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 人教义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扁鹊见蔡桓公人教义务版
【课文背景知识】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的《喻老》篇。《喻老》是韩非子以比喻来阐释《老子》中某一章的思想意义的。《韩非子》中多有如难与易,大和小的关系,具有朴素的辩证方法论,隐含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法则。《扁鹊见蔡桓公》就是韩非子用来阐发《老子》这一章的深刻哲理的。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和实践,建立了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韩非子》为法家的重要著作。
【字词综合运用】
生词
间:一会儿,片刻。
居:有“停留”的意思。
疾:小病。
病:大病。
益:更加。
索:寻找。
遂:于是,就;是以,因此。
汤:通“烫”,意为用热水焐。
齐:通“剂”,一种汤药。
还:通“旋”,回转、掉转。
奈何:怎么办。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
初一同学刚接触文言文,当以理解词语(实词)的意义为重点,掌握了有关词语,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如:文中“不治将恐深”的“深”意思是“厉害”;“扁鹊复见”的“复”为“又”;“桓候故使人问之”的“故”为“特意”;“使”为“派”等。学习本文还需掌握本文的叙事线索,事件按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条理十分清楚。另本文叙述人物和事件是为了阐明道理,需掌握文章事件中隐含的中心意思——告诫人们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帮助。
难点
本文的难点仍为文言文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如常见的省略现象。阅读时要揣摩上下文给以补充。文中的“使人索扁鹊,己逃秦矣”,“已逃秦”的是扁鹊,这里当补出主语“扁鹊”。还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这个省略了的“之”是代词,代“好治不病’”这件事。
【知识延伸检索】
韩非作为先秦著名政治家,他总结、建立了以“法治为主,法、术、势三者结合”的一套君主专治的理论。他的政治主张倍受秦王(秦始皇)赞赏,秦王用武力威胁韩国把韩非逼索到手。可韩非到秦国后却被人陷害,以莫须有罪状被迫自杀于狱中,他的学说和主张为秦始皇所采用。
韩非也是杰出的散文家。郭沫若把他和孟子、庄子、荀子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
他的文章深切有力,并能把当时的社会实际和统治者的心理揭露出来。他多用寓言故事,或用来说理,或用来讽刺,不仅有说服力,还增加了形象性。
【课文阅读指导】
阅读本文可采取下列步骤:首先结合课下注释注音和查字词典熟读课文,加强语感积累。许多字词要读准字音,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好”读hào,是作动词用的。“立有间”的“间”读jiàn。这类字的读音都涉及对于其音义的理解。又如三个通假字“还”读xuán,“齐”读jì,“汤”读tàng,等。其读音直接关系到对意义的理解。还需边看课下注释理解一些实词的意义。如“扁鹊望桓候而还走”的“走”是“跑”的意思等等。当初步扫除了这些障碍后,边读边揣摩理解每句的意思。然后再边质疑边思考故事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从而理清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叙事的层次,弄清情节上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体会本文记叙的条理性。最后要弄清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原来文中的写人记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的。
【课文结构分析】
段落大意
这篇文章是按故事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层次的。
第一层: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再三指出他有病,且病情日趋严重,提醒他及早治疗。但蔡桓公固执己见,听不进扁鹊的劝告。扁鹊依次指出桓候的病“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而桓候不仅不听,反而倒打一耙,说医生“好治不病以为功”。
第二层,从“桓候故使人问之”到“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候病情分析。后言及“在骨髓……无奈何也,”这是扁鹊望桓候“而还走”的原因。
第三层,从“居五日”到结尾,写桓候终于病死。读者从桓候的这个结局,顺理成章地悟出本文所要阐发的道理。
【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以蔡桓公讳疾忌医而致死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课文写作特色】
1.以时间为线索。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述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不仅符合事实的需要,而且突出了蔡桓公不接受劝导而酿成的恶果。
2.以简洁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的“三见”和最后对病因的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逼真;桓候的错误偏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和错失医治机会导致走向不治之路,人物形象传神。
3.本文写人叙事是为了阐明道理,故事有明显的讽喻色彩。
【词句品味鉴赏】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词语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诊断桓公病之准确,“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恒公、三见恒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蔡恒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有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走,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文中写蔡桓公的句子也写得很传神。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
上,“不应”“不悦”,可见桓公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
【同步达纲练习】
一、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①有间()②桓公()③腠理()
④骨髓()⑤遂死()⑥忌讳()
二、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B.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C.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E.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加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治将恐深(将来)
B.居十日,扁鹊复见(经过)
C.不治将益深(更加)
D.桓候故使人问之(特意)
四、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作为炫耀自己的功劳。
B.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桓候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请他治疗了。
C.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在皮肤的纹理间的小毛病,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是可以治好的。
D.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奏矣。
桓候全身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五、与原文有误的一项是()
A.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益深。
B.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C.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D.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六、下列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中的扁鹊不是上古名医扁鹊。
B.《韩非子》是一部著作名。
C.韩非是春秋人,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D.“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出自《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
【创新能力训练】
一、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叫作“通假”。如“在肠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