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校联考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校联考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二、情景默写
2.古诗文默写。
品读诗文,泛舟书海,我们可以追随古人的足迹去欣赏四季的美景。
读《钱塘湖春行》,跟随白居易一起欣赏钱塘湖早春时节花草“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读《三峡》,同郦道元一起欣赏三峡夏水“③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水势浩大、流速急猛的特点;读《观沧海》,同曹操一起领略秋季大海“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的恢宏气势;读《湖心亭看雪》,同张岱一起共游湖心亭,欣赏湖心亭雪后
“⑦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的美景。
三、名著阅读
3.苦难是一所大学,少年时的苦难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基石。
请结合《朝花夕拾》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析鲁迅和保尔分别经历了哪些苦难,这些苦难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4.小明翻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时发现“闹”有“扰乱,搅扰;发泄(感情)”等意思,他由此想到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和桃花村的故事,请结合这两处名著内容说说你对鲁智深“闹”的理解。
①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水浒传》)②鲁智深大闹桃花村(《水浒传》)
四、基础知识综合
五、综合性学习
6.某校拟开展“商都寻根,了解商文化”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请结合下面几位讲解员对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介绍,简要分析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广受欢迎的原因。
讲解员A:
博物院的场馆设计很有特色,建筑整体与城垣紧密结合,融入商城遗址公园之中。
“广场式”的中庭空间有机地将各个功能区进行联系和分割,体现出当代遗址博物馆的专业性、公众性与开放性。
重视对部分陈展内容和形式设计优化、展厅视频优化、参观导览系统优化和整体文物通俗化解读,使参观者能更加沉浸式地了解商都文化。
讲解员B:
展厅面积约5500平方米,整个展馆分为1个序厅、4个常设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
展览内容以商都历史文明为核心,展出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文物1000余件,向世人徐徐揭开这座沉寂3600余年都城的神秘面纱,全面展示郑州商城的发掘研究成果。
展馆内的文物布展与展馆外的商城城垣遗址交相呼应,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氛围感。
讲解员C:
第一展厅中早商王都布局规划的大型复原沙盘让人眼前一亮,数字投影和大型立体复原沙盘、视频解读相结合,生动呈现了郑州商代都城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第二展厅以场景复原的形式,重现筑城、宫殿、铸铜、制陶、输排水系统、青铜器窖藏、祭祀等场景,展示王都的恢宏气势。
第三展厅以丰富的器物种类与器型组合,再现商都的城市社会生活。
(2)学校为了加强学生对商文化的了解,准备邀请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院长马院长,
于6月8日下午3 点到校做专题讲座。
下面是校学生会撰写的邀请函初稿,其在语言
表达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找出并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马院长:
您好!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商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文明的深远与灿烂,我校诚挚邀请您于6月8日下午3点到校为同学们举办讲座。
请您务必准时到达!
2023年6月5日
校学生会(3)在教学楼B座西门附近参观的马院长,想要到活动中心做讲座前的准备。
请你根据
下面的路线示意图,为马院长指引路线。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十年间寸草心
①初三那年,我写了一篇作文《一幅画像》,教我语文的田增科老师帮我修改了这
篇作文,并推荐我参加北京市少年作文比赛,后来我在比赛中获了奖,并有幸结识了叶圣陶前辈。
②我永远难忘田老师将我的那篇作文塞进信封,投进信筒里的情景,也永远难忘当我的这篇文章被印进书中,他将带着油墨清香的书递给我时比我还要激动的情景。
③那篇作文获奖的奖品是一支钢笔和一本《新华字典》。
这两个奖品被学校放进一
楼大厅的玻璃展柜里展出,这激起了我写作的一点自信心。
④读高中以后,田老师不再教我,但我还常去语文教研室看望他。
语文教研室的老师办了一个墙报《百花》,我也在《百花》上写文章了。
田老师把我在《百花》上写的
文章都看了,给了我很多鼓励,也提了一些意见。
⑤田老师看了我写的小说《除夕》:春节前学校组织春节晚会,传达室老大爷要看大门,无法参加。
一个调皮的同学溜进传达室,递给老大爷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有一封他们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写给他的感谢信和贺年卡。
我在文章最后写了一些景物描写:“一轮明媚的月亮升起来了,几颗星星也跳上夜空,调皮地眨着眼睛……”用以渲染传达室老大爷的感动心情。
田老师看后,批评我说除夕之夜是不会有“一轮明媚的月亮”的,写作要注意细节的真实,细节的真。
实来自对生活的观察。
田老师的批评意见,对我的帮助很大。
⑥一天放学后,田老师邀请我到他家。
到了他家,他从书柜里翻出一个大本子,递给我看。
本子里面贴的全是从报刊上剪下来的文章,每篇文章的署名都是田增科。
原来田老师曾经在报刊上发表过那么多文章。
⑦田老师指着本子上的一篇文章,对我说:“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和你一样,也是读中学的时候写的。
”我仔细读了田老师的这篇文章。
文章写的是晚上放学回家时,他在公交车上遇见的一件小事,写得委婉感人。
颠簸的车厢,迷离的灯光,窗外流萤般闪过的街景……文字里有着丝丝的诗意和暖意。
我心里暗暗拿它和我写的《一幅画像》进行比较,觉得田老师比我写得要好。
⑧田老师又让我看他写的另一篇文章,写的是学生在下乡劳动的归途中突遇大雨,到一户农家避雨的故事。
写的是小事,但是委婉动人,既不是那时学生作文中常会写到的好人好事,又没有那时流行的结尾思想意义的升华。
⑨我把这一本剪报从头到尾看完,边看边想,有这样好的基础和开端,后来怎么再没有见到田老师发表的作品呢?
⑩田老师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可惜,后来上了大学,读的理论方面的
书多,没有把文学创作坚持下来,希望你能坚持下来!”
民信。
说明白些就是经济基础、国防力量、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孔子甚至极端地指出,一个国家,可以有饥荒,可以国防空虚,但绝不能让政府失信于民。
一旦政府失信于民,再充足的物质基础,再强大的国防,也不过是纸糊的灯笼,风一吹就散架了。
所以老子强调“以正治国”,就是要确立政府在民众心中的无上尊严。
管子不过是将这个思想具体化,提出了政府立信于民的具体措施:言而有信、不断变革、谨慎从事、任贤举能、大公无私。
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④中国文化,本质就是中庸。
“奇”与“正”,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缺一不可。
弄通了二者的辩证关系,该“奇”时“奇”,该“正”时“正”,我们做人做事,就既能灵活变通,出奇制胜,又能守住底线,遵循正道,不至于走到邪门歪道上去。
从某种意义上讲,“奇”考量的是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智商,而“正”考量的是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良知。
智商再高,没有良知,也只能助纣为虐,甚至成为人民公敌。
“奇”若比作花,“正”乃其根。
所以《老子·第十六章》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
(作者:潘正伟。
有删改)【文本二】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①了解把握“正”与“奇”这对书法美学的重要范畴,需注意以下几点:
②其一,任何美学范畴,如风神、骨气和意气等,虽涉及风格,和性情相关,却不达政治,唯有“正”与“奇”较为深刻地涉及,实质上是儒道两家思想分别影响的结果。
③其二,真正一流的高明书法家,是主张形式的新颖、取法的正途和风格的奇特联系在一起的,提倡奇正相生,“正”与“奇”辩证统一,而不执其一端。
盲目地去寻求“苟
异者”,只能归入荒诞作品之类。
怪异的作品,尽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在书史中
只是一个点,不会形成流派。
④其三,“正”与“奇”的创造有一定的要求。
“正”通常是指初入门径,“奇”则是寻探
幽微,但机械刻板的恶道不为正,而离奇古怪也不为奇。
如果仅仅只有形式上的造奇,而无奇势、奇情、奇气和奇境随意而生,则不过是猎奇图怪而已。
刘勰《文心雕龙》提出“夫通衢夷坦,而多行捷径者,趋近故也;正文明白,而常务反言者,适俗故也。
然
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强调认为,文章只有“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才能“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
大凡文艺,总有相通之处,书法最重要的是性情,通过个人的修养、才情来提领。
只有充分了解哲学传统和政治文化心理,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这对美学范畴,揭示其中要旨,才能获益良多。
(作者:王思远。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③段通过老子、管子和孔子的观点来论证了治国也需要“奇正统一”。
B.文本一从战争与治国的角度分析了“奇”与“正”之间的关系,文本二从书法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奇”与“正”之间的关系。
C.两个文本都提到了“奇”与“正”要做到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D.两个文本都运用了道理论证,使文章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12.请分析文本一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13.两个文本都提到了“正”与“奇”的关系,但是却略有不同。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七、对比阅读
【注释】①乡陬(zōu):偏僻的地方。
②酣适:酣畅舒适,指痛快饮酒。
③以徜以徉:安闲自在。
④刘伶、阮籍:俱为魏晋时人,名列“竹林七贤”。
刘、阮好酒,刘伶尤甚。
⑤陆沉:国家陷于灾祸,有如大陆沉沦。
14.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美”是新鲜美好的意思,写出了桃花林景色的优美。
B.“绝境”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写出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样子。
C.“叹惋”是感叹惋惜的意思,桃花源人感叹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惋惜自己没法看到。
D.“荒惑”是恍惚迷惑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喝醉之后的内心感受。
15.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6.甲文段结尾写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其实在前几段早有提示,请找出与之照应的
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17.甲、乙两个文段都提到了人们为了躲避战争纷乱而到达与世隔绝的地方,只是作者
的态度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8.学习这首词时,有同学认为结尾“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赋壮词”的格调相矛盾,请结合词作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9.这首词与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都写到了“梦”,请简要分析两位词
人分别借“梦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九、作文
20.校文学社准备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编辑特刊,请你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提示完成写作。
参考答案:
1.“”(或双引号)《》(或书名号)过渡zàng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3.示例:①鲁迅经历的苦难主要是少年时就承担了家庭责任,并受尽庸医折腾。
如为了给父亲治病,从小就往返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受尽冷眼。
父亲的生病去世让他意识到庸医害人的道理,所以立志学习医术,救治国人。
②保尔少年丧父,又被赶出学校,只能到车站食
堂洗刷间干重活维持生计。
少年时保尔在食堂的经历,以及他所看到的肮脏交易,为他后来的抗争和革命奠定了基础。
4.示例:①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避难时,先是抢了挑酒汉子的酒喝,喝醉后打了看守山门的僧人;后来下山喝酒吃肉,喝醉后不仅打坏了半山亭子,还打坏了庙门前的金刚,并打了寺中的和尚,长老命鲁智深离开五台山。
鲁智深大闹的行为在这里是酒后发泄,是一种鲁莽冲动的行为。
②鲁智深投宿在桃花村时,看到桃花山的周通想要强娶刘太公的女儿,鲁智
深假扮成新娘,教训了周通。
鲁智深大闹的行为搅乱了周通的计划,是一种见义勇为的行为。
5.(1)C
(2)示例:很可能是其艺术品格高,传播面才更宽广
6.(1)示例:①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场馆设计科学合理,体现出当代遗址博物馆的专业性、公众性与开放性;②通过多种方式营造现场感、氛围感,提高参观者的体验感;③展览内
容富有文化特色,展出文物丰富多样,能吸引参观者;④科技助力,运用数字投影和大型
立体复原沙盘、视频解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生动直观;⑤展厅布置再现商都的城市
社会生活,更有利于参观者了解当时的历史社会。
(2)“请您务必准时到达”改为“期待您的到来”;将“2023年6月5日”和“校学生会”调换位置。
(3)示例:马院长,您好!您可以从教学楼B座的西门出发,沿笃行路向南走,经过图书馆
后向西转,沿着明志路一直向西直行,在道路尽头就能看到活动中心,您从活动中心正门进入即可。
7.①初三时,田老师帮“我”修改作文并推荐“我”参加作文比赛,使“我”对写作有了一点自
信心;②读高中后,田老师虽然不再教“我”,但还是给了“我”很多鼓励,也提了一些意见,对“我”的帮助很大;③一天放学后,田老师邀请“我”到他家,让“我”看他发表过的作品,并
希望“我”能坚持文学创作;④“我”在北大荒插队时,田老师劝“我”不要放弃文学之路,还千方百计为“我”买书并送书。
8.①以“我”对田老师的感激、崇敬和思念之情为线索,将这些事情组织在一起。
②抓住典型事件进行详细刻画,如批讲“我”写的小说、雪夜送书等,真切动人。
③按照时间顺序,叙写“我”和田老师一路逐渐加深的师生情谊。
9.示例:①“寸草故人心”和标题相照应,化用孟郊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强调了“我”对那个美好夜晚的深切怀念和对田老师的感激;②诗歌暗含“我”和田老师交往的往事,尤其是
田老师雪夜为“我”送书的场景,一个爱护学生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③深化文章主旨,突
出了田老师多年以来对“我”的关爱;④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思念、赞美和崇敬之情;⑤这
首诗歌格律严谨、合辙押韵,增添了文章的典雅色彩。
10.①示例:文章前面描写“我”的学习、读书情况一直比较顺遂,而写到北大荒插队,条件艰苦,是田老师的殷切嘱咐和贴心买书、送书让“我”的读书之路得以延续。
这种跌宕起伏的情节可以避免内容上的平铺直叙,既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有利于突出田老师对“我”的关爱。
②示例:这段话写田老师访“我”未遇后的场景,放凉的茶衬托了“我”没有见到田老师的遗憾之情,漫天的繁星、雪地上深深的车辙是留白,突出了师生间的真挚情谊。
11.A 12.①首先,紧承上文提出孙子不只是重视“奇”,也非常看重“正”,得出“奇正
相生,二者不可偏废”的观点。
②然后,引用孟子的话,论证了在战争中“正”更为重要的观点。
③接着,提出孙子对“道”的论述,论证了正义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④最后,
用墨子守护正义打胜仗的例子证明了“正”的重要性。
13.①文本一提出所谓的“奇”都要以“正”为基础,在正义的前提下再讲究出奇制胜。
②文本二则是说在书法创作上“正”和“奇”是辩证统一的,两者要结合起来。
“正”和“奇”同等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14.C 1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16.照应的部分:“忘路之远近”“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用:暗示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实现这样的社会理想,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
17.①甲文段写桃花源人为了躲避秦时战乱来到桃花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安定祥和生活的冋往。
②乙文段与大家为了躲避社会的纷乱,便放纵痛饮,到达醉乡。
但作
者并不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只是暂时的逃避,并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快乐。
18.不矛盾。
①“可怜白发生”一句将梦境转回现实,一方面表明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军
营生活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是对过往的追忆,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遂。
②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情感也由雄壮变为悲壮,给“壮词”更增添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19.①这首词借“梦境”追忆年轻时的军营生活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
②李清照词借“梦境”营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的浪漫境界,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对现实的不满及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20.例文一:
我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五千年历史长河沉淀的最耀眼的明珠。
它们久经打磨而更加韵味悠长。
行走在过去和现在,我从地上拾起一颗美丽的珍宝——诗词。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便在妈妈的影响下接触了唐诗。
它们比儿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乐更加婉转动听。
手捧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指尖划过书页上带有淡淡墨香的诗句,喜欢从唇间轻轻吟出两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与诗词的缘分,大概就是那时结下的。
现在,我仍然喜欢诗词,那份最初的,纯粹的爱。
学业压力渐渐增大,我读诗、写诗的时间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与它一起的时光。
独坐床边,拿起一本诗词翻阅。
比起诗,我更喜欢词,因为律诗虽然工整,但总给我一种束缚感,而且相似的句式与词相比,略显乏味。
特别喜欢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婉转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丝万缕的愁绪。
“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字就倾尽心头所有的愁,“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舟轻,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这痛苦该多大,哀愁该多深啊!李清照的词多是伤感的,这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
她国破家亡的悲伤,通过哀婉凄苦的诗句直抵人心。
多数时候,我读诗并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
像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对于唐诗,我最喜欢的一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虽然后来得知作者的人品与诗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对诗本身仍十分喜爱。
二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些诗句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动与震撼,又难以言表。
或许我与诗词就是这样,一切尽在不言中,心灵的感触胜过了千言万语。
诗词,是无比美丽动人的,它是一种情感的美丽载体。
把它传承下去,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形式的学习,而是学会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内心的情感。
我有时有了灵感,便常常写些
诗保留下来。
往后再看时,回味无穷。
我们都应传承这种美好的文化,让它们永久在历史长河中闪耀。
例文二: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走向世界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五千年灿烂文明延绵至今,正得益于植根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的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文明,了解当今社会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悠久、丰沛、伟大和可贵,才能从骨子里热爱它、维护它、讴歌它。
一个国家的历史资源、文化遗产滋养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传统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模式和社会行动,这种来自于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磨砺,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思维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整体价值取向,凝结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普遍主义精神,是最为基础、最为根本,也是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源泉。
俯瞰神州大地,如今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河南唐宫夜宴华丽出圈,引领风尚,北京故宫的文创别具一格,推陈出新,让昔日沉寂的紫禁城焕发出活力与生机,在杭州西湖湖畔,撑着油纸伞,身着汉服的行人来往如潮国家也将清明节,端午节等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行列。
中华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承和创新,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我们也要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我相信,终有一天,中国文化会再次引领世界!勤牛渐隐,啸虎又至,时光列车再添年轮,让我们张开双臂,向光而行,向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