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SIRS与Sepsis新概念及临床热点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IL-1的作用
发病机理
2、炎症反应的机理
炎症反应的机理主要是严重应激状态和感染 等原因造成大量的炎症介质失控释放,导致机体 组织细胞的损伤发生MODS,进一步发展可发生 MOF。炎症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有 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就目前认识而言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
发病机理
⑴ 组织灌注不足,微循环障碍和再灌注损伤: 创伤、失血引起微循环障碍以及复苏后的再灌注引 起组织细胞的缺氧及酸中毒性损伤和大量氧自由基, 磷酯酶A2激活产生的代谢产物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 物和吞噬细胞产生的TNF以及血小板激活因子对中 性粒细胞发生趋化作用,使之游走至缺血部位粘附 于血管内皮。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相互作用引起 内皮细胞损伤,微血栓形成及出血水肿并逐级放大 引发广泛性炎症激活从而引起组织损伤。
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关的病理学概念
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由局部病灶
入血后,不仅没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 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 血症。败血症除有毒血症的临床表现外,还常出 现皮肤和粘膜的多发性出血斑点,以及脾脏和淋 巴结肿大等。此时血液中常可培养出病原菌。
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关的病理学概念
⑶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激活引起炎症反应: 单核—吞噬细胞包括循环中和组织中固定的单核细 胞,如肝脏枯否氏细胞、肺组织中的大单核细胞; 肠、脾、淋巴结、骨髓和结缔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全身感染组织损伤等因素引起巨噬细胞激活,表达 和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引发炎症反应,使组织损伤。
发病机理
⑷肠道细菌移位和肠源性感染:当机体在创伤、 烧伤、休克、大手术等严重应激状态下或机体发生 严重疾病,全身机能状态较差的情况下,肠粘膜屏 障功能受损,肠内细菌通过受损的肠粘膜入侵肠外 组织或进入血循环带往远处组织称为肠道细菌移位, 又称肠源性感染。肠内细菌产生内毒素亦可通过同 样机理进入血流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 MODS,进而发展为MOF。肠粘膜屏障损害的主要 原因是:肠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和病情严重时禁 食导致肠粘膜萎缩,屏障功能减弱。
Fra Baidu bibliotek
SIRS/Sepsis
严重Sepsis/感染性休克
MODS 死亡
▪ 1992年成人医学公布了SIRS、Sepsis、Septic Shock定义 ▪ 2001年进行了修订 ▪ 2002年国际脓毒症定义大会:首次对儿科SIRS、Sepsis定义 ▪ 2005年国际儿科脓毒症定义大会:首次确定了儿科Sepsis相关概念 ▪ 2008:Surving Sepsis Campaige ▪ 2012:国际Sepsis指南
SIRS的发展阶段
➢ 局部反应期
inflammation
➢ 全身炎症反映始动期
SIRS
➢ 严重全身反应期
severe SIRS
➢ 过度免疫抑制期 ➢ 免疫功能紊乱期
CARS
(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MARS
(Mixed antagonistic response syndrome)
毒血症(toxemia):细菌的毒性产物或
毒素被吸收入血称为毒血症。临床上出现高热和 寒战等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 胞的变性或坏死,严重时出现中毒性休克。
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关的病理学概念
菌血症(bacteremia):细菌由局部病
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从血液中可查到细 菌,称为菌血症。一些炎症性疾患的早期就有菌 血症,如大叶肺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血症 发生在炎症的早期阶段,肝、脾和骨髓的吞噬细 胞可组成一道防线,可清除细菌。
关于Sepsis的中文翻译
1、败血症 2、脓毒症 3、脓毒病 4、感染中毒症 5、严重感染
病因
引起SIRS的病因主要有两大类:严重创伤和感染
1、感染:感染是儿科SIRS的主要病因。各
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均可引发SIRS。 一些患者尽管临床上有典型的全身感染表现,
但无客观感染依据,既找不到感染病灶,也找不到 致病菌。近年,有学者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临床 感染综合征”(Clinical Sepsis Syndrome)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对确定治疗原则有积极意义。
SIRS + 感染 = Sepsis
SIRS + 感染 = Sepsis
其他 全身性炎症 反应综合征
外伤
烧伤 胰腺炎
细菌 真菌 感染
Sepsis 病毒
寄生虫 其他
SIRS、感染、脓毒症、脓毒症休克之间的关系
感染
Sepsis
胰腺炎
Severe sepsis
Septic shock
烧伤
SIRS
创伤 其他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菌所引起的败
血症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脓毒败血症。此时除有败 血症的表现外,可在全身的一些脏器中出现多发 性栓塞性脓肿(embolic abscess),或称迁徙 性脓肿(metastatic abscess)。显微镜下小脓 肿中央的小血管或毛细血管中可见细菌菌落,并 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局限性浸润伴局部组织的化脓 性溶解破坏。
参与CARS的主要抗炎介质及其主要作用
抗炎介质
IL-4 IL-10
IL-13 PGI2、PGE2 Lipoxin NO Asnnexin-1
来源
巨噬细胞 Th2巨噬细胞
Th2 内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 内皮细胞、巨噬细胞 细胞膜
sTNFaR
巨噬细胞
IL-lra
吞噬细胞
主 要作用
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产生细胞因子 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刺激IL-10、对抗TXA2 抑制TXA2 血管舒张 抑制磷脂酶A2活性、 抑制巨噬细胞活化 TNFa受体解离入血、 降低血中的TNFa水平 与IL-1同源,无活性,
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关的病理学概念
Sepsis患者并不均存在脓肿或明确的感染证 据,大多数情况下病原体对发热等症状的产生仅 起“激发”作用,真正的直接的“毒”来自于全 身炎症反应时的多种炎性介质。
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关的病理学概念
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 ,BSI)
BSI的概念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是指血中存在 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虫等其他病原 体)。有时病原体已被清除而炎症反应仍可能存在或 继续发展。所以BSI临床表现随患儿年龄/免疫状态 及病原体来源(社区或医院内)不同而异。
发病机理
⑵ 感染组织坏死引发炎症损伤:全身性感染、 内毒素、组织创伤发炎和坏死组织(焦痂)引发体 内TNF、血小板激活因子等上述的炎症介质大量释 放。在TNF的启动下,细胞因子对炎性细胞起趋化 作用导致大量的炎性细胞聚集,并与血管内皮相互 作用,进一步加重组织的炎性反应,使组织细胞严 重损伤。
发病机理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1400人死于脓毒症;
在美国脓毒症和继而发生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患者每年有75万,其中超过22.5万人因 此而死亡;
欧洲每年有15万人死于脓毒症;
我国估计每年患者超过300万,死亡超过100万.脓毒 症的病死率平均高达40%。
重度脓毒症(Severe Sepsis),美国平均 每年死于脓毒症的儿童约4400人,消耗资源 达17亿美元。
病因
2、创伤:包括多发伤、骨折、大面积烧伤、
大手术合并大量失血、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延迟复苏。 机体受创后坏死组织或损伤组织激活机体的应答机制, 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与全 身感染相似,但血中找不到细菌和毒素。
发病机理
➢ 炎症细胞激活 ➢ 炎症介质释放 ➢ 免疫功能失调 ➢ 生理功能紊乱
参与SIRS的主要促炎介质及其主要作用
促炎介质 TNFa IL-1 IL-2 IL-6 IL-8 IFN LTB4 LTC4D4E4 PAF
AMS 活性氧 溶酶体酶 TF TAX2 血浆源介质
来源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 巨噬细胞、内皮细胞 白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 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 血小板、巨噬细胞 XII活化血浆前体物质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
至少出现下列四项标准的两项,其中一项必须包括体温或白细 胞计数异常:
▪ 中心温度>38.5℃或<36℃ ▪ 心动过速,平均心率 >同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以上(无
外界刺激、慢性药物或疼痛刺激) 或不可解释的持续性增快超过0.5~4.0h 或小于1岁出现心动过缓,平均心率<同年龄组正常值第10百 分位以下(无外部迷走神经刺激及先天性心脏病亦未使用ß 阻滞剂药物);或不可解释的持续性减慢超过0.5h。 ▪ 平均呼吸频率>各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以上;或因急性病 程需机械通气(无神经肌肉疾病也与全身麻醉无关) ▪ 白细胞计数升高或下降(非继发于化疗的白细胞减少症); 或未成熟嗜中性粒细胞>10%
发病机理
上述机理引起SIRS导致大量炎症介质释放 的现象被称为“炎症介质瀑布”和“细胞因子风 暴”。因此,SIRS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特点是全 身高代谢状态,高动力循环,以细胞因子为代表 的多种炎症介质失控释放引起MODS和MOF, 而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组织损伤 是SIRS引起MODS的共同途径。
呼吸频率(次/分) > 50 > 40 > 34 > 22 > 18 > 14
各年龄组特定生理参数和实验室变量
年龄 <1周 < 1个月 < 1岁 < 6岁 < 12岁 < 18岁
若以此数推及我国,我国每年死于脓毒症的 儿童应达26000人以上,考虑到我国儿科危 重症治疗现状和技术水平,实际可能会更多。
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关的病理学概念
病原微生物的毒性产物可回流入血、炎症灶 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直接或间接通过淋巴路进入血 循环,引起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败血 症。
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关的病理学概念
各年龄组特定生理参数和实验室变量
年龄组
<1周 < 1个月 < 1岁 < 6岁 < 12岁 < 18岁 NA:不适用
心率(次/分)
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 180
< 100
>180
< 100
>180
< 90
>140
NA
> 130
NA
> 110
NA
各年龄组特定生理参数和实验室变量
年龄 <1周 < 1个月 < 1岁 < 6岁 < 12岁 < 18岁
发病机理
1、参与炎症反应的主要炎症介质
主要有下列几类: ⑴ 细胞因子:主要是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INF;集 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等 ⑵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包括白三烯、前列腺素 ⑶ 组织胺如5-羟色胺 ⑷ 氧自由基(FR)包括O-、H2O2、OH⑸ 血小板激活因子及凝血酶原 ⑹ 溶酶体酶 ⑺ 内毒素 ⑻ 补体 另外一些生物活性物质也参政与炎症过程。如整 合素、选择素和细胞内粘 附分子等起炎症细胞协同作用。
儿科SIRS与Sepsis 新概念及临床热点问题
全 身 炎 症 反 应 综 合 症 ( systemic infla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 与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在芝加哥会议上联合提 出,主要是指机体遭受严重打击时出现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其病理生理变化是高代谢状态,大量炎症介质释放造成组 织细胞损伤,临床可表现为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utiple Organ Disfunction Syndrome MODS),严重 者 可 发 展 为 多 器 官 功 能 衰 竭 ( Mutiple Organ failure MOF)。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获广泛认同,对临床疾病 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认识有积极意义。
主 要作用 活化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发热 活化内皮细胞、活化巨噬细胞、发热 活化T淋巴细胞、活化巨噬细胞 活化内皮细胞、活化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趋化、释放整合素 活化巨噬细胞、抗病原微生物
中性粒细胞趋化 平滑肌收缩
活化血小板、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内皮细胞 促进白细胞、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粘附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杀灭病原微生物 损伤弹性纤维、胶原纤维 促进凝血 血小板聚集和活化、血管收缩 促进凝血、纤溶、激肽、补体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