地,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雄安新区的土地资源供给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

当前,雄安新区的建设规划仅仅占据了很小一部分的土地资源,如何在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和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将是了解决雄安新区土地资源供给不足的重要对策之一。

具体的措施包括优化土地使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土地节约利用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完善土地市场化流转机制,打造可持续利用的土地资源。

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作为首都副中心的雄安新区,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

当前,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地区,环境压力不小,尤其是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匮乏等问题,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全面加强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重点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要严格控制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排放,促进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城市规划落后雄安新区作为首都副中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水平面混乱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雄安新区城市规划的进程。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城市规划的投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逐步完善规划流程和规划实施,加强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同时也要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和城市生活的便利性。

《2024年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_国际经验与对策建议》范文

《2024年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_国际经验与对策建议》范文

《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_国际经验与对策建议》篇一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_国际经验与对策建议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

本文旨在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雄安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与意义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日益饱和,部分非首都功能需要向外转移。

而雄安新区的设立,正是为了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同时也是推动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尝试。

三、国际经验借鉴1. 荷兰兰斯塔德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模式荷兰兰斯塔德区域在协同发展中采取了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通过多个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功能的互补。

这种模式对于雄安新区与北京的协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2. 德国柏林与布兰登堡:区域一体化发展德国柏林与布兰登堡地区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协同发展。

在功能转移和资源配置上,双方都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这种模式为雄安新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思路。

四、对策建议1. 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规划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规划,明确哪些产业适合在雄安新区发展,哪些产业需要逐步转移或淘汰。

同时,要注重产业的升级换代,避免简单的产业复制。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承接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保障。

应加大对雄安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各个领域,为产业的转移和发展提供支持。

3. 优化人才政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推动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应制定灵活的人才政策,吸引北京以及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来雄安新区工作和生活。

同时,要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力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4.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经济信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姚君虹 天津天狮学院摘要: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或者是文化地位都非常重要。

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也日益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推动经济朝着更加快速,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的主要动力。

国家对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非常重视,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不仅有利于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获得更好的发展,对其周边城市的发展也有着强有效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对提升国家的国际地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从战略角度重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本文针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了深入的探究。

首先明确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以及发展状态,然后明确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发展实际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发展中图分类号: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1-0476-02一、前言时代在进步,在发展,全球经济化的进程日以推进,再加上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城市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大城市圈集中程度逐渐加深。

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增强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重视城市的发展。

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版图,大城市集中圈主要有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京津冀地区。

但是京津冀地区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但是北京、天津、河北这几个地区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联系,也就是没有真正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无论是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还是经济未来的发展态势都不是非常理想,其发展情况不如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以及珠江三角洲城市带,所以剖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的采取有效对策,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是重中之重。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协 同发展 是落 实 国家 区域 发展 总体 战略 的重要 支撑 。

暴、 雾霾 的侵袭 、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困扰着整个京津冀 区域 , 迫切
需 要 三地展 开联 合行 动 , 共 同治 理 区域 生态环 境 。 在 当前条件 下 , 以 大气 污染 防治 为切 人点 ,构 建京 津 冀 区域生 态环 境 保护 合作 机 制 、 区域联 防联 控机 制 。 实施 对域 内环 境 的综合 治理 , 形成 区域 合作 、 共 同治 理 与保 护 的格 局 , 实 现资 源 节 约型 、 环 境友 好 型 的 区 域 可持 续 发展 。 同时加强 京 津冀 水资 源保 护 和生 态环 境 的治 理合 作 , 积极 推 动建 立 流域 生态 补 偿 机制 , 改 善 区域 整 体 生态 环 境 , 推进 区域 生 态
区域 合 作 平 台 , 构 建 区域 协 同长 效机 制 , 逐 步推 进 区域 协 同。 关键词: Βιβλιοθήκη 津冀 ; 协 同发展 ; 区域 治理
京津 冀协 同发 展是 党 和 国家新 时期 的重大 发展 战 略 , 该 区域 的
生 态环 境保 护 是京 津冀 区域 面对 的最为 紧迫 的现实 问题 , 沙 尘
偿机制, 对 利益 受 损方 进行 补偿 。在互 信 、 互惠、 互利、 互动 , 平 等协 是 区域 经济 的市 场 化过 程 , 市场 机制 作用 的充分 发挥 是 区域 经济 一 商 的基础 上 , 汇 聚 各方 的力 量 , 共 同推 动 区域 的发展 。
4 . 行动 为要 , 务 实推进
先建 立 利益 表 达 机 制 , 确 保 各方 表 达 自己的利 益 诉 求 ; 其 次要 建 立
统一开放 、 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 , 是深入推进京津 利 益 共 享机 制 , 让 各 方都 能 享受 合 作 带来 的成果 ; 还要 建 立 利益 补 冀 区域 协 同发展 的必要前 提 。 市场机 制在 区域 范 围 内的逐 步确立 就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加强三地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然而,目前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解决。

首先,经济协同程度有待提高。

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差异,河北等地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较落后。

在加强协同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河北等地的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其竞争力,让其与北京、天津等地形成协调发展的态势。

其次,环境污染问题亟需解决。

京津冀区域是全国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空气、水质等环境指标均处于严重污染状态,这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前,各地正在加强环保治理,加强协同行动,共同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型经济模式,努力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交通和交通设施存在不足。

尽管京津冀三地被称为华北交通中心,但三地之间的交通瓶颈问题仍需解决,以便更好地实现协同发展。

另外,地铁、轻轨等现代交通设施在河北等地的普及率不高,这影响了当地的商业环境和发展潜力。

要加强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优化交通布局,形成良好的交通运营机制。

第四,社会服务平衡有待调整。

不同地区的社会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都存在差异,例如教育、医疗、社保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协同发展,需进行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合作,并通过共享资源,实现三地之间的优势互补。

最后,文化交流和融合也需要加强。

京津冀三地有着不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传承,需要进行深度适应和融合,促进社会共识和共同发展。

这需要加强文化交流、教育交流、青年交流等各方面的合作。

总体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未来,在逐步推进区域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沟通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制度建设和规划设计,推动经济社会的并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现状问题,如城市间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均衡等。

为实现协同发展目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转移和区域协作。

要面对困难和挑战,如跨区域协调和城市规划不一致等。

为此,未来应加强合作机制,强化政策协同,促进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跨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发展方向、政策支持、困难与挑战、重要性、前景、合作机制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许多现状问题和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各地之间信息共享不畅,合作协调不够紧密,导致协同发展的效果不明显。

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协同发展的速度和效果。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在制约着协同发展的进程。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产业协同等方面加大力度,并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

只有这样,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更加健康、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

2. 正文2.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协同发展可以加强政治和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机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流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可以改善区域环境和生态条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城市群建设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城市群建设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城市群建设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一直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

为了缓解北京市的城市化压力,2014年,中央政府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旨在全面加强京津冀三地的互联互通和合作。

作为中国首个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城市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案例,本文将探讨该问题的核心内容。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最大和最全面的城市群之一。

它是由北京,天津,河北和周边地区的省份组成的,占地面积超过21万平方公里和1100万人口。

虽然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但是这里的人口数量庞大,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丰富。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近一个世纪,城市信息网络化和资源利用方面的不当,也导致了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

因此,三地的联合合作和互相协调是必要的。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将各省市之间的资源和信息有效地整合起来,打造成一个高水平, 高效率, 全面发展的城市群。

具体来说, 该策略的任务包括减轻北京市的人口压力, 优化京津冀区域的资源组合, 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 降低交通拥堵和污染, 增加环境保护投资, 培养和培训人才,以及实现城市农村一体化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 改善就业和生活环境是最为关键的。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为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中央政府在多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具体来说,政策和经济方面的举措包括增加政府开支、建设新的交通线路、优化土地利用和提供税收优惠等。

同样,目前各城市间的交通也得到了改善:新的高速公路被建立、地铁线路建设已经开始,而官方也鼓励三地的环保产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同时,在科技创新方面, 中央和其他组织也着力于推进京津冀地区的技术革新和知识创新。

政府部门为各地创业者和企业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咨询,以协助科技发展。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雄安新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雄安新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区,受到了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

雄安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如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方面的限制。

要实现雄安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土地资源1.制约因素: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地区,土地资源紧张,要想实现新区的规划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

目前雄安新区的土地资源受到限制,因为周边地区的土地资源已经被开发利用,还需要考虑到农地保护政策,限制了土地资源的利用。

2.对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的土地资源获取方式,如土地整治、土地流转、土地绿化等方式,以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种植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

二、生态环境1.制约因素: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过度的开发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严重影响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2.对策建议:在新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采取生态修复工程、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以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吸引清洁生产型企业入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城市规划1.制约因素:城市规划是新区发展的基础,目前市场规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划设计不够科学、规划方案不够具体等。

2.对策建议:应该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规划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注重规划执行的具体性,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雄安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四、产业发展1.制约因素: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创新水平不够高、人才匮乏等方面。

2.对策建议: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新区产业定位的产业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孵化的投入,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还可以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来到雄安新区,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哪些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空间优化布局、环境协同治理。

然而,随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基础设施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协调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阐释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交通拥堵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人口流动和经济活动的增加,交通压力日益加大。

例如,京津两地之间的通勤交通日益紧张,导致交通拥堵严重,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不便。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二是交通管理不够科学,缺乏合理的交通组织和调度。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交通管理。

首先,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在京津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的建设中,应考虑适当增加车道数和高铁站点,以提高交通运输的能力和效率。

其次,要加强交通管理,采取科学有效的交通组织和调度措施。

例如,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号的优化调节和绿波带动,减少交通堵塞。

其次,环境污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例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已经成为协同发展的一大障碍,给居民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过多,导致环境负荷过重;二是环境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监管机制。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环境管理。

首先,要加大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淘汰力度,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例如,可以通过财税政策的引导,加大对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要加强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例如,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测和排污许可制度的执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推进京津冀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京津冀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京津冀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急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推进京津冀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环境保护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保障。

但是在京津冀地区,由于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必须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促进产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做法包括: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管水平和监控能力。

2.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震慑效应。

3.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环境治理,例如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

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是指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的产业。

在京津冀地区,应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绿色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提升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要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区域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发展和环保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不协调性。

为了推进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协同发展格局。

可以通过加强跨区域环境治理、共享环保技术和经验、推动区域协同规划等方式,推动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和环境协同发展,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六、完善政策法规和政策体系政策法规是推进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京津冀地区,应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健全环保产业政策和环保税收政策等,为产业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还需要完善环保产业市场准入机制、环保产业奖励和扶持政策等,减少环保产业发展的障碍,切实推动产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推进京津冀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目前存在的问题摘自“360回答”从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角度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高层次的合作磋商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

近年来,京津冀高层领导虽进行了双边互访和多边协商,但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正式的高层协调机制,未能就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战略性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磋商并达成共识,未能在寻求有关各方利益结合点及合作切入点上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缺乏整体合作的理念和合力。

长期以来,北京功能定位是服务全国,这就必然使得北京不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区域发展当中,可以说首都意识要远远强于京津冀区位意识,这与上海更强调长三角中心形成强烈对比。

国家己经明确环渤海地区要率先发展,位于环渤海中心区域的京津冀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方的合作不仅对各自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环渤海率先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三方对如何共同争取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如何在国际国内的经济活动中树立环渤海区域形象等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专注度不够,共荣共赢、统筹规划的整体合作理念尚未形成,因而合作的合力不足。

三方政府间共同关心、利益一致的大的合作步伐缓慢。

第三,目前,三地在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服务市场等多个层面都还不够统一;不规范竞争、各自为政的问题还比较普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合理化,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培育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合作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在合作中的推动作用。

第四,市场机制为主,辅以政府宏观调控的合作机制有待加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配置资源是一个基本方向,但目前京津冀区域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还比较小。

这种客观现实一方面决定了企业包袱重,调整难度大,活力不足,有跨地区扩张欲望和辐射能力的企业比较少;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政府对企业控制能力强、行政干预多,企业进行跨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受到制约,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作用并不充分。

雄安新城与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关系研究

雄安新城与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关系研究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52雄安新城与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关系研究冯凤玲 刘晓敏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 河北石家庄 050061摘要: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战略后又一重大战略。

本文从典型世界级城市群特征入手,分析了目前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分析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探讨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河北城市群之间的关系,以期对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雄安新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关系一、雄安新区设立的背景及意义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习近平指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突出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可见,雄安新区的设立关系到打造首都世界级城市群的进展及形成;关系到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现状及问题(一)世界级城市群相关理论综述界级城市群理论是在城市群理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二战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研究手段、研究技术的更新,城市群理论和实践日益丰富:维宁(R.V i n i n g ,1942)、邓肯(O.Duncan,1950)分别从城市群的客观存在与发展、“城市体系”形成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群理论。

20世纪50--6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带概念,之后撰写了《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海岸的城市化区域》一书。

此书在美国及世界产生影响巨大,随着大都市带现象在世界各地出现,戈特曼研究受到人们关注,1976年,戈特曼发表了《全球大都市带体系》一文,认为世界上已出现了6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伦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

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是工业化成熟阶段走向工业化后期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应注重的关键问题

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应注重的关键问题

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应注重的关键问题作者:马林艺米青刘畅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2期摘要: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应注重的关键问题在其不同的建设阶段有不同的呈现。

就目前而言,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应注重的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即,绿色智慧指导理念的整合、综合性的建设标准的构建、政策支持的不断优化、实际效果的及时反馈。

关键词: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关键问题;例析雄安新区作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的样板,理应成为倡导绿色智慧理念的建设标本。

众所周知,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它需要多个子系统的相互匹配,需要多方位的政策支持,需要城区建设者与使用者的相互合作,才能使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的建设,由一种理念变成一种客观的现实。

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应注重的问题有许多,下边结合自己的思考,对其中颇为重要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逐一的解析。

一、绿色智慧指导理念的整合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是一个持续化的系统性工程,它并非局限于城市的基础设计建设上。

因此,思考雄安新区绿色智慧新城建设应注重的关键问题,我们研究者应该把关注的视角适当拓展,从而才能发现其必须要关注的诸多问题并从中总结出最为关键性的重点问题。

绿色智慧新城是雄安新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体现。

雄安新区要从技术、平台、产业、基础设施、消费方式、组织保障等方面入手,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去设计、建设和管理绿色智慧新城。

[1]这段引文在表明新区建设是一个持续过程的同时,它也提示我们,多种理念的整合才是新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从理性的层面上分析,雄安新区城市建设理念的整合一般包括:绿色生态理念与智慧理念的结合;包括城市建设绿色智慧建设理念与城市使用绿色智慧理念的整合。

对于前者而言,在城市初步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秉持这样的绿色智慧理念,在后来城市持续的拓展建设中也应该是如此。

对于后者而言,基本设施建设只是城市宏观建设组成的一小部分,后续对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管理中也应体现出这样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映在包括雄安新城在内的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冯海青
鉴于工作(办公室、生产车间、商业)区与住宅区分离造成严重的交通压力与拥堵,既增加了城市运行的时间成本、上班成本,还蚕食了人们的灵性与创造力!如把能在住处开展的工作都在家里进行可化解该问题。

1.1政府及各类管理机构切实精兵简政、提升绩效,以配置最少的驻机关办公人员完成相关工作为目标。

1.2 发挥5G网络、互联网+、云数据优势,落实弹性工作制;把家庭办公、网上办公、无纸化办公等制度化。

1.3 向市民、企业提供签证、行政审批/许可类服务的政府部门不宜远迁,只有便捷、贴心的人性化服务才能实现最大的社会节约并提高行政效率。

1.4 传说近百个央企机关将迁到雄安新区,鉴于他们中的多数人家在北京,仅上下班花费的时间、精力与金钱就会十分惊人!故搬迁必须落实总书记关于“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等一系列指示!。

1.5 表1及近期相关调查表明,北京828万余外来常住人口中自购商品房的约占0.7%,其中靠租赁住房的创新企业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如到雄安新区创业能一举多得…….。

2 生态环境保护需全国之力、开全国之先
2.1 京津冀平原地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白洋淀以外的大型洼淀已完全干涸。

白洋淀上游九条河流在海河流域治理期间建起的水库导致入淀水量锐减或断流;白洋淀地区年蒸发量约1.5米,白洋淀平均水深一般约1.5米,如不补水当年就会全部蒸发;白洋淀周边常年过量开采地下水且回灌措施形同虚设,降落漏斗扩大与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白洋淀向周边的渗漏补水量剧增,这些已引起15次干淀,尤其是1983年至1988年期间连续5年干淀;“引黄济淀”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多次生态补水虽然缓解了白洋淀的燃眉之急,但耗费巨大,其长效补水的资源配置与经济可行性尚待确定。

处于“干渴”状态下的白洋淀是生态短板,
其水资源决定着雄安新区及周边县市的环境容量和人口承载力,雄安新区远期承载200到250万人口的规划应有水资源保证!
2.2 京津冀地区除燕山山脉地域外,淡水需外调、污水无出海通道、垃圾占地污染、干旱盐碱等居全国东部之首。

仅以南水北调工程及其运行维护需全国之力为例,必须把这些淡水的来源、成本与全社会的付出告诉相关者,在全社会形成珍爱水源、节约用水的自觉!
白洋淀内的垃圾、脏水污染与其周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无出海通道是“修复和保护好白洋淀生态屏障”的拦路虎,环保系统监测数据显示,白洋淀水质长期不达标,部分区域水质劣于五类水质…..这是党中央、国家及社会各界对雄安新区的定位不容许的!只有创新理念、完善法制并采用经济、有效的污水变好水、垃圾变资源等系列配套技术才有希望!其中把污水变好水的方法、成套设备、标准规范等均须开全国之先。

表1:北京区县与雄安新区3县面积、人口统计简表(引自《北京区域统计年鉴》等,未注单位:万人)
各区北京全市
首都功
能核心

城市功
能拓展

城市发
展新区
通州

生态涵
养发展

门头沟

雄安新
区3县
雄县安新县容城
面积(平方公里)16410.5 92.4 1275.9 6295.6 906.3 8746.7 1450.7
1574.0
524.0 736.0 314.0
2005年
常住人
口1538.0 205.2 748.0 411.6 86.7 173.2 27.7
其中白
洋淀
366Km2
2015年
常住人
口2170.5 220.3 1062.5 696.9 137.8 190.8 30.8
103.0 38 39 26
2015常
住外来
822.6 51.7 437.4 302.2 55.9 31.3 4.8
2015户
籍人口
1345.2 242.6 598.8 339.0 71.8 164.7 24.9
2016年
末常住
人口
2172.9 213.7 1033.8 730.3 137.8 195.1 新区远期将承载200万至250万人口
2016常住人口密度
(人/平
方公里)
1324 23130 8102 1160 1521 223 212 654 725 530 828
2.3 垃圾处理必须废止违规政令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实行垃圾分类回收”要求。

如环保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发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2016)
虫剂和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油漆和溶剂及其包装物、废矿物油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像纸、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镍镉电池和氧化汞电池以及电子类危险废物等”,其“全
病房、家庭诊所与“家庭”难以切割,让数亿这些家庭源产生的“不按危险废物管理”的危险废物混入各个农村垃圾坑沟或城镇堆埋场会遗患万年!鉴于这些危险废物中的重金属与难降解毒物在垃圾堆埋场陆续富集,垃圾堆场成为地下水源、周围土壤、空气的二次污染源且不断挤占人们的生存空间……,故现行填埋处理方法不是无害化处理!只有统计危险物质遗留在环境中的数据(=投入量-出口量-国内使用流转量-回收量)或其比率才有意义。

…….
2.4垃圾与废水处理及其循环利用是浩大的系统工程,系统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又相互制约,并且涉及法律法规、财税支撑、监管引导(如收取就餐者浪费饭菜的处理费、罚款)、全民自觉等许多因素;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界定垃圾、污水处理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职责与地位,确立该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态文明价值;对其在绿色GDP、环境影响、种族存续的经济损益指标等进行量化与规范,为政府出台政策、财税支持、竞争创新及行业的可持续奠定基础。

另外,公开各种垃圾的分装、贮运费用、不分类回收的腐败耗氧恶臭、堆放占地及二次污染损失等数据;垃圾分类、力戒浪费从幼儿抓起;依靠民众、行政人员的自觉、较真、务实与持续的努力才能落实中央要求!
3 产业升级转移需要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与雄安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城规划的指引
首都拟疏解转移的国资企业、产业企事业单位与这些规划衔接、切实落实总书记的7点要求才能实现产业转移升级。

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其核心团队、技术积累和历史传承有关。

如果行业与承接城市的融合发展能吸引本行业的优势资源或要素(含本行业的退休资源)并占领行业的制高点,该行业就会成为该城市的名片,该城市也能以业腾飞!
3.1 表1载明北京城市发展新区(通州、房山、顺义、昌平、大兴)与生态涵养发展区(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10区的面积是雄安新区总面积的10倍,人口密度低,一些对国家安全敏感或战争时需要借山隐蔽的企事业单位宜往有山地域疏解转移。

3.2在津冀承接平台的规划、选择与建设中,如能发挥京津保三角地区与京津唐三角地区的不同优势就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其中曹妃甸区的总面积194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余万;其生态涵养有7.7万余平方公里的大海,其深水大港、吹沙填滩形成的建设用地超过310余平方公里、天然淡水资源丰富是特有的,而仅首钢股份的海水淡化就会超过日百万吨,自用之外还能向北京及周边城市供水,值得优先考虑!
3.3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的“重点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要与他“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等7要求一起领会与落实。

以人口转移为例,首都的常住人口现为2173万,其中无北京户籍人口828万;常住人口从2005到2016年增加了635万(据表1),主要根据北京水资源的承载力计算出来的北京人口必须控制在2300万以内,雄安新区只能承接超过2300万的部分增量,其余人口需要京津冀城市群的其他节点承接。

联系方式:thfh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