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古诗文重点知识测试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蟹六()而二()。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劝学》开篇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说明很早以前中国人就提出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民。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荀子在《劝学》中也说“,”。
这些至理名言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越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越前人的思想。
3.《劝学》中的开头“,”两句,以“木”与“金”为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的缺点得以改正的道理。
4.《劝学》中告诉我们只有广泛学习并且每天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才能尽善尽美的句子是“,”。
5.《劝学》一文中阐释“思”与“学”的关系,强调要重视思考,更要重视学习的句子是“,”。
6.《劝学》中作者通过骑马可以奔驰千里的事例,从反面证明积累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7.《劝学》中作者通过人乘船就可以横渡江河的事例,证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是更容易成功”的句子是“,,”。
8.《劝学》中点明有道德学问的人之所以超越一般人,能取得成功,并非他们和一般人不同,而是因为他们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9.《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
10.《劝学》中用一系列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两句就借“风雨”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11.《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的观点。
12.《劝学》中用“,”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从反面论述了积累的必要性。
13.《劝学》中以劣马为例说明坚持不懈就会成功的句子是(1)“,”;以良马为例说明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步成功的句子是(2)“,”。
14.《劝学》中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就像雕刻打磨。
只要坚持不懈,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的句子是“,”。
15.《劝学》中蚯蚓能够“,”的原因是用心专一。
16.《劝学》中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的后果。
17.(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8.(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的观点。
19.(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劝学》重点知识检测
一、重点实词释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靛青),取之于(从)蓝(蓼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以(把)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金属制的刀剑等)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学习)而日(每天,名词作状语)参省(检查反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假(凭借,利用)舆(车)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泳,名词作动词)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通“性”,天赋,资质)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客观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而神明自得,圣心备(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焉。
故不积跬(跨出一脚)步(跨出两脚),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千里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行程),功在不舍(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用刀雕刻)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向上,名词作状语)食埃土,下(向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蟹脚)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寄居托身,古今异义)者,用心躁也。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易写错的字填空
1.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5.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7.孔子师()子、()弘、师襄、老()。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韩愈《师说》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2.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3.韩愈《师说》中“,”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4.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也要以之为师。
5.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
6.韩愈《师说》中“,”一句阐述了自己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
7.韩愈《师说》中“,”两句,分析了人们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
8.《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代圣人已经很优秀了,还不断学习,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9.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
10.韩愈《师说》中“,”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的原因。
11.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12.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强调了技能和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13.韩愈在《师说》中交代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句子是“,”。
14.韩愈《师说》中说人人都可以为师,在知识面前没有尊卑贵贱和年龄限制,“,”两句即表达了这种平等的学习观。
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的结果是“,”。
16.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17.韩愈在《师说》中,把为自己的孩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如果孩子只停留在句读的层面而不能解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8.(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9.(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参考答案】
一、重点实词释义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古今异义)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疑难问题)也。
人非生而知(懂得)之者,孰(谁)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相当于“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相当于“于”,在)吾,吾从而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之。
吾师(学习,用做动词)道也,夫庸(发语词,岂,哪)知(了解、知道)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传统)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还,尚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普通人,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学于师。
是故(因此,所以)圣(圣人,形容词作名词)益(更加、越发)圣,愚(愚人,形容词作名词)益愚。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身、自己)也,则耻师焉,惑(糊涂)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使……学习)其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宾语提前的标志)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师焉,或不(通“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了,古今异义)而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遗(丢弃,放弃),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相师。
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可,够得上)羞,官盛(高大)则近谀(谄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难道,表反问)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固定)师。
孔子师(把……做为老师,名词的意动)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这类),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代散文,古今异义),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皆通(普遍)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
余嘉(赞许,嘉奖)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赠予)之。
二、
1.受
2.不
3.谀 4.齿 5.智 6.攻 7.郯苌聃 8.贻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9.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7.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8.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9.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高考必背古诗文重点知识测试(3):《阿房宫赋》
一、重点实词释义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易写错的字填空
1.骊山北()而西折,直走咸阳。
2.二川()(),流入宫墙。
3.廊腰()回,檐牙高()。
4.各()地势,()心斗角。
5.盘盘焉,()()焉,蜂房水(),()不知其几千万落。
6.复道行空,不()何虹?高低()迷,不知东西。
7.歌台暖响,春光()()。
8.妃嫔()(),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来于秦。
9.明星()(),开()镜也。
10.绿云()(),梳晓()也。
11.渭流涨(),弃脂水也。
12.烟斜雾横,焚()兰也。
13.()()远听,杳不知其所()也。
14.一肌一容,尽态极(),()立远视,而望幸焉。
15.几世几年,()掠其人,倚()如山。
16.鼎()玉石,金块珠(),弃()()()。
17.奈何取之尽()(),用之如泥沙?
18.架()之(),多于机上之()女。
19.钉头()(),多于在()之()粒。
20.直栏横(),多于九土之城郭。
21.管弦()(),多于市人之言语。
22.()卒叫,函谷举,楚人一(),可怜焦土!
23.()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4.后人哀之而不()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杜牧《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笼盖全篇,暗示主题作用的句子是“,。
,”。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开篇以夸张手法,用“,”写出阿房宫占地在面广阔、遮天蔽日的宏伟气势。
3.《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樊川缓缓流入宫中的句子是“,”。
4.杜牧的《阿房宫赋》多用比喻修辞,其中以腰带比喻曲折环绕的走廊,以飞鸟啄食比喻突起的屋檐的句子是“,”。
5.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6.杜牧《阿房宫赋》中用比喻修辞形象写出建筑楼阁之多的句子是“,”。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句子是“,”。
8.《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角度,写出了宫女唱歌和舞蹈时的盛况的句子是“,,,”。
9.《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比喻手法描写宫人早晨开始梳头打扮的句子是“,”。
10.《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女头发浓密而乌黑的诗句是“,”。
11.《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夸张修辞侧面写宫女梳洗场面之盛大的句子是“,”。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皇帝车队远去的句子是“,”。
1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质问秦统治者掠夺财物时一点都不放过,使用起来却肆意浪费的句子是
“,”。
14.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对比手法和排比句描写阿房宫的繁华奢靡。
其中描写宫殿梁椽之多的句子是“,”;以“谷粒”为比较对象,描写钉子之多,突出阿房宫耗费巨大的句子是“,”;描写砖瓦之多的句子是“,”;描写栏杆之多的句子是“,”;描写宴会音乐之盛的句子是“,”。
15.《阿房宫赋》中“,”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秦王朝统治者的骄横顽固。
1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这十分精炼的语言叙述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
“,”八个字就写出了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
17.《阿房宫赋》结尾分别指出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写秦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18.杜牧《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不仅要哀叹前人失败的教训,更要以前人为鉴的句子是
“,”。
19.(2015年高考重庆卷)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20.(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21.(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杜牧的《阿房宫赋》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22.(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阿房宫赋》重点知识检测
一、重点实词释义
六王毕,四海(全国)一(统一,数量词活用为动词),蜀山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阿房出。
覆压(覆盖)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向北,名词作状语)构而西(向西,名词作状语)折,直走(趋向,通到)咸阳。
二川溶溶(水盛的样子),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萦绕)回,檐牙高啄(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
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
如今指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
盘盘(盘旋的样子)焉(……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囷囷(屈曲的样子)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雨后天晴)何虹?高低冥迷(分辨不清),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和暖的样子)。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
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
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
成为嫔、嫱),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辞楼下殿,辇(乘辇车)来于秦,朝(在朝早)歌夜(在晚上)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明亮的样子),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浮起了一层脂膏),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两种香料植物,焚烧以熏衣物)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车行的声音)远听,杳(遥远得踪迹全无)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美丽),缦立(久立)远视,而望幸(皇帝到某处)焉。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珍宝等物),齐楚之精英(精品,也有金玉珍宝等物,形容词作名词),几世几年,剽掠(抢劫,掠夺)其人,倚叠(积累)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把宝鼎看作)铛(平底的浅锅)玉(把美玉看作)石,金(把黄金看作)块珠(把珍珠看作)砾,弃掷逦迤(连续不断。
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之意),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心意,意愿),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承担栋梁)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多于在庾(露天的谷仓)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九州)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
这里指秦始皇)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戍卒叫(指陈胜、吴广起义),函谷举(被攻占),楚人一炬(指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阳,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灭族,名词作动词)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假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传递,这里指王位顺着次序传下去)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来不及)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4.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5.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6.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8.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9.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0.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11.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12.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1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4.(1)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3)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4)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5)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16.(1)戍卒叫函谷举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7.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9.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20.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2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易写错的字填空
1.壬()之秋,七月()望。
2.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之章。
3.纵一()之所如,凌万()之茫然。
4.浩浩乎如()虚()风,而不知其所止。
5.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
6.桂()兮兰(),击空明兮()流光。
7.客有吹洞()者,倚歌而和之。
8.舞幽()之潜蛟,()孤舟之()妇。
9.月明星稀,乌()南飞。
10.山川相(),()乎苍苍。
11.()()千里,()旗蔽空,()酒临江,横()赋诗。
12.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鹿。
13.驾一叶之扁舟,举()()以相()。
14.寄()()于天地,渺()海之一()。
15.哀吾生之()(),羡长江之无穷。
16.()飞仙以()游,()明月而长终。
17.()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18.取之无(),用之不()。
19.肴核既尽,杯盘狼()。
相与枕()乎舟中。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在《赤壁赋》中,苏轼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欢乐情景。
“,”两句写出了月亮升起前江面波平浪静,清风拂面,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2.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两句写自己面对月下美景,兴之所至,吟咏明月之诗。
3.苏轼在《赤壁赋》中,开端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正升起时的美妙景色的句子是“,”。
4.《赤壁赋》中写月出之后,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5.《赤壁赋》中描写苏轼与友人任一叶扁舟飘荡在广阔水面的两句话是“,”。
6.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夜游赤壁,江水浩渺无边,作者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宛如乘风的语句是“,”。
7.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泛舟江上让人感到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
8.在《赤壁赋》中,苏轼看到月下美景,于是纵酒放歌。
其中写船桨之美和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划过的句子是“,”。
9.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情的句子是“,”。
10.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形容箫声的美妙动听,如细丝般回旋不止,给人以美的享受。
11.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两句侧面写出了箫声超强的感染力。
1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战船之多、人马之众的两句是“,”。
13.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攻破荆州之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14.在《赤壁赋》中,苏轼在叙述了曹操的功业之后,发出感叹的句子是“,”。
15.在《赤壁赋》中,苏轼描述自己在被贬赤壁后,过着和平民百姓一样的劳作生活,以自然万物为友的句子是“,”。
16.在《赤壁赋》中,展现苏轼在江中驾着小船,饮着美酒的平淡惬意生活的句子是“,”。
17.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飞虫和米粒寄寓自己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的名句是“,”。
18.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19.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示愿与神仙相伴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的名句是“,”。
20.苏轼在《赤壁赋》中主客对话时化用《论语》中的名句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句子是“,”。
21.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
从不变的角度来观察世间万物,则所有事物都永恒不变的句子是“,”。
22.在《赤壁赋》中,苏轼认为大自然的清风明月,是造物者创造的无尽的宝藏。
我们可以随时随意永久享用的句子是“,”。
23.在《赤壁赋》中,描写主客尽兴之后,在舟中自由安睡到天明的句子是“,”。
24.(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25.(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26.(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赤壁赋》重点知识检测
一、重点实词释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十六日为“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缓缓地)来,水波不兴(起)。
举酒属客(劝人饮酒。
属,劝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之间。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横贯)江,水光接天。
纵(任)一苇(比喻极小的船)之所如(往、去),凌(越过)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凭空,凌空。
冯,通“凭”,乘;虚,太空。
)御(驾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立存在),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
渺渺兮(悠远的样子)予怀,望美人(此为苏轼借鉴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的理想)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随,循)歌而和之(应和)。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像是哀怨,像是思慕。
怨:哀怨。
慕:眷恋),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余音:尾声。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
舞(使……起舞,使动用法)幽壑(深谷)之潜蛟,泣(使……哭泣,使动用法)孤舟之嫠妇(寡妇)。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端正),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何为”即“为何”)”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向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向西)望夏口,东(向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通“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