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几个基本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几个基本理念
教学基本理念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效果的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一些颇有冲击力的新理念,在这些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进行了轰轰烈烈反响甚大的新课程改革。

七八年过去,重新回顾这些基本理念,能够对其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一、概念提法精准: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把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锁定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这一提法,人们褒贬不一。

笔者认为,相较于之前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要精准得多。

从汉语词源的角度说,“素”原指没有花纹的丝织品,是原色的,因为这种丝织品最为常见,所以就又具备了“普通、平常”的形容词义,再由形容词进一步引申为副词,表示“经常、一惯”。

“养”是“养成”,具有经过努力而达到的语素义。

综合起来,“素养”就是指经过平常不断的努力而达到的水平或造诣。

语文素养是其下位概念,指经过平常不断的言语训练而努力达到的语文水平。

因为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情感性、主观性、不确定性是其基本特性,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与生命体悟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因此,一定的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隐性、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浸染,这是“素”所涵盖的意义。

虽然那些从末经过训
练的人也可用母语进行日常的口语沟通,但较高级语文能力的形成必然离不开有意识的努力训练,这是“养”所涵盖的意义。

并且,从整体上看,因为经过了长期隐性的努力,所以个人语文素养是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这个整体具有很强的蝴蝶效应,能产生一以带十的效果。

也正因如此,我们认为,“语文素养”的提法更能够反映语文的生成特性,更为精准。

二、紧扣语文特性:在实践中提高言语能力
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是言语能力,言语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不断的言语实践。

新课标抓住了语文实践性特色,强调“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并建议“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其实,早在新课标颁发之前,“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就已经深入人心,新课标的要求与提倡,无疑进一步肯定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并且高扬了一面旗帜,旗帜上书写着“语文实践性”几个鲜明的大字。

确实,恰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语言是用会的而不是学会或教会的。

加之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六七岁至十二三岁的孩童,他们言语感性认知能力相对较强,言语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科学的思想的指导下,引领他们多参加言语实践活动,多接触鲜活的言语材料,是全面提高小学生言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然,我们也要
不断探索语文实践的科学路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实践”,从而把教育意义上的言语实践与纯天然的言语实践区别开来。

三、切近教育本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而非静态的无生命接受器,我们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学生是人。

曾几何时,“人”退出了中国教育界,人所必然具备的属性都通通被忽视或被强制抛弃。

在这种氛围的熏染下,很多受教育者都自然而然地被洗脑,“心甘情愿”地扮演着被异化的“人”的角色。

今天的很多教育者都曾深受淡化“人性”教育的影响,因此,在新的时代到来之后,我们需要重新洗脑,接受新的理念,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

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第二,学生处于发展中。

所有的人都处于发展之中,但是因为处在特别的年龄阶段,学生这一群体具有不平凡的可塑性,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潜能J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可持续地发展。

另一方面,在小学六年的发展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性。

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例,与这种学习方式相应的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培养好的,它需要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班级,从
一年级到六年级逐步培养与生成。

如果不顾学生的发展实际,一味地注意其作为“人”的自主性,甚至让课堂跟着个别学生的兴趣跑,那么就会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不意味着用学生的发展否认知识的传授,用学生主体否认教师“教”的作用,用自主学习否认合适的接受学习。

因为,从根本上说,“学生主体”是一种理念内核而不是一种形式框架,教学中是不是把学生作为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键还是得从教学内容出发做出评判。

四、纠枉而不过正: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博弈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个维度,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三个维度的提出,是对之前过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纠正,所以,新课标一出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成了热门词汇。

这种热,是出于盲目的追捧呢,还是出于科学的理性?
其实,关于知识究竟应在课程中占到什么位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只不过说,自新课标推行之后,知识更开始被人们名正言顺地有意淡化了,新课标成了弱化知识的挡箭牌。

那么,新课标本身有没有弱化知识呢?细读文本,可以发现,不管是从三个维度在课标中,出现的排序来看,还是就课程“总目标”的表达来看(“总目标”第六、七、八、九条分别集中表述了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第四条和第十条提出的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知识和能力都仍然被摆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可以说,新课标并没有要弱化知识和能力的意思。


过,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在这儿没有弱化的,是“知识和能力”,并不是“知识”。

回顾1978年以后的语文课纲,知识都是与能力两峰并峙,几乎各占半壁江山,到如今,它与能力一起只占到了三维之一。

我们不得不说,知识确实被弱化了。

那么,再进一步问,知识要不要被弱化呢?我们的回答很坚定,要!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得知识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拥有知识也不再是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要相对弱化知识。

再者,就世界教育改革的整体来看j减少知识量,降低知识难度,腾出时空发展能力与情感,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已经是一种大致的共同趋势。

知识被弱化了,能力也只占一隅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被推向了前台,成为彰显人文性的标志。

单看新课标的10条总目标,就有其中第一条、第二条全条及第三、四、五、七的部分,集中阐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为什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陡然受到如此重视?恐怕与社会实况关系密切。

近些年,我们不断听到校园中传出学生自杀或故意伤害他入,甚至在课堂上砍死老师的事情,不少家长也为自家成绩优异但过于冷酷的孩子焦急担忧。

很显然,近二三十年的教育,在追求知识化、科学化的过程中,部分失落了对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忽视了孩子心灵的塑造,或者说,在“求真”的过程中冷漠了“求善”与“求美”。

好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重新审视历史,教育当更加注意在“求善”与“求美”上多下功夫,着力培养孩子们的人际亲和力、社会包融力、爱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

总之,知识与能力是工具性的标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文性
的标志,二者的博弈,当是语文学科永远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