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宋太祖次子赵德昭 有皇帝之数 却没有皇帝之命

合集下载

皇帝故事-宋太祖之子赵德昭简介 赵德昭怎么死的?

皇帝故事-宋太祖之子赵德昭简介 赵德昭怎么死的?

皇帝故事-宋太祖之子赵德昭简介赵德昭怎么死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江山,这才有了大宋和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

宋太祖辜负旧朝,建立自己的江山霸业,而他之后却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孙。

宋太祖不是没有儿子,当时他是有儿子活到成年的,其中就有皇子赵德昭。

赵德昭出生于公元951年,宋太祖赵匡胤与公元976年去世。

也就是说赵匡胤去世之时,赵德昭已经25岁。

关于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由弟弟赵光义继位,后世流传有很多说法。

其中主流就两种,一是烛影斧声,二是金匮之盟。

烛影斧声主张宋太宗继位的不正统,是其弑兄逼宫而来。

金匮之盟则与烛影斧声相反,表明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

说的是赵匡胤在考虑皇位继承人之时,被杜太后叫过去。

杜太后让他吸取后周立幼主,结果江山被赵匡胤所夺的教训。

放弃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改而立兄弟赵光义为继承人。

虚虚实实,历史的疑案从来难以说清。

本文想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当初已经成年的赵德昭。

在伯父继位之后,有着怎样的结局。

历史上赵德昭在赵匡胤一朝,并未受到极致宠爱。

乾德二年,赵德昭出阁。

按照一般情况,皇子出阁应该是要封王的。

但是宋太祖却并没有这个打算,因为想要他一步步成长起来,慢慢封王,所以最开始为贵州防御使。

此后赵匡胤一步步加强赵德昭的地位与权利,开宝四年,赵德昭食邑数量得到征加。

开宝六年,赵德昭甚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唐朝时期宰相的官衔。

宋太祖继位之后,仍然沿用唐制。

也就是说赵德昭在开宝六年,已经是宰相的地位了。

不过可惜的是,一直到开宝九年宋太祖去世,他都未能被封王。

一直到宋太宗继位,赵德昭才得以封王。

但封王爵,也许并非一件好事。

赵光义继位之后,赵德昭改封京兆尹,不久又被封为武功郡王。

上朝之时,赵德昭与齐王赵廷美一样,位于宰相之前。

此后赵光义也对赵德昭多有提拔,这提拔一直持续到太平兴国四年。

这一年赵德昭跟随宋太宗攻打幽州,有一天夜里军中发生哗变,但是将领却找不到宋太宗。

历史趣谈宋太祖赵匡胤的四个儿子为何都寿命不长

历史趣谈宋太祖赵匡胤的四个儿子为何都寿命不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太祖赵匡胤的四个儿子为何都寿命不长导语: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也衍生出很多与之有关的民间文学作品。

无论是电视剧、小说,还是唱曲戏剧,都以其为原型创作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也衍生出很多与之有关的民间文学作品。

无论是电视剧、小说,还是唱曲戏剧,都以其为原型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戏剧曲目《下河东》。

而在晋剧、大平调、秦腔等各个地域特有的曲目形式中,秦腔版的《下河东》最为著名。

故事讲的是,称帝后的赵匡胤为了拓展领土,加强统治,而各方征讨。

在征伐北汉时,他命欧阳芳为元帅,呼延寿延为先锋。

但是,欧阳芳暗地里私通白龙,并反诬呼延寿延,以元帅的名义将其处死。

忠将死去,奸臣尚在,外乱内患的大宋营军做着艰难的战斗。

此时的赵匡胤,久战不下,连连失败,被困于河东,身心俱疲。

十五年后,呼延寿延的儿子呼延赞和女儿呼延秀英都以长大成人,技艺学成。

于是,他们决定杀死白龙、欧阳芳,为父报仇。

后来,在石龙石信的劝说下,他们归顺了赵匡胤的大宋军队,齐心协力铲除了奸贼欧阳芳,河东就此平定。

整个故事在时间的维度上拉的很长,十五年之久,两代人的故事。

平白直述地用文字写出来,到底不能在人的心里掀起波澜。

所以,聪明的先人,选择把故事唱出来,一句一泣,催人泪下。

忠心耿耿的将士被诬陷而杀害,让我们叹息连连,悲痛不已。

后来,儿女为蒙冤的父亲报仇,甚至暂时放下自己的深仇大恨为国家效力,又让我们为他们的孝心和忠心深感敬畏。

多少都给赵匡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赵匡胤归天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闻宋太宗即位为何大肆宣扬兄终弟及制度?

历史趣闻宋太宗即位为何大肆宣扬兄终弟及制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太宗即位为何大肆宣扬兄终弟及制度?导语:宋太宗苦心策划的兄终弟及继承制度有何明显漏洞呢?尧舜禹的禅让,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呢?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七年,公元976年驾崩,时年五宋太宗苦心策划的兄终弟及继承制度有何明显漏洞呢?尧舜禹的禅让,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呢?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七年,公元976年驾崩,时年五十。

关于赵匡胤的死,历来说法不一。

在《宋史》之中只是简单的写道“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没有任何有关死亡原因的介绍。

是病死呢,是被害呢,没有任何铺垫,任何人看了也会倍觉突兀。

而在《太祖本纪》最末尾,对于传位则又有一笔,“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

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

每对近臣言:“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云”。

明显是为太宗即位说明缘由。

可是,还是很奇怪。

在中国,从建立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中国流行的传位制度,就是父子承袭制。

当然,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禅让制,或者兄弟传承制度。

比如尧舜禹时期,就是实行禅让制。

关于禅让制,一般我们看成是帝王美德的象征,仿佛前代帝王完全是为了天下考虑而将地位传承。

比如尧帝,有子朱丹,但是朱丹不肖,于是传位于舜帝。

于禅让不同,历史上同样流传着另一种版本。

舜帝取得尧帝二女之后,参与政事,启用“八元”、“八恺”等贤臣,培植自己的势力。

之后拘禁尧帝,其子朱丹起兵,但被镇压,为了掩盖真相,舜帝称自己为尧帝禅让。

尧舜历史久远,难以考证,不过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历史,看看所谓的“禅让”的真相。

三国之初,汉献帝禅位于魏文帝曹丕,汉献帝是真心生活常识分享。

宋太祖的后代到底是怎么生活下去的?-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宋太祖的后代到底是怎么生活下去的?-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宋太祖的后代到底是怎么生活下去的?-历史典故-作文素材太祖后裔也非弱手,虽没有做皇帝,但以文才名声显赫。

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均无后,燕王德昭有五子,秦王德芳有三子。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德昭随宋太宗北上进军幽州,宋军惨败。

太宗从幽州城下败逃后,有人以为他已死于乱军之中,曾准备立其为帝,以遵"金匮之盟"约。

此事后来被太宗得知,于是耿耿于怀,把兵败的恼怒全部倾注在赵德昭的身上。

当赵德昭提醒他应该对将士征北论功行赏罚时,太宗于是大怒,说:"待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未晚。

"德昭闻语,知太宗已露出杀机,为了不危及宗室,当夜自刎于家。

太宗闻讯,追封魏王,后改为燕王。

德昭有五子,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

其后,从(守)、世二字辈,均无人出阁外放为官。

至令字辈,才有宗室子孙放外为官。

德昭玄孙赵令畴,颇有才华,于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外放任颍州(今安徽涡阳)府书记。

其时,苏东坡为颍州郡太守,爱其才,特上书推荐令畴。

被宣仁太后所斥,认为宗室之后聪明者甚众,只重德可也,不并论才。

后,苏东坡因事被贬,令畴也因与苏东坡有事而被罚金,故而家贫如洗,后逝世时无以为殓,还是宋哲宗赵煦令户部赐予其后人银绢,才得以人棺安葬。

德昭玄孙赵令(廣心),为赵惟忠之后。

惟忠生从信,从信生世逢,世逢生令虑。

出阁外放为颍州签判。

历绵州通判,累知蜀州、阆州、庆源府。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免费范文网免费范文网),分西外宗子于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令赵令废为西外宗正事,负责泰州宗室事务。

后避战乱,令虑率宗子避址于福州(今福建福州市),置司居住。

德昭玄孙赵令衿,于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调任信州永丰县丞,后迁福州为运判、台州知府,终于绍兴府(今浙江绍兴)府任上。

德昭玄孙赵令衿,嘉孝穆公赵世(山失)之子。

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迁知泉州(今福建泉州市)。

太祖第四子赵德芳,授秦王,有三子,知惟叙、惟宪、惟能。

揭秘宋代历史上的真实“八贤王”

揭秘宋代历史上的真实“八贤王”

揭秘宋代历史上的真实“八贤王”揭秘宋代历史上的真实“八贤王”文∕常强曾在荧幕上演的电视连续剧《白眉大侠》,一度是颇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剧中提到了“八贤王”,说是叫赵德芳;而在《贺后骂殿》、《打龙袍》等传统京剧剧目中,也都出现了“八贤王”赵德芳。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赵宋宗室赵德芳,却与“八”或“贤”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他没有任何资格被称为“八贤王”;在宋朝历史上,堪称“八贤王”者,非赵德芳,而是另有他人。

先来看看赵德芳是何人物?简而言之,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幼子。

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德秀、德昭、德林、德芳,老大德秀和老三德林早夭,就连他们的名字也是宋徽宗时给补取的。

也就是说,赵德芳实际上算是赵匡胤的皇二子。

赵德芳在父亲当皇帝的时代无所作为,在叔叔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曾担任一些官职,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去世,时年二十三岁。

由于北宋开国以来第一次皇位交接便是兄终弟及,故宋太宗即位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始终不曾有定论。

太祖两位皇子德昭与德芳的英年早逝,也是颇具争议的话题。

但无论如何,赵德芳的身份都与“八”搭不上边,因他不是皇八子;他的言行举止也不能概之为“贤”,因为我们看不见史书中关于他有才有德之贤能要件的事例。

北宋真正可以被称为“八贤王”的,乃是宋太宗的皇八子赵元俨。

宋太宗共有九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元佐、次子元僖、三子真宗、四子元份、五子元杰、六子元偓、七子元偁、八子元俨和九子元亿。

赵元俨在诸皇子中,年龄偏小,故《宋朝事实类苑》称他为“太宗幼子”。

赵元俨“生而颖悟,广颡丰颐”,父亲宋太宗对这个天生聪慧机敏的小儿子格外宠爱,每当朝廷集会,太宗都要将元俨坐在自己身边;太宗想让爱子一直呆在自己身边,所以曾经对人们许诺,待到元俨二十岁时,再对他进行册封,以便保证爱子一直留在宫中,陪伴自己。

正因如此,宫廷红人赵元俨又被那些宫女宦官们称为“二十八太保”,意指二十岁才可被封太保之类高官显爵的皇八子。

历史趣谈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死亡玄机?

历史趣谈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死亡玄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死亡玄机?
导语: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为了给将士们请赏,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武功郡王赵德昭挺身而出,他要替这些僵尸们说句话,替他们讨要平定...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为了给将士们请赏,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武功郡王赵德昭挺身而出,他要替这些僵尸们说句话,替他们讨要平定太原时候的赏赐,那么,赵德昭为什么要主动请缨呢?三点足矣,首先,赵德昭认为必须颁赐,按照惯例,只要打了生长,就应该犒赏三军,即使打了一个败仗,也要发些抚恤金啥的,要是国家一分钱都不掏,以后谁还为国家打仗呢,当然了,虽然讨伐幽州失败了,但这不能跟太原混为一谈,所以国家还是要论功行赏,这样才能安抚军训。

其次,赵德昭认为应该对赵家天下负责,对于赵德而言,赏罚不公,势必会导致军心动摇,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以后的战争,甚至会影响赵家天下的稳固,因此,作为皇子,作为赵家的一份子,赵德昭认为自己的话应该好使,自古以来作为外姓员工,如果想让老板掏钱,势必要难如登天。

相反,如果让本家亲戚去劝说,结果却易如反掌,比较血浓于水,不看僧面看佛门,不看活人还得看看死人(赵匡胤)对于赵德昭而言,他是太宗的侄子,太宗继位后,他仍然是皇子,更是太宗最宠爱的人,所以,赵德昭觉得自己的话应该好使,自己的这个叔叔也应该接受这些建议,综上所述,因为赵德昭有替民做主意愿,他也是赵家的一员,更认为自己的话好使,所以他毅然决然的入宫面圣,去阐述自己的思想,并走上了这条直言进谏的不归路,当然了,对于赵德昭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表扬的。

生活常识分享。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子却传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子却传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子却传弟弟赵光义?(图)在1036年前的今天,979年6月3日,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五代后期,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

后周时,周世宗进行了改革,力量大为增强。

他采取了先南征后北伐的统一方针,攻占了南唐江淮之间的大片土地和其他一些地区,为以后北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政权,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他用了13年时间,消灭了南方诸国,接着出兵攻打北汉都城太原,北汉在辽军援助下,打败宋串。

不久,宋太祖病逝,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皇位,就是宋太宗。

968年宋太宗亲自率领4路大军攻打北汉坚守危城,辽也继续增兵来援,宋军无功而退。

979年,宋太宗又亲征北汉,这时候宋已统一南北,国力大大增强,辽用重兵守幽燕,援北汉只有大同一路兵。

宋军击败辽兵,猛攻太原城,6月3日(宋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初六日)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困境下,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汉亡,持续70余年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

赵匡胤为何把皇位传位给弟弟?赵匡胤为何把皇位传位给弟弟?后来为何赵光义又把皇位还给赵匡胤后人呢?关于这个问题又不得不提两个历史事件: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

961年杜太后病重,召赵匡胤与赵普至病榻前,问及太祖,江山如何得来,太祖泣答,因祖宗庇佑,杜太后摇头,你的天下是因为周世宗(即柴荣)让幼子(即柴宗训)当皇帝而带来的。

如果周王朝有一个成年人当皇帝,天下哪里会归你所有!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所以你百年以后应该把帝位传给你兄弟光义,光义百年后再传给三第光美,光美再传给你的长子德昭。

赵匡胤表示同意,也做出了承诺,于是杜太后让丞相赵普把他们母子之间的对话记录下来,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但是,这种说法似乎有点不能完全让人信服,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长子赵德昭已经14岁了,次子赵的芳也已经8岁。

皇帝故事-宋太祖活到成年的两个儿子是谁?宋太祖两个儿子怎么死的?

皇帝故事-宋太祖活到成年的两个儿子是谁?宋太祖两个儿子怎么死的?

皇帝故事-宋太祖活到成年的两个儿子是谁?宋太祖两个儿子怎么死的?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去世之后,皇位传给了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

哥哥将皇位传给弟弟,宋太祖并不是独一份儿。

但是大部分如此传位的,都是因为皇帝本身没有儿子。

可宋太祖不同,宋太祖生有四子,分别是长子滕王赵德秀、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

在宋太祖去世之时,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活到成年。

既然有儿子,而且还有成年的儿子,宋太祖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看上去就比较奇怪了。

因为这样,后世对于赵光义的继位,充满了质疑。

有个故事叫“烛影斧声”,就是影射赵光义继位不正,是弑杀兄长得来的。

是这种想法的人,从古至今都有,对赵光义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不过当初都没能弄明白的事情,到了今天,缺乏证据和史料,自然更不可能得知。

相比于赵光义继位是否正统,是否真是宋太祖传给他的,小编更感兴趣的是,在赵光义继位之后,宋太祖那两位活到成年的儿子有着怎样的结局呢?燕懿王赵德昭是宋太祖次子,母亲是孝惠皇后贺氏。

乾德二年,年长的赵德昭出阁。

按照一般做法,皇子出阁当封王。

然而宋太祖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所以打破了这一惯例,虽然授予赵德昭高官,但是却并没有封王。

在此后的时间里,都是赵德昭建立功勋之后,宋太祖慢慢的给他增加食邑。

就这样赵德昭一步步升迁,却到宋太祖去世都没有封王。

赵光义继位之后,赵德昭才得以封王。

大家看到这儿,也许有人会想那宋太宗对这个侄子还是不错的。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个人认为,宋太宗继位之后,封王一事只是做给大臣们看的,彰显自己的仁义。

如果他真杀了赵匡胤的儿子,那么必然引发天下争议,他的皇位可就坐不稳了。

所以宋太宗对赵德昭厚赏宠信,但赵德昭最后却并非善终。

有一次赵德昭随宋太宗攻打幽州,夜晚敌军突然袭击,众人找不到宋太宗,于是军中一些大将就打算拥立赵德昭登基,主持大事。

这事儿虽然没成,但是宋太宗知道后却非常不高兴。

后来战争结束,宋太宗没有论功行赏,赵德昭前往请命,却遭到呵斥。

普遍被接受为八贤王原型的是谁?为何没当上皇帝?

普遍被接受为八贤王原型的是谁?为何没当上皇帝?

普遍被接受为八贤王原型的是谁?为何没当上皇帝?本文导读:八贤王原型到底是谁八贤王原型根据朝代主要分为宋朝八贤王和清朝八贤王,其中宋朝八贤王一般认为有四位,分别是赵德昭、赵德芳、赵元俨、赵元佐这四个,清朝八贤王则是康熙的第八个儿子胤禩,就是《步步惊心》中八阿哥。

陈道明版八贤王赵德昭、赵德芳都是宋太祖的儿子,也是当时宋太祖仅存的两个儿子。

赵德昭是个沉稳、庄重的人,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都担任过一些官职,后因被宋太宗训斥有篡位之心而自尽。

赵德芳曾经被宋皇后召回继承皇位,但是被赵光义抢了,后来在哥哥赵德昭死后的两年病逝。

赵元俨、赵元佐都是宋太宗的儿子,赵元佐小的时候得到了宋太宗的钟爱,后因病发狂,王位被废,成为了平民。

赵元俨是八大王,年幼是就深得宋太宗的心,机智、孝顺,有才华和才干,在朝中和民间都有威望。

清朝的八贤王胤禩排行第八,夺嫡的过程中在朝中有较高的威望,被人称为八贤王。

雍正当上皇帝后,胤禩被幽禁,除去宗籍,死在了监狱。

上述几位人物中,其实并没有完全符合八贤王的人。

八贤王原本就是杜撰出来的,人们并将它跟这几位联系到一起,不过普遍被接受为八贤王原型的是赵德芳。

八贤王为何没当上皇帝八贤王是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戏剧作品演义而成的人,并不是真实存在过的人。

他是人们根据宋朝皇室的部分轶事以百姓的情感期望为导向创造出来的,后期还经过了艺术化的加工和处理,才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认知的形象。

龙隆版八贤王这也就容易解释八贤王为何没当上皇帝了,他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也就无所谓继不继承的问题,皇位是不可能传给一个虚构的人的。

如果非要深究,我们也可以从八贤王的几个原型中进行分析。

先来看看宋朝的几位,赵德昭和赵德芳身为宋太祖赵匡胤仅有的两位当时还活着的皇子,尤其的赵德昭,照理说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而宋皇后也曾想立赵德芳为帝的,但是被他们的叔叔赵光义抢了。

不过这种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也被后人所怀疑,也是一个谜团。

赵元佐、和赵元俨,一个因病发狂,一个是排行靠后的幼子,没有继承的资格。

宋太宗继位,是加害自己的哥哥?还是合法继承?

宋太宗继位,是加害自己的哥哥?还是合法继承?

宋太宗继位,是加害自己的哥哥?还是合法继承?一,宋立国之始,宋太祖即封赵光义为开封尹、晋王,位在宰相之上,这明显就是一个主要助手和继承人的位置。

这样的安排同后来金太宗继承金太祖的皇位是一样的。

1115年,完颜吴乞买等力劝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

后吴乞买任谙班勃极烈,这既是首席大臣,又是储嗣的一个位置,是阿骨打认可的主要助手和继承人。

后来他也确实登基,成为了金太宗。

当时,金太祖也是有儿子的,比如金的名将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就是他的四儿子。

金兀术等兄弟们对他们的叔叔当皇帝没意见。

历史也没有怀疑过金太宗皇位继承的合法性,却为什么要怀疑宋太宗呢?二,宋太宗不可能在宫中留宿,这不合礼法。

况且帝王吃的东西都是宦官尝过的,哪那么容易下毒?三,《宋史》是元朝人编的,他们不亲他宋太宗,自然是查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宋太宗有能力改《太祖实录》,但无法改天下悠悠之口,皇位继承,是天大的事,那么多大臣及大臣的后人只说太祖如何夸太宗有皇帝相、有能力,而没说什么阴谋夺位事,说明确实没多大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也改了他爸的《实录》,把自己的兄弟说的很无能,把自己夺位说的很无奈。

但五代的《旧唐书》及宋代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把这件事记成了政变,而且把他具体怎么一箭射死了他哥哥的事都记了下来,一点面子都不给这个圣君留。

在历史评价上,唐太宗比宋太宗强的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后人还是把他的丑事记录了下来。

宋人对唐太宗不留情,元人对宋太宗也不会留情的。

四,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仅因为他叔叔的一句话就自杀了,性格之烈,可以想见。

想想这种性格的人在皇位被别人生生夺去后会不为所动还默默不语吗?综上所述,小编认为宋太祖的确有传位给兄弟的想法,这个想法皇子和大臣门也知道。

晚年的宋太祖可能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有过犹豫,但此时的赵光义已经得到了朝中大臣的全力支持且势力庞大。

动他,是困难的,也是危险的。

就在这犹豫未决之际,宋太祖突然病故了,而宫中宦官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报告了赵光义,他立刻行动,继承了皇位。

历史趣谈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

历史趣谈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导语: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继平定北汉后,御驾亲征辽国,不料大败,所以归朝后对平定北汉的功臣们均没有封赏。

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继平定北汉后,御驾亲征辽国,不料大败,所以归朝后对平定北汉的功臣们均没有封赏。

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入宫进谏,赵光义大发雷霆,赵德昭惶恐不已,回到王府后即自刎身亡。

两年后,赵匡胤另一子赵德芳突然在睡梦中暴亡。

至此,赵光义身边有可能威胁其皇位的人,就只剩下其弟赵廷美了。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有官员向赵光义密奏赵廷美意图谋反,赵光义当即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尹之职,改任西京留守。

四月,刚刚复任宰相不久的赵普再呈密奏,指控赵廷美意欲谋反。

赵光义随即下诏审理,结果赵廷美被勒令归还私第。

五月,赵光义再度下诏贬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并派人日夜监视。

雍熙元年984年,时年38岁的赵廷美在贬所抑郁而终。

赵光义即位之初,便封赵廷美为开封尹,将赵德昭和赵德芳并称为“皇子”,这很容易给朝野上下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他要遵循太祖赵匡胤留下的惯例—传弟不传子。

直到赵廷美等人被斩尽杀绝,人们才知道赵光义此前的做法只是一场政治秀。

那么,赵匡胤当年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将弟弟立为储君呢?这一有悖常理的做法,真是他本人的意愿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是他母亲杜太后的遗愿。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即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杜太后弥留之际忽然传召赵普进宫。

赵普来后,杜太后问赵匡胤知不知道他为何能得天下。

赵匡胤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捡好听的说:“这都是因为祖上和太后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揭秘八贤王赵德芳之死为何至今找不到原因

历史趣谈揭秘八贤王赵德芳之死为何至今找不到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八贤王赵德芳之死为何至今找不到原因
导语:评书《杨家将》中有个“八贤王”赵德芳,每每在杨家将生死存亡的时刻,他都能凭手中一把“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锏,改变由奸臣潘仁美造...
评书《杨家将》中有个“八贤王”赵德芳,每每在杨家将生死存亡的时刻,他都能凭手中一把“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金锏,改变由奸臣潘仁美造成的被动局面,于是,所有为忠臣良将揣着一颗担忧之心的听众便长舒了一口气,让恨透了奸臣的善良人们从内心感受到正义的力量;而在我国的传统京剧中,也经常会出现“八贤王赵德芳”这么个人,此人的扮相是黄袍白胡子,看上去年纪一大把了,形象则是主持正义,敢怒敢言,往往能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在古典名着《三侠五义》中,也经常出现“八贤王”。

那么,宋朝初年到底有没有一个“八贤王”赵德芳呢?而“八贤王”之死,怎么就成了千古之谜呢?
其实,“八贤王”是一个文学人物,而不是历史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诸如宋太祖的“烛影斧声之谜”,加上百姓对宋太祖一脉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

并因为赵光义一脉传到南宋高宗退位,其后禅位于赵德芳一脉的南宋孝宗,便更强化了“八贤王”赵德芳的形象。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早死,剩下了大儿子赵德昭,小儿子赵德芳。

应该说,无论怎样,赵德芳与“八贤王”都挂不上边。

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传说呢?
由于赵匡胤壮年猝死,他的弟弟赵光义就做了皇帝,也就成了历史上的宋太宗。

古代中国的皇位继承是父死子继的,在大宋朝,赵匡胤的儿子已经成年,却出现了少有的兄终弟及的局面,虽然有“金匮之盟”之说,但无论怎样说,都不能算是正常的状况。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宋太宗为何三换太子 宋太宗为什么要两次废太子

历史趣谈:宋太宗为何三换太子 宋太宗为什么要两次废太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太宗为何三换太子宋太宗为什么要两次废太子导语:不管宋太宗如何在文治武功上谋求超越太祖的地位,但终了太宗一朝,始终无法摆脱太祖的阴影。

太宗继位之后,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不管宋太宗如何在文治武功上谋求超越太祖的地位,但终了太宗一朝,始终无法摆脱太祖的阴影。

太宗继位之后,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此后的皇位继承。

按照“金匮之盟”约定的兄终弟及,赵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赵廷美传回太祖之子赵德昭。

但这是太宗所不愿意看到的。

经过种种手段,太宗终于清除了几个可能染指皇位的兄弟、侄子,为自己儿子登基扫清了障碍。

一换太子太宗长子元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太宗,颇为太宗喜欢。

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曾经随太宗出征过太原、幽蓟。

太宗迫害廷美时,元佐颇为不满,力加营救,请免其罪,但未能成功。

后廷美死于房州,元佐得知此事,悲愤成疾,竟然发狂。

左右仆从若有小错,元佐即以刀棒伤人。

太宗命太医治理,才稍有好转。

然而,雍熙二年重阳节,太宗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

散宴后,陈王元佑去看望元佐。

元佐得知设宴一事,说:“汝等与至尊宴射,而我不预焉,是为君父所弃也。

”忿气难平,一个劲喝酒。

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烧宫院。

一时间,殿阁亭台,烟雾滚滚,火光冲天。

太宗得知后,猜想可能是元佐所为,便命人查问,元佐具实以对。

太宗怒不可遏,欲绝父子之情。

众人营救不得,元佐被废为庶人。

有人说元佐是在装狂,以表示对父亲的不满和对皇位的拒绝。

二换太子生活常识分享。

赵德昭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会因为宋太宗一句话自杀而死?

赵德昭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会因为宋太宗一句话自杀而死?

赵德昭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会因为宋太宗一句话自杀而死?本文导读:公元976年,大宋开国之君赵匡胤驾崩了,第二天赵光义继位。

由于赵匡胤是突然死亡,没有任何指定继承人的遗诏。

赵光义是怎么继位的呢?按照《宋史·太祖本纪》的记载:“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

”太宗本纪里没说,反而在太祖本纪里说了,这个原因就是赵匡胤听了他母亲的话传位给赵光义的。

赵光义继位六天之后,小范围内封赏了一批人,其中有赵光义的弟弟赵光美(后改名廷美)封齐王,兼任开封府尹。

还有两位是赵匡胤的儿子,二儿子赵德昭封为武功郡王,四儿子赵德芳(民间所说的八贤王原型之一)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兼同平章事。

这还不够,按说赵德昭兄弟俩已经不是皇子了,为什么还可以称为皇子?《太宗本纪》记载到:“命太祖子及齐王廷美子并称皇子,女并称皇女。

”赵光义的意思就是除了自己的娃,侄子侄女都算上,我们是一家人,一律称为皇子皇女。

别见外!赵匡胤在位时,作为皇子的赵德昭都没封王,叔叔赵光义刚登基就封赵德昭为王,不仅如此,赵光义还给他的侄子赵德昭说了:“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

上朝开会的时候你和廷美叔一起都站到最前边,排到宰相前头。

不管赵光义是出于夺取皇位的愧疚,还是真的注重亲情疼爱这个侄子赵德昭,最起码在明面上宋太宗对赵德昭是很好的,那么为什么后来赵光义说了一句话,侄子赵德昭竟然回家自杀了呢?这要从宋太宗御驾亲征说起,虽然赵光义不如赵匡胤那般英勇神武,但是一统天下的小野心还是有的,灭了赵匡胤都没消灭的北汉,便是证明。

这宋太宗心想:我哥都没灭的北汉叫我灭了。

心里小小的膨胀了一下,想继续得瑟,就要攻伐幽州。

赵德昭跟随宋太宗一起来了,安营扎寨,先休息了再说。

《宋史》记载:“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

大晚上的军中起了乱子,啥?皇帝丢了?国不可一日无君,黄袍加身的戏码差点再次上演,有人想拥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听说后“上闻不悦”。

回到首都以后,宋太宗心里一直记着这个事加上战争失败,“久不行太原之赏”。

明明有儿子,赵匡胤为何就不立太子?赵匡胤:我也想,可万万不能

明明有儿子,赵匡胤为何就不立太子?赵匡胤:我也想,可万万不能

明明有儿子,赵匡胤为何就不立太子?赵匡胤:我也想,可万万不能纵观两千多年封建帝王继承制度(排除开国皇帝),遵循的大体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具体来说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在皇帝看来,只有自己的儿子才能继承皇位。

然而,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明明有四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次子燕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王赵德芳。

由于赵德秀和赵德林都早夭,因此赵德昭是长子,赵德芳就是次子。

从继承原则上来说,赵德昭应该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13岁的赵德昭出阁。

按照惯例,皇子出阁是要被封王的,但赵匡胤以赵德昭年幼,没有授王。

直到赵匡胤暴毙,赵德昭也未能封王。

查阅赵德昭的履历,在赵匡胤去世时,他的头衔是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距离封王一步之遥。

正因此,赵光义即位不久,就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

回到之前话题,赵匡胤临死前为何不把25岁赵德昭立为太子?这里需要注意,“烛影斧声”争议了千年,这里不作探讨。

赵匡胤之所以不立赵德昭为太子,跟五代到北宋初期的即位规则密切相关。

当时天子之气旺盛,正所谓“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通俗来说,当时是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谁的拳头大谁就能称王。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深知兵权的重要性。

赵匡胤刚登基时,自己的儿子个个没有成年,北宋外面还有诸如后汉、南唐等一大堆敌人,甚至连北宋内部就不安稳,“太祖即位后,车驾初出,过大溪桥,飞矢射黄伞,禁卫惊骇。

帝披其胸,笑曰:'教射教射。

’既还内,左右力请捕贼,帝不听,久之,亦无事。

”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敢立儿子吗?显然不敢。

赵匡胤能建立北宋,有两个人功劳最大,一个是弟弟赵光义,一个是赵普。

每逢重大事宜,赵光义的意见非常重要,比如赵匡胤在世最后一年期间,他渴望迁都洛阳,遭到赵光义反对后,此事不了了之。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赵匡胤驾崩,赵光义和赵德昭两人谁能掌控大宋国运?显然是赵光义更胜一筹。

弟弟宋太宗继位,哥哥赵匡胤的儿子为何要自杀?

弟弟宋太宗继位,哥哥赵匡胤的儿子为何要自杀?

弟弟宋太宗继位,哥哥赵匡胤的儿子为何要自杀?宋太祖赵匡胤死后,未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此事在历史上颇为蹊跷,但更为诡异的是,赵匡胤的儿子,本应继位的太子赵德昭竟然不久后在宫中自杀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

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 陈桥兵变”。

17年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

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改名赵炅。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而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育有四子,长子滕王赵德秀、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都是早亡,只有燕懿王赵德昭长到了成年。

赵光义继位后首先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他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附;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然而随后的两次攻辽,却均遭失败。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同年五月,宋太宗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

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

赵光义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

宋太宗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失败。

在这次北伐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让宋太宗感到了惊悚。

据记载:在这次北伐行动中,皇弟赵廷美和皇侄赵德昭也随同出征。

当大军在幽州城下与辽守军作战期间,某一天夜晚,军营中突然发生混乱时竟不知天子下落。

赵匡胤的心机

赵匡胤的心机

赵匡胤的心机一个小细节暴露了赵匡胤的心机,那就是赵德昭的出阁。

出阁,就是皇子在成年后出就封国,相当于皇室的"成人礼"。

按理说,皇子出阁要等到二十岁成年之后,随即封王。

可对礼仪制度颇为尊重的赵匡胤,在出阁的问题上却一再"出格"。

一是对皇子出阁的年龄动了手脚。

乾德二年(964)赵德昭出阁,开宝八年(975)赵德芳出阁,都是十七岁,这已经不合制度了。

更不合理的是,出阁时官方公布的赵德昭"十七岁"居然是假的,他当时的真实年龄是十四岁!赵匡胤提前六年让德昭出阁,似乎急着让他成年,为日后分担政务做准备。

这件事在后来的史书里留下了破绽。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德昭出阁时年十七。

但《东都事略·吴王德昭世家》却说,德昭薨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仅二十九岁;则乾德二年(964年)德昭的实际年龄为十四岁。

《宋史》的编撰者可能发现了这个矛盾,所以《燕王德昭传》干脆就不写德昭的年龄。

二则是对皇子出阁的待遇动了手脚。

按说皇子出阁理应封王,赵匡胤却说现在皇子还没有成年,因而故意贬损其礼仪,在出阁时只加封为防御使。

但仔细想想,赵匡胤似乎又是故意为了不封王,而让皇子们提前出阁。

因为一旦赵德昭、赵德芳封王,那么担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也要封王。

赵匡胤实在不想让这位准皇位继承人的地位更高了。

他明着贬损的是自己儿子,实际上贬损的却是赵光义。

在赵匡胤看来,赵光义是个危险人物。

一方面,赵普罢黜后,权力平衡被打破,朝中几乎无人能再对赵光义构成威胁,他必须直面赵光义。

赵光义封王后,野心急剧膨胀,在京城内外广收人心也就算了,开封府更成为招纳亡命之所。

堂堂晋王养这么多死士,所为何故?难道是想篡权夺位?如果说刚刚接到金匮之盟的赵匡胤尚在弟弟与儿子间有过犹豫,那么此刻国泰民安,这让他更有理由把皇位继承人转到德昭身上。

另一方面,皇位继承人要早早培养。

既然赵光义可能威胁到赵匡胤的皇位,而且赵匡胤也犹豫着不想让赵光义继位,那么不如暗中扶持德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宋太祖次子赵德昭有皇帝之数却没有皇帝之命
导语:赵德昭并不是正牌的废太子,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被封为太子,但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名义上的长子,他还是有机会当上皇帝的。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
赵德昭并不是正牌的废太子,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被封为太子,但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名义上的长子,他还是有机会当上皇帝的。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在宋太祖执政期间,为了防止唐末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再次出现,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等许多手段,逐步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形成了北宋“重文轻武”的风格。

公元976年,宋太祖在“烛影斧声”中去世,享年50岁,其弟赵光义即位,就是宋太宗。

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王德芳。

德秀和德林都早就死了,因此实际上赵德昭就是太祖长子,赵德芳就是次子。

赵德昭字日新,母亲是贺皇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出阁,按照惯例,皇子出阁就是要分封为王,但赵匡胤认为赵德昭还小,想让他逐渐当王,于是陆续授予了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

但在赵匡胤在位期间,始终没有封赵德昭为王。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以后,封赵德昭为京兆尹,兼侍中、武功郡王,与赵匡胤之弟齐王赵廷美位列于当朝宰相之上。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德昭跟随大军出征幽州。

一次军中忽然发生惊变,大家找不到宋太宗了,于是有人提议奉赵德昭为主。

赵光义听说这件事以后很不高兴。

回军以后,因为这次出征失利了(当时宋太宗带领人马灭掉北汉,乘胜进攻幽州,想一举夺回幽云十六州,成就千古帝业,结果宋军被辽国打得大败,宋太宗坐驴车狼狈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